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孩子要糙養,有人認為孩子應該細養;就算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誰也不願意自家孩子受欺負,但是同時也不希望他們欺負別人。
尤其是孩子上學之後,家長生怕小朋友和同學之間出現矛盾,不管自己孩子是被打的一方還是打人的都不合適。
小侄子和兒子可謂是從小一起長大,最近這段時間,小侄子變得蠻橫。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好好的,小侄子也會突然走上前打兒子一下。剛開始大家都沒有在意,但是近段時間觀察下來,發現小侄子打人越來越順手,只要稍不注意,兒子就要受到&34;。
這可急壞了嫂子,生怕小侄子養成習慣,等到上學之後也和小朋友發生衝突。於是只要看到小侄子伸手,嫂子就一巴掌狠狠地打過去,看到小侄子哭也不理睬。好像這樣小侄子就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對的,但是效果卻並不怎麼樣。
其實很多家長都發現了這問題,孩子總是動手打人,只要是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就會狠狠地打別人。就算以為這樣被父母訓斥也不知悔改,甚至有的家長開始擔心孩子有暴力傾向。其實,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出現摩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不過孩子還小,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把握力度,於是就成了家長眼中的&34;。
家長要能夠分辨孩子打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不會正確社交。
孩子從出生之後便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少有機會遇到同齡人,以至於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想要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卻不知道怎麼開口。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小朋友就會用自己一味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這種方式在別人的眼中就成了&34;。
第二個原因:沒把握好力度。
孩子之間經常會因為爭搶一個玩具而發生衝突,在爭搶的過程中自然會用很大的力氣。這對於處於劣勢的小朋友來說,就會認為自己被&34;了,找到父母告狀。所以家長要能夠分清小朋友打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第三個原因:因為爭執發生的衝突。
如果孩子真的是因為不開心,或者是和別人發生衝突覺得氣憤而動手打人。這時候,家長就要出面解決問題,家長千萬不要大聲的斥責孩子,甚至用暴力的手段對待他們。用溫和的態度正確的引導他們,讓他們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可以這樣做,用對方法事半功倍。
首先,了解原因。
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打人的行為。但是很多家長並沒有做到這一點,看到孩子打人或者被打之後,第一反應就是:&34;&34;長時間下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不受尊重,不被信任,最後反而變成家長眼中&34;的那一類。
家長要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什麼,之後根據情況決定如何正確引導,如果孩子是想要和被人玩耍,家長就要教會他們正確的社交方式。
其次,引導孩子認識錯誤。
不管怎麼樣,打人終究是不對的,家長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比如:&34;
&34;
&34;
&34;
&34;
&34;
藉此機會讓孩子認識到不同的人力氣不同,等到孩子之後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力度。
最後,教會孩子道歉和原諒。
俗話說:&34;,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當自家孩子被打的時候,父母一定是生氣的,身為打人方的父母,一定要用真誠的態度進行道歉,先平息對方的怒火。但是事情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家長還要教會孩子道歉。
如果是自家孩子吃虧家長也不要覺得心疼,孩子之間發生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主要小朋友沒有受傷,就可以引導他們大方地原諒,這樣孩子才不會養成斤斤計較,嬌弱的性格。
寄語:孩子是單純的,家長看中的&34;、&34;,也許只是小朋友不懂表達的方式。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孩子,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思。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正確的處理問題。如果是比較親近的小夥伴,在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的前提下,家長完全可以交給他們自己處理,適當地放手,孩子說不定會表現出令人驚喜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