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父母之後,很容易帶著「濾鏡」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小天使」、「小天才」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稱,當然,這些愛稱僅限於孩子乖巧懂事的時候。
而一旦孩子身上尚未馴服的天性被釋放出來,很可能就變成了「熊孩子」。在外人眼中,熊孩子似乎就是「小惡魔」一般的存在。
他們調皮搗蛋、愛罵人、喜歡動手動腳,似乎所有我們嗤之以鼻的「惡習」,他們都染上了。
身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能會對熊孩子選擇避而遠之,但身為他們的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則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分內事」。
讓父母稍感安慰的是,熊孩子也有自己的弱點,那就是他們容易被「糊弄」,換句話說,大人可以通過某些策略來改變他們的想法。
育兒專家喬尼·高爾曼認為,幼兒的過激行為,其實只是想方設法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結果也往往是如他們所願。
「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到告訴自己,『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不應該這麼做。』一切都是獎罰機制在作祟罷了。」
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父母最好不要反應過度比如發飆怒斥,避免讓孩子恐懼或產生焦慮,或者對真正的問題轉移焦點。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擺脫這些不良行為。
當一個孩子在家喜歡追打兄弟姐妹,可能是因為他在學校看到其他同學這樣做達到了某種目的,於是他們回家複製了同樣的行為,想藉此得到同樣的結果。
因此,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是從哪裡學到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遏制住苗頭的生長。
你可以試著跟孩子說「是不是你經常在學校或看到某個人這樣做,但在家裡,我們不可以這樣做。」
育兒作家伊蓮·格裡曼建議父母接下來的做法是,將孩子的不良行為定義為一種選擇產生的後果。
也就是將目光放在「選擇」這件事情上,引導孩子去思考什麼是好的選擇,什麼是產生嚴重後果的壞選擇,這樣一來便賦予了孩子力量,讓他們能夠將自己的選擇和本性區分開來。
比如孩子喜歡推搡別人,可以先告知這種行為是一種很糟糕的選擇,因為會讓人受傷。
除了告訴孩子不同選擇會導致的後果,為了滿足孩子的即時需求,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選擇,也就是替代方案。
比如孩子愛和人搶玩具,告訴他用自己的玩具去跟別人交換,可能更容易讓對方願意分享玩具,而不是互相爭得不可開交、最終以一方的委曲求全而結束。
此外,父母也要對孩子的行為抱有自己的容忍底線,如果他們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比如參與校園霸凌,那就不能僅僅用「選擇」為他們爭辨了。
這時候父母可以尋求第三方的協助,讓學校或老師給出相應懲罰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用明確的規則執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之過。
在敏敏老師看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熊孩子是模仿出來的,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調皮搗蛋。
當看到孩子追打兄弟姐妹、衝父母亂發脾氣時,我們不要只看到表面,要透過事情找到真正的原因,再加以引導和限制孩子的行為。
在引導過程中,孩子會明白如何與人相處,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行為。這個過程是需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的,作為父母需要有耐心和恆心,陪著孩子堅持好習慣的養成。
而另一方面,則是家長不能對孩子的頑劣行徑輕描淡寫,甚至不以為然。在壞習慣的養成中,每個孩子的所作所為,都來自於父母對其約束程度能做到何種程度。有力的約束將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而放任自流則助長孩子的壞習慣程度,直至發生不可挽回的錯誤。
老話常談地說,孩子的過度行為,只能說是父母放任自由的後果。
成年人的世界需要界限感,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更需要規則和紀律來約束他們,來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不是在圍著他們轉。
方法可能會因人而異,尺寸常常很難把控適宜,但在教養問題上,父母能夠儘量做的就是,多嘗試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秉持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方針。
如果孩子越過了那條線,那麼也要讓他們體驗受挫、教訓和懲罰,因為這是從錯誤中學習。
對付「熊孩子」
你有什麼小妙招?
歡迎評論
分享給我們
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