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這個問題是大部分家長在育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也是讓家長們束手無策的問題。小小的一個打人的動作,背後隱藏的兒童心理和孩子的各種問題,這才是家長們需要重視和摸清楚的。這也是解決「愛打人」問題的根本。
其實,當一個寶貝第一次出現「打人」現象的時候,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不複雜。這個時期也是解決寶貝「打人」現象最好的時機。
接下來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寶貝, 幫助大家解答分析寶貝「愛打人」背後的真實原因。
孩子「愛打人」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的關注。
一歲左右的寶貝逐漸的開始有自我意識。他們已經可以運用自己的情緒控制家長了。例如:用大哭來博取父母更多的關愛,而隨著他們思維的發展,手部肌肉的發展,他們開始可以控制雙手了。他們會發現,當我用小手打人的時候,父母尤其的關注我,無論他們在做什麼?我一打人,他們會立刻關注到我。所以初次出現打人現象,也許孩子只是要告訴你:「媽媽,我需要你關注一下我」。
第二個階段:1-2歲孩子打人,大部分是情緒的表達。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情感發展越來越豐富。而豐富的情感對於還不會處理情緒的小寶貝來說,他們會束手無策。例如有的時候很興奮興奮的「手舞足蹈」「活蹦亂跳」,而這種興奮引起的不好影響,例如打到周圍的小夥伴等等,或者真的就是興奮過頭,啪啪打人,對於孩子本身並無敵意,只是情緒的表達。
或者,當孩子被父母拒絕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為了表達憤怒,他們會表現出「打人」的行為。
第三個階段:3歲以後打人,這個階段如果孩子出現打人情況,多半是缺乏安全感。
3歲的寶貝他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對於小的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情感呵護,因為他們會悲傷、會難過、會感受到被忽視,也會自卑。而恰恰相反的是從3歲起,家長會自然的覺得孩子長大了,需要更多的獨立。
其實這沒有錯,錯在忽視了安全感的建立。孩子獨立的前提一定是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不理解還會給孩子貼標籤,例如「這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啊?」必須要好好管才行。然後就強硬的上綱上線的以壓迫管教的方式要求孩子。殊不知適得其反。
有的寶貝,不但會打別人,也會去傷害自己,來獲取家長的關注,讓他們去感受自己的存在。
家長們可以細品,每個階段的寶貝,他們剛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其實背後的心理原因,基本上都是上述3種情況,這個時候,如果處理方式不當,就會讓這種「打人」情況變得複雜。讓打人成為一種「固定模式」。
接下來給大家舉例兩種最常見的被家長「複雜化」的孩子「打人」情況。
第一種情況:家長或代養人有打人的行為,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孩子誤以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博2歲的寶貝,媽媽最近特別的焦慮,下課了和我聊了很多。他說,有一個問題急需解決,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影響到孩子正常交往了。
孩子打人,所以沒有朋友,問我怎麼辦?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孩子第一次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他說:「他打別人,那我也打他唄,讓他感受下被打的感覺,也讓他知道打人就得接受懲罰」,這樣也沒有錯啊?
我說:「看吧,你以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當然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通常家長會說「不改我打你了?下次能不能不打人了?打人我還打你」。
孩子會發現被威脅被恐嚇之後,我聽話了變乖了,看來「恐嚇、打別人是好用的」。
我也會用這種方式來管理別人。別人就不會和我搶了玩具就是我的了。所以他們就養成了以「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博媽媽恍然大悟,我還以為我的處理方式是對的,原來我的錯誤影響了孩子。
第二種情況:孩子博取父母關注的時候,父母選擇忽視。這樣的無視讓孩子開始用一定的行為來吸引家長。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人」。我去攻擊別人,父母會立刻過來,我的計劃就得逞了。而由於男孩子天生睪丸激素的分泌。讓他們享受這種力量、速度、爆發力等帶來的刺激感。如果家長不及時處理,他們會享受這種「暴力」帶來的快感。繼續用這種「功利性行為」的威力來實施他的計劃。
說了這麼多,真正的解決方辦法是什麼樣的呢?
中醫講究對症下藥。症狀我們已經分析透徹,現在就是策略了。
對策一:1歲以前的孩子,請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1歲以前的寶貝,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打人、掐人、抓人的狀況,請別忙著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出現狀況,做父母的首先一定要想到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現在所出現的問題,而不是一次次強調錯誤,讓孩子加深印象。
你要做的是,告訴他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次次的禁止。
1歲左右的寶貝出現手部方面的狀況很正常,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手部的肌肉正在發展,促使她去運用,去更靈活的運用小手指。小手指運用不當就會被家長誤以為打人。所以家長應該給寶貝提供多樣而有趣的手指精細動作練習。例如:串珠遊戲、黏土運用、顏料塗鴉、撕紙、手揉紙練習等。儘可能多的陪同寶貝以有趣的方式去練習小手,即增強了親子關係幫助寶貝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又可以很好的解決「手部打人的狀況」。
很多家長會發現,如果有一段時間你陪孩子的時間少了,你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所以說,足夠的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特別的重要。
對策二:1-2歲打人的寶貝,家長請給予孩子更多情緒上的認知和疏導。
自我意識的出現,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情緒,包括,生氣、難過、嫉妒、憤怒、同情等等。他們希望作為自己的主人,情緒的多樣讓家長們覺得孩子們開始難帶了,怎麼總惹事。事可多了,不像小的時候,吃了睡。
如果這個時期發現寶貝「打人」,請別過於緊張也別大怒。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學會如何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以正確的方式疏導情緒。
這時候適當的運用「繪本教學」是很奏效的。他們會學習繪本故事中的小動物去感同身受的體驗這種情緒。
其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情緒內化於遊戲中。比如孩子憤怒的時候正要朝你打過來,可以順勢握著他的手,跳個舞或者做個小手指操,在快樂的遊戲中幫助寶貝宣洩情緒。孩子也會學著當憤怒的時候可以做些有趣的事。我不高興的時候,並不只有「打人」這一種方式。
對策三:以身作則給寶貝做個好榜樣。若你的孩子恰好在兩歲左右並頻繁出現打人行為,那麼父母就該想一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或者是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孩子做了壞榜樣。要知道,孩子是你的複製品,原件如果就以打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那麼怎麼要求複印件是個乖乖的寶貝呢。這個月齡的寶貝其實已經能很好的聽懂成人的語言。
如果孩子打人了要明確的告訴寶貝,打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你遇見的問題。
例如:「如果你想要玩小朋友的玩具,那麼你不能打人,不能搶,想要獲得朋友的分享,你要勇敢的去表達,對他說:「你可以把這個玩具借我玩一下麼?」如果對方同意了,那麼你不但獲得了玩具,還獲得了一個朋友。
孩子會發現,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有很多選擇來解決問題。孩子們會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情的同時,逐漸的獲得自信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他們是自由的感覺自己是自由的。並非受別人壓迫。
策略四:對於歡動的孩子來說,可以適當的增強寶貝的運動量,去消耗孩子更多的精力。
要知道,越動越聰明。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改善孩子很多缺陷。隨著運動,孩子的感統會越來越好。肢體協調越來越棒。身體越來越有力。
運動思維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很重要。動腦子的活動,讓孩子越來越聰明。並擁有更持久的專注力,情緒更穩定。
策略五:幫助寶貝分析所遇到的狀況,讓孩子了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樣的?
寶貝打人,處理問題方式不對,也許孩子會很固執的堅持自己的做法,那是因為對於小小的他們覺得除了「打人」,他們別無選擇。那麼如果你幫助寶貝正確分析了。並清脆的給予他們正確的做法,反覆幾次,孩子會領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出現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用武力解決,而是怎樣做?
切忌嘮叨和責備,對於已經形成打人行為習慣的寶貝,矯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做好思想準備並努力在有群體生活之前把這個問題解決,否則你會發現孩子很難融入集體。沒有朋友,得不到社交帶來的幸福感,他們會越來越孤僻冷漠。
當您解決了這個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陪她一起度過這個孩子們特有的時期,你會發現這只是育兒路上的一個小片段,是你和寶貝共同進步的見證,想想也不錯。
家長們一定要記得,一切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以及父母的問題。當你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不正常的狀況時就要反省自己了。
我是 國際早教中心指導師,育兒有良方,方法要科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輕鬆育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