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實體店不賺錢,大多都是選址有誤所導致的;
在10年前,實體店不賺錢,更多是因為電子商務的衝擊所致;
在今天實體店不賺錢,跟個人的經營能力有關。
經營能力包括3個方面:
1、順勢而為
2、用戶與會員經營
3、品類重構
一
在90年代,網際網路和物流還沒有興起以前,對於實體店來說,選對位置,基本就成功一半了。
因為位置直接決定著客流量和銷量的多少,所以90年代選址是實體店最關鍵的一步。
但到了2000年以後,由於網際網路的衝擊和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人們更願意通過網際網路購買高性價比的產品。
這個期間,實體想要生存,必須要做的是品類的重構。就是把賣服裝的、超市、電影院、美食街都融合在一起,做品類的重構,形成商業綜合體。
這是因為線下的客流量減少了,在流量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品類重組,提升流量的價值。
同時可以通過美食、電影等線下必須消費品,作為引流的品類,通過服裝、超市等多個品類去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頻次。
二
在流量紅利期,即便實體行業可以通過商業綜合體,抗衡電子商務的衝擊。
但在高性價比的利益引誘下,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在線上購買服裝等產品。
那麼面對電商的衝擊,實體店該何去何從?在網際網路下半場,是實體逆襲的絕佳時機。
由於網際網路流量枯竭,現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電商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價格優勢。因此實體店就迎來了新的機遇。
但實體店想要發展,必須要改變固有的經營思維,要把賣貨差價的流量思維,變成經營人,把客戶用戶化和會員化。
在未來可以通過線下與線上融合,把線下作為獲客入口和體驗店,可以通過線上與客戶建立實時連接。
這樣做的目的有3個:用戶化及會員化經營、打造雲商城。
對於服務類的實體行業來說,當用戶在線下消費以後,可以把客戶導入線上管理系統。
如只要第一次進店消費,就可以掃碼另外帶有200元代金劵的線上會員卡。獲取會員身份後,以後每次消費50元可以抵扣5元,每次消費100元可以抵扣10元。
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客戶的黏性,而且也可以通過社交空間分享會員卡,實現社交裂變,吸引更多新客。
那麼新用戶領域會員卡和代金劵以後,同樣可以憑線上的會員卡獲得消費減免。
這樣做既能連接老用戶實現復購,又能藉助老用戶帶新用戶實現裂變。
同時也可以與會員保持實時的連接,當店內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直接通過會員系統推送給用戶。
對於零售行業來說,可以把線下作為體驗店和流量入口,把線下的老客戶導入線上雲店。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有3個目的:
一是可以藉助第三方應用,與用戶建立連接,獲取用戶的數據和畫像。
二是與用戶建立實時連接,當有新品和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線上通知用戶,產生二次復購。
三是可以通過第三方應用,為用戶構建第二個購物場景,滿足用戶線上線下多場景消費。
只有把客戶用戶化,會員化,通過第三方應用產生實時連接,才能提升用戶的價值。
三
但不論我們是連鎖企業還是專賣店,與用戶建立連接,只是從商家立場考慮的問題。
我們想要讓用戶提升價值,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品類,相當於痴人說夢,根本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