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式「教育」有何不妥?3種不分時間場合的批評,傷孩子於無形

2020-12-25 上官育兒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不分時間、不看場合的批評孩子,為了圖一時口舌之快,卻傷孩子於無形。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老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可是如今的我們好像習慣性在餐桌上講話,甚至不少中國式家長特別喜歡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殊不知教育是要分時間的,否則,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使他們越來越差勁兒。

案例:飯桌上批評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昨天吃早餐時,隔壁桌上坐著一對母女,小女孩一邊吃飯一邊掩面哽咽,孩子的媽媽在一旁呵斥道:「吃快點兒,你能不能利索點?看看都幾點了……」,女孩沒有說什麼,只是一直委屈地哭。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圖文均無關

看到女兒沒有回應,媽媽接著念叨:「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幹什麼都磨磨蹭蹭的,就你這樣的,難怪學習學不好……」,女孩兒強忍著脾氣,後來實在是忍不住了,撂下筷子後,氣衝衝地出去了,媽媽起身呵斥道:「小丫頭片子,長本事了!說你兩句還不行了!」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不分時間、不看場合的批評孩子,為了圖一時口舌之快,卻傷孩子於無形。孩子雖是孩子,但是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性格,並不是父母想怎麼批評就可以的。

其實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很多爸媽們的「通病」,如今的生活節奏快,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忙於學習,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時間或許只有飯點,多數父母喜歡趁機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聊著聊著就開始訓話,讓原本輕鬆的吃飯氛圍逐漸變得壓抑。

父母教育孩子沒有錯,若是時機選不對,卻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古人留下的育兒「七責」之一就是「飲食不責」,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吃飯時責備孩子產生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情緒與胃酸分泌、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情緒低落時進食,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易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積食、脾胃虛弱、甚至因營養不足患上胃病。

這是因為人處在緊張、煩惱、憤怒、抑鬱時,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酸的腐蝕性會使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長期刺激最終形成潰瘍。

有些資料表明:長期精神抑鬱、性格內向、嚴重精神創傷者患消化道潰瘍、胃癌、結腸癌的發病率則很高。

如果父母習慣性地在吃飯時批評孩子,孩子會產生慣性心理,每到吃飯時都戰戰兢兢,甚至因為害怕父母責備,產生厭食、拒絕和父母一起吃飯的心理,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對於幼兒來說,父母過於嚴厲地批評孩子,他們多半會抽泣哽咽,如果嘴裡恰巧有食物,很可能導致食物咽到氣管裡,引起強烈的嗆咳。

除了飯桌上,如下兩個時間點也不要隨意批評孩子,否則只會毀了孩子。

兩個時間點不要批評孩子,只會毀了孩子

1、不要睡覺前批評孩子

弗洛伊德稱: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最容易進入潛意識,也就是說臨睡前發生的是愉快的事情,潛意識裡就是積極的信息,反之則是消極信息,而睡前批評孩子很容易產生憤怒、悲傷、抑鬱、煩躁等不良情緒。

尤其是被訓哭的孩子,很難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中途很容易驚醒,或者整夜失眠,久而久之造成睡眠障礙,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白天起來時精神萎靡不振。

2、不要晨起時批評孩子

「幾點了還不起來?」「快一點兒,怎麼總是磨磨蹭蹭的?」「你是懶豬嗎?」「怎麼每次都要人喊,就不能自覺點兒?」「你學習是給我學的嗎?」「再慢一點兒就遲到了,小心老師收拾你……」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大早在父母呵斥聲中驚醒的經歷,俗話:「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是希望,是開啟一天美好生活的開始,每個孩子都懷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天。

可是如果父母一大早就開始抱怨、批評、責罵孩子,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導致一整天都心不在焉、心情焦慮,上課時提不起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頻繁走神,時間久了,學習成績自然下降。

總而言之,家長在教育與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場所,否則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讓孩子變得冥頑不靈。

其實反觀這一點,中國家長應該學習下西方國家家長,採取洽談式批評教育,懂得尊重孩子,孩子犯錯時選取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單獨和孩子好好交流,引導。如此一來,不僅不會讓孩子反感而產生過大壓力,還能有助於孩子主動認識錯誤,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受不了被批評是怎麼回事?批評孩子是一門學問,分場合有技巧
    孩子隨便扒拉了幾口飯就說飽了,頭也不回地回到臥室。接連幾天橙橙都胃口不佳,大人給他夾什麼就吃什麼,吃幾口就說飽了很快回屋。經詢問後,孩子說出的話讓人震驚,他說爸爸總是在飯桌上批評他,所以才不想在飯桌上多做停留。
  • 家有孩子的進來看,批評孩子別選這四個時間,別親手「毀」了孩子
    ,有的時候家長批評孩子,自己心裡也不好受,但還是要這樣做,只為了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一些。記得郭德綱談起教育郭麒麟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我來教育,我在家讓他受罰受夠了,將來到外面就不會被別人教育了。家長都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對孩子嚴厲,是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後能夠照顧好自己,別因為不懂規矩被別人踩在腳下。但是教育孩子也要選對時間,不能完全憑藉自己的心情,有四個時間要學會避開,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糟糕,別親手毀了自己的孩子。
  • 家長需注意,教育孩子也需要分場合,場合不對等於白費力氣
    批評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權利,但是有三個時間段儘量不要去批評孩子,起不到作用但現實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在飯桌上對孩子說教。為什麼不提倡在飯桌上呢?孩子放學回來等著開飯,好不容可以吃飯了,還沒吃幾口,家長開始說教了,再美味的食物在孩子的嘴裡都變味兒了,還會影響孩子的胃口和消化功能。如果孩子情緒變得激動,試圖反駁還容易被食物嗆到,而一些自尊心強的孩子還會被訓哭。批評教育結束之後,飯沒吃好,而孩子也只會記住這頓飯不歡而散。
  • 原來批評孩子也講究時機,4個禁忌時間,再怒也得忍
    導讀:養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孩子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我們都批評過孩子。父母們經常以批評孩子為藉口,發洩自己的怒氣,卻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殊不知,批評孩子也是有學問的,。身為父母,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傷了孩子,讓事情朝著我們期待的反方向發展。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是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的批評,如果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去批評孩子,很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 父母批評孩子,儘量繞開以下幾個時間段,尤其第一個,容易傷自尊
    ,別選這三個時間1、人比較多的公共場合試問一下,如果有人在公眾場合批評你,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顏面無存?孩子也不例外,別看他們年紀尚小,但其實也有自尊心。若是家長當著眾人批評、數落孩子,一方面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自尊心受挫,使得他們今後說話和行為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會害怕別人的目光,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等。另一方面會讓其產生怨恨的心理,甚至仇視父母,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
  • 批評孩子要有度,批評要分場合
    有一次,他大聲說:媽媽,我考了94,有史以來最高分,你是不是很高興!我太高興了。這種情況,我就假裝不認識他。有一次,期末考試,我問他:考的怎麼樣啊。他驕傲地說:我全會,檢查了8遍,太簡單了! 旁邊聽到的家長都哈哈大笑。後來我覺得孩子是不是太在乎成績了,他的這個在乎是不是我影響的呢?於是我在家不太談分數。
  • 批評孩子也要分場合,為了孩子好,以下時間段父母再生氣也要忍住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有孩子後,不管是寶爸還是寶媽,可以說都會有那麼些時刻,看著熊孩子惹事、犯錯,忍不住想要吼他吵他。今天我們要談論的話題是批評孩子也要分場合,更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段,不然對父母而言那些所謂的批評,對孩子而言不僅起不到批評的目的,甚至會更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 這9種育兒方式,絕對是傷孩子與無形之中,「喪偶式」都沒這嚴重
    如果說「喪偶式」育兒是一種社會無奈,那這9種育兒方式,絕對是傷孩子與無形之中。,同樣的行為問題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反應。使得孩子變得非常困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始終如一地管教孩子,讓他們清楚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什麼行為不可以接受。因此,建立一套明確後果的規則和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
  • 警惕「飯桌教育」,不然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很多家長中招了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教育孩子有很多講究,要分場合分時間,但很多父母都是「飯桌教育」,在吃飯的時候,喜歡教育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吃飯本應該是快樂輕鬆,父母應該利用這個時機,拉近和孩子的關係,如果此時教育孩子,不僅沒有效果,還會有很大的危害。
  • 「情商低」的孩子,飯桌上有3種表現,你家中了嗎?
    吃飯我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們中國古代,也有許多講究,所謂食不言,寢不語。雖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對於教育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呢,高樓大廈並非一日建成,孩子的成長也並非一蹴而就,小的時候有很多習慣還需要父母悉心教導,將來才能更有作為。因此,有育兒專家指出,飯桌上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將來情商可能不會很高,做家長的要留心了,不要給孩子未來挖坑。
  • 這「四個時刻」不要批評娃,教育要分時間點,家長們把握好分寸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時不時犯些錯誤。這些錯誤在我們眼裡,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我們不能以成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犯的錯誤。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要在合適的時機教育孩子,選錯時間點,可能會適得其反。破壞家庭的美好時光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再加上讓孩子喪失食慾,甚至會因為吃飯不開心而引發腸胃功能混亂,對健康造成影響。帶情緒吃飯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影響嚴重,有什麼天大的事,非要在飯桌上說呢?
  • 低情商的孩子,在飯桌上會出現這3種表現,父母要留心
    由此可見,培養情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3-6歲是孩子情商培養的關鍵期,如果你想判斷自己家的孩子是否是「低情商」,那麼從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低情商的孩子,在飯桌上會出現這3種表現1)在飯桌上亂說話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經常帶他們去串門,難免會在朋友家吃飯,如果這時孩子在飯桌上說了一些不恰當的話,就會引起別人家的反感。
  • 批評孩子,千萬別挑這3個時間,再氣也得忍著
    孩子犯錯,家長都會想批評孩子。批評是一種簡單又常見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不分時間場合批評孩子。中國的孩子,在飯桌上挨批特別常見,最常見的話題就是學習:「這次怎麼沒考好?」「成績下降你不知道著急嗎?」
  • 批評孩子不管用?那是你批評的方式不對!六個原則培養卓越的孩子
    錯誤的批評方式,只會適得其反有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犯錯的時候,喜歡採用批評、訓斥、責罵甚至打罵的方式來教訓孩子,期望讓孩子能夠醒悟過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以下這幾種是比較常見的錯誤做法。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這些瑣碎的情景,孩子真正應該記住的,其實是父母的愛而已。如果父母不懂得從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飯,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而是演變成「飯桌式溺愛」,那麼,「飯桌式溺愛」演變成飯桌上的有求必應,成為孩子撒潑打滾的新一個突破口。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從孩子吃的第一口飯開始,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必定是感恩教育,而不是「飯桌式」的溺愛。如果父母不懂得從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飯,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而是演變成「飯桌式溺愛」,那麼,「飯桌式溺愛」演變成飯桌上的有求必應,成為孩子撒潑打滾的新一個突破口。
  • 聰明的父母,懂得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早餐,趕著上班,時間短暫。午餐,多數職場父母在單位就餐。唯獨晚餐,卸下一天的重擔,不慌不忙,吃著精心準備的菜餚,有大把的時間和家人交流一天的所見所聞,了解孩子一天的經歷。因此,再忙,也要和孩子吃晚飯,晚飯時間是最好的親子時光。而聰明的父母,懂得晚飯也是最好的教育時間。
  • 孩子做錯事,不要在這4個時間批評他,否則事倍功半
    家長們忍不住會問,經常會忍不住要罵孩子怎麼辦?有了娃的人才知道,孩子那皮起來,真是讓人火冒三丈。適當的教育是必須的,但今天要說的是,家長要注意批評的時機,在以下四個時間段不要批評孩子,否則會帶來心理傷害。
  • 批評是教育,不是責備,為了孩子好就別再「一刀切」了
    自從琳琳一直批評浩浩開始,浩浩就開始悶悶不樂了,整頓飯也沒吃多少。本來應該是一個美好的晚餐時間,最後卻以這種沉重的氣氛收場。其實,教育孩子雖然是家長的責任與權利,但是,也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隨心所欲,不顧場合的批評教育孩子。
  •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家長說孩子兩句肯定是為了讓他們改好,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分時間和地點,否則勸說和責罵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這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我承認了錯誤還是會被責罵?慢慢變得不再主動認錯,而是選擇撒謊來逃避這種責罵。3)難過時不責罵不知道大家在外面時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在他面前哭。家長不去哄反而說孩子:沒出息、別人都看著你哭呢!多丟臉!等類似的話或者直接讓孩子「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