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r.G
本文由:DrG科學育兒(imingbailema)
授權發布
有寶媽在後臺留言:
我家寶寶不到2歲,最近發現有打人的傾向。動不動就給我或他爸一拳,昨天還發現咬了他爺爺,老人疼惜孩子一直說沒事,鬧著玩呢…可我看到孩子爺爺被咬的胳膊上那麼深的一個牙印,根本不是隨便咬著玩,就訓了孩子幾句,然後家裡人都護著說寶寶在玩。
你說這是咋回事啊,怎麼才能教育好他不打人、不咬人呢?
其實,一直以來無論是孩子打人還是被打,家長都很苦惱。
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原因及處理辦法都是不同的。
1、嬰兒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孩子嬰兒時期的打人、咬人行為,並不是大人常理解的發脾氣後的攻擊性、無禮的行為。
嬰兒可能會咬大人餵食的手,媽媽的乳房或者用手抓、拍打自己能夠到的東西,這是他們在練習自己的工具(嘴、手),體驗不同的感受。
雖然咬人的行為挺讓人反感的,但是理解這是寶寶的嬉戲交流,或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後,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工具」。
2、嬰兒咬/打人如何處理
當孩子用手拍打家長臉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做其他手部動作或遊戲。
當被孩子抓咬或咬乳頭時,家長不要做出激烈的反應或大喊大叫,那樣寶寶會誤以為這樣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並以為你也覺得好玩,所以下次會加重抓咬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保持平靜(的確很不容易);
然後,當寶寶加重力氣咬時,將寶寶牢牢抱緊,用乳房的其餘部分貼近寶寶的鼻子(咬其他部位時,家長可以直接用手捏住寶寶鼻子),讓TA感覺呼吸不暢,這時寶寶會自己松嘴。
同時,黑著一張臉向寶寶表示,這種做法不正確,自己很不高興,這一行為不值得鼓勵。
這個動作需要不斷重複才能達到預想效果。
對於長牙期,因牙癢才咬人的寶寶,家長可以準備牙膠,不建議食物磨牙棒(不夠堅硬,容易嗆咳)和液體填充物磨牙棒(有咬破誤食填充物風險),並經常清潔牙膠。
1、幼兒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15個月~30個月幼兒期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都還不完善,這時最容易出現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行為。
一方面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只能通過動作進行交流。
慢慢的當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會終止,但打人不會馬上停下來。
另一方面,這時的寶寶行為一旦受到限制,就會感到沮喪,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寶寶失去自控能力。
寶寶發脾氣只是代表自己不高興,發脾氣的行為和成人嚴重的情緒或人格紊亂的症狀無關。
有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從而更容易生氣。大部分這樣的孩子在出生後都表現得很緊張,而且異常活躍。在嬰兒時期,總很難平靜下來。
這些孩子在幼兒階段開始對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動物都會表現出攻擊性。
而且也會經常突然毫無理由地爆發,總是很暴躁。即使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別人惹到自己了」,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藉口。
2、幼兒咬/打人如何處理
家長可通過以下辦法減輕或避免孩子的攻擊行為:
(1)充滿愛的家庭
幼兒和學前時期,給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陪伴。
(2)不看暴力鏡頭
電視或影像裡的暴力鏡頭、打鬥場面、大人打小孩等,都儘量不要讓孩子看。生活中,家長對孩子也不能有粗暴的態度或隨意拍打的行為,以免孩子學樣。
(3)必須遵守規矩
告訴寶寶規矩的存在,並堅持的實施。並且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應認同,孩子違反規矩之後應採取的舉措。
除了做錯事的時候教育孩子,對孩子積極、恰當的行為家長也要給予讚美和真誠的表揚。
(4)其他反應方式
要正面強化家長希望的行為,教孩子其他的反應方式,在生氣的時候,應該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打人。
(5)不應攻擊別人
讓孩子了解,真實的和想像的侮辱之間的差別,了解適當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因為憤怒而攻擊別人是不同的。
平靜而堅定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堅決的制止孩子踢打、推搡的行為,不允許他傷害自己。
(6)平靜中斷策略
在孩子的行為不得當的時候,還可以採取「平靜中斷」策略,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但「平靜中斷」策略是最後的辦法。
這時可以讓孩子坐在椅子或沒有玩具的空地,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冷靜下來。
可以簡短的向孩子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讓他這樣做,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平靜中斷」就可以馬上結束。
幼兒偶爾發脾氣很正常,但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在4歲半的時候應該降低。
如果孩子的脾氣爆發得很突然、很頻繁,或持續很長時間,連續幾周都具有攻擊性,並且家長無法應付的話,這時就應該帶去醫院檢查。
1、學齡前孩子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前期寶寶打人如不加以阻止,嬰兒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會演變成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
學齡前孩子打人,主要分為幾種情況:
● 不知如何打交道
當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由於社交能力或語言能力不足,不知如何正確打招呼,所以就會使用身體語言——拍打,來進行社交。
● 習慣於自我中心
這一時期的孩子可能無法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不知道拍打/咬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缺少共情能力,打人這件事就變得很隨意。
● 社會認知能力不足
孩子眼裡沒有對錯之分,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有時候自己被其他人推了一下也不知道生氣,因為在孩子眼裡打人或推人不是錯事。
● 釋放壓抑的憤怒
孩子生氣時會通過攻擊別人釋放自己的憤怒,如自己心愛的玩具被搶走時,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直接用行動發洩不開心。
● 被大人強化打人行為
當寶寶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反應過大,如吼叫制止或大聲教育孩子,就會在其心理形成打人會引起家長注意的思維定式,認為這麼做和其他事很不一樣,所以就會不斷嘗試打人,然後關注家長的反應。
● 不恰當的模仿
家長之間、小朋友之間或影視劇中有過動手拍打人的行為,被孩子看到了也會模仿學去。
● 其他生理、心理因素
孩子身體不舒服,如生病、累了、困了等時候,也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或者是搬家、上幼兒園等生活發生變化,一時間心理不能接受,也會盲目的揮手拍打,發洩不滿。
2、學齡前孩子咬/打人如何處理
(1)孩子打了別人
當孩子在一起時出現打鬧行為,但並沒有孩子因此而生氣、哭鬧時,家長一般不用插手,這是他們在做遊戲。
但如果孩子是經常性打人,打人變成習慣時,家長就需要進行幹預。
● 堅持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可以問孩子為什麼要打人?如果是對方的某種行為讓自己感覺不開心、生氣才打人的,如被別的孩子罵,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是要求對方給自己道歉,而不是打人。
即使對方是熊孩子就是不道歉,家長也應該讓孩子知道雖然對方有錯在先,但打人也是不對的行為。
如果是因為想玩對方的玩具,但對方不給自己而打人的,那就直接批評孩子玩具是別人的,人家有不給你玩的權利,你不應該打人,直接要求孩子給對方道歉;如果是因為在遊樂場排隊玩玩具而打人,就要耐心的給孩子講這個是輪流玩的,需要等待,還是不能打人,需要道歉。
家長只有發現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耐心的給孩子講解他的問題,孩子的憤怒慢慢消失,打人行為才能慢慢減少。
● 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孩子不知輕重,不知道打人有多疼,這時家長可以打孩子一下,讓孩子感受到被打的疼痛(打的程度把握好,不能太輕也不要太重),然後告訴孩子知道你把他弄疼了吧,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向對方道歉。
● 養成正確社交習慣
跟孩子說明有要求、有想法時應該用嘴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手打人,打人是錯誤的行為,做錯事就需要承擔後果。
平時家長可以在家多演練,慢慢讓孩子養成好的社交習慣。
家長也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確認孩子的情緒後才能對症下藥。當孩子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情緒時,社交能力自然就得到提升。
(2)孩子被別人打了
如果是被打了,孩子感到很委屈或生氣,說明其內心是種被欺負的感受,這時無論對方是無意識的鬧著玩,還是有惡意的打人,家長都需要進行幹預。
生活中,很多家長可能會告訴孩子「打回去」,這種教育方式會讓狀況變得更壞。以暴制暴,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如對孩子說,我知道他打了你,你很生氣。
然後找到對方家長,一起商量解決辦法。看對方孩子打人是出於什麼原因,針對不同原因,制定不同解決辦法。
最好是雙方家長一起教育孩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對方是熊家長,堅持不道歉,那也應該讓自己孩子知道對方打人是不對的,錯在他們。
以後對對方避而遠之,不要再讓孩子跟對方在一起玩,以免被帶壞。
家長和孩子在家多進行情景練習,以後要真遇到被打的情況,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尋求幫助,處理問題。
通常情況,隨著孩子長大,語言交流就會逐漸代替動作溝通,這種攻擊行為也會逐漸消退。
來源:DrG科學育兒(imingbailema)給你最需要的育兒乾貨!每周一條原創親子視頻,成為更好的媽媽!原文標題《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白楊
掃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有價值育兒文章
微信號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