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摔東西、咬人、打人是什麼原因?家長應該怎樣引導教育?

2020-08-30 艾兒寶貝

今天午飯時間閒聊的時候聽同事說她家寶寶最近出現了很多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總搶小朋友的玩具,做遊戲勝負欲也超級旺盛,不給他吃的和玩具就大哭大鬧……同事特別擔心這樣下去孩子脾氣會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打人的行為。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行為2―3歲時開始出現,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小孩子是不會約束自己,他們是在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並不是有意的。

對於孩子這些攻擊性的行為,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挺有意思的,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管,或者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等到大了自己就改了。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孩子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如果不經教育會一直延續,影響寶寶的一生。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類似打人這樣的攻擊性行為呢?

1. 打人是孩子不想被打擾

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時就會很專注,不想被打擾,也不願意有人幹涉他的行為。這時候如果有別的小朋友總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他為了守護自己的想法就會產生攻擊性心理,有可能會推打他人。

2. 模仿他人

家人偶爾會拍孩子屁股逗孩子玩,或者孩子看到身邊大人有拍背、推人等行為。孩子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自己又無法確定該行為的好壞和使用對象,往往會潛移默化被影響。

3. 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

孩子快1歲的時候就能控制手腕和上臂了,總想用他們的手做些什麼,而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很願意使用。家長抱著寶寶玩的時候有時候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誇讚孩子,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4. 家長理解錯誤

寶寶語言發育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不停發出「噠噠」聲,很多家長會把其聽成「打」,就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拍打家人或者毛絨玩具,間接給孩子強化了打人的動作。

5. 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正確表述感情的方法

寶寶對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需要家長來教導。很多家長只教給了孩子基本的生活技巧,而忘了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感情,以至於孩子不知道用親吻、擁抱、撫摸等行為向家人表達愛。這樣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就會用使勁拉人,或者打人來表示友好,吸引他人注意。

6. 吸引父母注意

兩歲左右的小孩很粘父母,經常會缺乏安全感,很在乎父母是否會注意到他。一旦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不安,通過摔東西、哭鬧、打人等攻擊性行為吸引父母注意。

孩子如果打人了家長應該怎樣教育:

1.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打人,家長最先要做的就應該是制止他,但一定要注意態度和做法。家長千萬不要急著打罵教訓孩子,用暴躁消極的情緒兇孩子,認定孩子不學好。

家長只需要拉回孩子的手,帶他離開當前的環境,然後蹲下和孩子平視,嚴肅而平和地告訴孩子自己不喜歡他打人,而且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希望孩子以後不要再做。

2. 家長要儘量幫孩子安撫情緒,讓他內心平靜下來,然後詢問孩子事情的具體經過,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不滿。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後,家長需要教導孩子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就知道正確的做法了。

3. 家長一定要清楚的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表達抗拒和不願意可以用別的方法。比如說不開心可以告訴媽媽,或者可以頭低下背過身,讓媽媽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轉變,而不是用充滿攻擊性的行為發洩不滿。孩子2歲已經明白很多事情了,需要教給他們正確表達情緒的一些行為,讓孩子學著正確處理自己的事情。

4. 和孩子溝通結束後,家長要帶孩子去給他的小夥伴道歉,讓孩子為他自己的行為,自己去修復屬於他的友誼,這也是一種學習。

避免或消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方法:

1. 切斷感染源

不要讓孩子接觸有關暴力類型的動畫片和兒童讀物,或者接觸一些愛講髒話、愛用攻擊性行為發洩情緒的人。一旦孩子無意間接觸到了這些不好的行為,家長需要及時教育孩子那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能學習和模仿。

2. 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孩子特別善於模仿,尤其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不要慣著孩子一些類似攻擊性的行為,潛移默化加深孩子的打人或摔東西的習慣,碰到孩子打人一定要及時制止,好好教育孩子,避免用極端的教育方式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

3. 多關心陪伴孩子

很多孩子打人只是為了吸引父母注意,並不是真的想要這樣做。家長需要儘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聊天玩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安全感,讓孩子充滿善意的去愛他人。

4. 教會孩子正確的社交行為

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的交友行為,讓孩子學會用清楚的語言表述自己情感和想法,傳達自己的不開心。告訴孩子向小朋友表達愛意時可以選擇拉手、擁抱、親親,而不是強制拉著小朋友服從他的命令。

5. 多帶孩子參與群體活動

家長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小區玩,讓孩子學著自己交朋友,自己去學習別的小朋友是如何和他人相處,自己感受和摸索正確的交友方式,歸正自己的行為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打人、咬人,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家長如何引導很重要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同齡的小朋友,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發現罵孩子的脾氣好像有些差,有些孩子無緣無故就動手推人、打人,有些孩子則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動手打人或者咬人。很多家長都比較苦惱,但說了幾次孩子又不聽,那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呢?孩子頻繁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打人、咬人、推人等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和罵人等心理上的攻擊性行為。
  • 孩子脾氣總不好?打人咬人怎麼辦,家長的反應最關鍵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一歲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表現出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咬人,打人。雖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咬人打人的現象很常見,但這個問題值得家長關注。要知道,父母的所作所為會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一、寶寶為什麼咬人打人?
  • 孩子打人,家長怎樣引導?
    其實,很多兩三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不過爸爸媽媽不用為此焦慮,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家長該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兩三歲的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很常見,也很正常,並不是真正的「暴力」行為,而造成他們打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3歲之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打人,推人,咬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3歲之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打人,推人,咬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3歲之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打人,推人,咬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3歲之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打人,推人,咬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家長需要怎麼引導孩子,度過無意識打人這個階段呢?1無意識打爸爸媽媽,嚴肅明確告訴孩子,家長接納你的親近行為,但是你的方式是不對的,一定是嚴肅認真的告訴孩子,不要以開玩笑的方式,要不然會給孩子以錯誤的誤導。
  • 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還經常「發飆」?做好兒童情緒管理是關鍵
    家長正確的反應應該是無視他,他拍了幾下見你沒反應自然就去找別的東西玩了。2)娃在跟你打招呼很多家長在帶娃,尤其是老人在疼娃的時候,都喜歡用摸頭或者假裝咬娃胳膊的方式來表達喜愛,而孩子就會有樣學樣的把這種方式用在別的小朋友身上。
  • 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這三點
    家長們應當引起重視,但也不要過分緊張,只要善用技巧,耐心引導,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你的態度是怎樣的?,如果家長疏忽不加以篩選和引導,孩子也會被電視中的一些情節吸引,繼而生發出模仿的想法。但其實,類似的過激教訓只是當下震懾到了孩子,卻起不到長期的教育作用,不建議採用。
  • 育兒家丨當孩子咬人、打人時,家長的第1句話很重要
    我們只有讀懂孩子的心理,摸透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科學的應對策略。後來發現兒子有時也喜歡模仿她咬人。不過,大人知道掌握一個輕重,不會咬疼,但是孩子心裡沒個數,咬起來沒輕沒重的,有時就把媽媽咬疼了咬惱了。「物權敏感期」情急咬人相信大家都聽過「可怕的兩歲」一說,這個年齡段,孩子自我意識萌芽,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特別護東西,自己的東西誰都不讓碰。
  • 0-3歲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應該如何有效引導
    遇到寶寶喜歡推人、打人,甚至咬人喜歡和小朋友搶玩具,常常對小朋友不禮貌,不能好好玩,總是用「打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是真的對同伴不友好嗎?解析寶寶「不友好行為」背後的真正含義 「打人、咬人」在成人眼裡往往是不友好的象徵,是不被允許的事。但對於0~3歲的嬰幼兒來說,「打人、咬人」很多時候是寶寶解決問題、表達需求的途徑之一,是伴隨成長過程出現的外在行為。
  • 直播探討:8歲孩子不愛學習、3歲孩子打人摔東西、15歲男孩戀愛等
    既照顧到廣大的網友,為大家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困惑解答,也繼續為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者賦能,傳授指導家長解決問題的內功心法。朱春峰老師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般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父母先做個反思,覺察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做到微笑平和?因為孩子通過模仿來學習。孩子學習是全息吸收的。父母要做好積極正向的引導,做到言傳身教,垂身示範。
  • 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精選
    文章轉自| 媽媽手冊(ID:jqfans)作者 | 晨媽「家裡有一個喜歡打人的小孩,是什麼樣的體驗?」朋友思文最近是深有體會,暑假期間,她因為娃打人、咬人的事,不知道和小區裡的家長道歉過多少次。說來她也奇怪,在家挺正常的孩子,怎麼一出去就喜歡和小夥伴動手呢?
  • 孩子愛打人、咬人怎麼辦?除了打罵,建議家長多試試這3種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六歲之前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鬧這都是小事情了。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這個問題才是讓家長比較頭疼。孩子一生氣,或者是一句話沒有說對他的心思,那麼小手一伸就要打了過來,或者是直接上嘴咬。
  • 孩子愛打人、咬人怎麼辦?除了打罵,建議家長多試試這3種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六歲之前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鬧這都是小事情了。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這個問題才是讓家長比較頭疼。孩子一生氣,或者是一句話沒有說對他的心思,那麼小手一伸就要打了過來,或者是直接上嘴咬。小孩子下手沒有輕重,無論是被打一下還是被咬一下,都是非常疼的。
  • 1-2歲的孩子愛咬人,多半是這4個原因,家長應該及時糾正
    孩子為什麼在這個階段愛咬人一、牙齒生長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其實正在開始長牙,牙齦黏膜受到刺激,孩子的牙就會很癢,而咬東西就是一個很好的緩解方式,孩子咬不到東西,就只能來咬人了。或者孩子對於家長的決定不滿意時可能也會用咬人的方式來抗議。四、模仿別人孩子這個年齡段正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從咬人獲得了滿足感,或者咬人沒有受到教育,孩子就會跟著模仿,獲得快感之後,只會變本加厲。
  • 寶寶一生氣就打人摔東西?家長巧妙引導,「暴躁娃」變「小天使」
    經常有家長抱怨,家裡的娃是個暴脾氣,前幾天我還收到這樣一封私信:「5歲的小傢伙脾氣特別大,一不高興,就動手打人,摔東西,有時候手邊有啥就砸啥,家裡的玩具車已經被摔爛好幾個了,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就是沒有用,怎麼辦?」
  • 父母必看-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孩子愛打人,會是我們家長逃不開的難題,尤其在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 朵朵媽:我女兒一歲五個月,特別愛打人,還愛搶別人東西,現在都不敢帶她到樓下小公園玩了,每次都把別的小孩打哭,又或搶別人的的玩具,我天天跟她說不要這樣,每次答應的好好的,哪知道轉眼又和別家孩子打起來了。各種辦法都想了還是沒用,不知道該怎樣教育,我天天為這事頭痛,覺得自已教育孩子好失敗。
  • 寶寶愛打人應該怎麼教育?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正常情況———麻煩的2歲家長態度:對孩子的暴力傾向不用太緊張原因:很多孩子在1歲半左右就學會了打人、咬人、砸東西,有的延續到兩歲多,這個階段總體被歸納為「麻煩的兩歲」。孩子這時之所以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主要有幾個原因———1、他不知道打人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會痛。
  • 孩子咬人、打人為哪般?感官敏感期到了,請幫助孩子了解世界
    強媽帶著強強剛想靠近,操場中間本來在一起玩得津津樂道的幾個孩子,頓時有的被家長帶走,有的自己就跑開了。強媽心裡當然明白,家長們之所以不願意讓孩子跟強強一起玩,就是因為強強喜歡打人、咬人。因為強強喜歡咬人、打人,不知道被媽媽訓了多少次,有的事情氣急了還動手打,可是打也沒有用,小傢伙見到小夥伴依然會我行我素,為此強媽也感到很頭疼。
  • 一生E本|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
    「家裡有一個喜歡打人的小孩,是什麼樣的體驗?」朋友思文最近是深有體會,暑假期間,她因為娃打人、咬人的事,不知道和小區裡的家長道歉過多少次。對此,很多父母不明白:平時教育得挺好的,怎麼還會出現打人、咬人行為?孩子出現這種現象,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 孩子遇到愛打人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應該都遇到過,有可能你是被打孩子的家長,也有可能你是打人的孩子的家長,但是這樣的年紀下這種行為真的是打人嗎?孩子動手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呢?一:不甘受冷落。平時在與孩子相處時不要以暴力性的行為來制止孩子的錯誤,如果家長經常以打孩子來教育,那麼孩子就會學習到打人原來是一種解決方式,他就會拿出來用在他和小朋友的相處上,家長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是你的影子。第二:態度堅定且溫和。
  • 孩子喜歡打人,家長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
    不要以為自家的孩子會攻擊人,就不會受欺負,打人的孩子很容易被別的孩子孤立,這將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所以發現自家孩子有打人的傾向時一定要糾正,家長更不要助長孩子的這種行為。 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傾向的重要時期,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自我認同感往往較差,他們由於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評,故自卑感較強,總認為他人對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這些孩子常對他人進行有意傷害,也包括語言傷害。其實,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