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金沙江創投」(ID:GSR-Ventures),作者金沙江創投,36氪經授權發布。
分享閱讀:The Burn Multiple
作者:David Sacks
編譯:金沙江創投
推薦語:
作者David Sacks是Craft Ventures聯合創始人、合伙人,Yammer創始人、前CEO,PayPal首位COO。
今天,資本效率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何衡量資本效率?本文作者給出了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指標——燒錢倍數。這是一個簡單但深刻的指標,毛利率、銷售效率、客戶流失、增長瓶頸甚至CEO的領導力,任何環節的漏洞最終都會反映在這個指標上。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現在,是時候回歸最樸素的商業本質。
隨著經濟危機持續深入,資本效率對創業公司來說尤為緊迫。 資本效率不僅對於創業者開展業務至關重要,對投資人評估創業公司也將佔據更高的優先級。 無論經濟景氣或蕭條,「 增長 」始終備受重視,但當經濟增速放緩甚至低迷,投資人必然會更多地關注資金消耗和利潤率。 那些靠消耗大量資金獲得增長的打法,後續融資將非常困難。創始人要對這種評估重心的轉移做好準備。 在這裡,我們試圖為研究資本效率提供一個框架:
我更傾向於效率分的思路,後文中我會解釋為什麼;在效率分的基礎上,我更喜歡翻轉分子和分母,所以這個指標是年化的Hype比率,我稱之為消耗倍數:
這將焦點直接放在資金消耗上,將資金消耗與收入增長掛鈎進行評估。換句話說,創業公司每獲得一美元的新增收益,要燒多少錢?
倍數越高,說明公司為實現每單位增長而消耗掉的資金越多。倍數越低,則說明公司的增長越高效。
對於早期的創業公司來說,「燒錢倍數」的優劣可以大致參考下面這個標準:
我喜歡這個指標,因為它非常簡單直觀,可以用來判斷在任何給定的月份、季度或年份中資金消耗是否過度。
例如,Q1剛剛結束,是召開董事會的時候了。某家創業公司報告稱,該季度它消耗了200萬美金,增加了100萬美金的ARR。也就是說資金消耗倍數為2——這對於早期創業公司來說是合理的。但如果該公司在Q1燒了500萬美金,ARR只增加了100萬美金,那就是一個可怕的消耗倍數(5倍)。它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削減成本。顯然,這家公司採用了後期大公司那樣大手筆的支出,卻沒有實現與之匹配的大規模增長。
太多的初創企業只談增長,卻沒有將它與投入的資金掛鈎。如果為了達到某個增長目標,需要投入過多的資金(消耗倍數達到3倍或更多),這就表明產品-市場契合度可能並不如看上去那麼好,或者企業存在其他問題。
消耗倍數的美妙之處在於這個指標簡直包羅萬象。任何嚴重的問題最終都會反映在這個指標上:資金消耗增加,新增ARR減少,或者兩者都增加了但增速不成比例,這種情況往往是最具迷惑性的。讓我們舉例來看業務問題是如何影響消耗倍數的:
毛利率問題——如果公司的業務模式毛利率很低,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的,那麼隨著規模的擴大,這部分成本不會降低,隨著規模擴大,消耗也會迅速增加。如果業務中沒有運營槓桿,消耗倍數不會隨著規模擴張而改善。
銷售效率問題——如果單個用戶獲取成本過高或銷售效率下降,那麼資金消耗的增速就會大大超過ARR的增速,那麼即便看起來增長還在繼續,但消耗倍數的指標是惡化的。
用戶流失問題——用戶流失將抵消一部分ARR,導致消耗倍數增加。投入資源獲客卻做不好留存,同樣無法高效增長。
增長瓶頸——如果增長停滯,公司可能會在營銷、贈送、折扣或促銷上投入更多資金。這同樣將體現為一個更高的消耗倍數。
創始人領導力問題——如果創始人缺乏控制資金消耗的意願或能力,無疑也會在消耗倍數中體現出來。
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接受一個糟糕的消耗倍數?大部分是在公司創業最初的幾年,那時銷售剛剛開始,產品還在打磨中。顯然,如果初創企業根本還沒取得收入,也就不會去計算所謂的燒錢倍數了。如果一家初創企業仍處於荒野時期,這沒什麼;創始人應該專注於保持低消耗,儘快跨越「便士鴻溝」。
理論上,如果公司的壁壘是技術,且有機會構建比較強大的技術壁壘,那麼更長時間的研發是合理的。當然,如果你相信高額的資金投入能造就技術壁壘,那麼你同樣應該相信,有了技術壁壘,你將面對的競爭會非常少,所以一旦開始銷售,消耗倍數這個指標應該很快會獲得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公司前期資金消耗巨大,意味著更高的壁壘和未來迅猛增長的銷售額。事實上,投入少量資金做一個壁壘不夠高的「尷尬」版產品迅速進入市場,然後迭代的打法,很少走得通。
隨著公司的不斷成熟,消耗倍數應該會有所改善,即數值降低。例如,一個種子階段公司,消耗倍數可能是3,因為它剛剛開始銷售。在A輪融資之後,可能下降到2。在B輪融資之後,當銷售團隊開始大規模運作時,對資本效率的期望就更高了。最終,一家盈利的公司,必須不再燒錢,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消耗倍數也應該趨近於0。
如果隨著初創企業的發展,消耗倍數沒有降下來,這就表示出了問題,儘管表面上整體增長可能還在繼續。
這個指標同樣指向了創始人可以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首先,也是最明顯的一點是,他們應該在創業初期保持低薪酬和低支出——不僅僅是為了集中資源做業務,同時也是為了在融資時更好地體現出產品-市場契合的印象。對創始人來說,這是展現自己最好一面的簡單方法。
第二,創始人隨時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來改善消耗倍數,因為消耗倍數可以根據最近時間段內的經營數據發生變化。相反,Hype比率是基於籌集的總資金,那麼創業公司曾經浪費過的時間和資金將永遠被反映在Hype比率中,而消耗倍數這個指標更關注當下,讓創業者隨時有改善的機會。這也是我更喜歡這個指標的原因。
最後,消耗倍數可以讓創始人清楚地知道,要比較健康地達到某個增長水平,需要把資金消耗控制在什麼範圍內。為了將消耗倍數降低到更健康的範圍內,那麼即便需要放棄一些收入(比如一些沒有利潤的增長)也是值得的。
在融資環境比較艱難的時候,判斷創業公司業績的關鍵指標不再唯增長論,還應該包括增長的效率。關注消耗倍數是創始人確保資金投入不會失控的一種簡單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還會逐步揭示公司各種增量支出是否行之有效。
當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每個角色都在審視自己的跑道,並就如何走得更遠做出艱難抉擇時,消耗倍數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應該非常關注並時刻審視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