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7:45 |溫菊梅
「大道至簡」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是指把複雜冗繁表象層層剝離之後,回歸至簡單,用智慧化難為簡,找到事物最本質的「道」。而「道」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道在東方哲學中涵義是:「終極真理」。「大道至簡」,是脫離世俗藩籬,回歸初始,達到一種道法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狀志,人趨於簡單純粹、清淨無為,天人合一。「大道至簡」是寧靜以致遠,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閒適。「大道至簡」,是一種至美。這種至美予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無窮意境。大道至簡,是物我兩忘,是大自在。
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因為疫情,有幸關注到同裡德國當代藝術家單凡。微信裡見到單老師在德國古堡裡連續數月避疫情創作竹畫,好奇而感動。後來,認真地去解讀他的竹畫並交流思想,從而了解並切實感受到他竹畫裡「大道至簡」的藝術思想。
《緩慢之作·上海隔離》墨白油畫竹子,布面,每幅140 x100cm(單凡•2020年)
2020年10月,單凡回到中國,在上海隔離14天。在這獨居一室,近似面壁的14天裡,他創作了6幅《緩慢之作·上海隔離》竹畫,驚世駭俗。作品用最簡單黑與白的色彩,最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竹的風骨、氣節與美好,畫作古意中蘊含著現代意味,意趣橫生,似乎帶有一絲「仙風道骨今誰有?」的詰問。借蘇軾評王羲之書法:「謝家夫人淡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來讀這些畫,也幾近契合。6幅竹畫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宛如清風朗月,幾可照人。作者返璞歸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大道至簡」藝術思想自然流露;「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境界」。竹與作者融合,天人合一。單凡自述在上海隔離的情緒:「當人們對什麼東西都無能為力時,你唯一能做的是隨天意!對待疫情,我是一種不焦不慮、虛心高節、隨遇而安的態度,這恰恰是竹子的精神!」。
《緩慢之作》,鉛筆畫,布面,200x150cm(單凡•2016年)
中國傳統繪畫裡「大道至簡」的藝術思想由來久矣,但能夠表達「大道至簡」思想的藝術大家寥若晨星,但個個不同凡響。南宋臨安(今杭州)一位叫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的禪師,就是一個通過寫意筆墨詮釋「大道至簡」的大師。牧溪禪師筆下的一隻蜻蜓、一隻燕子,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生命簡單而純粹。牧溪經典之作《六柿圖》,筆法簡逸,墨色分明,隨意排列的六個柿子,簡約、樸拙、靜遠,信手拈來,渾然天成,極簡而至美。完全不同的筆墨,虛實、陰陽、粗細,使六個柿子呈現純淨、純真的狀態,像脫離世俗、不染塵埃的六個高人,也像六個童真的孩子。
《緩慢之作》,鉛筆,裝置,延至地面(單凡•2017年)
「大道至簡」,因簡而難。南宋牧溪之後,至元代,我們在倪瓚畫作裡又解讀到了「大道至簡」最純粹的思想。倪的畫作逸筆寥寥,疏林坡岸,一痕鳥影;題畫詩也寫得清心寡欲。湖水寒煙,他執著地畫上一堆點,點到為止。空曠、寂寞、清靜乃至微微驛動的生命,全部通過極簡單、極概括的線條筆墨來表達,予生命的頓悟,發人深省。清代八大山人中國畫有著極高的境界,曲高和寡的境界裡,蘊含著「大道至簡」的濃厚思想。八大的遊魚、花朵,筆墨惜之又惜,但形神兼備。八大譽自己畫作裡的 「簡」為 「廉」。「廉,清也。」(語出《廣雅》)。極簡、極清,留白,「刪繁就簡三秋樹」,無畫處皆成妙境,予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八大畫作如禪語所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大道至簡」的藝術思想,是通過簡約的線條勾勒出大美,是用最純真的筆觸表達最淳樸而高尚的情感,追求天人合一。歷史的文脈總是在延續,欣慰於能夠見到一個旅居德國的當代藝術家能夠與牧溪、倪雲林、八大的心意相通,單凡也是天賦異稟。鄭板橋云:「一筆瘦,二筆夠,三筆湊,四筆救。」單凡思逸神超的竹畫,簡雅出塵,是「大道至簡」藝術思想在這個時代的詮釋,是大美。
彩色竹子,布面油彩,200x200cm(單凡•2012年)
單凡在浙江湖州安吉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湖州這個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稱為「竹鄉」的所在,自古以來,斯文在茲,被讚譽「中國的半部書畫史」在湖州。書聖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均曾任湖州太守;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過湖州刺史,他的信札《湖州帖》流傳至今;宋代文同開創的,並影響到蘇軾「湖州竹派」,載入中國文人畫的史冊。「湖州竹派」在美的彰顯中,傳遞了中國古代士的精神與靈魂。與蘇軾同為「宋四家」的米芾,在湖州留下了書法經典名作《苕溪帖》《蜀素帖》。宋末元初,湖州出現了光耀千古的藝術大師趙孟頫。
安吉的竹鄉最湖州,也最中國,曾經兩次被命名為「中國竹鄉」。2012年,因為中國竹鄉安吉農村人的居住與竹海自然環境的和諧,在安吉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獎。安吉是藝術大師吳昌碩的故裡,吳昌碩是中國近現代海派藝術的領袖,也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因「詩、書、畫、印」四絕,對齊白石、潘天壽等藝術大師產生過較大影響。湖州、安吉所在的中國江南,是單凡出發的原地,相信江南那無窮無盡的竹海是他藝術的活頭源水。單凡說:「我有兩個故鄉,安吉與漢堡。但是,我只有一個能帶走的精神故鄉『安吉竹」。
單凡獲得德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學術」勳章(2006年 攝)
悟道是先天秉賦,再加後天努力。單凡雖然從1984年開始就在德國學習與生活,並接受西方現當代藝術與文化的洗禮。但單凡無論是探索西方抽象藝術、表現藝術還是觀念藝術,都像一個穿越時空的遊俠,能夠在東西方藝術探索的長廊裡貫通融合,越過山丘。2006年,單凡創作了一件名為《墨水人生漂不白》的錄像裝置作品:單凡身著白色絲綢旗袍,站立如松,然後讓大量的墨汁從他的頭頂澆灌下來,直澆灌至全身墨黑;接下來,用大量自來水衝洗他全身,結果那件旗袍雖基本還原為白色,但許多褶皺之處墨汁卻依然衝洗不掉。單凡說,這件作品只是暗喻: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一直深刻影響著他,包括北宋「湖州竹派」的影響,並進入到他的血脈。單凡曾經在浙江美術館舉辦過題為《故鄉》的個展,有284件竹畫。其中,有「瞬時之作」,全部以傳統媒介,如毛筆、墨汁加水、宣紙等在較短時間裡畫成;也有「緩慢之作」,主要以西方油彩、畫布、鉛筆、畫紙、影像等在較長的時間裡創作出來;還有的則是用影像設備生成竹影在白牆上的鏡像……無論何種表達,我們感受到了單凡筆下竹的清靜自在和簡淡逸遠。單凡作了東方、西方當代藝術的深入思考與探索,種種作品,他都不曾放棄蘇軾提倡的「崇尚意趣」,重於寫意,孜孜以求「似與不似」。在單凡的工業風景系列裡,有著中國文化傳統的浸潤,畫面的溼潤之氣與空濛之光自然溢出,與牧溪《瀟湘八景圖》變幻豐富寫意山水的暈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感受到一個當代西方美好藝術品中的那一絲東方意味。
畫者,寂寞之道。單凡每日「一日一竹」 「一日兩竹」的心靈日課 ,不一日與竹離,追求「身與竹化」,讓人欽敬。他始終不忘東方傳統文化保護的自覺,不忘初心的堅守,近乎於修行。「未出土時先有節,已到凌雲仍虛心」。祝願單凡老師在東方、西方藝術探索中,始終堅守他「大道至簡」的藝術思想,以人生的智慧入畫,實現「夫心之所達」,從而早日達到藝術世界"內聖外王"自由的彼岸。
單凡簡歷
單凡,1959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幼年隨父母遷居著名的「中國竹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並在安吉度過他的青少年時代。1977—1982年,早年師從浙地篆刻家、書畫藝術家、學者鄭德涵先生;後師從浙江美術學院丁正獻教授、潘韻教授學習傳統山水畫。1984年,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留學,在漢堡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深造。1985—1988年,就讀於漢堡國立美術學院,進入批判寫實主義代表人物KP.布萊梅教授工作室,獲碩士學位。1992年,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籍。1998年,任Design FactoryInternational漢堡國際傳媒藝術與新媒體學院院長。2006年,擔任漢堡「中國時代」藝術總監。2010年,任漢堡DFI國際品牌學院院長及教授。為德國政府「藝術與學術」勳章獲得者。
主要藝術經歷:1985年,創作第一張抽象作品。1990年,創作第一張抽象表現作品;參加薩布呂肯市立美術館舉辦「中國新藝術展」。1992年,代表德國參加西班牙西維利亞世界博覽會藝術大展。1995年,參加在德國漢堡 Kampnagel Fabrik舉辦「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畫展。2001年,在德國參加漢堡歷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地平線」展覽。2002年,創作「第一張工業風景作品」。2005年,創作第一張「瞬時之作」。2006年,創作「第一張人物作品」。是年,獲德國政府「藝術與學術」勳章;被聘為中國美院客座教授。2007年,創作「第一張緩慢之作」;被聘為英國白金漢郡大學名譽博士,2008年,參加中國美術學院「五穀雜糧,學院的力量 中國當代藝術展」;作品「無題」在德國漢堡中國藝術畫廊展出。2010年,任上海世博會漢堡館總策劃人;被聘為上海東華大學客座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顧問教授。是年,作品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國博勞恩美術家協會在德國舉辦四五展覽。2011年,任漢堡品牌學院教授。2012年,作品在中國北京參加「未來與現實」北京雙年展。2014年,作品「神秘的字符」參加在德國漢堡的漢堡當代國際美術館展覽;作品「融合」,在中國參加杭州天仁合藝美術館展覽。是年,在中國武漢參加武漢合美術館的「西雲,東語」展覽。 2015年,德國自由藝術研究院院士。出版眾多藝術文獻,個人畫冊以及媒體報導,作品被世界眾多美術館,畫廊及著名私人收藏機構收藏。是年,在中國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書非書」展覽。2017年,在德國參加「天氣預報」德國波恩聯邦美術館展覽。是年,在香港參加「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展覽。同年,在德國參加德國科倫東亞博物館的「水墨痕跡」展覽。2018年,在德國就德國漢堡美術與設計博物館的「數字時代的水墨」資料。是年,在荷蘭北塔布倫博物館參加「一次中國旅行一希克收藏」展覽。
單凡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任德國品牌大學跨文化藝術學教授,英國白金漢契爾頓大學名譽博士,德國漢堡藝術院院士,德國品牌應用科學大學校長。作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單凡在十幾個國家的美術館和知名畫廊舉辦個展32次,參加群展21次;作品被世界眾多美術館、畫廊及著名私人收藏機構永久收藏,出版過三十幾種多種文字的藝術文獻、個人畫冊、書籍和展覽目錄;受到眾多國際媒體、藝術評論家的關注與報導。
1607507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