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或被打,各個年齡階段解決方式各不同!

2021-02-08 深度育兒

文 | Dr.G

本文由:DrG科學育兒(imingbailema)

授權發布


  有寶媽在後臺留言:


  我家寶寶不到2歲,最近發現有打人的傾向。動不動就給我或他爸一拳,昨天還發現咬了他爺爺,老人疼惜孩子一直說沒事,鬧著玩呢…可我看到孩子爺爺被咬的胳膊上那麼深的一個牙印,根本不是隨便咬著玩,就訓了孩子幾句,然後家裡人都護著說寶寶在玩。


  你說這是咋回事啊,怎麼才能教育好他不打人、不咬人呢?


  其實,一直以來無論是孩子打人還是被打,家長都很苦惱。


  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原因及處理辦法都是不同的。



  1、嬰兒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孩子嬰兒時期的打人、咬人行為,並不是大人常理解的發脾氣後的攻擊性、無禮的行為。


  嬰兒可能會咬大人餵食的手,媽媽的乳房或者用手抓、拍打自己能夠到的東西,這是他們在練習自己的工具(嘴、手),體驗不同的感受。


  雖然咬人的行為挺讓人反感的,但是理解這是寶寶的嬉戲交流,或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後,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工具」。


  2、嬰兒咬/打人如何處理


  當孩子用手拍打家長臉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做其他手部動作或遊戲。


  當被孩子抓咬或咬乳頭時,家長不要做出激烈的反應或大喊大叫,那樣寶寶會誤以為這樣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並以為你也覺得好玩,所以下次會加重抓咬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保持平靜(的確很不容易);

 

  然後,當寶寶加重力氣咬時,將寶寶牢牢抱緊,用乳房的其餘部分貼近寶寶的鼻子(咬其他部位時,家長可以直接用手捏住寶寶鼻子),讓TA感覺呼吸不暢,這時寶寶會自己松嘴。


  同時,黑著一張臉向寶寶表示,這種做法不正確,自己很不高興,這一行為不值得鼓勵。


  這個動作需要不斷重複才能達到預想效果。


  對於長牙期,因牙癢才咬人的寶寶,家長可以準備牙膠,不建議食物磨牙棒(不夠堅硬,容易嗆咳)和液體填充物磨牙棒(有咬破誤食填充物風險),並經常清潔牙膠。



  1、幼兒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15個月~30個月幼兒期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都還不完善,這時最容易出現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行為。


  一方面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只能通過動作進行交流。


  慢慢的當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會終止,但打人不會馬上停下來。


  另一方面,這時的寶寶行為一旦受到限制,就會感到沮喪,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寶寶失去自控能力。


  寶寶發脾氣只是代表自己不高興,發脾氣的行為和成人嚴重的情緒或人格紊亂的症狀無關。


  有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從而更容易生氣。大部分這樣的孩子在出生後都表現得很緊張,而且異常活躍。在嬰兒時期,總很難平靜下來。


  這些孩子在幼兒階段開始對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動物都會表現出攻擊性。


  而且也會經常突然毫無理由地爆發,總是很暴躁。即使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別人惹到自己了」,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藉口。


  2、幼兒咬/打人如何處理


  家長可通過以下辦法減輕或避免孩子的攻擊行為:


  (1)充滿愛的家庭


  幼兒和學前時期,給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陪伴。


  (2)不看暴力鏡頭


  電視或影像裡的暴力鏡頭、打鬥場面、大人打小孩等,都儘量不要讓孩子看。生活中,家長對孩子也不能有粗暴的態度或隨意拍打的行為,以免孩子學樣。


  (3)必須遵守規矩


  告訴寶寶規矩的存在,並堅持的實施。並且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應認同,孩子違反規矩之後應採取的舉措。


  除了做錯事的時候教育孩子,對孩子積極、恰當的行為家長也要給予讚美和真誠的表揚。


  (4)其他反應方式


  要正面強化家長希望的行為,教孩子其他的反應方式,在生氣的時候,應該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打人。


  (5)不應攻擊別人


  讓孩子了解,真實的和想像的侮辱之間的差別,了解適當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因為憤怒而攻擊別人是不同的。


  平靜而堅定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堅決的制止孩子踢打、推搡的行為,不允許他傷害自己。


  (6)平靜中斷策略


  在孩子的行為不得當的時候,還可以採取「平靜中斷」策略,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但「平靜中斷」策略是最後的辦法。


  這時可以讓孩子坐在椅子或沒有玩具的空地,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冷靜下來。


  可以簡短的向孩子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讓他這樣做,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平靜中斷」就可以馬上結束。


  幼兒偶爾發脾氣很正常,但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在4歲半的時候應該降低。


  如果孩子的脾氣爆發得很突然、很頻繁,或持續很長時間,連續幾周都具有攻擊性,並且家長無法應付的話,這時就應該帶去醫院檢查。



  1、學齡前孩子咬/打人的行為分析


  前期寶寶打人如不加以阻止,嬰兒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會演變成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


  學齡前孩子打人,主要分為幾種情況:


  ● 不知如何打交道


  當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由於社交能力或語言能力不足,不知如何正確打招呼,所以就會使用身體語言——拍打,來進行社交。


  ● 習慣於自我中心


  這一時期的孩子可能無法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不知道拍打/咬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缺少共情能力,打人這件事就變得很隨意。


  ● 社會認知能力不足


  孩子眼裡沒有對錯之分,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有時候自己被其他人推了一下也不知道生氣,因為在孩子眼裡打人或推人不是錯事。


  ● 釋放壓抑的憤怒


  孩子生氣時會通過攻擊別人釋放自己的憤怒,如自己心愛的玩具被搶走時,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直接用行動發洩不開心。


  ● 被大人強化打人行為


  當寶寶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反應過大,如吼叫制止或大聲教育孩子,就會在其心理形成打人會引起家長注意的思維定式,認為這麼做和其他事很不一樣,所以就會不斷嘗試打人,然後關注家長的反應。


  ● 不恰當的模仿


  家長之間、小朋友之間或影視劇中有過動手拍打人的行為,被孩子看到了也會模仿學去。


  ● 其他生理、心理因素


  孩子身體不舒服,如生病、累了、困了等時候,也會出現打人的行為,或者是搬家、上幼兒園等生活發生變化,一時間心理不能接受,也會盲目的揮手拍打,發洩不滿。


  2、學齡前孩子咬/打人如何處理


  (1)孩子打了別人


  當孩子在一起時出現打鬧行為,但並沒有孩子因此而生氣、哭鬧時,家長一般不用插手,這是他們在做遊戲。


  但如果孩子是經常性打人,打人變成習慣時,家長就需要進行幹預。


  ● 堅持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可以問孩子為什麼要打人?如果是對方的某種行為讓自己感覺不開心、生氣才打人的,如被別的孩子罵,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是要求對方給自己道歉,而不是打人。


  即使對方是熊孩子就是不道歉,家長也應該讓孩子知道雖然對方有錯在先,但打人也是不對的行為。


  如果是因為想玩對方的玩具,但對方不給自己而打人的,那就直接批評孩子玩具是別人的,人家有不給你玩的權利,你不應該打人,直接要求孩子給對方道歉;如果是因為在遊樂場排隊玩玩具而打人,就要耐心的給孩子講這個是輪流玩的,需要等待,還是不能打人,需要道歉。


  家長只有發現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耐心的給孩子講解他的問題,孩子的憤怒慢慢消失,打人行為才能慢慢減少。


  ● 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孩子不知輕重,不知道打人有多疼,這時家長可以打孩子一下,讓孩子感受到被打的疼痛(打的程度把握好,不能太輕也不要太重),然後告訴孩子知道你把他弄疼了吧,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向對方道歉。


  ● 養成正確社交習慣


  跟孩子說明有要求、有想法時應該用嘴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手打人,打人是錯誤的行為,做錯事就需要承擔後果。


  平時家長可以在家多演練,慢慢讓孩子養成好的社交習慣。


  家長也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確認孩子的情緒後才能對症下藥。當孩子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情緒時,社交能力自然就得到提升。


  (2)孩子被別人打了


  如果是被打了,孩子感到很委屈或生氣,說明其內心是種被欺負的感受,這時無論對方是無意識的鬧著玩,還是有惡意的打人,家長都需要進行幹預。


  生活中,很多家長可能會告訴孩子「打回去」,這種教育方式會讓狀況變得更壞。以暴制暴,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如對孩子說,我知道他打了你,你很生氣。


  然後找到對方家長,一起商量解決辦法。看對方孩子打人是出於什麼原因,針對不同原因,制定不同解決辦法。


  最好是雙方家長一起教育孩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對方是熊家長,堅持不道歉,那也應該讓自己孩子知道對方打人是不對的,錯在他們。


  以後對對方避而遠之,不要再讓孩子跟對方在一起玩,以免被帶壞。


  家長和孩子在家多進行情景練習,以後要真遇到被打的情況,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尋求幫助,處理問題。


  通常情況,隨著孩子長大,語言交流就會逐漸代替動作溝通,這種攻擊行為也會逐漸消退。

來源:DrG科學育兒(imingbailema)給你最需要的育兒乾貨!每周一條原創親子視頻,成為更好的媽媽!原文標題《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白楊

掃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有價值育兒文章

微信號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文章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打人?0歲、1歲、3歲打人原因各不同,早了解早糾正
    孩子在不同階段年齡出現的打人行為代表著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家長需了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對方法及時進行糾正。0歲、1歲、3歲打人原因各不同孩子愛打人是一件讓家長很煩惱的事情,特別是面對要步入社會的孩子,打人會讓孩子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並且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人行為呢?其實0歲、1歲、3歲打人原因各不相同。
  •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攻擊行為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你家孩子是否有下面的行為:在你批評之後向你扔東西?當你不允許時還會用腳踢你?會和小朋友因為玩具爭搶而打人?……一般而言,兒童最早的攻擊性行為在兩歲末開始表現出來。有人觀察過成對做遊戲的20~23個月嬰兒,記錄下了所有的衝突情節,發現這些兒童為了和同伴爭搶東西,可能會發生爭執等等。
  • 孩子愛打人?全年齡段的解決方案在這裡
    接下來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寶貝, 幫助大家解答分析寶貝「愛打人」背後的真實原因。孩子「愛打人」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的關注。一歲左右的寶貝逐漸的開始有自我意識。他們已經可以運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家長了。
  • 年幼的孩子愛打人?家長怎麼幫孩子度過「打人敏感期」?
    在兩三歲的時候喜歡胡亂打人,家人也經常摸不透,孩子有時還樂在其中。如果你聽過之前檸檬關於孩子打人的分享,就會知道,這其實是孩子正處於一個「打人的敏感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溝通、交往都不大熟悉,打人就會成為他的一個表達方式,家長可以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以後還經常打人的,就需要特別關注,並及時介入教育了。
  • 孩子發脾氣喜歡打別人怎麼辦?「打人敏感期」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孩子喜歡打人發洩情緒,除了訓斥家長這樣能更好地糾正行為孩子在小的時候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尤其是很多被老人寵著長大的孩子,一發脾氣就愛打人,不管是打家長還是打同伴,下手都毫不留情,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正確地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憤怒的情緒呢?
  • 不同階段孩子用哭鬧來讓家長滿足自己,應對方式各有不同
    任性不分年齡,被驕縱的孩子,可能才剛一兩歲,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大聲哭鬧,如果放任他們在一旁發脾氣作冷處理,也不是不可以,但看到孩子哭泣和生氣的情緒,家長就不忍心。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跺腳,摔東西,並不知道原因在哪,甚至有的時候還拍桌子打人,必須要以他的意志為轉移,錯了不能說。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不管是發脾氣還是哭鬧,這其實都是孩子很常見的表達途徑。
  • 孩子打架如何處理?無論打人還是被打,這3招能輕鬆解決
    導語: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孩子要糙養,有人認為孩子應該細養;就算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誰也不願意自家孩子受欺負,但是同時也不希望他們欺負別人。
  • 孩子打架如何處理?無論打人還是被打,這3招能輕鬆解決
    導語: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孩子要糙養,有人認為孩子應該細養;就算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誰也不願意自家孩子受欺負,但是同時也不希望他們欺負別人。
  • 人生在各年齡階段的讀書選擇建議
    人的一生中讀書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各年齡階段閱讀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各年齡段讀書時需要有所選擇,選擇對的書籍會使你的生活景上添花,生機盎然。下面通過學習總結給朋友們幾點讀書選擇建議青年人選擇讀書:最好是求美。青年時已經有自己的審美觀和自主思想,追求美的欲望相對其它年齡階段強,所以建議青年人讀書要從真善美出發挑選。
  • 孩子愛打人怎麼矯正?要從原因出發,針對性解決打人問題
    導讀:孩子愛打人怎麼矯正?要從原因出發,針對性解決打人問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愛打人怎麼矯正?要從原因出發,針對性解決打人問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打人和被打之後,90%的家長都做錯了!
    有一次在廣場溜娃,看到2個小小孩衝突過後,家長各自分開自己孩子,打人一方的家長急切的關心著被打的一方,好像打人的是自己,管教孩子也只是狠狠的教訓一句:「不能打人,知不知道!」這時的孩子好像完全置身事外,而被打的孩子只是被教導一句:「沒事,沒事,以後記得躲開啊...」而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打人
    上次內容我們講了,我的孩子被打了應該怎麼辦?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在大人眼裡喜歡打人的孩子,他們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這個界限就是三歲及三歲以下的孩子,因為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很多時候他只能通過肢體或者其他方式來表達。這麼小的孩子他是沒有分寸感的,所以當他做出一些行為,超出了大人所認定的分寸,這個時候往往就會給孩子貼上愛打人這個標籤,但其實孩子的行為跟大人所認定的愛打人完全是兩碼事。
  • 父母必看-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從以上三個小案例可以發現,孩子年齡集中在兩周歲前,也就是說,孩子在兩歲前愛打人是比較普遍的。TA僅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比如打人,咬人,搶玩具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思維正慢慢形成。
  • 孩子在學校愛打人怎麼辦?
    (雖然我們大多中國人的習慣是要「魚」也就是直接的解決之道,而沒耐心和興趣去看「怎麼漁」,但我還是要在這裡再次強調此前一再強調的老觀點:任何問題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分析原因和針對不同的原因而直接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招鮮」的解決之道是沒有的。您如果連這點了解原因的耐心都沒有,那可以很武斷地說,您肯定就沒法教育好孩子,或許孩子喜歡打人、簡單粗暴沒耐心去講理的根源就在您這裡。)
  • 對付打人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前段時間米粒媽寫了一篇文章《孩子被打後,打回去?忍了?都不對!!》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這樣的留言:「如果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老動手打人該怎麼教育?」還真是,米粒媽身邊確實有很多寶寶動不動就打人,家長怎麼教育都沒用。
  • 孩子總愛打人?把握孩子打人"敏感期",輕鬆整治孩子打人問題
    雖然在父母看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遊戲,但在孩子的心裏面則暗示打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因此孩子在長到兩歲左右才會把打人的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得當,而防止孩子暴力也要從源頭做起。,尤其是在孩子摔倒後,或者撞到其他的物品時,他們基本上都會說:"別哭別哭,奶奶打它"。
  • 孩子遇到愛打人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2-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會時刻注意自己是不是被關注,也希望自己時刻都能得到關注,這個時候打人或者搗蛋做壞事就成了他們吸引注意的方式,在小朋友的世界裡,他不會把「打人」和「被罵」聯繫起來,他只是想簡單地得到他想要的關注,於是就出現了打人這種攻擊行為。
  • 孩子打人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無意識地打人————主要出現在年齡比較小的寶寶身上,大概是在2歲前,處於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的感知運動階段,這時他們會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事物。————有意識地打人————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打人是他們解決問題一個方式,那這就是有意識地打人。
  • 孩子愛打人?「暴力傾向」背後的幾個原因,家長鬚知道
    為什麼孩子頻頻傷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你就一定要明白孩子突然暴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會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溝通,這也是孩子打人的重要原因。但是孩子歲數尚小,沒有學會合適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脾氣,而且溝通不當,很容易出現打人的情況。
  •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對我不滿意,打我,在外面受了欺負,依然打我
    周末和朋友去公園,朋友問我:孩子特別愛打人怎麼辦?不許她爬高,打我,不許她玩水,打我,不許她吃垃圾食品,打我,這些也就算了,關鍵是,在外面受了別人的欺負,不敢還手不說,轉過身,還是打我!她是個女孩啊!天天這麼打人算個什麼事!我問她: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朋友說:我能怎麼做!當然是教育她啊!跟她說不能打人、不能打人、不能打人!但我說了很多遍,她根本不聽,還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