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公正維護與程序公正建設

2020-12-17 人民論壇網

【摘要】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共同構成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二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既需要協同推進,也需要釐清二者的區別。當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發生硬性衝突時,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權衡,但最終都是要實現司法公正這一目標。

【關鍵詞】司法公正  實體公正  程序公正  監督機制    【中圖分類號】DF86    【文獻標識碼】A

司法公正是指以公平和正義為原則開展司法活動。實體公正維護和程序公正建設是司法公正面臨的兩項重要任務,即司法公正可分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雖然不同歷史時期對司法公正的解釋不同,但一直以來,學術界對如何處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之間的關係關注度較高。實質上,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分別體現了結果和過程的公正,實體公正維護和程序公正建設的關鍵在於權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不同情形下的司法實踐活動,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司法公正。

釐清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係,要明確二者的概念和一般特徵

從概念上來看,實體公正是指司法審判過程和結果體現公平與公正,符合當事人的司法權力與義務。關於實體公正,我們通常可以從一般公正和個別公正兩個層面來理解,立法體現的是人們對於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需求,即一般公正;通過自由裁量權達成的裁判結果,屬於個別公正。程序公正是指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執行,體現的是審判的公開、透明和平等。

從特點上來看,一方面實體公正強調司法結果公平,要求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以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作為衡量標準,因而具有公平性特徵;另一方面,實體公平需要依照現有的法律框架來實踐,由於在司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或是偏差,因而也具有不確定性特徵。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司法過程考慮的是當事人的特殊性,同時由於實體公正有具體的操作流程和程序,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即訴訟雙方依法享有法律保護,且在這一過程中遵循的法律流程是穩定的。

釐清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係,要搞清楚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聯繫與區別

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相輔相成。首先,二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二者的共同目標是維護司法公正,幫助人民解決糾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當然,由於司法實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司法公正的維護過程具有一些不確定性,因而,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無限度地接近公平。其次,二者分別是結果公正和過程公正的體現。司法公正的實現,要求有公開、全面、細緻的過程,這也是保障司法結果公正的前提。司法實踐中能夠獲得公正的結果,說明其過程亦是公正的,但反過來不一定成立,過程的公正並不一定決定結果的公正,這其中還會受到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最後,程序公正有助於促進人們接受實體結果。程序公正是必要條件,也是能夠被人們感知的,且程序公正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執法層面,其對於人們情感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促使人們更好地接受實體結果。相反,如果在程序上讓當事人感受到不能被公正對待,他們也不會理解或接受司法審判結果,反而會通過上訴、申訴等形式來表達訴求。

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具有一定差異性。首先,二者的價值觀念追求存在差異。如前所述,實體公正更關注結果,程序公正更關注過程。其次,實體公正更強調立法層面的公正,程序公正則偏重於司法和執法層面。最後,實體公正要求審判結果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觀念,但程序公正則對這方面的要求並不強烈。

綜上可以看出,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共同構成司法公正,二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其中,實體公正是目的,程序公正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兼具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才能有效保證司法達到平衡狀態。進一步而言,要平衡好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關係,不僅要在立法領域體現公正,而且要在司法和執法領域體現公正,在實踐過程中保持好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有效平衡。

實現司法公正目標,既要加強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建設,更要維持好二者的關係平衡

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實現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應從源頭入手加以預防,避免出現重視其中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現象。首先,對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硬性衝突進行有效權衡。目前司法審判中仍然存在重打擊輕保護的思維模式,同時,由於人員、管理機制、監督制度等因素對司法實踐、司法公正會產生影響,因此要多方位考量,當二者出現衝突時可設置一定的例外,以最大限度地達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當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發生硬性衝突時,可恰當使用個案自由裁量權對實際情形進行權衡。要加強對司法人員的管理,既要增強司法人員公正執法的自覺性,也要通過有效的外部監督加以引導和規制。其次,司法人員要全面了解司法程序,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辦事能力和業務能力;在司法實踐中嚴格遵照法律條文辦事,既注重結果的公正也注重過程的公正,嚴格按照規範流程進行司法審判活動。最後,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司法公正,改變過去輕視程序、重視結果的舊有觀念。由於忽視程序公正,司法實踐會成為證明「結果」的一個過程,由此導致審判結果不能令人信服,並進一步引發上訴、上訪等問題。因此,司法機關在辦理案件時不僅要尋找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同時也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進行審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以規範指引實體公正,以程序推進司法公正。一是實體公正的維護要以加強司法誠信為切入點,在法律中對司法誠信的範圍和標準予以明確規定,尤其是要明確執行標準、範圍和歸責原則。在執行歸責原則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依據不同的類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考慮對司法道德的無過錯原則處理方法,允許基於信賴而受到保護的情形。二是程序公正的關鍵在於不斷完善司法的運行模式。司法實踐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學層面的秩序是指遵照一定的方式、時間和步驟作出法律決定,司法程序是公開透明的,應是汲取各方主體意見之後建立的。程序公正是法律的生命形式,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關鍵。司法權力要得以有效實施,司法程序是其重要保障。要堅決打擊現實中存在的司法失信行為,嚴格避免因為司法失信行為破壞程序公正、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

強化司法監督,有效促進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實現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實現離不開有效的監督,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監督主體主要有法院、社會、媒體等。首先,通過法院內部監督,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在法院內部建立嚴格的、有層次的監督機制,同時建立相應的責任機制和人民監督、陪審員制度等。不論案件大小都要以司法公正為價值基準,嚴格接受法院和人民的監督,增加案件審理的透明度,方便人民進行質詢。其次,加強社會監督,進一步提升公民對司法公正的監督效用。要提升公民對司法的監督意識,可通過政策宣傳和激勵措施等手段,吸引公民參與司法監督,樹立司法監督的自覺性;公民自身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了解司法程序的基本流程,推進實現社會監督權。最後,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藉助媒體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構建媒體和司法的良好互動關係。媒體要注重對事實的陳述,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確保報導內容精準、報導方式恰當、報導時機有所權衡,最大限度保證媒體報導的全面性、系統性、公正性、客觀性;不斷提升媒體報導的深度,為公眾創造理性思考的空間;媒體監督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不能干預司法,圍繞司法公正這一核心要素進行報導,保證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共存。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陳紹松:《司法裁判的評價與認同》,《法學雜誌》,2018年第1期。

②朱福勇:《論民事法官詢問範式及程序約束》,《法學評論》,2018年第6期。

責編/張忠華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評論:始終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
    始終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    ——二論深入貫徹全國檢察長座談會精神、全面正確實施修改後刑訴法  「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應當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實現司法正義,必須強化程序意識,始終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
  • 程序公正優於實體公正
    程序公正優於實體公正   最近集中審理了一批有影響的案件這些案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審理和訴訟過程涉及到一些常見的問題,程序正義的問題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從法律人的專業視角來解讀一下。  程序正義或者程序公正是相對於實質正義或實體公正而言的,強調的是法律制定過程中操作規則的公平。相對於審判和打造結果的正義,它更強調訴訟過程的平等,對訴訟規則的恪守,以及訴訟規則體現出的形式上的合理性。
  • 趙勇:政府採購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關係須平衡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市場與政府採購研究所副所長趙勇: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關係須平衡 政府採購研究所副所長趙勇 src="http://www.caigou2003.com/attachments/2014/12/115564_20141222111744190cB.jpg">
  • 程序與實體 缺一都稱不上訴訟公正
    公正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永恆的價值目標,訴訟公正則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是體現社會正義的窗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     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實體公正,即結果公正,是指案件實體的結局處理所體現的公正,既包括通過懲治犯罪實現社會正義,也包括對犯罪懲罰本身的公正性。
  • 宋英輝:程序與實體,缺一都稱不上訴訟公正
    公正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永恆的價值目標,訴訟公正則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是體現社會正義的窗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  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5)保障訴訟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6)按法定期限辦案、結案。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各自有其獨立的內涵和標準,兩者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一方面,通過刑事訴訟實現實體公正,意味著準確打擊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而準確打擊犯罪,排除犯罪行為對社會及個人的侵害,是實現社會有序發展的基本條件。  另一方面,程序公正對於實現社會有序發展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
  • 程序公正的價值研究
    以前我們片面強調實體公正,輕視程序公正,就是因為忽視了當事人在追求實體公正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和艱辛,仿佛公正的結果是法官給予的,而不是當事人爭取的,事實證明,法官武斷給予的「公正」當事人並不領情,當前大量的上訴、申請再審案件最後在上級法院或是社會看來原審判決結果是公正的佔了相當比例即為明證。
  • 徐家新:要把實現程序公正擺在審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強人權司法保護,更好地維護和促進司法公正。就司法活動而言,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追求司法公正已成為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徐家新指出,司法公正包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結果和目標,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和保障。根據不公正的程序作出的裁判,即便結果是公正的,也是不完整的、難以令人信服的。
  • 偵查監督工作筆談|充分發揮偵查監督職能 維護司法公正社會安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在當今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犯罪的新型化、智能化、組織化等發展特點,面對人民群眾對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的新期待,面對廣大百姓對公平正義的新要求,偵查監督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 公正是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
    公正之概念歷史悠久,可以從多重維度、不同層次和範圍加以闡釋。原初的公正,是一種基於分配關係而形成的利益比較,屬於實體公正的範疇。從時序分析,公正分為起點公正、機會公正和結果公正;從存在範圍分析,公正還有地域、群體、單位、國家、國際、全體人類、全體生物體等不同的界定。當代中國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公正是執政黨和廣大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 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理據與內容
    由於公訴是檢察官基本和主要的職能,決定起訴或不起訴以及如何起訴,在刑事訴訟中具有重要的實體和程序功能,①而公訴的關鍵在於案件的客觀審查和正確過濾,因此,總體而言,中立審查要求即客觀過濾責任,是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最重要的內容。②檢察官中立審查責任,還有一種表現,是對偵查人員採取強制偵查措施的審查批准。
  • 客觀公正,時代檢察官的「自畫像」
    「首次在檢察官法中提出檢察官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考慮的是落實和體現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同時體現檢察官的職業特色。」周玉慶表示。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承擔著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的職責使命。
  • 本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斷,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導向。在全國法院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專題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堅決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人民法院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黨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重要使命,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進行了不懈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強調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 禁止「疲勞審訊」是維護程序正義的需要
    (12月8日《新京報》)   法律界一直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沒有程序的正義就沒有實體的正義。此次最高法將把疲勞審訊、誘供、指供、威脅被告人、威脅證人等變相刑訊逼供等行為視為非法證據,不得不說是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進步。
  • 研究改判案例,維護司法公正
    研究改判案例,維護司法公正  ——訪《改判案例》執行主編、北京立天律師事務所主任王崢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 新修改的兩大訴訟法即將施行:程序正義重在公正執法(全文)
    程序正義重在公正執法
  • 自由心證是程序公正的終點站
    對於這樣一項制度,多少年來,我們在實事求是證據制度思想的指引下,將它視為「毒草」而加以批判,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法制建設中對法的移植上的悲哀。為了廓清對自由心證制度認識上的偏差,並使這一制度成為我國法制建設特別是證據規則與程序公正制度改革的有益借鑑,有必要對它的產生及其在資本主義法制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對此,筆者擬作一些粗淺探討。
  • 公正執法為民 維護法律尊嚴
    公正執法為民 維護法律尊嚴 2020-12-21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正: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具體而言,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和公正目標包括以下層面和內容: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證人民群眾在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公平和平等,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起點公正;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以勞動作為統一的分配尺度,排除社會產品分配上的壟斷和特權,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程序公正;以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結果公正;堅持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使人民共同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
  • 略說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司法權威之關係
    這裡試表述如下:司法公正是公正範疇在司法領域的具體化,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對司法活動的核心要求,構成司法活動的靈魂和生命線;司法公信是公信範疇在司法領域的具體化,是對司法活動的公共信用,集中表現為公眾對具有既判力的裁決結果的普遍信任和遵行,因而也常被稱為司法公信力;司法權威是權威範疇在司法領域的具體化,是指公眾對司法權力的自願服從,直接體現著法律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