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蘇聯泳裝老照片,網友:想不到那時候的蘇聯如此開放

2020-12-14 阿虎隨便聊

說到比基尼美女,不少的網友腦海就會浮現出海邊的悠閒景象,的確,在海邊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穿著性感比基尼的美女漫步在沙灘,不過在中國,這種景象也還是最近這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的結果,在過去的60到70年代是不可能有這種景象。

然而在世界的另外一邊,曾經是中國老大哥的前蘇聯,卻早已開始了如此時髦的生活,那時候的蘇聯經濟強盛,人民生活幸福,不少的國民經常都會出門消遣,不信你就瞧瞧這張圖,是不是亮瞎大家的眼睛,比基尼美女成群的出現,當年的這些窈窕淑女只怕現在都已經是祖奶奶了吧!

下面這一張您再看,這生活多麼愜意呀,陽光、沙灘、海水、每個人都在享受著自己的生活,大量大蘇聯人來到海邊曬日光浴,穿著比基尼的美女那是比比皆是。

你瞧,這位美女吧,下面是曬得不舒服嗎?還是太擁擠了,居然跑到雕像上面去了,一手扶著一根三叉戟,另外兩條腿就懸空吊掛,是不是非常的舒服。

您瞧,這還有一位蘇聯男子在進行行為藝術呢?原來行為藝術最早是從這裡來的,小編算是知道了,男子手臂懸空放置,就好像在倚靠著一個扶欄一般,這個行為藝術是非常的成功呀!

最後再來近距離看看你一位當時的蘇聯比基尼美女,大眼睛、高鼻梁,濃密的捲髮實在是一位大大的美人胚子,當年應該迷倒了不少的人吧!對此,不少的網友都直呼:」想不到那時候的蘇聯如此開放」。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積極留言。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積重難返、瀕臨倒閉:1990年的蘇聯社會(老照片圖集)
    1990年的蘇聯社會這時候已經是積重難返,瀕臨倒閉了,雖然從照片中看不出垮臺的跡象,但是你能感受到蘇聯社會的焦慮。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最大的化工廠總經理辦公室。牆上還掛著列寧像,還有一面錦旗寫著:中蘇友誼長,貿易共發展,可見這個化工廠當時跟中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 老照片:前蘇聯不同時期的美女 靜靜欣賞
    自古蘇聯出美女。即使現在,蘇聯解體後,變成了幾個國家,然而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那都是絕色美女出沒的地方啊。這組老照片,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蘇聯歷史上出現過的美人兒吧。圖為蘇聯芭蕾舞演員,看著她們的美麗窈窕的背影,就能快活的笑出聲來蘇聯的女工人,她們真的只是工人啊,並不是扮演工人的演員,實在是讓人驚豔都說俄羅斯女孩都是年輕的時候漂亮,一旦結婚,生了孩子,很容易就會發福,然後皮膚鬆弛,變得醜陋,不知道真相,可是如果有一個美麗的姑娘擁有十年的角色的青春,我就要了。
  • 珍貴老照片:冷戰時期,鐵幕籠罩之下的蘇聯人民真實日常生活
    在這次演說中,「鐵幕」一詞被他首次公開使用,用以指責蘇聯和東歐國家用一道「無形的鐵幕」,將自己籠罩起來,從而實現東方和西方世界的隔絕。「鐵幕」下蘇聯人民的生活,也一貫被認為是神秘而又黑暗的。那麼,在那個時代,蘇聯人民在「鐵幕」背後的生活到底如何呢?或許下面這組老照片能讓我們有所了解。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 立陶宛,曾兩次被德國佔領,兩次被蘇聯佔領
    武器裝備厲害,蘇聯科學家名頭不小,其他領域的人才還是很多的。上世紀60年代,一位攝影家別開生面,用獨特的構思記錄了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些許畫面,那就是立陶宛。探身出窗,眺望街道的妙齡女郎,似乎有些許的象徵主義。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東南鄰白俄羅斯。
  • 肥豬成群有大棚,50年代的蘇聯農場,美國記者怎麼看?
    1956年的時候,一位美國攝影師不顧嚴寒,坐著馬拉雪橇行駛在冰天雪地的蘇聯郊外。今天,他要參觀一個蘇聯農場,看看和美國的有什麼不同。農場內的養殖場,肥豬成群。天氣寒冷的緣故,這些豬毛髮看起來比較茂密。兩個農場工作人員一旁照應,仔細一瞧都是婦女。勤勞能幹不怕勞累,蘇聯婦女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出了名的。
  • 蘇聯的發達社會主義讓中國人羨慕: 樓上樓下, 汽車電話
    1982年的時候,蘇聯正處於鼎盛時期,自稱已經建成了發達社會主義,貧窮落後的中國人那時候是需要仰視蘇聯的。由於石油暴漲,據說那時候蘇聯極其強大,在整個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蘇聯的國民經濟極度繁榮。
  • 50年代蘇聯的英語教材
    首先,教材表明當時城市中的一些學校是男女分開教學的,這種教學實踐是蘇聯在1943年引入到如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其他一些這類的大城市。總的來說,整個改革只影響到了蘇聯2%的學校。(下圖:男生教室)男孩女孩們只有在先鋒隊辦公室才會聚在一起。
  • 假設蘇聯沒有解體,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至少這三件大事不會發生
    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美國,但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20世紀90年代以前,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會這麼眾口一聲了。因為當時世界上還存在著另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蘇聯。關於蘇聯不曾解體的設想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的發展遠超其他國家,為了爭奪世界霸主的位子,雙方展開了長達44年的軍備競賽。
  • 美軍官:中國海軍就像80年代初的蘇聯海軍,應用同樣方式壓制
    一名叫做賈森-杜德爾的青年軍官本月在美國海軍研究所網站上發表文章,鼓吹用對付蘇聯海軍的辦法,把中國海軍壓制在近海。【美國海軍隊登陸黎巴嫩】此後的整個冷戰期間,美國不停地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和艦隊派遣,試圖遏制蘇聯海軍的遠洋活動。
  • 「廚房政治」談笑間改變蘇聯
    近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播發系列節目,幫助人們重溫蘇聯「廚房政治」的興起。    史達林時代,廚房裡氣氛緊張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蘇聯經歷了疾風暴雨式的工業化,大量勞動力從鄉下湧入莫斯科。彼時,蘇聯政府的頭號課題就是為這些人找到住所。
  • 二戰前強大的蘇聯,進攻小國芬蘭,卻為何損失慘重?
    然而由於芬蘭在獨立之時,所獲取的版圖跟此後繼承蘇俄政權的蘇聯所建造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僅有32千米之遙。當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崛起之後,出於所謂的「前沿防禦」原則。開始對芬蘭這個仿佛直插自己心臟的版圖表示出了不滿,加之在蘇俄內戰期間,芬蘭當局曾經開放港口給英國人,用於幹涉蘇俄內戰,在蘇聯眼裡芬蘭對自己是否友好,一直都是存疑狀態。
  • 高華:一個「外逃者」眼中的蘇聯
    中國人寫的批評蘇聯的長篇記實性讀物直到1980年代才出版了寥寥幾本,其中1984年由群眾出版社內部出版的馬員生的《旅蘇記事》最具史料和研究價值。另一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唐有章《革命與流放》,內容都是中共早期黨員在蘇聯黨爭中被打成託派,在蘇聯極北地區做苦役幾十年的經歷,這些蘇聯大清洗的倖存者在50年代中赫魯雪夫時期才回到祖國。
  • 蘇聯的巔峰時刻有多強大?爆表的軍事實力,最可怕的鋼鐵霸王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紅軍,是地球上最可怕的霸王龍,他們擁有超過500萬官兵,讓盟友崇拜、鄰居敬畏,敵人恐懼。蘇聯直到解體之前,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和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龐大的武裝力量也被徹底肢解,幾乎失去了對歐洲國家進行攻擊的能力。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6)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1)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2)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3)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4)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5)
  • 蘇聯70年:什麼樣的農業改革會餓死數千萬人?有何警示?
    在農業方面,蘇聯將近70年的農業改革沒有一次成功過,而每一次都給未來以更大的阻力,也留下了更混亂的國內製度。而這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使得蘇聯在長達70年的時間裡,不斷顛破自己,造成了帝國崩潰性的結果。 俄國廢除農奴,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封建改革 眾所周知,蘇聯本身的經濟基礎就不繁榮,農奴制改革一直不徹底,而且自然環境惡劣。
  • 前蘇聯明信片:見證60年代江寒汀花鳥圖風靡俄國
    60年代從前蘇聯寄出的明信片他系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與唐雲、陸抑非、張大莊合稱「海上四大花旦」 和江南花鳥畫四才子。寄於1962年6月的明信片正面圖案我在收藏的一堆5、60年代從前蘇聯寄出的明信片中,發現了一枚印有中國花鳥作品的明信片,只見怪石林立的蔓藤之中,一隻碩大的金剛鸚鵡豔麗無比,舉手投足間展翅欲動
  • 【原創翻譯】俄文維基——蘇聯教育
    由於在1925-1928年期間國家可以支持對全體學齡兒童的教育,地方政府機構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國家在以下地區實行了普及教育法:1924年俄羅斯、1926年白俄羅斯、二十年代末期外高加索聯邦以及亞洲的某些加盟共和國。然而,直到1930年9月,當普遍無家可歸的情況被遏制住以後(1928年僅剩30萬流浪人口),小學普及教育才可以說真正被落實。
  • 蘇聯的黑麵包,明顯是用糧食邊角料製成的,卻為何受到如此歡迎?
    網友:蘇聯的黑麵包,明顯是用糧食邊角料製成的,卻為何受到如此歡迎?因為在當時處在全面戰爭狀態下的蘇聯,只有黑麵包是蘇聯境內能夠大量供應給前線以及後方的主食;就算它再難以下咽,再是什麼糧食邊角料製成的,只要黑麵包能夠繼續被大量供應,那麼它就必然會受到蘇聯軍民的「歡迎。」
  • 此國是蘇聯最小加盟國,蘇聯解體後淪為歐洲最窮國,女人更可憐!
    蘇聯解體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在這場重大變故中,只有極少數的陰謀家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則成為了蘇聯毀滅的陪葬者。然而,在陰謀家的蠱惑之下,很多蘇聯的人民卻成為了這場分裂國家行動的參與者。然而當他們的願望真的實現後,他們卻發現,自己除了擁有一獨立民族國家的國籍,失去的是更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對於這一點,摩爾多瓦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