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紀暴脾氣,動手打人今天到此為止

2020-09-05 123幼兒教育

一說到育兒難點痛點肯定少不了「打人」這個話題?每個嬰幼兒在早教時期都會經歷的統一行為麼?難道作為孩子的父母就一點方法都沒有麼?到底是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還是讓孩子順其自然自由發展呢?

今天讓我們跟著123+幼兒教育Lisa老師走進嬰幼兒的情緒宇宙,小小年紀暴脾氣,動手打人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01 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打人了?跟誰學的?!

Q:「老師,我家寶寶剛滿12個月,在不滿意的時候會有推或打人的動作,我會在第一時間訓斥她,但是每次她都哭鬧不止,哭了半個多小時後,我感覺她自己也很委屈,就會去安撫她。要怎麼做才能以後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在表達不滿意的時候不動手打人呢?

A:「12個月的寶寶對於「打人」這件事,還只是一個純情緒外化的表達,和「跺腳」「哭鬧」區別不大。如果您不期望打人這個行為持續下去,淡化一些處理即可。

比如,她打到你了,你覺得「這是打人」,然後你就生氣了,表現出激動的情緒,這會讓孩子覺得「嘿!有意思!媽媽有不一樣的反應,剛才我這個行為有點意思啊!」久而久之,她就真的會打人了。

建議您,不管她打人還是大叫,您平靜一些,陪著她,她稍稍平復了,抱著她,拍拍她,說一些體己話「我們寶寶想玩這個玩具,對嗎?媽媽知道了,哦哦」,裝疼裝哭大可不必!那又是另一種強化孩子覺得「打人很好玩」的方式。

記得平靜一些就好。基本就是孩子偶爾出現的動作,經過了我們有意無意的強化,她發現有點特殊效果,所以會反覆嘗試去用。我怕我這個問題回答的太泛。我說一些大方面的話:

1 判斷力不足:

孩子目前的年齡段對於行為的對錯判斷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探索與模仿。所以,只要家庭裡的人言行得當,孩子在其中浸潤長大,就不會太歪。

2 強烈的探索需求:

因為孩子強烈的探索需求,家庭需要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她的好奇與精力有處釋放(我兒子在無聊的時候就會扒拉柜子櫥子,弄得一塌糊塗。老人斥責他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主動給她提供豐富的物品,他就會安靜的一點聲音都沒有。

3 天生氣質類型不同: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類型不同。對於相同事件,反應迥異。興奮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面對一些不滿意就會激烈的哭鬧,家長很頭疼。安靜型的孩子就比較平和,但家長也會擔心會不會太敦厚了。

沒有好壞,我們只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給予及時的回應。好的行為,我們多回應多強調;不好的行為,適時阻止並淡化。孩子能夠聽得進我們講道理並主動內化(一部分)那是要到至少三歲了。」

02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打」這麼簡單

Q:「我家寶寶15個月,有時候不如她意,她就會打人臉,爺爺奶奶不制止爸爸也不說她,但我會告訴她不能打人, 如果喜歡誰可以輕輕摸摸臉,後來她會習慣性打一下然後再輕輕摸摸,但是她不打我和爺爺只打奶奶和爸爸,她平時更喜歡我和爺爺。」

A:「不制止」但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反應,無形中強化了她打人的行為,訓斥她同樣如此。一歲多的孩子,訓斥、批評、講道理等等,效果甚微。所以,不管是跟誰在一起,都需要統一,「孩子如果打臉,把她的手輕輕撥開,不要做其他類的反應。另外,「喜歡誰可以輕輕摸臉」這個動作也可以改成擁抱,因為「摸臉」和「打臉」之間,對於孩子來說,分寸不是很好把握。孩子不打媽媽和爺爺的臉,說明她能夠區分爸爸媽媽和她的關係或態度上的不同。所以爸爸和奶奶可以借鑑媽媽的處理方式,不驚呼,不呵斥,平淡處理就好。


03 打人?生氣起來連自己都打!!!

Q:「老師,我家寶寶2歲了,沒有耐心,比如玩兒積木,他會一層一層落高高,但是如果一直落不好,或者拼插的玩具拼不好,他就直接不耐煩的扔了,還跟自己很生氣,有時候還會打自己。這個時候一般我會說,媽媽幫助你吧。想問下孩子的耐心如何培養,以及遇到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A:「孩子其實有一個很可貴的地方,就是對於搭積木和拼插玩具挺有目標感的。當達不到心裡的那個目標,就會產生挫敗,這個很正常「媽媽幫助你吧」,媽媽應該怎麼幫?這是一個關鍵!把他搭不上去積木幫助搭好嗎?這會加重他的挫敗感。所以,您需要做的不是代勞,而是「把難題拆分簡化」與他合作。

例如,最上面一層積木總是搭不好,看看問題在哪裡?是最下面兩三層沒有穩固,從而容易塌陷,你可以告訴孩子,「好像問題就出在這裡,你試試看好不好?」這一次成功了,「看來就是這個原因啊!」「寶寶這次你搭的時候,要一層層的穩固對其了……媽媽一起探究,留一部分解決難題的機會給孩子,他會很滿足。我們的幫助中需要留出一定的比例,讓孩子「有所建樹」,否則,就是代勞。」

04 打人之後說「對不起」,下次就不打了嗎?

Q:「寶寶兩歲3個月,脾氣性格一點點暴躁,但還算能講理。當他比較興奮時,偶爾會突然就上手打臉,比如有一次姥姥抱著他,這會兒一家人也正玩的開心,他突然就一巴掌打在姥姥臉上,我們立刻阻止,但是他更興奮,事後卻又跟揉揉臉親親用他的方式表示歉意,跟他講道理讓他說對不起,他立刻可以學話跟著說,可下次諸如此類的情況依然發生。我們也很無奈」

A:」孩子打人臉之後,家長的種種反應,對他沒有任何威懾與懲戒作用,反而強化了他的行為。

因為他已經快兩歲半了,所以直接的建議做法:

1 指出錯誤:

拿開他的手,嚴肅的告訴他,「你打到姥姥了,不-可-以!」 現場不允許有人打圓場和笑場,所有人態度一致,而主要照料者(媽媽),尤其如此。這樣的低氣壓就可以給孩子壓力。

2 適當的懲戒:

在此基礎之上,如果孩子再次出現了這個行為,那就需要有進一步的懲戒(如,帶離當前的玩耍場景,去另一個角落裡,期間不可以玩玩具),再次嚴肅強調,「你剛才打到姥姥的臉了,所以媽媽帶你過來。不可以!」

總的來說:一是不要讓他覺得好玩,二是看情況啟動警告懲戒措施(輕微的,而非體罰)。光說「對不起」意義不大,或抱抱,因為他並沒有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埋單,反而覺得抱抱和說聲對不起之後,還可以很沒有負擔的進行下一次打臉。

其實我們從Lisa老師的乾貨問答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點,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時期我們應該多多關注他們的情緒和行為背後的意義。只要走近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123+幼兒教育收穫快樂和幸福。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動手打人,別以暴制暴,了解原因後再對症下藥
    有網友留言,孩子上幼兒園了以後脾氣很大,一沒順心意,就大喊大叫,甚至揮拳踢腳的,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跟小夥伴玩的時候也是一言不合就打人,媽媽為此非常苦惱,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好好管教愛動手的孩子呢?下面我們具體闡述一下孩子愛動手的原因,還有我們又該如何的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困境,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 孩子生氣喜歡動手打人?你的做法錯上加錯
    如何制止孩子動手打人?動手打人終究是不好的,可孩子遇事總是衝動,一言不合就要動手。小時候就如此了,那麼以後長大了會怎樣呢?家長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如果孩子從小就脾氣暴躁,用拳頭說話,這樣的習慣和性格很有可能就會直接伴隨孩子長大成人。可家長除了「以暴制暴」,每次孩子闖禍了就收拾孩子,可他依然不知悔改,對這熊孩子也實在沒轍了。
  • 父母暴脾氣會遺傳給孩子嗎?家長想要孩子脾氣好,需要做好這幾點
    可是孩子死活不同意,非得鬧著要吃,躺在地上不肯走,還動手打朋友。朋友也不甘示弱,一聲河東獅吼讓孩子安靜了下來,變成了乖乖娃。事後,朋友說:這孩子真的是暴脾氣,以暴制暴才是制服他的最好的方式,真的讓人頭疼不已。
  • 孩子脾氣暴「愛打人」怎麼辦?高情商的父母都這麼引導
    暴脾氣的孩子不好管教,怎麼管也不聽,你說他還憤憤不平,頂撞你,在學校不服老師管教,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很多父母也發現了孩子脾氣暴的問題,用了各種方法都很難解決,有的家長可能也會去抱怨,疑惑,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 寶寶一生氣就打人摔東西?家長巧妙引導,「暴躁娃」變「小天使」
    經常有家長抱怨,家裡的娃是個暴脾氣,前幾天我還收到這樣一封私信:「5歲的小傢伙脾氣特別大,一不高興,就動手打人,摔東西,有時候手邊有啥就砸啥,家裡的玩具車已經被摔爛好幾個了,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就是沒有用,怎麼辦?」
  • 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反之,在家裡,脾氣是日漸的大起來。吃飯時候一定要拿著他的玩具車,不給就鬧,或者就喊「我打你!」;奶奶在和面做饅頭,他跑過去抓麵粉,被他奶奶說兩句就大喊「我拿大汽車打你」,說著就直接動手...做為被他粘的最緊的我,中招機率少一些,但也是被打過好幾次。為什麼寶寶愛打人呢?
  • 孩子愛打人,家長怎麼辦?
    老師向她反應,說磊磊最近在幼兒園經常動手打人、撓人,甚至還咬人,剛剛有兩個小朋友都被他抓傷了。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孩子身上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還會發生更加有攻擊性的行為。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僅父母十分擔心,也會給同一幼兒園其他小朋友和老師造成很大困擾,最後嚴重的甚至會被幼兒園勸退。那麼當孩子出現類似情況,家長要如何處理?
  • 孩子脾氣暴躁愛打人,家長訓斥不管用,三招讓娃告別「暴力」
    原來,小明在幼兒園裡脾氣比較暴躁,這次因為搶玩具還把其他的孩子打了一頓。面對這種情況,幼兒園的老師首先是訓斥了小明一頓,不過小明在聽到老師的訓斥之後卻並沒有改正,反而感覺到特別的不服氣。最終,無能為力的老師只能把這個問題推給了爸爸。對此,爸爸也感到頭疼,為什麼自己兒子一生氣就想要動手打人呢?
  • 一點小事就動手,該拿脾氣暴躁的孩子怎麼辦?
    簡簡周 / 文關鍵詞:情 緒 EmotionQ:男孩,7歲,讀小學一年級,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他想跟別人借書看,別人不借給他,他就會動手打人;有時候他不遵守課堂紀律,班長把他的名字記在黑板上,他也會很生氣地大叫或去打別人。
  • 小小年紀暴脾氣,問題到底出在哪?
    女孩還差點動手打了這名路人,後經母親勸阻,地鐵到站後,母女兩人上了車。如此一件小事,明明是搭下一班地鐵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這個女孩怎會發如此大的脾氣,甚至對自己媽媽大打出手?通過母親的反應,倒是能讓人揣測出幾分其中的端倪。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一生氣就打人,我該怎麼辦?
    ,平時不愛說話,遇到不順心的事一言不合就動手扔東西,甚至是打人,怎麼說都沒用改不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提起孩子的「壞脾氣」,不少爸媽都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發脾氣扔東西大吼大叫甚至動手的情況。有些家長會「以暴制暴」對於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亦會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另外一些家長往往是「千依百順」哄著孩子,只要不發火,要什麼給什麼。然而無論是哪種方法結果大多都沒有好轉,孩子的壞脾氣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 抖音今天的不開心就到此為止出自哪裡
    抖音今天的不開心就到此為止出自哪裡?最近網上經常會有視頻的配音是「今天的不開心就止於此吧」,這配音的治癒感還是很強悍的,會忍不住想微笑,那麼大家知道抖音今天的不開心就到此為止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 小小寶寶脾氣大,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寶寶的暴脾氣?如何化解?
    最近有很多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寶寶脾氣越來越暴躁了,動不動就摔東西,搞破壞、不理人、甚至還開始打人,他們都不知道如何與寶寶相處了,很怕一不小心就觸碰到寶寶的「爆發點」。一、寶寶暴脾氣形成的原因1、家長性格的影響有句話說的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這樣的話,那說明寶寶的暴脾氣和家長自己的暴脾氣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家長在家中脾氣比較暴躁,經常大吼大叫,寶寶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形成暴脾氣。
  •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用英語怎麼表達
    詳述用英語如何表達「今天就到此為止吧」,並配以豐富的例句,以及對個別例句所設計的語法或是知識點進行分析。 「今天到此為止」用英語可以這樣表達:call it a day,它是一個習語,經常用於口語中,寓意: 1、stop doing something, especially working 停止做某事,尤其是工作
  • 孩子動手打人,家長該不該訓斥?該如何管教?
    上面這位媽媽的煩惱,相信很多家長都體會過,生活中不乏孩子動手打人的情況,也不乏家長因為生氣動手打孩子的情況。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們要用和善堅定的態度去教導和引導孩子,而不是「以暴制暴」。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在把他們帶離打人現場前應先給予他們一個擁抱,這是向他們示範表達友好的一種方式。
  • 孩子愛打人,家長別「以暴制暴」,這樣管更有效
    其實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常常會打人。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不能「以暴制暴」,這樣管會更有效。孩子為何會打人?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不要盲目去說教、打罵,而是應該先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打人,然後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
  • 小小年紀,脾氣不小,做父母真的是太難了
    很多的家長都煩惱,娃小小年紀,脾氣倒是很大。而且常常因一件小事哭鬧不止,家長不管怎麼哄都不管用,娃們有這樣的情況都是正常的,父母們先不要焦心。可以先分析一下針對寶寶發脾氣的原因選擇恰當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寶寶的情緒緩和下來。
  • 太狠了……打人者抓到了!女子奶茶店內遭暴打,警方:結帳時擦碰
    網絡視頻截圖據新京報報導 近日,一段「女子在奶茶店內遭暴打」的視頻引發關注。昨日(10月18日)晚間,新京報記者從廣東英德市公安局河頭派出所獲悉,近期有接到類似警情,正尋找打人者。監控視頻顯示,在一家店內,一名身著粉色上衣的女子走到收銀臺結帳時,與站在身邊的一名短髮女子發生身體接觸。
  • 1-4歲孩子動手打人?光是處罰效果不好,爸媽必學這5個步驟
    一起學習: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出現脾氣暴躁、打人的行為,什麼樣的方法最有效呢?歡迎家長們一起討論。於是我們用了下面這個方法,開始有點效果:他一發脾氣動手的時候,我們就第一時間告訴他:兒子,你這麼做不對,無論你需要什麼,你都必須好好表達,絕對不能動手,這是不可以的,你得到你的「naughty step」 (調皮階梯)去冷靜思考一下。這個方法各位家長可以自由發揮。
  • 孩子經常動手打人,父母應該怎麼辦?三條建議幫你解決
    你的孩子會動手打人嗎?你的孩子向別人吐口水嗎?你的孩子會欺負小動物嗎?01發生在身邊的事我的鄰居小劉有一個三歲的兒子源源,源源最近總是動手打其他小朋友,這讓父母很苦惱。還有源源不聽話的時候,小劉總是愛用武力威脅源源,動不動就對源源說「再不聽話我揍你」,雖然小劉並沒有真正動手打過孩子,但類似的威脅卻無處不在。源源有時候還會動手打爺爺奶奶。但是爺爺奶奶從來沒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久而久之,源源養成了打人的壞習慣。甚至有一次,源源用玩具打爺爺的時候,爺爺竟然說「小心別把你的玩具打壞」。呵呵,隔輩老人教育孩子就是這麼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