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倍數——重新審視創業公司的資本效率

2020-12-1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金沙江創投」(ID:GSR-Ventures),作者金沙江創投,36氪經授權發布。   

分享閱讀:The Burn Multiple

作者:David Sacks

編譯:金沙江創投

推薦語:

作者David Sacks是Craft Ventures聯合創始人、合伙人,Yammer創始人、前CEO,PayPal首位COO。

今天,資本效率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何衡量資本效率?本文作者給出了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指標——燒錢倍數。這是一個簡單但深刻的指標,毛利率、銷售效率、客戶流失、增長瓶頸甚至CEO的領導力,任何環節的漏洞最終都會反映在這個指標上。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現在,是時候回歸最樸素的商業本質。

隨著經濟危機持續深入,資本效率對創業公司來說尤為緊迫。 資本效率不僅對於創業者開展業務至關重要,對投資人評估創業公司也將佔據更高的優先級。 無論經濟景氣或蕭條,「 增長 」始終備受重視,但當經濟增速放緩甚至低迷,投資人必然會更多地關注資金消耗和利潤率。 那些靠消耗大量資金獲得增長的打法,後續融資將非常困難。創始人要對這種評估重心的轉移做好準備。 在這裡,我們試圖為研究資本效率提供一個框架:

Hype比率(Hype Ratio)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提出的效率分 ( Efficiency Scor e) 是兩種簡單的計算資本效率的方式:

我更傾向於效率分的思路,後文中我會解釋為什麼;在效率分的基礎上,我更喜歡翻轉分子和分母,所以這個指標是年化的Hype比率,我稱之為消耗倍數:

這將焦點直接放在資金消耗上,將資金消耗與收入增長掛鈎進行評估。換句話說,創業公司每獲得一美元的新增收益,要燒多少錢?

倍數越高,說明公司為實現每單位增長而消耗掉的資金越多。倍數越低,則說明公司的增長越高效。

對於早期的創業公司來說,「燒錢倍數」的優劣可以大致參考下面這個標準:

我喜歡這個指標,因為它非常簡單直觀,可以用來判斷在任何給定的月份、季度或年份中資金消耗是否過度。

例如,Q1剛剛結束,是召開董事會的時候了。某家創業公司報告稱,該季度它消耗了200萬美金,增加了100萬美金的ARR。也就是說資金消耗倍數為2——這對於早期創業公司來說是合理的。但如果該公司在Q1燒了500萬美金,ARR只增加了100萬美金,那就是一個可怕的消耗倍數(5倍)。它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削減成本。顯然,這家公司採用了後期大公司那樣大手筆的支出,卻沒有實現與之匹配的大規模增長。

太多的初創企業只談增長,卻沒有將它與投入的資金掛鈎。如果為了達到某個增長目標,需要投入過多的資金(消耗倍數達到3倍或更多),這就表明產品-市場契合度可能並不如看上去那麼好,或者企業存在其他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為什麼風險投資人要用消耗倍數來評估產品-市場的契合度:同樣增加100萬美金ARR,消耗200萬美金的創業公司顯然比燒了500萬美金的更能打動投資人。 因為前者表示市場迫切需要並主動獲取該公司的產品,而後者則代表公司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資源將產品推向市場。風險投資人根據這個指標就可以做出產品-市場契合度的判斷。

消耗倍數的美妙之處在於這個指標簡直包羅萬象。任何嚴重的問題最終都會反映在這個指標上:資金消耗增加,新增ARR減少,或者兩者都增加了但增速不成比例,這種情況往往是最具迷惑性的。讓我們舉例來看業務問題是如何影響消耗倍數的:

毛利率問題——如果公司的業務模式毛利率很低,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的,那麼隨著規模的擴大,這部分成本不會降低,隨著規模擴大,消耗也會迅速增加。如果業務中沒有運營槓桿,消耗倍數不會隨著規模擴張而改善。

銷售效率問題——如果單個用戶獲取成本過高或銷售效率下降,那麼資金消耗的增速就會大大超過ARR的增速,那麼即便看起來增長還在繼續,但消耗倍數的指標是惡化的。

用戶流失問題——用戶流失將抵消一部分ARR,導致消耗倍數增加。投入資源獲客卻做不好留存,同樣無法高效增長。

增長瓶頸——如果增長停滯,公司可能會在營銷、贈送、折扣或促銷上投入更多資金。這同樣將體現為一個更高的消耗倍數。

創始人領導力問題——如果創始人缺乏控制資金消耗的意願或能力,無疑也會在消耗倍數中體現出來。

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接受一個糟糕的消耗倍數?大部分是在公司創業最初的幾年,那時銷售剛剛開始,產品還在打磨中。顯然,如果初創企業根本還沒取得收入,也就不會去計算所謂的燒錢倍數了。如果一家初創企業仍處於荒野時期,這沒什麼;創始人應該專注於保持低消耗,儘快跨越「便士鴻溝」。

理論上,如果公司的壁壘是技術,且有機會構建比較強大的技術壁壘,那麼更長時間的研發是合理的。當然,如果你相信高額的資金投入能造就技術壁壘,那麼你同樣應該相信,有了技術壁壘,你將面對的競爭會非常少,所以一旦開始銷售,消耗倍數這個指標應該很快會獲得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公司前期資金消耗巨大,意味著更高的壁壘和未來迅猛增長的銷售額。事實上,投入少量資金做一個壁壘不夠高的「尷尬」版產品迅速進入市場,然後迭代的打法,很少走得通。

隨著公司的不斷成熟,消耗倍數應該會有所改善,即數值降低。例如,一個種子階段公司,消耗倍數可能是3,因為它剛剛開始銷售。在A輪融資之後,可能下降到2。在B輪融資之後,當銷售團隊開始大規模運作時,對資本效率的期望就更高了。最終,一家盈利的公司,必須不再燒錢,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消耗倍數也應該趨近於0。

如果隨著初創企業的發展,消耗倍數沒有降下來,這就表示出了問題,儘管表面上整體增長可能還在繼續。

這個指標同樣指向了創始人可以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首先,也是最明顯的一點是,他們應該在創業初期保持低薪酬和低支出——不僅僅是為了集中資源做業務,同時也是為了在融資時更好地體現出產品-市場契合的印象。對創始人來說,這是展現自己最好一面的簡單方法。

第二,創始人隨時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來改善消耗倍數,因為消耗倍數可以根據最近時間段內的經營數據發生變化。相反,Hype比率是基於籌集的總資金,那麼創業公司曾經浪費過的時間和資金將永遠被反映在Hype比率中,而消耗倍數這個指標更關注當下,讓創業者隨時有改善的機會。這也是我更喜歡這個指標的原因。

最後,消耗倍數可以讓創始人清楚地知道,要比較健康地達到某個增長水平,需要把資金消耗控制在什麼範圍內。為了將消耗倍數降低到更健康的範圍內,那麼即便需要放棄一些收入(比如一些沒有利潤的增長)也是值得的。

在融資環境比較艱難的時候,判斷創業公司業績的關鍵指標不再唯增長論,還應該包括增長的效率。關注消耗倍數是創始人確保資金投入不會失控的一種簡單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還會逐步揭示公司各種增量支出是否行之有效。

當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每個角色都在審視自己的跑道,並就如何走得更遠做出艱難抉擇時,消耗倍數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應該非常關注並時刻審視的指標。

相關焦點

  • 從資本估值效率(P/I)和創收效率(R/I)看燒錢效率
    資本的估值效率筆者認為,創業公司的資本估值效率是公司當前估值與融資額之間的比例,衡量的是資本槓桿效率,即投資人每投入1塊錢,帶來了多少倍的資本增值。可以看到,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無論是累計資本估值效率,還是本輪資本估值效率,都是數據越高,代表著公司越受資本市場歡迎。什麼因素會影響資本的估值效率呢?
  • 創業不要執迷不悟!淘集集的警示:靠「燒錢」成不了拼多多第二
    如果淘集集這樣完全靠燒錢做市場規模的創業公司也可以成功,那對其他正在「板凳十年冷」創業的人無疑是一種諷刺和羞辱。當然,資本有助推的作用,誰也不能否認資本的槓桿效應對創業的加成,比如滴滴打車,當年它跟快的打車、優步廝殺,資本力量的展現是淋漓盡致啊。但後來資本想要在共享單車上複製這個打法為什麼就不靈了呢?
  • 體面地增長,負責任地燒錢-虎嗅網
    百億資本催熟 ofo,同時帶來了堵塞人行道盲道、產生廢棄車輛、引發安全風險、招致造假貪汙等諸多爭議。至於瑞幸,前不久完成 2 億美元 B 輪融資,5 個月估值翻番。除了看到它燒錢營銷、大肆補貼,如何理解其估值邏輯?
  • 過去14月死在風口的明星創業公司 他們為何倒下?
    死亡原因診斷:產品研發不成功,未能實現量產:研發周期拉長,燒錢太多致資金短缺;投資人與創始人未達成共識,核心工程師被挖角,創始人被趕出。對於只有好玩的想法卻沒有長遠目標和可行性發展規劃的創業公司來說,走著走著,意念很容易就被金錢衝散了。  2、Lily無人機(飛行相機):獨角獸死於未站立前  Lily無人機公司最早於201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創立。
  • 聯想喬健:投資人正重新審視聯想 ESG重新定義好公司
    原標題:聯想喬健:投資人正重新審視聯想 ESG重新定義好公司   新冠肺炎疫情為世界發展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也促使人們反思,到底什麼才是判斷好
  • 被資本催肥的獨角獸後來怎麼樣了
    一位財經自媒體人分享了不久前去參加論壇的經歷,「包括我在內4家AI創業公司CEO坐在一排,4家都在虧損,大家都在討論如何優化成本、賺錢、原則是什麼、業務如何做。」對於近兩年熱火朝天的AI創業來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尷尬:估值已經翻幾番的AI公司還不知道該如何賺錢?為公司找到一個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應該是MBA學院裡第一節就該上的課,在創業圈裡卻需要兜兜轉轉幾年燒錢無數才明白。
  • 對話泰合資本:在線教育燒錢大戰至少還要持續1-2年
    泰合資本董事蔣鎧陽認為,資本已經是頭部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融資可能不意味著企業缺錢,而是把資本當成了並行於人才等的戰略資源。泰合資本創立於2012年,是一家為新經濟頭部創業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行服務的公司。在2020年12月官宣的作業幫E+輪16億美元融資中,泰合資本是其獨家財務顧問,這已經是雙方第三次合作。
  • 瑞幸咖啡燒錢創業,2019?美夢成真還是夢碎如ofo?
    的確,在當下的數字時代,這些都是最熱最火的創業前線。君不見,那些馳名世界的市值大鱷、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都紛紛在這些領域展開角逐,妄圖儘快佔領制高點,以贏得未來的一席之地。是的,對於這些公司,咱們推崇備至、敬仰萬分!
  • 螞上創業營「創業十誡」:2020,重新定義「創業」
    整個2020年截至目前,已有17家螞上創業營學員企業獲得新融資,融資總額高達49.39億。在畢業論文當中,絕大部分學員都重點闡釋了公司的高成長表現,與其在螞上創業營的學習成果之間的緊密關聯。不過,多位學員均表示,相比工具、技巧、知識甚至方法論,螞上創業營帶給他們的更大的價值是,對創業的系統性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
  • 在線教育燒錢是個堅硬的泡沫局
    但實際上,頻繁的燒錢需要強大的資本做後盾,融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或者說是唯一的方式,畢竟不是誰有都資本拿今天賭明天。據知情人士向「創業最前線」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初,幾家頭部在線教育機構僅在抖音平臺上的日均投放額便都超過了300萬元。其中,猿輔導投放最猛,日均投放高達927萬元。
  • 鯨魚外教培優獲遠洋資本領投1億元B輪融資:不燒錢的少兒英語破局之路
    來源標題:鯨魚外教培優獲遠洋資本領投1億元B輪融資:不燒錢的少兒英語破局之路導語:2019年,鯨魚外教培優的到期續費率始終保持在80%-85%,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商業化運營僅10個月實現正向現金流,2019全年實現經營現金流淨流入。
  • 鯨魚外教培優獲遠洋資本等1億B輪融資:不燒錢的少兒英語破局之路
    在教育行業,這樣矚目的成績也讓鯨魚在2020年開啟之際,迎來了資本市場拋來的橄欖枝。近日,在線青少兒英語小班課領導品牌鯨魚外教培優宣布,獲得B輪1億元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國內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遠洋資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洋資本」)領投,山行資本與清新資本跟投,泰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 高瓴資本確定進入了這家公司
    昨天寫了這篇文章 「一家高瓴資本多次調研的高成長公司」,其中提到高瓴資本曾經兩次調研 國內腎病龍頭 健帆生物,在我昨天發布文章不久,雪球有一個健帆生物的資深投資者 給上市公司的董秘打了電話,以下全文為他個人對公司的專訪內容匯總,專訪內容的發表在電話伊始已獲得公司認可,
  • 燒錢的瑞幸停牌了:是經營失敗還是資本騙局?
    據了解,通常的情況下,造成股票停牌的主要原因有三種:第一種,上市公司公布重要信息時,比如業績報告、分紅送股、兼併重組、股權變動等重要事項,都可能進行停牌處置。第二種,證券監管機關認為上市公司需要對該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澄清和公告。第三種,上市公司出現了違規被調查的情況,在停牌的時間上需要視事情處理的進度來決定。
  • 老師=演員+銷售,燒錢燒不出未來的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在資本的裹挾下赤膊廝殺、瘋狂燒錢,搶奪市場。就在外界期待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時,在線教育企業卻集體啞火,營收下滑、虧損加劇、股價暴跌、市值縮水,一時讓人大跌眼鏡。 疫情紅利轉化不佳,暑期大戰燒錢未果,資本市場信心在下降。
  • 伯樂視角 | 在線教育,不能變成資本的遊戲
    從頭部K12在線教育公司的官網中,可以看到單小時的課程價格,除了跟誰學的價格較高,其他的平均在20-50元。而同等情況下的線下班,價格普遍在150-200元,線上課程的單價只有線下課程的1/10到1/3 !這巨大的價格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在線教育公司的盈利模型。
  • 燒錢燒不出未來,在線教育需要重估
    在線教育在資本的裹挾下赤膊廝殺、瘋狂燒錢,搶奪市場。就在外界期待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時,在線教育企業卻集體啞火,營收下滑、虧損加劇、股價暴跌、市值縮水,一時讓人大跌眼鏡。疫情紅利轉化不佳,暑期大戰燒錢未果,資本市場信心在下降。
  • 社區團購的燒錢大戰,可能給不了巨頭們想要的結果
    在今年先後出現馬雲當鋪論、貝殼暴雷之後,大家對資本一步步侵入生活的警惕性有了顯著提高,於是在巨頭們紛紛入局社區團購後,相似的警惕也油然而生——他們會不會也繼續以前那種「燒錢獲得壟斷地位,漲價收割」,把這個和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市場也折騰得一地雞毛,無法收拾?這些警惕當然是必要的,也是正當的。
  • 員工人數是創業公司的天敵!如何效率提高3倍
    公司人數是創業公司的第一大天敵,一家沒有效率的創業公司,會以最快的方式死去。 最近有1條信息讓人感觸蠻深的。
  • 重新審視「平臺+個人」 公司或成「低效」代名詞
    作為一種組織現象上述15大網際網路公司,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平臺模式。也不只是網際網路公司,很多企業和行業,也走向了平臺化的結構。4.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僅Facebook用戶數2014年就突破22億,佔全球人口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