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打人發洩情緒,除了訓斥家長這樣能更好地糾正行為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尤其是很多被老人寵著長大的孩子,一發脾氣就愛打人,不管是打家長還是打同伴,下手都毫不留情,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正確地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憤怒的情緒呢?
首先要知道的是,打人未必就是暴力傾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有「打人敏感期」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只不過有的人明顯有的人不明顯,當然動手打人主要還是和早期的家教有關。
一般來說「打人敏感期」在孩子2-3歲左右比較多,他們可能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甚至有的時候會樂在其中。
這個階段的孩子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自我控制能力都還尚處於學習中,都不擅長的情況下,情緒來了就會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去發洩,打人對他們來說就和說話,哭鬧,大笑一樣,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但是如果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之後,上了幼兒園甚至上了小學還是喜歡用打人的方式去發洩情緒的話,那就要引起重視了,很有可能是管教不到位導致的孩子對打人的認知出了問題。
那麼在孩子正處於這個階段的時候,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度過「打人敏感期」呢?
雖說這是他們成長中會經歷的階段,那打人這件事總歸還是不對的,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訴諸暴力手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讓脾氣變得更不好,情緒更失控。
所以在發現孩子有動手發洩情緒的苗頭時,家長就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去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發洩情緒,而不是打人。
有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會很擔心他們會變成暴力傾向,於是就會非常疾聲厲色地訓斥孩子,嚴格要求他們不能動手。
但是這樣的方式可能會一時讓孩子因為恐懼,而不敢動手,可是時間長了,說的次數多了未必就能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震懾力。
甚至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打人了,家長才會關注自己,於是總是接二連三地用這種手段來激起家長的激烈情緒,來試圖引起父母的重視。
所以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之後,家長需要制止,但是不要過分強調或者用很激烈的情緒去訓斥孩子,放下手裡正在做的事情,多陪孩子一會,然後再用一些更加溫和委婉的方式引導孩子,告訴他們打人是不對的。
孩子之所以會用打人的方式去發洩情緒,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不知道除了這種方式之外,還能如何表達此刻內心的狀態。
因此家長只要發現有這個行為,就應該知道他們對情緒表達有了錯誤的認知。有義務幫助他們去認清自己的情緒並且用正確的行為去和別人溝通交流。
孩子之所以會打人之後毫無愧疚甚至覺得開心,就是因為他們不理解這個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或許是早期家人對他們行為的縱容讓孩子誤解了這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所以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家長要首先弄清楚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是生氣,委屈,害羞還是其他什麼情緒,幫孩子說出來此刻他們內心所想,告訴孩子這樣的情緒不能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
而且要讓孩子知道打人是會讓對方疼,是不對的行為。甚至不能用這種方式去贏得別人的注意,想要和人溝通交流,正確地打招呼,走到對方面前和他說話就可以了,但不能打人。
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猜測和揣摩孩子的內心情緒變化,往往說了幾次可能未必能猜對孩子內心所想,所以需要平時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更加清晰地知道他們在打人的時候想的是什麼。
孩子打人的行為出現之後,往往沒有被及時阻止才會養成他們這樣不良的習慣,所以家長要儘可能地平時在教育的時候就及時糾正。
有的時候老人幫忙帶孩子,雖然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但同時也會暴露很多因為過度寵愛而造成的不良行為習慣。
很多壞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年紀大了之後想要再改就是難上加難。雖然老人知道孩子這樣做不對,但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管教孩子的力度肯定不如父母來得果斷和堅決。
因此建議家長最好在孩子學齡前儘可能自己教育他們,不要把責任都推給老人或者保姆,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在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時候錯過了父母的養育最好時機,等到將來再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未必能夠挽回。
家長在平時要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暴力或者粗話去解決問題,在文明家長身邊長大的孩子,即使在打人敏感期也不會有暴力的行為出現。
家長在看到孩子打人之後,更不能用暴力的行為去制止,這樣不僅會喪失父母教育的權威,更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多給他們正面引導,用繪本,故事或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如果看到了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出現了動手的情況,直接問也不問就將孩子和其他人隔離,這樣孩子不僅會覺得莫名其妙,更因此而失去朋友,失去了學習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的機會。
家長在阻止的同時,更要告訴孩子現在的情況是什麼,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處理才是正確的做法,告訴他們打人需要道歉,不能隨便用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孩子打人未必就是有暴力傾向,他們可能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什麼後果。
尤其是2-3歲年齡階段的孩子,是打人比較頻發的階段,他們開始有自我意識,但又不是很清楚要如何正確表達,只會用哭鬧,大聲喊,以及打人這比較激烈的方式去引起注意,這是他們心中比較有效的表達方式,能夠迅速引起家長的回應。
家長要注意平時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經常用「打」這個行為動作,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就會模仿用打的方式去表達。
打娃娃,打桌子椅子,用打來嚇唬孩子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這一點家長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