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細菌抗生素抗性基因如何檢測?中國學者比較了兩種方法

2020-12-20 澎湃新聞

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了環境中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流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則是一種新興環境汙染物,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等方式進入病原菌並賦予宿主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從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

然而,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樣複雜,導致對其全面、系統的定量和定性檢測分析難度極大。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楊軍團隊在環境生態領域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文「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approache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a freshwater reservoir」,比較研究了兩種最常用的檢測方法。中科院城市環境所研究實習員劉軒、助理研究員肖鵬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楊軍為通訊作者。

論文中提到,目前高通量定量PCR和宏基因組學方法是兩種最常用也是應用潛力最大的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定性、定量檢測手段。但是,在研究水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時採用不同檢測方法分析同一份環境樣本很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目前,針對抗生素抗性基因檢測方法的比較研究尚十分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對水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客觀認知,並極大地限制了檢測方法在水環境抗生素耐藥性風險監測評估方面的推廣應用。

楊軍團隊以水庫細菌為對象,同時採用高通量qPCR技術和宏基因組學技術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抗生素抗性基因時空變化特徵、抗生素抗性基因與細菌類群和環境因子的關係,並對基於不同抗生素抗性基因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高通量qPCR方法,宏基因組學方法可檢出環境中更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亞類和更高的桿菌肽類抗生素抗性基因豐度。基於兩種不同的檢測方法,發現了相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時空動態格局、相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與細菌和環境因子的關係,表明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高通量qPCR和宏基因組學方法)對理解淡水環境細菌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規律方面上的影響較小甚至可忽略不計。

相較之下,高通量qPCR方法具有快速省時、可絕對定量抗生素抗性基因豐度、對操作人員的生物信息學技能要求較低等優點;但其與宏基因組方法相比,存在PCR擴增偏好性和引物偏好性高、引物依賴性高等缺點。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建議,在進行日常水環境監測時可選擇高通量qPCR方法,以快速獲取特定高危害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分析數據,而在對水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進行綜合性調查時,可選擇宏基因組學方法以獲取更全面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組成信息。

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結果可為研究者在環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檢測分析方法的選擇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使其能更科學、更高效地監測和評估水環境抗生素耐藥性風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細菌抗生素抗性雖然是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但隨著環境中抗生素、重金屬和殺菌劑等濃度升高,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選擇壓力增大,促進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的增殖、擴散和傳播;特別是,抗性基因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轉移給致病菌,對人類、環境和社會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水環境是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儲存庫,自然水體受市政汙水、農業徑流等人類活動影響,可為抗性基因的增殖和傳播提供理想的環境條件。
  • 中山大學學者在百年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並發現細菌血清抗性機制...
    然而,許多病原菌可抵抗補體的殺菌作用,稱為血清抗性。 血清抗性菌往往具有耐藥性,故可同時逃避宿主血清補體和抗生素的雙重殺菌作用,引起難以控制的感染。 雖然發現血清抗性已有100餘年歷史,但如何有效控制血清抗性病原菌尚不明朗。
  • 孕婦尿液中檢測出多種抗生素表明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然而,記者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長江河流域的抗生素濃度過高,水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更令人擔憂的是,有關調查顯示,長三角約有40%的孕婦在其尿液中檢測到抗生素,近80%的兒童在其尿液中檢測到獸用抗生素,部分檢測到的抗生素已被臨床禁用,這可能會嚴重損害人體免疫力。
  • 促進腸球菌獨特生物學和內在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
    為了鑑定賦予這種獨特屬性的基因,Michael團隊使用 Tn-seq 技術全面探索糞便腸球菌菌株MMH594的基因組,尋找對於在含營養的培養基中生長且具有低水平抗生素攻擊作用的重要基因。正如預期的那樣,與其他細菌共享的用於DNA複製,表達和中樞代謝的基因的大核心不耐受轉座子破壞。
  • 最強抗生素都解決不了的超級細菌是哪兒來的?我們還能怎麼辦?
    抗生素的閃亮登場 細菌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身體內寄住著重達千克級的細菌 [1]。這些細菌有些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有些能夠調控我們的健康,有些甚至還能夠影響我們的心情或是智力的發育。然而,總有那麼一小撮黑暗勢力,暗地裡密謀著如何破壞我們的身體。
  • 人類與病原菌的軍備競賽:NDM-1耐藥基因與超級細菌
    研究表明,它們不但能夠抵抗甲氧西林,而且對其他所有與甲氧西林有相似結構的β-內醯胺類和頭孢類抗生素均有一定的耐藥性;一些MRSA還通過修飾酶催化、改變抗生素作用位點等機制對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氟喹喏酮類、磺胺類以及利福平等多種抗生素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
  • PLoS Biol:交替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打擊」耐藥性的細菌
    研究者利用了一種序貫療法,即利用交替劑量的抗生素來有效抵禦細菌的感染;這種進行療法管理的技術可以降低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風險,同時也可以維持藥物的長期效力。研究表明,利用兩種抗生素的藥物療法或許會以一定劑量殺滅細菌,而這種藥物劑量通常也會促進細菌藥物耐受性的快速產生,並且維持細菌的生長。
  • 「超級細菌」敲響「抗生素濫用」警鐘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徐建國在首都科學講堂上表示, 中國內地首次在屎腸球菌裡發現NDM-1基因,對於研究該基因的產生及其防治控制有重大意義;「超級細菌」不具備大流行的能力,但從中看出中國的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提倡抗生素的個體化治療,倡議「第二次洗手
  • 科學公案:抗生素作用是非
    借刀殺人,棋高一著細菌細胞對抗生素通常沒有耐受性,但細菌中的共生質粒因含一個或多個抗生素抗性基因而賦予細菌對抗生素的單藥或多藥耐藥性。在抗生素豐富(如濫用抗生素)的環境中,攜帶抗藥性質粒的細菌因選擇性滅活抗生素而表現出生存優勢。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今天美格基因的佳作推薦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提出了一套高效組裝宏基因組數據的分析流程,為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3、人工構建GIS20腸道微生物群落及其測序:將20種已知的細菌菌株的DNA混合在一起,菌株DNA的豐度為0.1%到30%,再進行三代測序。比較不同工具對該數據的組裝效果。4、分析可移動元件和抗性基因,對巨噬菌體進行注釋和進化分析。
  • FEMS高分綜述:追蹤微生物群落中可移動遺傳元件的實驗方法
    首先,如上所述,基於資料庫識別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方法依賴於資料庫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未知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將被遺漏。此外,基於PCR方法的結果並不總是與實際的表型抗生素耐藥性相關。基因型和表型抗生素耐藥譜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由於抗生素吸收緩慢,細菌可能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抗性,或者特定抗性基因的基因組環境可以影響其表型表達。
  • 科學家製造基因錄音機 將細菌轉化為長期記憶存儲設備
    工程師們已經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轉化成為長期的記憶存儲設備這項發表在11月13日的期刊《科學》上的研究克服了細菌基因體內存儲記憶的現有方法的好幾項局限性,研究高級作者盧這樣說道。「我們可以定位基因組裡的任何位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它視作一種錄音機,因為你可以控制信號寫入的位置,」盧冠達說。一旦這一過程記錄下了一種暴露,這些記憶將在菌群裡永久儲存並代代相傳。想要取回存儲的信息,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如果DNA 被插入了基因組的非功能區域,對基因組的測序將會揭示這一記憶是否存儲在特定細胞裡。或者,研究人員可以定位這些序列從而改變基因。
  • 藍藻水華有助於水生生態系統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編譯:賴照洲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實驗人員從太湖北部藍藻水華的主要地點梅良灣採集樣品和現場數據,從水生微生物中提取DNA以進行高通量測序,並且使用實時定量PCR(qPCR)、HT-qPCR分析ARG等技術,做實驗室共培養實驗以驗證藍細菌與
  • 科學家們如何正面硬剛?
    一些研究人員擔心,即使在消毒處理之後,非耐藥性細菌仍然可以通過獲取受損抗生素抗性細菌遺留下來的完整基因而變得具有抗性。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這一現象是否正在發生,但研究人員希望為這種情況做好準備。因此,華盛頓大學的一個團隊測試了水消毒方法對細菌DNA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響。
  • Nanopore宏基因組學臨床快速診斷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目前醫療中對RIs病原檢測的方法主要依賴培養和敏感實驗,這種方法耗時並且敏感度不高,對疾病治療前期病原的快速確定和抗生素使用提供不了及時準確的指導,同時也會導致抗生素的濫用以及病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亂。
  • 新檢測方法或有助快速區分病毒和細菌
    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撰文稱,他們結合理論和實驗方法,開發出一種檢測傳染病DNA的策略,這一新方法可快速區分出病毒和細菌。目前,新冠肺炎大流行,各國都亟須快速而準確地檢測出傳染病。
  • 基因編輯明星動物遇挫:無角牛體內發現細菌基因汙染|專訪
    基因編輯動物的明星無角牛遇到了麻煩。圖 | 基因編輯而來的無角牛(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美國 FDA 的科學家研究了 Recombinetics 公司經由基因編輯得到的一頭無角牛發現,這頭名為 Buri 的公牛體內存在一段細菌 DNA,是具有抗生素抗性的基因片段。FDA 稱,這是一段在基因編輯過程中無意添加進去的基因片段。
  • 抗生素無效時 古老病毒大戰超級細菌
    原本好脾氣的鮑曼不動桿菌,開始給醫生造成困擾——它發展出了針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是人們對抗生素的濫用,最終促成了這一變化。」帕特森的主治大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傳染病科主任羅伯特·斯考利,在公開談論帕特森的病情時說。1928年,青黴素被發現,抗生素開始成為抗細菌的主流。作為醫生的武器,抗生素與細菌纏鬥了半個多世紀。
  • 新方法讓口腔「壞」細菌無處遁形
    最近,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基於納米技術的應用方法,用於檢測和治療有害細菌導致的牙菌斑和蛀牙。  當口腔中的「好」細菌和「壞」細菌變得不平衡時,「壞」細菌形成黏生物膜(又名斑塊),它能夠導致蛀牙的生成;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心血管和其他炎症性疾病,如糖尿病和細菌性肺炎。  然而,口腔斑塊是肉眼看不見的,牙醫通常使用可溶解的藥片或者刷拭子以檢測患者的斑塊,但卻無法分別「好」細菌和「壞」細菌。
  •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土壤生態系統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等4則進展(國內土壤科研進展2021年第5期)
    導    讀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土壤生態系統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等4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