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育兒難點痛點肯定少不了「打人」這個話題?每個嬰幼兒在早教時期都會經歷的統一行為麼?難道作為孩子的父母就一點方法都沒有麼?到底是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還是讓孩子順其自然自由發展呢?
今天讓我們跟著123+幼兒教育Lisa老師走進嬰幼兒的情緒宇宙,小小年紀暴脾氣,動手打人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01 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打人了?跟誰學的?!
Q:「老師,我家寶寶剛滿12個月,在不滿意的時候會有推或打人的動作,我會在第一時間訓斥她,但是每次她都哭鬧不止,哭了半個多小時後,我感覺她自己也很委屈,就會去安撫她。要怎麼做才能以後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在表達不滿意的時候不動手打人呢?
A:「12個月的寶寶對於「打人」這件事,還只是一個純情緒外化的表達,和「跺腳」「哭鬧」區別不大。如果您不期望打人這個行為持續下去,淡化一些處理即可。
比如,她打到你了,你覺得「這是打人」,然後你就生氣了,表現出激動的情緒,這會讓孩子覺得「嘿!有意思!媽媽有不一樣的反應,剛才我這個行為有點意思啊!」久而久之,她就真的會打人了。
建議您,不管她打人還是大叫,您平靜一些,陪著她,她稍稍平復了,抱著她,拍拍她,說一些體己話「我們寶寶想玩這個玩具,對嗎?媽媽知道了,哦哦」,裝疼裝哭大可不必!那又是另一種強化孩子覺得「打人很好玩」的方式。
記得平靜一些就好。基本就是孩子偶爾出現的動作,經過了我們有意無意的強化,她發現有點特殊效果,所以會反覆嘗試去用。我怕我這個問題回答的太泛。我說一些大方面的話:
1 判斷力不足:
孩子目前的年齡段對於行為的對錯判斷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探索與模仿。所以,只要家庭裡的人言行得當,孩子在其中浸潤長大,就不會太歪。
2 強烈的探索需求:
因為孩子強烈的探索需求,家庭需要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她的好奇與精力有處釋放(我兒子在無聊的時候就會扒拉柜子櫥子,弄得一塌糊塗。老人斥責他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主動給她提供豐富的物品,他就會安靜的一點聲音都沒有。
3 天生氣質類型不同: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類型不同。對於相同事件,反應迥異。興奮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面對一些不滿意就會激烈的哭鬧,家長很頭疼。安靜型的孩子就比較平和,但家長也會擔心會不會太敦厚了。
沒有好壞,我們只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給予及時的回應。好的行為,我們多回應多強調;不好的行為,適時阻止並淡化。孩子能夠聽得進我們講道理並主動內化(一部分)那是要到至少三歲了。」
02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打」這麼簡單
Q:「我家寶寶15個月,有時候不如她意,她就會打人臉,爺爺奶奶不制止爸爸也不說她,但我會告訴她不能打人, 如果喜歡誰可以輕輕摸摸臉,後來她會習慣性打一下然後再輕輕摸摸,但是她不打我和爺爺只打奶奶和爸爸,她平時更喜歡我和爺爺。」
A:「不制止」但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反應,無形中強化了她打人的行為,訓斥她同樣如此。一歲多的孩子,訓斥、批評、講道理等等,效果甚微。所以,不管是跟誰在一起,都需要統一,「孩子如果打臉,把她的手輕輕撥開,不要做其他類的反應。另外,「喜歡誰可以輕輕摸臉」這個動作也可以改成擁抱,因為「摸臉」和「打臉」之間,對於孩子來說,分寸不是很好把握。孩子不打媽媽和爺爺的臉,說明她能夠區分爸爸媽媽和她的關係或態度上的不同。所以爸爸和奶奶可以借鑑媽媽的處理方式,不驚呼,不呵斥,平淡處理就好。
03 打人?生氣起來連自己都打!!!
Q:「老師,我家寶寶2歲了,沒有耐心,比如玩兒積木,他會一層一層落高高,但是如果一直落不好,或者拼插的玩具拼不好,他就直接不耐煩的扔了,還跟自己很生氣,有時候還會打自己。這個時候一般我會說,媽媽幫助你吧。想問下孩子的耐心如何培養,以及遇到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A:「孩子其實有一個很可貴的地方,就是對於搭積木和拼插玩具挺有目標感的。當達不到心裡的那個目標,就會產生挫敗,這個很正常「媽媽幫助你吧」,媽媽應該怎麼幫?這是一個關鍵!把他搭不上去積木幫助搭好嗎?這會加重他的挫敗感。所以,您需要做的不是代勞,而是「把難題拆分簡化」與他合作。
例如,最上面一層積木總是搭不好,看看問題在哪裡?是最下面兩三層沒有穩固,從而容易塌陷,你可以告訴孩子,「好像問題就出在這裡,你試試看好不好?」這一次成功了,「看來就是這個原因啊!」「寶寶這次你搭的時候,要一層層的穩固對其了……媽媽一起探究,留一部分解決難題的機會給孩子,他會很滿足。我們的幫助中需要留出一定的比例,讓孩子「有所建樹」,否則,就是代勞。」
04 打人之後說「對不起」,下次就不打了嗎?
Q:「寶寶兩歲3個月,脾氣性格一點點暴躁,但還算能講理。當他比較興奮時,偶爾會突然就上手打臉,比如有一次姥姥抱著他,這會兒一家人也正玩的開心,他突然就一巴掌打在姥姥臉上,我們立刻阻止,但是他更興奮,事後卻又跟揉揉臉親親用他的方式表示歉意,跟他講道理讓他說對不起,他立刻可以學話跟著說,可下次諸如此類的情況依然發生。我們也很無奈」
A:」孩子打人臉之後,家長的種種反應,對他沒有任何威懾與懲戒作用,反而強化了他的行為。
因為他已經快兩歲半了,所以直接的建議做法:
1 指出錯誤:
拿開他的手,嚴肅的告訴他,「你打到姥姥了,不-可-以!」 現場不允許有人打圓場和笑場,所有人態度一致,而主要照料者(媽媽),尤其如此。這樣的低氣壓就可以給孩子壓力。
2 適當的懲戒:
在此基礎之上,如果孩子再次出現了這個行為,那就需要有進一步的懲戒(如,帶離當前的玩耍場景,去另一個角落裡,期間不可以玩玩具),再次嚴肅強調,「你剛才打到姥姥的臉了,所以媽媽帶你過來。不可以!」
總的來說:一是不要讓他覺得好玩,二是看情況啟動警告懲戒措施(輕微的,而非體罰)。光說「對不起」意義不大,或抱抱,因為他並沒有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埋單,反而覺得抱抱和說聲對不起之後,還可以很沒有負擔的進行下一次打臉。
其實我們從Lisa老師的乾貨問答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點,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時期我們應該多多關注他們的情緒和行為背後的意義。只要走近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123+幼兒教育收穫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