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不分時間、不看場合的批評孩子,為了圖一時口舌之快,卻傷孩子於無形。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老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可是如今的我們好像習慣性在餐桌上講話,甚至不少中國式家長特別喜歡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殊不知教育是要分時間的,否則,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使他們越來越差勁兒。
案例:飯桌上批評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昨天吃早餐時,隔壁桌上坐著一對母女,小女孩一邊吃飯一邊掩面哽咽,孩子的媽媽在一旁呵斥道:「吃快點兒,你能不能利索點?看看都幾點了……」,女孩沒有說什麼,只是一直委屈地哭。
看到女兒沒有回應,媽媽接著念叨:「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幹什麼都磨磨蹭蹭的,就你這樣的,難怪學習學不好……」,女孩兒強忍著脾氣,後來實在是忍不住了,撂下筷子後,氣衝衝地出去了,媽媽起身呵斥道:「小丫頭片子,長本事了!說你兩句還不行了!」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不分時間、不看場合的批評孩子,為了圖一時口舌之快,卻傷孩子於無形。孩子雖是孩子,但是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性格,並不是父母想怎麼批評就可以的。
其實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很多爸媽們的「通病」,如今的生活節奏快,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忙於學習,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時間或許只有飯點,多數父母喜歡趁機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聊著聊著就開始訓話,讓原本輕鬆的吃飯氛圍逐漸變得壓抑。
父母教育孩子沒有錯,若是時機選不對,卻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古人留下的育兒「七責」之一就是「飲食不責」,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吃飯時責備孩子產生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情緒與胃酸分泌、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情緒低落時進食,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易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積食、脾胃虛弱、甚至因營養不足患上胃病。
這是因為人處在緊張、煩惱、憤怒、抑鬱時,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酸的腐蝕性會使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長期刺激最終形成潰瘍。
有些資料表明:長期精神抑鬱、性格內向、嚴重精神創傷者患消化道潰瘍、胃癌、結腸癌的發病率則很高。
如果父母習慣性地在吃飯時批評孩子,孩子會產生慣性心理,每到吃飯時都戰戰兢兢,甚至因為害怕父母責備,產生厭食、拒絕和父母一起吃飯的心理,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對於幼兒來說,父母過於嚴厲地批評孩子,他們多半會抽泣哽咽,如果嘴裡恰巧有食物,很可能導致食物咽到氣管裡,引起強烈的嗆咳。
除了飯桌上,如下兩個時間點也不要隨意批評孩子,否則只會毀了孩子。
兩個時間點不要批評孩子,只會毀了孩子
1、不要睡覺前批評孩子
弗洛伊德稱: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最容易進入潛意識,也就是說臨睡前發生的是愉快的事情,潛意識裡就是積極的信息,反之則是消極信息,而睡前批評孩子很容易產生憤怒、悲傷、抑鬱、煩躁等不良情緒。
尤其是被訓哭的孩子,很難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中途很容易驚醒,或者整夜失眠,久而久之造成睡眠障礙,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白天起來時精神萎靡不振。
2、不要晨起時批評孩子
「幾點了還不起來?」「快一點兒,怎麼總是磨磨蹭蹭的?」「你是懶豬嗎?」「怎麼每次都要人喊,就不能自覺點兒?」「你學習是給我學的嗎?」「再慢一點兒就遲到了,小心老師收拾你……」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大早在父母呵斥聲中驚醒的經歷,俗話:「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是希望,是開啟一天美好生活的開始,每個孩子都懷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天。
可是如果父母一大早就開始抱怨、批評、責罵孩子,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導致一整天都心不在焉、心情焦慮,上課時提不起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頻繁走神,時間久了,學習成績自然下降。
總而言之,家長在教育與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時間場所,否則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讓孩子變得冥頑不靈。
其實反觀這一點,中國家長應該學習下西方國家家長,採取洽談式批評教育,懂得尊重孩子,孩子犯錯時選取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單獨和孩子好好交流,引導。如此一來,不僅不會讓孩子反感而產生過大壓力,還能有助於孩子主動認識錯誤,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