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項目具有典型的「現金奶牛」特質,高流轉,高效率,資金回籠速度超群,所以餐飲項目幾乎成為農場莊園項目的標準配置。事實上許多農場主的餐飲經營收益卻不樂觀,比作上座率低,勞動力資源閒置;或是客單價低,農場規模有限,體量較小很難盈利;這些都會導致農莊的運營中出現高成本,低收益......在這種慘澹經營的背後,真正的原因往往不是飯菜無特色,質量低下,更有可能與價格無關,而是農莊主對消費客群的偏好不夠了解。當溫飽解決後,當代消費者群體跟看重的是體驗,是逼格,這是他們到農莊吃飯想要獲得的滿足感。事實上農莊餐廳經營的突破口正在此處:農莊餐廳的意義,不僅僅只是賣飯這麼簡單!
安徽有一位莊主,已經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但是由於從農莊走出來,一直對農村飽含深厚感情。他認為,農莊餐廳最核心的就是要還原農村人的質樸和誠心誠意。於是飯菜量要大,講究一個貨真價實,大碗大盤,物美價廉。
但終究可惜,菜品味道好,是農場產出的笨菜土雞,特色也算鮮明,但是就是生意不好,回頭客更是難遇。莊主百思不解,也四處找人詢問其中的關竅。
質優價廉、分量滿滿的農莊餐廳為何經營慘澹?事實上,分量誠意滿滿,菜品質量優良,但是中國人但凡對美食都講究個」色香味俱全「,說到底,除了滋味優良,沒事應該匹配更優秀的賣相。事實上,這就是餐廳最大的」病因「。
份量大、價格低,在傳統的認知裡面是店家實在、實惠的體驗。但是對於當代消費者來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吃飽,吃個七分飽就夠了,多餘的量既浪費又愧疚。現代人但凡看到精緻的菜品都想要在朋友圈,在微博炫耀一下,但是只有分量,沒有」美貌「的菜品吃了也就吃了,犯不著再次光臨。
事實上,對於農莊餐廳來說,這種經營困局普遍存在。本質上,就是農莊主對於」當代消費者為何到農莊消費「這一問題認知不深,且缺乏有效的解決手段。
嫁接城裡人餐飲習慣,而非取代
消除溫飽之後,吃特色、吃品質、吃場景、吃食材、吃體驗、吃逼格正成為當代消費者的潮流,這也是農莊餐廳可以挖掘出巨大市場的原因。
大多數農莊主熟知這一趨勢,他們需要考慮更多的是當代消費者認為的特色、場景、逼格、體驗是什麼?在具體的理解中,許多莊主都跑偏了道。
安徽的這位莊主,已經是為位成功的企業家了。但是在打造農莊餐廳的時候,依然按照農村人的理解,讓城裡人來」過農村人的生活,吃農村餐廳的實在、誠意、性價比「。
但是事實總是扎心的,當代消費者當然喜愛農莊土雞、土鴨、有機蔬菜等優質食材,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喜歡大鍋裡亂燉的」淳樸「烹飪方式,再輔以一個農村化的餐廳場景。
是的,城裡人會喜歡鄉村的老房老家具,但卻不喜歡在」原汁原味「的土炕住宿;他們喜歡鄉村寧靜美好的景色,卻不接受沒有WIFI和娛樂活動的夜晚。
加大號的碗盛放加大量的菜餚,確實體現農村的實在、實誠,但是卻缺乏了美感,缺乏了品質。甚至敏感一點的群體,她們還會覺得這是嘲諷自己能吃。
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是今天,農村自然環境雖是古樸優美,但是在一些方面依然稍顯落後。大城市擁有繁華和喧囂,但也有人後的落寞與寂寥。農村和城市的結合,不是互為替代,而是優勢互補。
所以,農莊餐飲真正獲得成功的途徑:選取鄉村優質食材,輔以城市有優秀的烹飪技巧,真正完成」色香味俱全「的終極考驗。優質食材+就餐環境+菜品特色共同完成當代消費者對餐飲的幻想,要美味,也要美貌。
城裡人到農莊,吃的不是菜,是「寂寞」
都市人去到農莊,往往不僅有吃飯這樣一個項目。甚至大多數時候,吃飯只是順便,放鬆休閒才是主要目的。從城市的忙碌中,偷得一份閒暇的美好時光。
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莊主們可以嘗試把餐飲融入休閒體驗中,從中也許會發現餐飲更有趣也更有價值的一面。
例如,餐廳可以給隨行的小朋友安排一個特權,小孩子可以自己摘菜,餐廳廚師將會免費為孩子加工他的食材。那麼家長們多次到農莊就餐就成為可能,畢竟,拗得過孩子的家長不多。再說,這也是餐廳親子教育、自然教育的一環。
這樣的農莊餐廳賣的就不是菜,是城裡人的「寂寞」的解藥、孩子們玩耍的大自然課堂、是農莊的重要組成。農莊餐廳,不應該是單一的功能,是更複合的,更獨特的生活體驗。
餐廳最適合農莊產品在地推廣銷售
農產品營銷,一直是農莊重要的收益來源之一,但是也是最難植入的一環。然而,農莊餐廳其實是最好的推廣場所。客人就餐的時機我們上一盤免費的特色農莊果蔬,讓別人了解農莊產出的品質,在餐廳的氛圍營造區域,設置一個農場產出採購區域。一頓飯過後,農莊的笨雞、笨菜,都可以現場就認領或是購買。
如此,才是一個真實的,鮮活的農莊餐廳。有農莊的真實自然環境做背書,來客的親自體驗參與,消費者很容易在這樣的場景中感性消費。
事實上,好產品不是不做營銷,而是好產品悄悄的做大營銷。農莊餐廳的這種場景營銷,就是「三產拉動一產」最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