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打人終究是不好的,可孩子遇事總是衝動,一言不合就要動手。小時候就如此了,那麼以後長大了會怎樣呢?
家長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如果孩子從小就脾氣暴躁,用拳頭說話,這樣的習慣和性格很有可能就會直接伴隨孩子長大成人。可家長除了「以暴制暴」,每次孩子闖禍了就收拾孩子,可他依然不知悔改,對這熊孩子也實在沒轍了。
不得不說家長要幹預孩子的「暴脾氣」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用錯了方式可能會激發孩子的抗拒心理且心懷怨恨,起到了反效果。究竟應該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改正呢?
有的家長一聽說孩子又闖禍了,也沒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沒了解出手的動機,就直接武斷粗暴地訓斥自己的孩子,甚至直接動起手來。孩子受到委屈,心裡更加怨恨,下次就會更加變本加厲了;而且家長都帶頭以暴制暴,孩子還不是向你學的?
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從短期上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次糾紛,從長期上也能了解到孩子暴力傾向的癥結所在。
有大部分的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分不清後果的,有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不了解打人的結局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如果把別人打壞了,可能會落下殘疾,也不知道把別人打壞了,父母要賠很多的錢。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敲醒一個警鐘,應該讓孩子心中有一個標杆,告訴他不要隨隨便便去打別人,如果打了別人,家長不僅要賠錢,他還有可能一生落下汙點。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衝動,遇到一點小事就很容易發怒發火,和別人產生衝突,當別人說的話沒有達到他心中滿意的時候,他就選擇以暴力方式去解決,所以我們應該從點滴小事中去緩和孩子的情緒,幫孩子培養一個好的心態,讓孩子不要隨隨便便生氣發怒,讓他用寬闊的心面對一切,這樣他就不會遇到一點的小事,就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更不會打人了。
正確的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樹立基本的道德觀,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要對孩子講解一些自己做事之後所要面臨的後果,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下的錯,只有他自己能夠承擔,別人無力幫助他。當孩子有了危機感和是非觀之後,就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我已經從事小學教培行業三年了,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也剛上小學三年級,深知做家長的不容易。所以想分享一點我的育兒心得和學習資料,陪各位家長一起帶娃,如覺本文對你有一點點的幫助,請點個讚讓我知道,也希望您能持續關注我,有其它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一起交流。
點擊左下方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