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政治」談笑間改變蘇聯

2020-12-22 青年參考

叛逆的火花在鍋臺和飯桌旁閃亮

「廚房政治」談笑間改變蘇聯

本報記者 張慧 《 青年參考 》( 2014年06月18日   13 版)

    20世紀50年代,「赫魯雪夫樓」的興建結束了蘇聯公眾沒有私人廚房的歷史。儘管條件簡陋,人們獲得了暢所欲言的空間,叛逆的火花從此在鍋臺和飯桌旁閃亮。

    俄羅斯作曲家朱麗葉斯·金曾譜寫一曲《莫斯科廚房》,講述持不同政見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他歌曲中的廚房「是茶館、甜品屋、煎餅店、書房、賭坊、客廳、舞廳和醉鬼聚集的地方;吟遊詩人們在那裡度過整晚……10平米的小屋招待著100位賓客。」

    這首歌還提到:「這是顛覆思想成長擴大的地方,蘇聯的廚房,自由討論的故鄉。」近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播發系列節目,幫助人們重溫蘇聯「廚房政治」的興起。

    史達林時代,廚房裡氣氛緊張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蘇聯經歷了疾風暴雨式的工業化,大量勞動力從鄉下湧入莫斯科。彼時,蘇聯政府的頭號課題就是為這些人找到住所。於是,新生的工人們住進富人和資本家曾經的豪宅,七八個家庭擠在一套房子裡,共用廚房和衛生間。

    「共產主義公寓就像是蘇聯社會的縮影。」《蘇聯烹飪藝術》一書的作者安雅·馮·布雷澤寫道,「各行各業的人住在一起,有些甚至是階級敵人。官方的說法是『緻密化』,標準配置的生活空間為每人9平方米。」

    擁擠的公寓內,可供烹飪和儲存食物的空間十分有限。從當時的老照片看,廚房中到處都是晾衣繩,溼衣服上滴下的水可以直接流進爐灶上的煎蛋鍋。

    目前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的俄羅斯文學教授格雷戈裡·弗萊丁,就是在「共產主義公寓」中長大的。上世紀40年代,他與另外10戶家庭住在距克裡姆林宮只有5個街區的房子裡。他告訴NPR:「我家的鄰居是在太平間清洗屍體的人,有兩間屋子的主人是克格勃;還有一個女人,她的丈夫因為從供職的麵包廠偷麵包,在牢裡服刑。」

    公共廚房裡,每個家庭都有一張擺放鍋碗瓢盆的小桌,4個鍋位的電氣灶通常有兩部。人們飛快地做飯,交替使用廚房。「他們在廚房做飯,但從不在那裡吃飯,他們會端著鍋穿過走廊,回自己的房間開飯。」瑪莎·卡普說。她在莫斯科出生,後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

    俄羅斯作家和記者亞歷山大·吉尼斯認為,當年,廚房是最危險的地方,「共產主義廚房就是戰區」。那時的廚房氣氛緊張、衝突頻發。「水壺和鍋上都作了標記,」詩人愛德華·申德羅維奇回憶稱,「鄰裡關係特別緊張的時候,連柜子都要上鎖。」他還以嚴肅的語氣補充說,「共產主義廚房可不是款待朋友的地方。我想,這正是發明這種廚房的原因。每個共產主義公寓中都有很多雙眼睛在監督你。人們互相舉報,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出賣你。」

    NPR稱,早期的蘇聯政府將私人廚房視作假想敵,擔心人們會在那兒談論政治。吉尼斯則認為,「沒有廚房」才是最早的「廚房政治」:「廚房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一個家庭如果擁有了廚房,就在某種程度上有了私人生活和私人資產。」

    「廚房辯論」後,民生受到重視

    退休的布朗大學教授謝爾蓋·赫魯雪夫是尼基塔·赫魯雪夫之子,後者在1953~1964年間掌控著蘇聯的命運。謝爾蓋解釋:「史達林時代,對理想生活的描摹是人人平等,把女人從廚房的苦役中解放出來,讓她們發展獨立人格,彈鋼琴、寫詩、作畫,而非做飯洗衣。」

    隨著史達林逝世和冷戰加劇,蘇聯的目標變為趕超美國。1959年,美蘇進行了第一次文化交流:在對方國家進行展覽。蘇聯在紐約展出了人造衛星、核動力破冰船和高大的工人塑像;美國在莫斯科的展覽則主打生活方式,展品包括爵士樂、籃球、一排排高跟鞋、抽象藝術,以及加長的美國汽車。這場展覽讓蘇聯人見識了許多聞所未聞的高檔消費品。

    對很多有幸觀展的蘇聯公民來說,最搶風頭的是百事可樂。「人們爭先恐後地擁擠在百事可樂的展示區前——那兒正在派發裝在紙杯中的可樂。」弗萊丁當時只有13歲,卻對此記憶猶新。當時,距百事成為第一家正式進入蘇聯市場的美國企業,還有整整10個年頭。

    美國中情局的解密檔案顯示,這次交流活動的高潮發生在「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展區旁。其中的「典型美式廚房」,包含了閃閃發亮的冰箱、洗碗機和所有最先進的電器。

    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出席博覽會的開幕式,就在「樣板廚房」旁與赫魯雪夫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他們來到這個廚房,」謝爾蓋回憶,「尼克森談論著美國的成就,我父親談論蘇聯的成就。他們爭論著哪種制度更好。」

    1959年的《紐約時報》記錄了當時的談話。「在政治問題上,」赫魯雪夫說,「我們不會認同你們。打個比方,米高揚喜歡加了胡椒的湯,我不喜歡,但這不妨礙我們和平相處。」

    「你們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向你們學習,」尼克森答,「讓人民選擇住哪種房子,喝哪種湯,追隨哪種理念。」

    在廚房旁的方寸空間,兩人的話題從核戰爭、經濟計劃一直延伸到外交事務。而在吉尼斯看來,他們談論的焦點,歸根結底是「人們過怎樣的生活,該怎樣餬口」。

    以這次辯論為裡程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了東西方冷戰的新戰場。

    「赫魯雪夫樓」孕育出新思想

    事實上,赫魯雪夫當上蘇聯的一把手後,首先注意到的問題就包括住房和食品的短缺。「人們想要住在自己的公寓裡,」謝爾蓋說,「這在史達林時代根本不可能。父親執政後,保證說要大規模興建住宅樓,而且每套公寓只住一家人。」

    這些被稱為「赫魯雪夫樓」的住宅外觀一致,是用預製混凝土板建成的5層小樓。「那種房子很糟糕,你能聽到鄰居的動靜,」申德羅維奇說,至今,他仍然記得低矮的天花板、窄小的衛生間和廚房。

    然而,「不管多小,它終歸是你自己的。」卡普說,「廚房終於成為人們可以聚在一起說話,而不必害怕鄰居偷聽的場所。」

    這些私人住宅成為赫魯雪夫時代的蘇聯人嶄新生活的標誌。相應地,赫魯雪夫執政的日子被稱為「解凍時期」。「就像在冬天,雖然大雪茫茫,但已經能夠窺探到新綠,而新草正在長出來。」 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沃伊諾維奇說,「赫魯雪夫時代比之前自由了很多。」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最多只有3~5平方米麵積的私人廚房成為文化藝術的聚集地。人們在那裡聽音樂、朗讀詩歌,盜版翻錄的磁帶在那裡交換,就連被禁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也在那裡傳播。人們甚至會進行政治辯論,一些「地下」民間社團開始形成。

    「廚房中的人是你最親密的朋友圈,」吉尼斯說,「進入廚房,你會拿出伏特加,從陽臺上拿些吃的」,接下來,談話就在醃捲心菜、煮土豆、沙丁魚間進行。

    談話的主題經常涉及政治。儘管這麼做有風險,很多積極分子還是爭相表達對當局和官方意識形態的不同觀點。他們討論外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通過烏託邦式的暢想規劃國家的未來。也有些人將辯論變為行動,結果不是身陷囹圄,就是背井離鄉。

    「俄羅斯之聲」網站稱,即便是與知識分子和異見人士無關的普通人,也通過創作和傳播政治笑話,嘲笑蘇聯領導人和許多荒謬的規定。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一個流浪兒告訴另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昨天我在街上遇到列寧了。」「你說了什麼?」「我說,『列寧爺爺,給我一個麵包吧』。」「他怎麼說?」「他只是看著我並豎起中指,但他的眼神是那麼慈祥……」

    當然,說起這些笑話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門窗緊閉,即使是在私密的廚房中,普通人仍對克格勃心有餘悸。人們擔心監聽器和隱藏的麥克風,不是拔掉電話線,就是用枕頭捂住電話,或者打開自來水管掩蓋交談聲。

    「我們中有人被跟蹤,」弗雷丁說,「有時,看到克格勃在公寓外或樓梯口『站崗』,我們就知道晚間會有人被捕。」

    是反抗的標誌,也是清談的象徵

    「蘇聯人發展出特殊的廚房文化,原因在於人們沒有可以見面的地方。」 申德羅維奇指出,「你不能在公開場合或者工作單位討論政治,也不能到咖啡館去,它們都是國有的。於是,廚房就成為政權觸及不到的地方,俄羅斯文化在那裡存活下去。」

    在廚房聚會上,除了政治話題,人們還會朗讀和傳閱被當局禁止的文學作品。通過筆耕或打字,製作「手抄本」,以便傳閱。1973年,卡普的一個朋友拿到了《日瓦戈醫生》的民間列印版本,開始了手不釋卷的徹夜閱讀。她捨不得將這本書借給別人,便向卡普發出邀請,「你可以到我家的廚房來讀這本書」。卡普欣然前往,用4個下午「消化」了這部名著。

    讓吉尼斯印象最深的,則是和家人共同閱讀3卷本的《古拉格群島》。全家人圍坐在廚房的餐桌周圍,輪流朗讀。「我們害怕鄰居聽見,所以等她睡著後才開始。爸爸、媽媽、哥哥、我,還有沒受過教育的奶奶,坐在桌邊徹夜讀書,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夜晚。」

    與地下出版物一樣受歡迎的還有音樂。「我的歌曲就是我對現實事件和新聞的反應,」朱麗葉斯·金表示,「我會根據人們在廚房中討論的內容寫歌,並在討論中演唱它。如果有人隨身帶了錄音機,就會錄下來,在別的聚會上播放。音樂像有趣的故事一樣迅速傳播。」

    多數家庭添置了收音機後,全家人不時會聚在廚房收聽BBC、美國之音等境外廣播電臺的節目。「這是我們廚房生活的一部分,」沃伊諾維奇說,「這是一個自由的窗口。」

    廚房中還會舉行藝術展覽,甚至小型音樂會。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碰撞,成為許多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靈感的源泉。

    時光飛逝,蘇聯早已成為歷史,蘇聯時代形成的習慣卻沒有隨之消失。「廚房談話」的內容或許隨著時代在改變,但它對人們的意義始終未變。如今的俄羅斯人,仍然習慣於圍坐在廚房的桌邊,談論電視和報紙上諱莫如深的話題。「俄羅斯之聲」稱,正因為如此,「廚房談話」既被視為反抗官方權威和意識形態的標誌,也是「光說不做,只為清談的象徵」。

    20世紀50年代,「赫魯雪夫樓」的興建結束了蘇聯公眾沒有私人廚房的歷史。儘管條件簡陋,人們獲得了暢所欲言的空間,叛逆的火花從此在鍋臺和飯桌旁閃亮。

    俄羅斯作曲家朱麗葉斯·金曾譜寫一曲《莫斯科廚房》,講述持不同政見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他歌曲中的廚房「是茶館、甜品屋、煎餅店、書房、賭坊、客廳、舞廳和醉鬼聚集的地方;吟遊詩人們在那裡度過整晚……10平米的小屋招待著100位賓客。」

    這首歌還提到:「這是顛覆思想成長擴大的地方,蘇聯的廚房,自由討論的故鄉。」近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播發系列節目,幫助人們重溫蘇聯「廚房政治」的興起。

    史達林時代,廚房裡氣氛緊張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蘇聯經歷了疾風暴雨式的工業化,大量勞動力從鄉下湧入莫斯科。彼時,蘇聯政府的頭號課題就是為這些人找到住所。於是,新生的工人們住進富人和資本家曾經的豪宅,七八個家庭擠在一套房子裡,共用廚房和衛生間。

    「共產主義公寓就像是蘇聯社會的縮影。」《蘇聯烹飪藝術》一書的作者安雅·馮·布雷澤寫道,「各行各業的人住在一起,有些甚至是階級敵人。官方的說法是『緻密化』,標準配置的生活空間為每人9平方米。」

    擁擠的公寓內,可供烹飪和儲存食物的空間十分有限。從當時的老照片看,廚房中到處都是晾衣繩,溼衣服上滴下的水可以直接流進爐灶上的煎蛋鍋。

    目前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的俄羅斯文學教授格雷戈裡·弗萊丁,就是在「共產主義公寓」中長大的。上世紀40年代,他與另外10戶家庭住在距克裡姆林宮只有5個街區的房子裡。他告訴NPR:「我家的鄰居是在太平間清洗屍體的人,有兩間屋子的主人是克格勃;還有一個女人,她的丈夫因為從供職的麵包廠偷麵包,在牢裡服刑。」

    公共廚房裡,每個家庭都有一張擺放鍋碗瓢盆的小桌,4個鍋位的電氣灶通常有兩部。人們飛快地做飯,交替使用廚房。「他們在廚房做飯,但從不在那裡吃飯,他們會端著鍋穿過走廊,回自己的房間開飯。」瑪莎·卡普說。她在莫斯科出生,後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

    俄羅斯作家和記者亞歷山大·吉尼斯認為,當年,廚房是最危險的地方,「共產主義廚房就是戰區」。那時的廚房氣氛緊張、衝突頻發。「水壺和鍋上都作了標記,」詩人愛德華·申德羅維奇回憶稱,「鄰裡關係特別緊張的時候,連柜子都要上鎖。」他還以嚴肅的語氣補充說,「共產主義廚房可不是款待朋友的地方。我想,這正是發明這種廚房的原因。每個共產主義公寓中都有很多雙眼睛在監督你。人們互相舉報,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出賣你。」

    NPR稱,早期的蘇聯政府將私人廚房視作假想敵,擔心人們會在那兒談論政治。吉尼斯則認為,「沒有廚房」才是最早的「廚房政治」:「廚房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一個家庭如果擁有了廚房,就在某種程度上有了私人生活和私人資產。」

    「廚房辯論」後,民生受到重視

    退休的布朗大學教授謝爾蓋·赫魯雪夫是尼基塔·赫魯雪夫之子,後者在1953~1964年間掌控著蘇聯的命運。謝爾蓋解釋:「史達林時代,對理想生活的描摹是人人平等,把女人從廚房的苦役中解放出來,讓她們發展獨立人格,彈鋼琴、寫詩、作畫,而非做飯洗衣。」

    隨著史達林逝世和冷戰加劇,蘇聯的目標變為趕超美國。1959年,美蘇進行了第一次文化交流:在對方國家進行展覽。蘇聯在紐約展出了人造衛星、核動力破冰船和高大的工人塑像;美國在莫斯科的展覽則主打生活方式,展品包括爵士樂、籃球、一排排高跟鞋、抽象藝術,以及加長的美國汽車。這場展覽讓蘇聯人見識了許多聞所未聞的高檔消費品。

    對很多有幸觀展的蘇聯公民來說,最搶風頭的是百事可樂。「人們爭先恐後地擁擠在百事可樂的展示區前——那兒正在派發裝在紙杯中的可樂。」弗萊丁當時只有13歲,卻對此記憶猶新。當時,距百事成為第一家正式進入蘇聯市場的美國企業,還有整整10個年頭。

    美國中情局的解密檔案顯示,這次交流活動的高潮發生在「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展區旁。其中的「典型美式廚房」,包含了閃閃發亮的冰箱、洗碗機和所有最先進的電器。

    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出席博覽會的開幕式,就在「樣板廚房」旁與赫魯雪夫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他們來到這個廚房,」謝爾蓋回憶,「尼克森談論著美國的成就,我父親談論蘇聯的成就。他們爭論著哪種制度更好。」

    1959年的《紐約時報》記錄了當時的談話。「在政治問題上,」赫魯雪夫說,「我們不會認同你們。打個比方,米高揚喜歡加了胡椒的湯,我不喜歡,但這不妨礙我們和平相處。」

    「你們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向你們學習,」尼克森答,「讓人民選擇住哪種房子,喝哪種湯,追隨哪種理念。」

    在廚房旁的方寸空間,兩人的話題從核戰爭、經濟計劃一直延伸到外交事務。而在吉尼斯看來,他們談論的焦點,歸根結底是「人們過怎樣的生活,該怎樣餬口」。

    以這次辯論為裡程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了東西方冷戰的新戰場。

    「赫魯雪夫樓」孕育出新思想

    事實上,赫魯雪夫當上蘇聯的一把手後,首先注意到的問題就包括住房和食品的短缺。「人們想要住在自己的公寓裡,」謝爾蓋說,「這在史達林時代根本不可能。父親執政後,保證說要大規模興建住宅樓,而且每套公寓只住一家人。」

    這些被稱為「赫魯雪夫樓」的住宅外觀一致,是用預製混凝土板建成的5層小樓。「那種房子很糟糕,你能聽到鄰居的動靜,」申德羅維奇說,至今,他仍然記得低矮的天花板、窄小的衛生間和廚房。

    然而,「不管多小,它終歸是你自己的。」卡普說,「廚房終於成為人們可以聚在一起說話,而不必害怕鄰居偷聽的場所。」

    這些私人住宅成為赫魯雪夫時代的蘇聯人嶄新生活的標誌。相應地,赫魯雪夫執政的日子被稱為「解凍時期」。「就像在冬天,雖然大雪茫茫,但已經能夠窺探到新綠,而新草正在長出來。」 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沃伊諾維奇說,「赫魯雪夫時代比之前自由了很多。」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最多只有3~5平方米麵積的私人廚房成為文化藝術的聚集地。人們在那裡聽音樂、朗讀詩歌,盜版翻錄的磁帶在那裡交換,就連被禁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也在那裡傳播。人們甚至會進行政治辯論,一些「地下」民間社團開始形成。

    「廚房中的人是你最親密的朋友圈,」吉尼斯說,「進入廚房,你會拿出伏特加,從陽臺上拿些吃的」,接下來,談話就在醃捲心菜、煮土豆、沙丁魚間進行。

    談話的主題經常涉及政治。儘管這麼做有風險,很多積極分子還是爭相表達對當局和官方意識形態的不同觀點。他們討論外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通過烏託邦式的暢想規劃國家的未來。也有些人將辯論變為行動,結果不是身陷囹圄,就是背井離鄉。

    「俄羅斯之聲」網站稱,即便是與知識分子和異見人士無關的普通人,也通過創作和傳播政治笑話,嘲笑蘇聯領導人和許多荒謬的規定。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一個流浪兒告訴另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昨天我在街上遇到列寧了。」「你說了什麼?」「我說,『列寧爺爺,給我一個麵包吧』。」「他怎麼說?」「他只是看著我並豎起中指,但他的眼神是那麼慈祥……」

    當然,說起這些笑話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門窗緊閉,即使是在私密的廚房中,普通人仍對克格勃心有餘悸。人們擔心監聽器和隱藏的麥克風,不是拔掉電話線,就是用枕頭捂住電話,或者打開自來水管掩蓋交談聲。

    「我們中有人被跟蹤,」弗雷丁說,「有時,看到克格勃在公寓外或樓梯口『站崗』,我們就知道晚間會有人被捕。」

    是反抗的標誌,也是清談的象徵

    「蘇聯人發展出特殊的廚房文化,原因在於人們沒有可以見面的地方。」 申德羅維奇指出,「你不能在公開場合或者工作單位討論政治,也不能到咖啡館去,它們都是國有的。於是,廚房就成為政權觸及不到的地方,俄羅斯文化在那裡存活下去。」

    在廚房聚會上,除了政治話題,人們還會朗讀和傳閱被當局禁止的文學作品。通過筆耕或打字,製作「手抄本」,以便傳閱。1973年,卡普的一個朋友拿到了《日瓦戈醫生》的民間列印版本,開始了手不釋卷的徹夜閱讀。她捨不得將這本書借給別人,便向卡普發出邀請,「你可以到我家的廚房來讀這本書」。卡普欣然前往,用4個下午「消化」了這部名著。

    讓吉尼斯印象最深的,則是和家人共同閱讀3卷本的《古拉格群島》。全家人圍坐在廚房的餐桌周圍,輪流朗讀。「我們害怕鄰居聽見,所以等她睡著後才開始。爸爸、媽媽、哥哥、我,還有沒受過教育的奶奶,坐在桌邊徹夜讀書,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夜晚。」

    與地下出版物一樣受歡迎的還有音樂。「我的歌曲就是我對現實事件和新聞的反應,」朱麗葉斯·金表示,「我會根據人們在廚房中討論的內容寫歌,並在討論中演唱它。如果有人隨身帶了錄音機,就會錄下來,在別的聚會上播放。音樂像有趣的故事一樣迅速傳播。」

    多數家庭添置了收音機後,全家人不時會聚在廚房收聽BBC、美國之音等境外廣播電臺的節目。「這是我們廚房生活的一部分,」沃伊諾維奇說,「這是一個自由的窗口。」

    廚房中還會舉行藝術展覽,甚至小型音樂會。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碰撞,成為許多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靈感的源泉。

    時光飛逝,蘇聯早已成為歷史,蘇聯時代形成的習慣卻沒有隨之消失。「廚房談話」的內容或許隨著時代在改變,但它對人們的意義始終未變。如今的俄羅斯人,仍然習慣於圍坐在廚房的桌邊,談論電視和報紙上諱莫如深的話題。「俄羅斯之聲」稱,正因為如此,「廚房談話」既被視為反抗官方權威和意識形態的標誌,也是「光說不做,只為清談的象徵」。

相關焦點

  • 談笑造句和解釋_談笑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談笑(tán xiào)。近義詞有:言笑,說笑。說笑;又說又笑。[茅盾《子夜》:「前邊大餐間裡還是熱鬧著談笑和牌聲。」](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18、威尼斯的小艇)談笑參考例句:1、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2、會場上氣氛熱烈,有問有答,談笑風聲。3、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 和善共創造,相約談笑間
    育前行故相約一堂談笑間心
  • 從美國、蘇聯到中國,「好政治」的特性究竟是什麼?
    ,還是中國、美國、蘇聯的比較,我們都可以看到,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關係是非常多元的,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從大的歷史脈絡來看,其實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之間的關係非常多元化,比如古希臘、古羅馬,他們的經濟制度是奴隸制,政治制度是共和制,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並非對應關係。從案例比較研究來看,20世紀60、70 年代,中國、美國和蘇聯三個國家都曾處於危機當中。今天,中國和美國度過了危機,蘇聯卻在危機當中解體了。
  • 【寓教於樂】化學微電影:談笑間
    例如改變某一條件,對反應物轉化率的影響,我們藉助幾個經典反應,包括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以及二氧化氮與四氧化二氮的轉化,討論了四種情形:1、只改變溫度或者只改變體積,而不改變投料的情況下,平衡正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增大;2、只有一個反應物,改變投料,藉助等壓——壓縮模型分析;3、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物,按原配比等比追加投料時,處理過程與2相似;4、對於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物參加的反應,只改變其中一種投料
  • 俄軍為什麼要重建蘇聯時最負盛名的列寧軍事政治學院?
    李三萬摘要: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是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軍事院校,主要培訓中級政治工作軍官。蘇聯解體後一度取消,但最近俄羅斯又恢復了列寧軍事政治學院,這是為什麼呢?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是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軍事院校,主要培訓中級政治工作軍官。蘇聯解體後一度取消,但最近俄羅斯又恢復了列寧軍事政治學院,這是為什麼呢?
  • 前蘇聯各國何以突然切換到「震動模式」?
    由於歷史上沙俄對周邊領土「貪多嚼不爛」,加上蘇聯時期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許多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積累和堆加了許多矛盾,如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吞併的強烈不滿,烏克蘭因東烏克蘭的併入導致反俄離心情緒高漲、又因克裡米亞半島的併入令境內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大民族間齟齬增加,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這一亞美尼亞人居住區被劃入亞塞拜然而結下深仇,喬治亞和俄羅斯、喬治亞境內少數民族和喬治亞人間利益糾葛和矛盾重重
  • 「抗美援朝」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政治走向?
    這種情況非改變不可。」針對當時的形勢,毛澤東告誡全黨:「我們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個方面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廠、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有所作為,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我們的政策就是這樣,我們的戰略策略方針就是這樣。」
  • 蘇聯解體對普通百姓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圖爾戰役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事件,整個蘇聯軍隊就是從蘇德戰爭後期集體潰敗中獨立出來的,整個社會大動蕩,有些蘇聯國民是受到了國家文化思想的顛覆,希望摧毀整個蘇聯的建設,組建國家的合作機構,回復以前的組織形式。所以說這可能是影響發展和生活改變的最重要因素。
  • 改變糧食徵購制度不要單純學蘇聯經驗
    農業合作化以後,糧食徵購制度如何改變?目前蘇聯糧食來源有四個渠道:(一)義務交售;(二)拖拉機站的實物報酬;(三)國營農場收入;(四)國家採購。我國情況和蘇聯不一樣,不要單純學聯的經驗。我們的公糧制度好,群眾有繳公糧的習慣,國家不出錢,群眾無意見,如果和徵購合併成一個制度,則徵購糧必須降價,農民會有意見。
  • 郭欣根:蘇聯解體內部原因的再探索
    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內 部原因。這些原因似應包括:一是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僵化,二是封建主義的深刻影響 ,三是文化專制主義的惡果,四是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五是社會主義信仰的喪失,六 是民族矛盾的全面激化。
  • 蘇聯的經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隨著蘇聯的解體,蘇聯的經濟改革也宣布徹底失敗。從因果關係來看,蘇聯經濟改革失敗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是其結果。從史達林以後的歷任蘇聯領導人都注意到經濟改革的重要性,也切實的進行了一些改革,但蘇聯的任何經濟改革都沒有觸及阻礙經濟發展的實質性問題,因而改革根本沒有真正地提高經濟效率。從這一角度來看,蘇聯的經濟改革僅僅是「改變」而已。這就註定了它必然要走向失敗。
  • 蘇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動機與目的
    戈巴契夫改革時期,其領導集團掀起的以政治變革為目的的歷史虛無主義狂潮,葬送了蘇共和蘇聯社會主義。也許赫魯雪夫並不想走太遠,也沒有形成清晰的政治目的,但是他這種極端狹隘、不計後果的做法,卻使歷史虛無主義的惡果走到了最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創,導致世界範圍內共產黨嚴重分裂。蘇聯劇變的悲劇至少可以溯源至此。  作家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忍尼辛有過長達10年的監獄、勞改營和流放生活,這導致其人生觀、世界觀的徹底改變,他為不公平的命運喊冤,痛恨詛咒社會。
  • 赫魯雪夫和尼克森著名的「廚房辯論」,兩個領導人在廚房爭論個啥
    俄羅斯作曲家朱利葉斯·金曾譜寫過一曲《莫斯科廚房》講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故事: 是茶館、甜品屋、煎餅店、書房 、賭坊、客廳、舞廳和醉鬼聚集的地方;吟遊詩人們在那裡度過整晚...幾平方米的小屋招待著賓客。這是顛覆思想成長擴大的地方,蘇聯的廚房,自由討論的故鄉。
  • 蘇聯時期中亞的民族識別和劃界
    當然,這次劃界是在蘇聯這個總盤子下完成,各個加盟共和國政府和居民都還沒有國界意識,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類活動都沒有因劃界而受到影響。(二)效果中亞民族識別和劃界,不是根據中亞各民族自然分布,而是按照蘇聯中央指令進行的,事實上帶有明顯的人為色彩。美國學者溫布希(S.
  • 極力維持蘇聯體制,白俄羅斯的「蘇聯情結」,為何這樣濃厚?
    其實,蘇聯獨立之初,白俄羅斯也曾有過一段「向西方看齊」的歷史。1991~1993年,白俄羅斯曾在國內實施資產階級制度,甚至連國旗也採用其正式加入蘇聯前的「白-紅-白」旗幟。但這種狀態並沒持續太久。自盧卡申科1994年執政後,白俄羅斯就在大力恢復、沿襲蘇聯時代的政治經濟體制,包括計劃經濟、克格勃和領導終身制。此後,白俄羅斯的「蘇聯本色」得到了充分保留。
  • 李橋銘:軍隊「非黨化」加速蘇聯解體
    衛國戰爭初期,蘇聯紅軍根據史達林命令,在團以上部隊實行政治委員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力,打敗了德軍。20世紀80年代,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從削減軍費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進而對軍隊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在組織上,蘇共在軍隊削減了各級政治機關和約8萬名政治軍官,撤銷總政治部,並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幹預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
  • 蔣經國在蘇聯的紅色生活
    蔣經國夫婦中山大學於1925年11月在蘇聯莫斯科正式開學,專門招收國共兩黨推薦的中國學生,培養國共兩黨的政治幹部。當時正是國內革命運動高漲時期,年僅15歲的蔣經國受國內環境影響,積極要求赴蘇留學。標榜革命左派的蔣介石打心眼裡反對蔣經國去蘇聯,但又擔心他的阻止行為會引起人們非議,所以勉強同意。蔣經國如願以償踏上了赴蘇之路,而他這一去就是12載。
  •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蘇聯老大哥離開我們就要滿20年了。有關蘇聯的歷史,尤其是關於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很多。《蘇聯真相》(新華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一書集結了國內蘇聯問題專家,對蘇聯方方面面的重大問題進行了全景式的闡述和分析。其中的大多數專家都是搞了一輩子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的權威。全書洋洋灑灑三大冊,將近200萬字,不僅是專家學者們一生研究成果的結晶,也是對蘇聯老大哥「生平」的一份厚重總結。
  • 李橋銘:蘇聯軍隊「非黨化」的歷史悲劇
    四、 蘇共實行的「新型幹部政策」,改變了軍官隊伍的純潔性,致使危急關頭軍隊退縮倒戈 蘇共從建黨初期,就把「採取特別措施,培養、選拔忠誠合格的紅軍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作為黨的重要任務之一。1935年5月,史達林在紅軍學院學員畢業典禮上提出的「幹部決定一切」的論點,是蘇共指導軍隊建設的綱領性口號。
  • 二戰期間,蘇聯野戰廚師怎樣做出戰時美食,有哪些品種?
    二戰時,蘇聯前線的炊事班廚師,表現出不可思議的創造力,給軍人們提供高熱量和多樣化的飲食。下面是他們所使用的巧妙的烹飪技巧。蘇聯軍人們的膳食是用野外廚房準備的,就像烘焙麵包的野外面包店一樣,這些廚房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