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居家的小男人?上次內容我們講了,我的孩子被打了應該怎麼辦?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在大人眼裡喜歡打人的孩子,他們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首先跟我們之前提到的內容一樣,孩子打人這件事情也是需要區分年齡段的。這個界限就是三歲及三歲以下的孩子,因為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很多時候他只能通過肢體或者其他方式來表達。這麼小的孩子他是沒有分寸感的,所以當他做出一些行為,超出了大人所認定的分寸,這個時候往往就會給孩子貼上愛打人這個標籤,但其實孩子的行為跟大人所認定的愛打人完全是兩碼事。
所以第一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喜歡打人?
第一個原因 「拍打」寶寶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比如小月齡的寶寶,他用手去拍打大人,或者是拍打某些物體發出聲音,通過聽覺和觸覺給出反饋。在他更小的時候,他是沒有這種對因果關係的理解的。所以他到了一定月齡,他會發現他打這個東西會有這樣的反應,打那個東西會給他另外的反應,他就會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同樣的他會經常用手來探索這個世界,由於小孩子分寸感把握的沒有那麼好,所以在大人眼中有時候就會覺得孩子是在打人。其實不是這樣的。
第二個原因 「拍打」是孩子在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他高興不高興,想幹嘛不想幹嘛,他沒有辦法靠語言去表達,他只能靠肢體。如果情緒比較強烈的話,他的肢體也會比較強烈。比如他有時候很用力的打你,他是想說媽媽我很開心,他有時候很用力的打你,他是想說媽媽我很不開心,但是大人往往第一時間不會看到孩子的情緒,而是先看到孩子打人這個行為。
第三個原因 打人也是孩子在尋求關注的一種表現。
當小寶寶覺得被忽視被冷落的時候,為了得到大人們的關注,寶寶就可能就會通過這種肢體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有的時候我在看手機,沒有及時的回應十一,他的肢體動作就會比他平時要大很多,用力很多。他可能會故意去把毛絨玩具扔來扔去或者敲打一些物體,發出聲音,引起我的注意。有些孩子甚至會去拍打大人,這些都是他們尋求關注的一種表現。
第四個原因 孩子打人是對物品的一種佔有欲
對寶寶們來說,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是我喜歡的,那就是我的東西。如果當他意識到我的東西被別人侵犯或者佔有了,他可能就會做出打人這種肢體行為。
第五個原因 孩子打人是他平常生活中看到大人有類似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受到大人的影響。
比如大人平常會大喊大叫,情緒失控,甚至有大的肢體行為。即使你不是向孩子發出的,或者你只是打個電話,但是整個人比較激動,這些都是非正常的表現,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還有一種現象非常普遍,孩子因為什麼東西好玩而做出一些拍拍打打的動作,其實這些行為也是屬於非正常範圍內的,但是大人就會覺得孩子很可愛,就會去笑。孩子看大人在笑,他就會以為這是對他這種行為的一種肯定,久而久之孩子這種行為就會成為一種慣性。
第六個原因 孩子平常會看一些動畫片或者早教機,裡面的某些行為或者言語都會對他造成影響。
0~3歲,這個年齡階段是人類大腦發育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寶寶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
十一有一本帶點讀筆的那種早教書,他非常喜歡看,平常沒什麼事他都會自己拿著那個點讀筆,跟著書一起學很多物品的發音。我大部分的時候看他學習是不會跟著書本一起讀的,都是自己默默的拿著點讀筆在聽,很少有幾次看到他會跟讀。這種學習的方式沒多長時間,我突然發現他可以在生活中說出來很多物品的名稱,有很多是中文的,也有很多是英文的,甚至有很多是我不知道的。有的時候我陪他去看早教機的內容,我會發現他平常說的一些話跟早教機的說話語氣甚至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真的不要小看動畫片早教機裡面那些內容帶給孩子的影響,好的內容就會帶來好的影響。但是如果你沒有嚴格的把控這個內容的話,不好的內容就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綜合以上這6個原因,大人要做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打人了,先不要給寶寶去貼上打人這個標籤,他沒有做錯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還不能對是非進行判斷。大人們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看到的世界,才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大人的世界的標準去給孩子下定義。
好了,今天就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有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分析,陪伴我們的孩子和他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