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如何科學服用鐵劑?這些注意事項不容忽視

2020-12-22 經濟網

鐵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參與多種生理過程,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缺乏鐵會引起貧血(血紅蛋白下降)。一般來說,通過堅持母乳餵養、科學添加輔食、均衡飲食等方式,是可以滿足兒童生長所需鐵量的。但由於兒童生長發育較快,對鐵的需求量大,比成人更容易出現鐵缺乏的問題。

家長如果發現兒童面色及甲床蒼白,經常感覺疲乏、無力,不愛活動,容易精神不振或煩躁、哭鬧,出現食慾減退等,則應考慮其是否存在鐵缺乏。同時,年齡較大的兒童還可能向家長表達頭暈、耳鳴、眼前發黑等,同樣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事實上,兒童出生後應定期檢查是否貧血,以便及時發現和調整。對於有些鐵缺乏的兒童,醫生會建議其口服鐵劑。那麼,口服鐵劑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1.服用鐵劑的時間宜在兩餐之間,應避免與大量牛奶同時服用,但可與維生素C飲品或果汁同服。

2.鐵劑一般包括片劑和口服液兩種類型。如果口服片劑類型的鐵劑,應將藥物放在舌面上,直接用水送服,避免咀嚼;如果服用口服液類型的鐵劑,建議使用吸管,以免染黑牙齒。

3.不宜過量服用鐵劑。大量口服鐵劑會導致急性中毒,刺激胃腸道黏膜,引發胃腸出血、腹痛、腹瀉等問題,嚴重時可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4.兒童在服用鐵劑後,大便可能變黑,這是正常現象,家長不必擔心,通常在停止服用鐵劑後不久,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5.開封的鐵劑不宜放置過久,否則可能影響療效。

6.兒童在服用鐵劑1~2周後,血紅蛋白通常會逐漸上升,3~4周後會恢復正常。等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兒童應謹遵醫囑,繼續服用鐵劑3~6個月。

文字:山東大學藥學院講師郝國祥

審核: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副主任藥師時海燕

學術支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青年學組

相關焦點

  • 寶寶貧血補鐵需注意什麼?口服鐵劑4個注意事項,父母不容忽視
    兒童的常見疾病之一就是缺鐵性貧血了,補充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以口服為主。父母在讓嬰幼兒服用鐵劑時,經常出現這幾個問題。父母需要了解兒童補鐵的用藥知識,確保嬰幼兒的用藥有效和安全。寶寶貧血補鐵需注意什麼?口服鐵劑4個注意事項,父母不容忽視1、服藥時間和方法需注意服藥不應選擇在餐前。
  • 女性服用鐵劑注意勿過量
    年齡在19~50歲之間的女性是缺鐵的高發人群,服用鐵劑尤其需要注意用量。相對其他年齡段,育齡期婦女因生育、哺乳和月經等特殊時期需要大量的鐵,因此更容易貧血,一般推薦每日攝入鐵20毫克。女性停經後,對鐵的需求逐漸下降,通常每天攝入15毫克即可。
  • 如何預防小兒缺鐵性貧血?服用鐵劑時應該注意什麼?
    媽媽如何發現寶寶患了貧血?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補充這些微量元素非常重要。 定期檢查血紅蛋白。出生6個月或9個月需各檢查一次,以後每半年檢查一次,以便以及時發現和糾正貧血。 服用鐵劑時應該注意什麼? 一旦確診醫生會讓寶寶服用鐵劑糾正貧血。比如服用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糖酸鐵等。
  • 補充鐵劑不能隨意,這6個注意事項,真的要「刻」在心裡
    補充鐵劑也是需要注意一些事情的,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補充鐵劑時需要注意什麼?1、空腹不要服用鐵劑。空腹服用鐵劑對胃的刺激性比較的大,建議患者服用鐵劑的時間選擇在兩餐之間,這樣可以減少對腸胃的刺激。同樣,兩餐之間也有可能出現空腹的情況。
  • 2016山東醫療衛生護理學備考:關於使用鐵劑的相關注意事項
    2016山東醫療衛生護理學備考:關於使用鐵劑的相關注意事項 1、口服鐵劑的護理:(1)口服鐵劑可導致胃腸反應,宜從小劑量開始,且在兩餐之間服用。(2)用吸管、服藥後漱口,以防牙齒被染黑。
  • 鐵劑,不宜餐後立刻服用
    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藥學部部長葛春麗提醒,在應用這類藥物時,要注意避免一些食物對含鐵藥物的影響,以防造成藥效降低或消失。  「口服鐵劑一定要注意吸收,由於口服鐵劑對胃有刺激,會傷害胃黏膜,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在服用上要特別注意技巧。」
  • 大小「神獸」都已歸籠,這些帶娃注意事項不容忽視!
    注意一下情緒管理,儘量不要笑出聲來!而隨著孩子的開學,各位家長們也開啟了接送娃上下學模式!每天不是在接娃就是在去接娃的路上!而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來了那就是:孩子平日裡乘車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畢竟小朋友安全,大朋友才放心! 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 服用安眠藥 10項注意別忽視--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用藥;告訴讀者什麼情況下可以自我診治,如何診治;什麼情況下必須就醫,如何在家中配合醫生治療。 服用安眠藥 10項注意別忽視2018-03-02 23:34:00
  • 服用鐵劑藥物時不宜喝茶水
    鐵劑主要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一類藥物,但是中醫指出,在服用鐵劑藥物時不宜喝茶水,以免降低藥效。1.茶水。服鐵劑時不要咀嚼藥物,直接用水送服,以免染黑牙齒。同時注意,服鐵劑期間儘量少喝茶水,以免茶葉所含的鞣酸與鐵劑形成鞣酸鐵鹽沉澱,影響鐵離子的吸收。含鞣酸多的食物還有柿子、山楂、石榴、桃子等。
  • 孕期補鐵的注意事項
    作者: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馬婧怡 鐵缺乏和輕、中度貧血者以口服鐵劑治療為主,服用鐵劑治療貧血,既無痛苦又簡便易行,且效果顯著,因而是首選之策。但有少數患者因服用鐵劑方法不當而未達到理想效果。為此,患者應注意服用鐵劑的方式方法。
  • 孕期服用葉酸,孕媽媽須知服用葉酸的這些注意事項
    所以,孕媽媽在服用葉酸的時候一定要科學合理。那麼到底咱們的孕媽媽在服用葉酸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孕期如果缺乏葉酸,對於孕婦和胎兒來說,會有哪些後果呢?葉酸是一種水溶性B族維生素,孕早期是胎兒器官系統分化、胎盤形成的關鍵時期,細胞生長、分裂十分旺盛。
  • 孕期補血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可以給孕婦補血的有阿膠補血顆粒、阿膠漿、補血口服液、補血藥片等,這些都是常見的補血補氣保健品,不管是孕婦還是我們普通人,都可以食用這些保健品來達到補血的效果。那麼應該如何選擇阿膠呢?阿膠是一種純天然產品,安全無任何副作用,這樣的阿膠更加有效,而一些阿膠製品的質量就無法保證了,在藥店賣的阿膠製品中一般會添加其它成分,如果大家對其中的成分不確定,或者未經醫生批准,最好不要服用這類製品,可能會對孕媽媽造成一定影響。
  • 如何選擇合適的鐵劑進行補充?
    客戶端讀者於女士問:我今年25歲,懷孕後查出缺鐵性貧血,我擔心這對胎兒有害,我該如何補鐵?如何選擇合適的鐵劑進行補充?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藥師王鈺瑩解答:妊娠期貧血確實會對胎兒和產婦都造成影響。輕、中度貧血者以口服鐵劑為主,並改善飲食,多吃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綠葉蔬菜、大豆、牛肉等。血紅蛋白結合的元素為二價鐵離子(Fe2+),所以要選含二價鐵的補鐵藥品。
  • 牛奶不要與鐵劑同服
    對於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鐵劑補充以口服為宜,每天元素鐵150~200毫克即可,如患者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不能吸收可改用注射鐵劑。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卻有許多患者感到補鐵的效果並不理想。本市第三中心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趙樹新認為補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關鍵在於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方法不恰當。
  • 如何科學避孕 科學避孕注意事項
    如何正確使用避孕藥進行避孕?……本期特邀專家告訴你。根據2013年世界避孕日中國調研數據顯示,49%的年輕人本人或周邊朋友曾經做過流產手術,在男女的性生活中,少不了避孕這些事,如果忽視,女性就可能要承受意外懷孕做流產手術帶來的傷害,在避孕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 補充鐵劑,您補對了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合理補鐵科學補鐵對大多數人來說,人體內所需鐵主要靠食物供給。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類。血紅素鐵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各種肉類、動物肝臟)等,為二價鐵,可被腸黏膜直接吸收形成鐵蛋白,為人體利用。而非血紅素鐵是穀物、蔬菜、水果、豆類等植物性食品中,是三價鐵,並不能直接被吸收,需在維生素C作用下轉化為二價鐵被吸收。
  • 口服鐵劑,多喝橙汁
    此外,鐵劑還能催化體內氧化還原反應及多種酶類活性,輔助機體完成各項生理功能。鐵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是我國主要的營養缺乏疾病之一,對妊娠、哺乳期女性和生長發育期兒童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臨床上,口服補鐵因其安全、經濟、方便,相比靜脈補鐵更加常用。口服鐵劑主要以二價鐵鹽(Fe2+)的形式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一旦其氧化為Fe3+,吸收利用就會大打折扣。
  • 夏秋季節兒童蟯蟲防治不容忽視
    醫生介紹說,蟯蟲病是兒童常見的腸寄生蟲病,蟯蟲主要寄生在小腸下段,會爬出肛門,在周圍皮膚上產卵,引起奇癢,孩子用手指搔癢時,蟲卵又通過汙染的手、食物、衣物、塵埃、玩具等物從口中吞入,在體內成蟲,反覆感染,多在兒童集體機構或家庭中反覆流行。據了解,寶寶如果感染了蟯蟲病,常伴有煩躁不安、食慾減退、消瘦、失眠、夜驚、腹痛、腹瀉等症狀。
  • 骨科圍術期貧血患者如何選擇鐵劑?
    缺鐵性貧血(IDA)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屬於造血原料缺乏性貧血,鐵劑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並降低圍術期異體輸血的需求[3]。骨科手術患者如何選擇口服鐵劑口服鐵劑在骨科手術前貧血治療中的療效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4]。
  • 兒童缺鐵性貧血如何預防和治療?
    兒童缺鐵性貧血如何預防和治療?有何注意事項?下面就根據不同的給藥方法,分別講講需要注意的方面。口服鐵劑(1)一般的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顆粒)可導致胃腸反應,宜從小劑量開始,且在飯後服用,這是因為鐵劑對胃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或欲嘔)等不良反應,飯後服用可避免鐵劑直接與胃黏膜接觸,從而減少鐵劑對胃黏膜的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