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飯時間閒聊的時候聽同事說她家寶寶最近出現了很多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總搶小朋友的玩具,做遊戲勝負欲也超級旺盛,不給他吃的和玩具就大哭大鬧……同事特別擔心這樣下去孩子脾氣會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打人的行為。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行為2―3歲時開始出現,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小孩子是不會約束自己,他們是在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並不是有意的。
對於孩子這些攻擊性的行為,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挺有意思的,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管,或者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等到大了自己就改了。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孩子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如果不經教育會一直延續,影響寶寶的一生。
1. 打人是孩子不想被打擾
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時就會很專注,不想被打擾,也不願意有人幹涉他的行為。這時候如果有別的小朋友總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他為了守護自己的想法就會產生攻擊性心理,有可能會推打他人。
2. 模仿他人
家人偶爾會拍孩子屁股逗孩子玩,或者孩子看到身邊大人有拍背、推人等行為。孩子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自己又無法確定該行為的好壞和使用對象,往往會潛移默化被影響。
3. 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
孩子快1歲的時候就能控制手腕和上臂了,總想用他們的手做些什麼,而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很願意使用。家長抱著寶寶玩的時候有時候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誇讚孩子,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4. 家長理解錯誤
寶寶語言發育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不停發出「噠噠」聲,很多家長會把其聽成「打」,就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拍打家人或者毛絨玩具,間接給孩子強化了打人的動作。
5. 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正確表述感情的方法
寶寶對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需要家長來教導。很多家長只教給了孩子基本的生活技巧,而忘了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感情,以至於孩子不知道用親吻、擁抱、撫摸等行為向家人表達愛。這樣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就會用使勁拉人,或者打人來表示友好,吸引他人注意。
6. 吸引父母注意
兩歲左右的小孩很粘父母,經常會缺乏安全感,很在乎父母是否會注意到他。一旦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不安,通過摔東西、哭鬧、打人等攻擊性行為吸引父母注意。
1.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打人,家長最先要做的就應該是制止他,但一定要注意態度和做法。家長千萬不要急著打罵教訓孩子,用暴躁消極的情緒兇孩子,認定孩子不學好。
家長只需要拉回孩子的手,帶他離開當前的環境,然後蹲下和孩子平視,嚴肅而平和地告訴孩子自己不喜歡他打人,而且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希望孩子以後不要再做。
2. 家長要儘量幫孩子安撫情緒,讓他內心平靜下來,然後詢問孩子事情的具體經過,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和不滿。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後,家長需要教導孩子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就知道正確的做法了。
3. 家長一定要清楚的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表達抗拒和不願意可以用別的方法。比如說不開心可以告訴媽媽,或者可以頭低下背過身,讓媽媽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轉變,而不是用充滿攻擊性的行為發洩不滿。孩子2歲已經明白很多事情了,需要教給他們正確表達情緒的一些行為,讓孩子學著正確處理自己的事情。
4. 和孩子溝通結束後,家長要帶孩子去給他的小夥伴道歉,讓孩子為他自己的行為,自己去修復屬於他的友誼,這也是一種學習。
1. 切斷感染源
不要讓孩子接觸有關暴力類型的動畫片和兒童讀物,或者接觸一些愛講髒話、愛用攻擊性行為發洩情緒的人。一旦孩子無意間接觸到了這些不好的行為,家長需要及時教育孩子那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能學習和模仿。
2. 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孩子特別善於模仿,尤其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不要慣著孩子一些類似攻擊性的行為,潛移默化加深孩子的打人或摔東西的習慣,碰到孩子打人一定要及時制止,好好教育孩子,避免用極端的教育方式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
3. 多關心陪伴孩子
很多孩子打人只是為了吸引父母注意,並不是真的想要這樣做。家長需要儘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聊天玩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安全感,讓孩子充滿善意的去愛他人。
4. 教會孩子正確的社交行為
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的交友行為,讓孩子學會用清楚的語言表述自己情感和想法,傳達自己的不開心。告訴孩子向小朋友表達愛意時可以選擇拉手、擁抱、親親,而不是強制拉著小朋友服從他的命令。
5. 多帶孩子參與群體活動
家長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小區玩,讓孩子學著自己交朋友,自己去學習別的小朋友是如何和他人相處,自己感受和摸索正確的交友方式,歸正自己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