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打人嗎?

2020-10-10 蓮花臺邊

孩子打人,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對於孩子打人的現象,我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我們應對的方式也不一樣,我想把我目前為止積累的一部分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幫助我補充完善。

一般孩子打人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大人的情緒反應強化而成

1、試探友誼

這種情況三歲以下的孩子多有發生。因為小孩兒在這個年齡段語言還沒有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當他們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同伴和朋友時,動作總是來的比較快,所以可能會拍對方一下,表示我正在和你打招呼,但是大人往往會將這種情況誤解成「打」,於是可能會表現的比較緊張,大人一緊張,孩子就亂了,就會很關注自己剛才的動作,可能還會伸手再拍一下……被拍的孩子呢,可能當時也沒什麼,如果他家的大人也很緊張,他就會覺得發生了不安全的事情,可能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比較有影響的。當然,有的大人也會處理的比較好,他們會對拍人的孩子說:「你喜歡弟弟(妹妹)嗎?如果你喜歡他,可以拉拉他的手(摸摸她的臉蛋兒)(把你的餅乾分享給他)。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建立友誼的正向的方式。

2、引起關注

孩子對大人的態度是非藏敏感的,比如某一天,有一個孩子無意間或是語言表達不清楚一時著急就用手拍了爸爸一下,這時如果媽媽覺得很好玩,就表現的很開心,特別支持這種行為;或是很憤怒,不支持這種行為。而不管是媽媽的哪一種態度,都會送給這個孩子重複這個動作的理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的行為被強化了。其實孩子偶爾一次出現這樣的事情,父母可以正常接受。如果比較多次出現,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同伴兒,就用手把孩子將要落下來的手擋住,帶她去做別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孩子自身的發展需要沒有得到支持

1、限制孩子的發展

一個嬰兒吃手,被大人將手從嘴裡拿出來,理由是手上有細菌;一個正在探知空間的孩子在家裡拉抽屜,翻東西,被大人制止,理由是不可以把房間搞亂;孩子會走了仍然被抱在懷裡,理由是到處跑我追不上還會把衣服弄髒,或是我捨不得把他放在地上,就是想要抱著她……是的,大人們永遠都有特別充分的理由,可孩子們呢?他們的發展被壓抑了,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他們必須反抗來給自己爭取做為人的發展自己的權利(在沒有變乖之前)。如果他變乖了,遇到放鬆的環境,他會出現太過自由的修復過程,就是下面的情況。

2、太過自由,沒有原則

除上述情況,另外還有一些就是小孩兒所有的行為都是被支持的。孩子從大人那裡得到的信息是,他做什麼都可以,成長沒有方向和引領,生活的邊界極其不清晰,那麼孩子就會不停的探知邊界,因此經常重複自己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打人、踢人、咬人、抓人、故意打斷別人的工作等。因為他希望環境可以幫助他知道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以上兩種打人的情況如果出現在幼兒園的班級裡,孩子們可以這樣被對待:

1、 重塑孩子身邊的環境

如果有個孩子不斷的發生打人的事情,老師會用紗布把孩子的小手包好,告訴孩子:「小孩兒的手不打人。小孩兒的手是用來搭積木、做手工、給娃娃穿衣服的。」踢人,抓人都使用同樣的方法。

2、 扮成更有力量的化身,來傾聽

在一個教室裡,一個叫明明的孩子被另一個叫樂樂的孩子打哭了,老師就會拿著一個仙女娃娃來到明明面前,假裝仙女在說話:「我看到你哭了?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被打的孩子就會說:「樂樂打我了!」仙女就會說:「哦,那你想不想讓他知道這件事?」如果明明說想,老師就可以走到樂樂身邊,同樣假裝仙女:「對不起,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你的同伴明明哭的很傷心,你想不想去抱抱他?」打人的孩子通常是願意抱一抱被打的孩子的,因為這是一個特別美好和圓滿的結果。

3、 故事療愈

我的故事時間裡曾經為一個孩子特別安排了芭芭拉老師寫的《故事知道怎麼辦》裡的一個故事,《橫衝直撞的小螃蟹》,兩個星期的時間,所有的孩子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打人的孩子從故事裡看到了破壞給整個環境帶來了什麼,其中校長組織討論幫助小螃蟹的環節還讓其它的孩子得到了幫助同伴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啟示,兩個方向同時轉變,效果實在是令我感到驚訝。

第三種情況:發洩情緒和攻擊(6歲以上居多,六歲以下也有,但是偏少)

1、缺失愛

還有一種孩子打人,的確是在發洩負面情緒。這樣強硬的行為背後往往藏著一顆比較脆弱的心。那顆心可能受傷了,也許是長期被父母忽略,也許自己認為需要的東西沒有得到,也許某些行為沒有被理解,也許碰到了不公平的事情……這樣的情況大都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孩子身上。

2、模仿成人的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家庭成員是有攻擊行為的,很可能就會被孩子模仿和吸收。比如父親或是母親喜歡動手打人,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有可能也會選擇用武力去解決問題。那麼武力過後呢?帶來的是什麼?我想是值得深思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權力,如果你不懂得尊重這些,而是只會使用武力去降低別人的自尊,我想你可能會得到反擊,也有可能會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

如果你遇到了上面的情況,最直接的辦法是傾聽孩子,與他共情。

我們可以將孩子打人的手抓住,他一定會拼命用力的希望能夠打到要打的人,我們一定要平靜的抓著他的手,注意幫助者不要比他更用力,我們的力量只是保持不讓他的手落下來,造成對別人和他自己的傷害就可以了,儘量保持在一個地方,不要來回動。這樣幾分鐘後,我們會發現那些負面能量從孩子的手指慢慢退回到身體中,可能會流向其它的地方,比如孩子會選擇用腳踢我們,或是朝我們吐口水……所以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覺,儘量不要讓他踢到或是吐到……然後這些負面能量就有可能轉化成負面的情緒,這時孩子可能大喊、大哭、大叫了……孩子哭喊的時間是和他積壓的負面能量的多少成正比的。隨著他的負面能量逐漸被發洩出來,我們會感覺到他的手放鬆了,整個兒身體也有放鬆的感覺,這時我們就可以把手鬆開了。所以陪著孩子哭完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哭完以後如果你問他:「好了嗎?我們去和面吧。」他可能會很願意。如果他不願意,我們成人也可以離開了,留下的事情孩子可以自己調整和處理。

另外,我們也可以講有療愈性的故事給這樣的孩子們。

當然,孩子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他們的足夠多的愛,這是一個孩子精神生命和物質生命的根基,這樣的愛將陪伴他們走過漫長的人生,決定他們的生命質量和狀態。因為一個愛缺失的人是很難幸福快樂的。

爸爸媽媽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人生,去學習和給予愛吧,孩子們真的很快就長大了,請珍惜能真正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時間。

相關焦點

  • 你家孩子愛打人嗎?
    今晚,我很嚴肅的跟哥哥聊了一下他這個動手打人的問題。哥哥五歲,弟弟三歲,平時他們是不會主動的去打人,除非是人家搶他們的玩具或者毀壞他們的東西。平時一般在家,哥哥更多的時候是一個暖男的角色,會幫弟弟找衣服,穿衣服,帶弟弟刷牙,甚至有時候會哄弟弟吃飯。
  • 孩子打人就是有暴力傾向嗎?
    ,但是有時候就會出現拿東西砸人這樣比較嚴重的行為,然後像沒事人一樣,或者表現的很開心,好像打人這件事情能讓他獲得愉悅感,在家的時候打家人,出去外面,有其他人、其他小朋友也一樣照打不誤,家長說:必須要好好管管孩子這種愛亂打人的壞習慣,孩子還這麼小,才三歲,如果放任不管的話,以後孩子長大了肯定會出現暴力傾向,後果將不堪設想。
  • 孩子打人,家長怎麼辦
    今天,一位朋友說她三歲的兒子最近在家裡頻繁打人,軟硬不吃,問怎麼辦,難道不管他了嗎? 其實,關於孩子打人的問題,媽媽不外乎惱火的是以下三點: 第一,在家裡打人,萬一在外面也打小朋友,怎麼辦? 第二,假如家裡不管,他以為打人是被允許的,繼續使用這一招,養成了打人這種暴力習慣怎麼辦?
  • 孩子在幼兒園頻繁打人,原來是進入「打人敏感期」
    孩子打人,可能只是單純的想要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基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打人原因,這也形成了不同意義上的心理反應,建議家長要先分析孩子打人的具體原因,然後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 年幼的孩子愛打人?家長怎麼幫孩子度過「打人敏感期」?
    在兩三歲的時候喜歡胡亂打人,家人也經常摸不透,孩子有時還樂在其中。如果你聽過之前檸檬關於孩子打人的分享,就會知道,這其實是孩子正處於一個「打人的敏感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溝通、交往都不大熟悉,打人就會成為他的一個表達方式,家長可以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以後還經常打人的,就需要特別關注,並及時介入教育了。
  • 孩子發脾氣總會打人?關鍵在培養「緒管理能力」,你做對了嗎?
    所以,遇到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情緒的接收,與孩子「共情」,可以對孩子說:「有什麼不順心的,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嗎?」,傾聽孩子的內心,擁抱孩子,及時冷卻他的不良情緒,冷靜下來再溝通!孩子通過打人來宣洩情緒時,父母不要斥責孩子,而要讓孩子知道,有不良情緒是正常的,但是打人這種行為不對,並不能解決問題。大家還記得「小男孩釘釘子又拔出釘子」的那個故事嗎?發脾氣時可以去釘釘子,可以換另外一些方式去宣洩。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孩子雖小,但是他會通過觀察大人的表情等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果你笑嘻嘻和他玩鬧,覺得孩子的小拳頭打在身上不痛不癢,沒關係,那麼你就給孩子埋下了這種行為動作是被允許的意識,孩子就會不斷的試探,甚至加大力度。2.孩子屢教不改多次打人?
  • 孩子總愛打人?把握孩子打人"敏感期",輕鬆整治孩子打人問題
    其實,很多孩子在長到兩歲左右都會出現打人的行為,可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錯誤表現沒有太多的認知,而且孩子總愛打人也有一定的原因,家長要仔細找到,再來正確應對。>除了以上4個原因會導致孩子總愛打人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並不是孩子有意為之而是他們進入了打人的敏感期。
  • 孩子打人,家長怎樣引導?
    其實,很多兩三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不過爸爸媽媽不用為此焦慮,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家長該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兩三歲的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很常見,也很正常,並不是真正的「暴力」行為,而造成他們打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父母必看-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父母們想像中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乖乖的,呆萌的,安靜的讓人想永遠抱在懷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的這些行為顛覆了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設想和寄望。 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歲多會出現打人,發脾氣,出現各種攻擊性行為,也不用過分的擔憂,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 孩子愛打人,家長該如何引導?
    最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各種「熊孩子」打人引發的家長鬥毆事件,從事件根源做分析,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攻擊行為呢?不是人性本善嗎?其實一兩歲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但這些終究是不好的行為,父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在必要時刻一定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為寶寶找了「脫罪」的藉口。
  • 你家孩子愛打人,高情商父母的這一招更管用
    ,你真的找對原因了嗎?我們可以嚴肅地告訴孩子:「你剛才打媽媽,媽媽很疼,會很難過。以後不準再打媽媽,知道了嗎?」接下來,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開心了,生氣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哭,但是不能用打,聽明白了嗎?」
  • 孩子總是喜歡罵人打人,家長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你做對了嗎?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在教育期間孩子總是動不動就打人罵人的現象,其實出現這些問題,有一部分並不是來自於他的本意,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真的控制不住,所以才會打人罵人。家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教育出現了問題,也會導致孩子這種情況變得變本加厲。當你家孩子打人罵人的時候,你是不是也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呢?
  • 孩子經常動手打人,父母應該怎麼辦?三條建議幫你解決
    你的孩子會動手打人嗎?你的孩子向別人吐口水嗎?你的孩子會欺負小動物嗎?還有源源不聽話的時候,小劉總是愛用武力威脅源源,動不動就對源源說「再不聽話我揍你」,雖然小劉並沒有真正動手打過孩子,但類似的威脅卻無處不在。源源有時候還會動手打爺爺奶奶。但是爺爺奶奶從來沒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久而久之,源源養成了打人的壞習慣。甚至有一次,源源用玩具打爺爺的時候,爺爺竟然說「小心別把你的玩具打壞」。呵呵,隔輩老人教育孩子就是這麼任性。
  • 孩子在學校愛打人怎麼辦?
    另外,以5歲為段,也是具體考慮到了孩子的生理、心理髮育程度,以及孩子對可能的處理辦法的接受程度——簡單地說,5歲前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懂,它自己都不知道它為什麼會打人,更不知道你給它講的道理,所以兩個不同階段的打人原因和處理辦法可能完全不同,混到一起眉毛鬍子一把抓也根本不可能講清楚。
  • 孩子愛打人?家長這樣做比打罵更管用
    2歲了,突然喜歡『出手傷人』,高興了扯你的頭髮、生氣了拍你的臉,這個需要糾正嗎?」如果你的孩子屢屢「打人」,可能是你的處理方式出了差錯。孩子愛打人,你找對原因了嗎?03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接下來,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開心了,生氣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哭,但是不能用打,聽明白了嗎?」
  • 一歲多的孩子總愛動手打人,背後的原因你清楚嗎?
    除此之外,最令寶媽們煩惱的一點是,孩子手腳不老實,一看見機會老師愛掐人、打人,本來小孩子能有多少力氣,打在大人身上也不怕疼,可是問題就出在孩子在和別的孩子待在一起時,打人一個不注意,孩子就直接把對方打的嗷嗷叫了。
  •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你的做法影響他一生
    沒等我說話,嫂子一個箭步上前,對著小柏就是一巴掌:「小祖宗啊,你怎麼又打人,不想玩就回家!」態度要堅定,家長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帶他離開打人現場。當弄清楚孩子打人原因,我們再來給他描述被打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打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 孩子愛生氣、好鬥、打人、咬人,你管的不對才是大問題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打人、咬人,是讓很多爸媽頭疼的事情。看到孩子情緒失控的樣子,父母是既擔心又不知所措。父母覺得這種暴力行為必須遏制在搖籃裡,情急之下,不是大聲訓斥,就是以暴制暴,可是孩子怎麼會買你的帳!因為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對此,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孩子的年齡多大?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如何?
  • 《我是一個葆嬰媽媽》孩子為什麼愛打人
    一位來自哈爾濱的年輕媽媽,曾困惑地對我說:「我的孩子非常健康、聰明,每次出門特別招人喜歡。可現在我害怕帶孩子出門,因為每當有人跟她打招呼或想親近她時,她會揚手就打。您說,這孩子為什麼愛打人?」「能跟我講講孩子第一次打人時的情形嗎?」她思忖著回憶了一下,「那是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當時的情形可好玩兒了……」大概是又想起當時的情景她撲哧一聲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