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月/中國青年報
2017-10-23 11:18
走在校園的路上,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吆喝」來宣傳活動:「參加我們的活動就有機會加分哦」「聽講座即可加分」「周日晚上只要觀看我們活動的決賽就可以在綜合測評時加1分!」
對於活動的組織者,通過「加分」來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活動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而常規的「策略」,確實也成功吸引了很多同學。
作為一名大四的學生,我總是收到很多來自學弟學妹關於綜合測評分加分的提問:怎麼樣才能加分?有沒有能夠加分又很輕鬆的活動?學校的組織,學院的組織或是班委會成員,留任哪一個更容易加分?
顯而易見,在一些高校,如果能在綜合測評項上得到加分,那麼在獎學金評比上就會比較有優勢,也會獲得老師的肯定。還有人認為,隨著就業壓力增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們希望通過參加活動為求職增添亮色。
但是為了「加分」而去參加活動對於大學生而言會不會太過於功利了?一些社團組織也利用同學們這樣的心理,使能夠獲得加分成為並不有趣的活動的亮點。但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這樣的活動真的有成就感嗎?
筆者認為,衡量參加活動有無意義的標準在於是否享受了過程,是否感到快樂,是否有收穫,而這些收穫可能是認識了新的朋友,做從未嘗試的事,或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又獲得了一次閃光的機會,又或是因認識到更優秀的人進而勉勵自己不斷努力……每一個這樣的小收穫難道不比加分重要得多嗎?而當你自己主動地、因為喜歡去參加一個活動或是比賽時,做事的效率和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在過程中收穫的快樂也遠遠比一個活動最後獲得的0.5分更有價值。
同時,如果僅僅想要靠「能夠加分」吸引大家來參加的活動,或者把活動的最大亮點設定為可以獲得加分,也使活動失去了意義。大學裡每個月都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活動,而有多少活動是有價值的呢?別讓參與者和觀眾僅僅只記得參加過這麼一個能夠「加分」的活動,甚至只有到「綜合測評時才有的一個模糊的印象」。
很多時候,我們的腦袋裡可能總是會不自覺地跳出一些老師或者家長口中「白費功夫」或者「吃力又不討好」的想法,比如創建運營個人微信公眾平臺,開設經營一家網店,英語系本科想考舞蹈系碩士……做這些事情不但不能夠「加分」,並且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能還會變成輔導員或是系主任口中「不務正業」的「負面教材」,但如果自己有信心能夠堅持,那可能是終生受益的事情。同時,真心做一件事情所獲得的收穫、得到的鍛鍊,不僅重要,在未來面試和求職就業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加分項。
「加分」對於綜測排名可能很重要,但對於自己的大學生活和人生,尋找並堅持自己覺得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並享受地去努力,這才是對於我們人生更重要的加分項。
(原題為:《大學「加分」真的那麼重要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加分,求職,綜合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