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2020-09-05 Endy媽咪說育兒

「你如果不教育他,那麼我來替你教育他。」一位媽媽在家長群裡說。

我心裡一驚,發生什麼事情了,讓這位媽媽如此氣憤?要去教育誰家的孩子?帶著種種疑問,我點進去,很認真地看了一遍消息。

原來是班上的一個男孩,今天拿剪刀去搓一位小女孩的臉,而剛剛那位家長就是這位小女孩的媽媽。拿剪刀去戳同學的臉!太嚇人了,幸好沒有出事,不然真的就像女孩的媽媽說的「要是真出什麼事,不是賠錢就能解決的」……

小男孩動手打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待人禮貌,能很好的處理矛盾,而有的孩子卻一言不合就打人?因為他們的社會能力不同。

01 被忽視的社會能力,是導致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之一

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社會環境中求生存的能力。1977年,格羅斯曼(Grossman)將其分為8類,分別為:運動能力、交往能力、自助技能(自理能力)、社會化(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推理和判斷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職業和社會責任感。

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孩子之所以會有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社會能力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欠缺所導致的。在幼兒時期就習慣以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搶走別人的東西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看似孩子之間的打鬧在長大後就變成為不自主的攻擊性行為。

上述案例中的那個小男孩,長得挺可愛的,從表面上看你很難看出他會有攻擊行為,但事實是,他在班上出名的愛打人,一言不合就動手,班上的小朋友有一半都被他打過。

老師家訪跟我們聊到這個小男孩時說:男孩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比較忙,家裡請了一個保姆帶孩子。父母沒時間管,保姆不敢管,孩子的社會能力沒有被正確引導,在與同齡人的交往相處中,不懂得處理問題,沒有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最終出現攻擊性行為——動手打人。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34;


02 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

1、孩子為什麼愛打人?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經常聽到有人說「沒關係,他還小,只是個孩子」等類似的話,來幫助孩子開脫。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如果你這麼說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對打人這個動作產生了興趣。但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放任孩子不管,任其見人就打。

2歲以後,當孩子經常做出打人動作時,家長就應該告訴孩子說:「疼,這樣打,會疼。要輕輕的摸。」

孩子雖小,但是他會通過觀察大人的表情等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果你笑嘻嘻和他玩鬧,覺得孩子的小拳頭打在身上不痛不癢,沒關係,那麼你就給孩子埋下了這種行為動作是被允許的意識,孩子就會不斷的試探,甚至加大力度。

2.孩子屢教不改多次打人?打人後,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認知

開頭案例中小男孩的母親說,她事後有教育孩子,然後替孩子開脫道:孩子現在已經好多了,他還小……我們不知道她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也不好評論什麼。

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學校晚了,看到那個男孩的媽媽帶著家裡做好的玉米粒去教室裡分給小朋友們吃,或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替自家孩子道歉。

孩子打了人,道歉的卻是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犯錯後,父母會替我善後。當產生這種認知後,孩子根本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會屢教不改。

3.孩子經常打人,不利於良好性格的養成

《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指出:幼兒攻擊他人後如果嘗到了「甜頭」,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長的誇獎,他們就會認為人就應該使用這種攻擊性行為,而一般不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當這類攻擊性行為定型或加劇後,則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沒有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容易讓孩子養成暴力傾向的人格。當孩子逐漸長大後,遇到事情就喜歡用武力來解決。

03 3種教育模式,助力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能力

1.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亞拉尼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莫娜·舒爾在她的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出了ICPS,ICPS是I Can Problem Solve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我能解決問題。下面幾組字詞是書中提到的,可以供大家練習參考。為什麼說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呢?因為這些詞語的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信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是有選擇空間的。我們給孩子輸入這些字詞,是讓孩子有這樣的意識:我能解決問題,並且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種解決方法。

  • 是/不是 如果/那麼
  • 是/還是 為什麼/因為
  • 一些/所有 可能/或許
  • 之前/之後 公平/不公平
  • 現在/以後(稍後) 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
  • 相同/不同 考慮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遇到吃飯和看電視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這樣來玩這些字詞遊戲:

  • 為什麼現在不能看電視?因為現在是吃飯的時間。
  • 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是合適的時間,還是不合適的時間?
  • 如果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那麼你等下就沒有飯吃了。
  • 你是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還是等吃完飯再看電視?

等等類似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對話,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

運用上面的字詞,通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想看電視的心情,但是因為時間不合適,吃飯和看電視是不能同時進行,需要有所取捨,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這樣的效果比起我們強制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來得更好些。

上述案例中的小朋友,習慣通過動手打人,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就是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種表現。在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後,家長可以在事後問孩子:

  • 「打人是對的嗎?」
  • 「小手是用來打人的嗎?」
  • 「你打了小朋友,他會是什麼心情?這樣做可以嗎?」
  • 「如果小朋友打你,那麼你會是什麼心情呢?」等等。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能做什麼,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是不是顯得更為重要呢?

如果家長能夠運用這些簡單的字詞,幫助孩子理清事情,並學會換位思考,那麼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不會衝動打人,而是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2.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爾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傾向的重要時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正確的訓練和引導,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在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動手打人時,大人要及時將他們分開,並在孩子的情緒相對緩和後,進行相關的詢問,如:「為什麼動手打人?」「是因為他拿了你的東西嗎?」「如果你打了他,他可能會怎麼樣?生氣?也打人……」鼓勵孩子將接下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儘可能的以遊戲的方式加以引導。

剛開始孩子可能不會如你預期般的說出來或寫出來,但是你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有用的提示,儘可能的讓孩子表達出來。

我們可以刻意訓練孩子字詞遊戲,也可以隨時隨地地玩字詞遊戲。它不需要特殊的道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玩。

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書中,作者總結了一個完整的「我能解決問題」對話包括四個部分,能夠幫助孩子:

1)明確問題所在。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問孩子:你為什麼打人?當孩子被打時,也可以問孩子:他為什麼打人?通過這個問題,找出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問題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打了人,可以問孩子:他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很不高興對不對?但是你把小朋友打了,他會不會受傷?他現在是什麼心情?

當孩子被人打了時,也可以問孩子:你被他打了,是不是很難過?但是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了,他會是什麼心情呢?

通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自己感受的同時也理解對方。

3)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打人者,我們可以問孩子: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不高興,但是你動手打人,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對於被打者,可以問孩子:你喜歡他的玩具,想要玩,直接拿走這樣做可以嗎?如果不可以,應該怎麼做才是合適呢?

以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4)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

對於打人的,可能會說:他是因為喜歡我的玩具才拿,我可以借他玩一會。被打的人,可能會說:我應該問他借,而不是直接搶。這個辦法的結果是大家都開心了,也不會出現打人行為。

孩子可能會想出好幾個方法,有些方法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論方法是否得當,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引導幫助孩子找出正確的方法,對於錯誤的方法,不要立刻給予批評指正,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讓他們自己明白這種方法可能導致的後果,以及是否可行,直至最後找出合適的方法。

3.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正面管教》書中對邏輯後果的解釋是: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一個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介入。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

簡單的說,邏輯後果就是要孩子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選擇負責,如:把別人的玩具損壞了,那麼你就要負責修好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個新的還給對方。

兒子之前迷上《螺絲釘》,一開始我們約定好一天看兩集。有一天他看完兩集還想再看,一直哭鬧不停。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今天要再看,那麼接下來一周都不能看了。」並多次跟他強調。兒子說他要現在看,接下來不要看。

第二天,兒子已經忘了我們昨天的約定,一直嚷著要看《螺絲釘》,這一次,我沒有妥協,只是跟他說,「我們昨天已經說好了,這一周都不能看了。」鬧了一會兒,兒子似乎是知道了,這一天都沒有再鬧。並且接下來的幾天都不能再看《螺絲釘》了。

這次之後,兒子變得更能遵守時間和約定。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過分強硬的態度只會弄得兩敗俱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可以讓他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懂得承諾的重要性。

總結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總是讓人頭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會以下3招,讓你更懂孩子,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幫助孩子更好的與同齡人相處:

  1. 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
  3. 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相關焦點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媽媽帶他出個門,需要道歉一整天
    小熙兩歲半,打人、情緒化,成了最困頓全家的一件事。在外面一時看不住,不是拽其他小朋友的帽子和口罩丟到地上、就是一言不合把小朋友推到。和小朋友一起玩玩沙坑,一不和自己心意就把沙子揚小朋友一身。搶玩具打人都是家常便飯,小熙迅速成了全小區都害怕的小霸王,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小區媽媽們就要速速把自己家孩子抱走。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學會這3招,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朋友看到之後隨口說了孩子幾句,孩子突然打朋友。朋友和我說:「我家孩子真的非常喜歡一言不合就打人,每次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困擾,其實孩子的攻擊行為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移情能力」。
  • 一言不合就動手?面對愛打人的孩子,你的做法將影響他一生
    導讀:一言不合就動手?面對愛打人的孩子,你的做法將影響他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言不合就動手?面對愛打人的孩子,你的做法將影響他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為什麼一言不合就哭鬧?
    前幾天我帶孩子去超市,我女兒喜歡一個超市賣的很漂亮的一個小被子,我告訴女兒:「家裡有好幾個小被子了,不能再買了。」我女兒一聽,二話沒說,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總是一言不合就哭鬧,想要的東西,大人不給買,哭!要回家了,但還沒玩夠,哭!想吃冰激凌,大人不讓吃,哭!……01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究竟為哪般?
  • 為什麼兩歲的孩子都是大型殺傷武器,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這樣的一言不合撒潑打滾一言不合就哭泣咆哮一言不合就亂丟餅乾要不就執著於某種特定「程序」越不讓幹什麼越要幹什麼隨時隨地開啟battle模式這段時間的家長是崩潰的2歲迎來人生第一波反抗期,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孩子的「造反」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這時孩子的叫嚷並不是不服從父母的表現,從2歲到4歲的這個困難階段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有時人們更傾向於將這一階段稱為「獨立階段」。
  •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幾乎所有人都在回頭看到底是怎麼了,孩子的媽媽十分的尷尬,強忍著裝作「平心靜氣」的安慰著孩子。但是誰知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反而鬧得更厲害,惱羞成怒的媽媽,一邊說這一邊給了孩子兩下,然後把他連拖帶拽的拎出了圖書館。這樣的場景,我們可能都見過,甚至我們自己就是當事人,就是那個尷尬到無處容身的媽媽。為什麼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 孩子打人不一定是脾氣暴躁,可能是缺乏「移情」能力,三步可化解
    對此,我們都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孩子年輕氣盛,脾氣暴躁了一些,是青春期正常的行為罷了。但是,在我們不假思索把它當做「平常」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其他方面的因素呢?孩子打人不一定是脾氣不好,可能是缺乏「移情」能力。
  • 我家寶寶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聰明的父母都會這樣做!
    孩子一言不合發脾氣時,我該怎麼做? ------------------------------------負面情緒分割線------------------------------------- 「為什麼孩子常常因為屁大點的事情就大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 「我要打死你」!孩子一言不合就飆狠話,家長該如何應對才好
    一言不合就飆狠話「我家孩子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一旦情緒不對時,就揚言要『打死爸爸』,甚至拿東西朝爸爸身上一頓招呼。」你只需要明確告訴他:「剛才你說的那個話,是一個很髒很不禮貌的詞彙,你看媽媽從來都不會說這樣的話,你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我們以後不說這個詞了,好不好?」語氣平靜,態度平等,首次說出髒話的孩子在看到你的反應時,通常就不會再說第二次的。
  • 孩子遇事不會好好說話,就喜歡打人,家長應該引起重視
    前言:大家都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在現在的社會確實有一些成年人會非常衝動,一言不合就喜歡和別人大打出手,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其實在孩子中也會出現,如果小孩子不及時管教的話,長大之後他就有可能出現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和別人開打等現象。
  • 一言不合就"哼",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莫名其妙就亂發脾氣的孩子,如果軟硬方法都不能用那麼孩子豈不是要翻天了?實際上,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孩子不是管不好、而是很多時候大家都用錯了方法。那麼,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 孩子發脾氣總會打人?關鍵在培養「緒管理能力」,你做對了嗎?
    科學研究: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科學表明,2歲的孩子就會對不滿意和不喜歡的事物進行攻擊了。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愉快和對他人的不滿、排斥。如何培養「情緒管理能力」?而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發脾氣時,就會說:「你要是再發脾氣、再鬧,我就把你丟出去,不讓你回家了」。「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
  •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其實是你沒讀懂他的「情緒信號」
    上周末,我和老公帶孩子去遊樂場玩。途中,他因為想吃零食攤上的烤香腸被我拒絕,當街大哭大喊、耍賴了將近半個小時。小孩子就像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動不動就溝通無力,一言不合還大哭大鬧、滿地打滾。每次遇事不合他心意,他就會皺著眉頭,發出「啊啊」的哭聲。因為每次他一哭,他媽媽就會立刻抱著他拍拍他哄他,這讓他覺得通過「哭」可以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而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水平比小時候成熟多了,所以哭的時間地點方式就變得更多了。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一生氣就打人,我該怎麼辦?
    4歲多了,現在脾氣越來越壞了,平時不愛說話,遇到不順心的事一言不合就動手扔東西,甚至是打人,怎麼說都沒用改不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提起孩子的「壞脾氣」,不少爸媽都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發脾氣扔東西大吼大叫甚至動手的情況。有些家長會「以暴制暴」對於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亦會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另外一些家長往往是「千依百順」哄著孩子,只要不發火,要什麼給什麼。然而無論是哪種方法結果大多都沒有好轉,孩子的壞脾氣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 孩子生氣喜歡動手打人?你的做法錯上加錯
    如何制止孩子動手打人?動手打人終究是不好的,可孩子遇事總是衝動,一言不合就要動手。小時候就如此了,那麼以後長大了會怎樣呢?孩子受到委屈,心裡更加怨恨,下次就會更加變本加厲了;而且家長都帶頭以暴制暴,孩子還不是向你學的?
  • 3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總會打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發脾氣打人,就是因為孩子缺乏情緒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如果用打回去的方式,既不利於孩子情緒表達,也無法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導向。孩子3歲發脾氣時總會打人這裡打人的根源就是孩子的情緒,以及產生情緒的原因,因為無法正確的表達情緒和需求,無法將情緒調節好進而解決問題,所以會出現打人的情況。雖然打人不對,但這也是孩子無疑是表達和抒發情緒的一種方式,至少可以說明孩子沒有壓抑情緒。那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 孩子哭鬧、打滾、發脾氣、一言不合就失控的原因竟然是這個!大部分家長都不知道!
    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只是暫時的不聽話,但是過一段時間才發現是自己「太傻天真」!兩歲左右的孩子總是「易燃易爆炸」,家長分分鐘就被KO!經常一言不合就失控!雖然,「可怕的兩歲」聽起來有點磨人,但這個階段卻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好時機,我們需要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的想法,引導和幫助孩子在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建立自我意識,養成一個好的性格。經常聽身邊地朋友說,自己家孩子是個「暴脾氣」,他們想要什麼就得必須馬上買,只要大人不答應他們的需求,眼淚說來就來。是孩子太任性,還是家長滿足的太快?
  • 孩子不合群,被孤立,做個細心的媽媽,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潛臺詞是,不要學習第一,學習再好,內心黑暗的孩子有多麼可怕。很多孩子就是沒有得到家長的及時幹預,在學校外學校內,不合群,被孤立,這些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沒有社會能力。朱朝陽媽媽如果能及時關注孩子內心的需要,也許悲劇不會發生。那什麼是社會能力?
  • 教育專家:父母一言不合就開始說教,這樣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許多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總是不清楚自己該用什麼樣的身份去與孩子交流。其實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得到他人的認同,特別是父母的認同。當孩子做了一件他覺得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會很迫切的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家長可通過暫時迴避、與之共情、控制情緒這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從而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01.三歲孩子為什麼會哭鬧?你家有沒有三歲的孩子?他喜歡哭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