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姥姥經常給我說,女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經常動手打對方,教育了好幾次,下次還是依舊動手打人。
學齡前的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其實是相對比較常見的,所以爸爸媽媽們不需要過多地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有暴力傾向,打人不代表就是壞孩子。
其實很多小朋友打人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對於他來說,打人只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錯誤的事,當他的某個物品(如玩具)被搶的時候就會條件反射一樣地去打搶他東西的孩子。
小孩子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他的想法很單純,但是畢竟打人是非常不好的行為,父母應該及時制止。
孩子愛打人,父母如何「治」?
1
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打人不對,你可以教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搶我玩具,我很生氣……
當大人們鼓勵孩子說類似「我不喜歡你搶我玩具,我很生氣」之類的話,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思考,觸發孩子大腦的理性思維。
雖然一開始一兩次或多次的提醒似乎沒什麼效果,但次數多了,孩子會慢慢的懂得,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出來,而不是發脾氣或打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會獲得比同齡孩子更理性的思維。
2
遇到其他孩子打人,告訴自己孩子正確的方式
孩子們經常見到其他孩子打人,很可能因此學會打人。
在這種情形下,建議父母們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不對,正確的小朋友相處的方式應該是用說話解決問題、分享玩具、共同玩耍。
當父母發出明確地對錯教導,孩子們便不會盲目地模仿。
3
玩一些能鍛鍊手指靈活度的玩具
拼搭積木、捏橡皮泥、剪紙粘貼……這類玩具能幫助孩子長期鍛鍊手指,提高手指靈活度。
隨著精細動作發展得越來越嫻熟,當初孩子們那些摸臉變成抓臉的類似誤傷行為便慢慢消失了,有助於孩子們更愉快地與他人相處。
4
大人在生氣中要做好榜樣,別打孩子
有些大人覺得孩子的打人行為屢教不改,常常會忍不住生氣地打孩子;有些父母通過「以牙還牙」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有打孩子的習慣,這些方式都是錯誤的。
當父母們生氣時,要做好理智的榜樣,儘量避免打孩子。
一方面不會導致孩子害怕,一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在寬容而理性的氛圍下,孩子們能學會做得更好。
5
「摸耳朵」反向小遊戲
大人喊「左耳」,孩子就要摸「右耳」;大人喊「右耳」,孩子就要摸「左耳」。
這種遊戲,目的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理智腦,幫助孩子改掉不理智的情緒、行為先行的習慣。
反向遊戲有很多形式,「左腳——右腳」、「蹲——站」……父母們也可以發揮想像力創造新的玩法。小朋友經常玩反向遊戲,理智腦會發育得更好。
6
閱讀相關話題的繪本
這方面的繪本很多,例如孩子通過友好而不是打人的行為,贏得了友誼的故事;或孩子由於大人的不良習慣,性格內省、孤立無朋友……這類繪本故事,雖然說的是別人的故事,但小朋友在聽故事時,常常會有「代入感」,如果故事裡有正確行為的引導,那麼孩子也輕易地跟隨。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喜歡打人,快試試上面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