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70年:什麼樣的農業改革會餓死數千萬人?有何警示?

2020-12-19 騰訊網

蘇聯是由列寧一手締造起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成立,繁榮富強,再到最終的滅亡,原因太多。其實,蘇聯之所以滅亡其結構性的原因我覺得從哪一個角度看待蘇聯滅亡都有充足而理性的理由。

在農業方面,蘇聯將近70年的農業改革沒有一次成功過,而每一次都給未來以更大的阻力,也留下了更混亂的國內製度。而這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使得蘇聯在長達70年的時間裡,不斷顛破自己,造成了帝國崩潰性的結果。

俄國廢除農奴,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封建改革

眾所周知,蘇聯本身的經濟基礎就不繁榮,農奴制改革一直不徹底,而且自然環境惡劣。1921年剛剛成立的蘇聯也有很嚴重的困難和壓力,為了保證整體社會的進步和政權的穩固,剛成立的國家必須執行某種強制性的農業政策,我們稱為是戰時共產主義。列寧認為在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資本主義雖然發展也創造了其必要條件,但是限制性很大,農奴雖然獲得了自由,擁有的土地,但是所有的財富被剝奪的一乾二淨。

其實本質上依然加速了農奴的貧困和破產,使得很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成為最初的產業工人。而農民的積極性並沒有持續調動起來,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生產短缺,土地大面荒蕪,戰時共產主義就是為了要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成功的。

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在現代以前都是十分困難的,甚至因為一場土地改革而導致國家混亂,政變崩潰。未來的蘇聯就是如此,但是沙俄卻可以通過這種的形式,完成了封建時代最終的土地改革,並且能夠保證自己的政權存在超過半個世紀,且依然是列強之一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改革確實沒有給俄國帶來真正的未來意義上的發展,所以在這一方面來講,改革是失敗的。

作為蘇聯的領導者,列寧自然認為這種改革是失敗的,否則他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又或者現實的情況應該比當時更好。在蘇聯革命很長一段時間以內,農民都受到殘酷的剝削,農業生產和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農民的赤貧嚴重製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也無法獲得充足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這場農奴制改革並沒有使俄國的經濟好轉,影響到了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

同時,在地理位置上,俄國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暖短暫,也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雖然在列寧眼中,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失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俄國依然是一個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相比歐洲其他國家而言,俄國的農民所佔有的土地依然是最多的,可以佔到了全國80%以上。但是卻沒有任何能夠引領當時農業生產發展力的力量出現。

戰時共產主義與農民的拋棄反抗!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能夠短時間內解決整個國家對內鎮壓和對外反抗,但是農業全盤集體化,盲目推行的結果就使得農業生產雪上加霜,遭到重大挫折。當時由於符合小農經濟佔優勢的事實,短期內確實促進了農業發展,但是由於脫離國情,急躁冒進,最終使得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餘糧徵集制在實施過程當中出現了嚴重偏差,導致大量農業資源被浪費,農民的積極性被挫傷。同時又正巧趕上1920年的特大旱災,導致了500萬人死於飢餓。

由於天災和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廣大農民對於徵集制和禁止自由貿易的措施極為不滿,甚至喊出了打倒蘇維埃的口號,工農聯盟面臨破裂的危險。1921年3月,列寧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克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種種弊端。農民獲得了自己的農業市場,可以交換所需物品,同時也不必強制性的按照政府的指令上交大部分的農業產品。

可以說,農民的積極性再一次被調動起來。但是,這依然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妥協,農村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雖然使農民開心,但是蘇聯這個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業自動化機器化,才能夠真正解決自身的農業發展問題。但至少在當時,現實問題得以解決,農民開始安心生產。然而不久列寧去世,史達林掌權,對農業問題開始了進一步改革。

他認為落後分散的小農經濟嚴重束縛了農民生產力的發展,小農經濟根本沒有辦法掌握先進技術,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足夠的糧食,也無法滿足工業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加速推進農業集體化,機械化。當時的國內環境照比列寧的時候要好很多,所以這一次沒有遇到農村的民眾激烈反抗,但是政策很快出現了偏差。

當時比較理智的布哈林認為糧食危機的原因在於政策,而不在於農業,農村和農民本身。並且認為當時的蘇聯基本經濟基礎和條件不符合大規模集體農莊的建設。但是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重視,投機分子又對其進行人身攻擊,最終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在1927年提出了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的方針。可以說這個速度非常之快,完全忽視了國內的基本經濟基礎。

很多地方完全採取強迫的方式搞突擊運動,並且使用暴力的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一個人所掌握的生產資料以及個人的財富被剝奪,本質上是一起十分嚴重的掠奪。為了不使自己窮的一無所有,更不願意將自己的財產隨意被公有所掠奪,農民紛紛出賣自己的農具種子,殺掉自己的深牲畜,甚至個別地區還爆發了農民暴動。

即便如此,在鐵腕整治之下,農業全盤集體化依然得以繼續進行。在這一時期布哈林依然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應該加大投資和政策上的扶持,不能夠一刀剪。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觀點,從農民手中榨取工業化的基金。本質上是把農民和農業作為工業的殖民地的剝削對象。雖然這一觀點被史達林批判否定,但是部分採取了這一思想的主張。農業為工業做出犧牲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從而也使蘇聯的農業改革進一步走偏,農民苦不堪言。

農業政策出了問題,蘇聯改革愈加混亂!

在1930年的集體化農業造成了嚴重的比例失調,史達林不準對現行的農業體制進行調整改革,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時的基洛夫認為應該調整一些激進的政策,農業政策才稍有寬鬆。但是由於史達林奉行的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精神,所以,基洛夫遇刺後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良好的改革機會再一次夭折。

在1946年,東歐又遭遇到了特大旱災,很多地區顆粒無收,烏克蘭率先進行了農業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生產小隊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可惜的是,這種生產小隊與蘇聯所認為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將違背而很快被扼殺。很多農業創新改革經驗化為烏有,而當時的赫魯雪夫為了討好史達林,進一步擴大集體農莊。

等到赫魯雪夫掌權以後,又開始進行農業改革,改革的重點卻是在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糧食產量取得提高,人們的生存狀況也得以改善,但並沒有堅持,而是草率停止。造成了很多地區生態平衡失調。一些優質土地發生了沙塵暴和土地肥力大範圍下降的問題。並且在1957年後,貿然宣布農業落後現象已經消失,農產品已經滿足人民需要,開始削減對農業的投資,並禁止農民發展副業。

在五年以後,蘇聯的糧食生產並沒有增加,反而縮減了1/4。不得不在國家之外大範圍的進口糧食。改革徹底失敗,蘇聯的下一任領導勃列日涅夫也進行了自己的農業改革。但是,這場改革並沒有使農業有任何改變,糧食依然不能自給自足,甚至進口的糧食高達4500萬噸。從根本上否定市場調節,阻礙改革的深入,並且使舊制度逐漸頑固起來。戈耳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政治體制方面,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入不夠,農業改革根本無從談起。因此,80年代以後農業逐步惡化,是整個國民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

70年的改革成果,千萬人被餓死!

可以說,1921年蘇俄有500萬人死於飢餓,1929年-1937年,集體化和計劃導致了1500萬人死亡,其中單單烏克蘭1946年就有500萬人。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饑荒以及動亂。1946年蘇聯的農業產量是戰前的40%,並在五三年出現了糧食赤字,被迫動用兩百多萬噸的庫存。

且在此後數年動用國家的黃金儲備從美國,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大量進口糧食。而同時還在與美國進行全球性的冷戰。在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的基本生活狀況每況愈下,普通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大約有1億人。蘇聯民眾最終對蘇聯徹底失望,在選舉中紛紛支持其他黨派,蘇聯制度也走到了盡頭。

相關焦點

  • 蘇聯的經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不是改革的改革蘇聯自赫魯雪夫開始就對經濟體制的弊病有所認識,並提出了經濟改革的設想和某些方案,到戈巴契夫時期,蘇聯更加意識到經濟改革已迫在眉睫,所以,年輕的戈巴契夫一上臺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客觀地講,蘇聯自赫魯雪夫以來的改革還是有不少成就的,尤其是赫魯雪夫在農業方面的改革頗為成功。
  • 安德羅波夫改革,蘇聯最後的機會,1984年,為何無法成功?
    但是,安德羅波夫的改革,為何沒有成功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蘇聯的經濟發展。在二戰中,蘇聯的損失非常大,僅僅是人口就損失了2780多萬人。因此,在整個50年代,蘇聯一直忙於恢復國內生產、發展經濟,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
  • 蘇聯的發達社會主義讓中國人羨慕: 樓上樓下, 汽車電話
    國家的錢多的需要全世界亂扔,蘇聯公民每天躺在炕上數錢玩,吃烙餅,樓上樓下,郊外別墅,拉達尼瓦日古麗小汽車,電視電話,每年的全薪休假和全民醫療福利。。。。一切都令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還很貧窮的中國人豔羨不已,感覺蘇聯這才是社會主義...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大會的演說中,首次提出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
  • 論蘇聯改革失敗的歷史教訓及其對中國改革的借鑑意義
    在我看來,蘇聯改革及其失敗是人類歷史中最令人遺憾的事件之一。如今,蘇聯解體已十二年了。這十二年來,我天天都在思考著:為什麼在短短幾年之內,蘇聯這個偉大的國家竟會分崩離析?為什麼蘇聯領導人發起的、原本有聲有色的改革會最後一敗塗地?為什麼蘇聯共產黨這個擁有兩千萬黨員的百年大黨最後會無聲無息地死亡?
  • 暴民們的遊戲: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1985年,戈巴契夫擔任蘇聯總書記,提出民主化改革。1991年,八一九政變失敗,同年,蘇聯解體。蘇聯的經濟1928年,蘇聯宣布建設工業化國家。史達林政府決定改建多個原有工業,投資33億盧布發展重工業。1932年,蘇聯一五計劃完成,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十年間裡,蘇聯從無到有,新建工業9000多個,一躍成為新興大國。不走資本主義道路,從農業國成為工業國,這無疑是開創性的。
  • 國家災難:蘇聯農民口中的蘇聯農業集體化
    咱們可不能固步自封,滿足於「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要「走俄國人的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搞農業集體化。當時奉為圭臬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教導我們說:「農業必須過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機和農業機器、可以將糧食生產的商品產量提高几倍的大生產。
  • 國家災難:蘇聯農業集體化
    於是,咱們就亦步亦趨,搞農業合作化,不出幾年,就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已經夠神速了,還覺著不過癮,又搞起了史無前例的人民公社,比老大哥還先進,眼看著就要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了。先不說人民公社化造成的種種惡果。且說那個蘇聯的先進經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當時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又究竟了解多少呢?人家的事情只有人家才有發言權。
  • 烏克蘭農業土地現狀與市場化改革
    2019年11月13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一讀通過了旨在啟動農業土地市場化改革的第2178-10號法案(也稱《關於農業用地流轉的某些立法修訂案》)。該法案要求取消自2001年以來多次延長執行期限的暫停銷售(流轉)農業用地的法令,並計劃從2020年10月1日起放開農業用地的買賣交易。
  • 新中國成立70年: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歷程
    引言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大學教學方法改革已經有70年的歷史,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相類似,同樣與政治和經濟等形勢緊密相關。本文將我國大學教學方法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年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時期,劃分依據參照了潘懋元先生關於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分界。
  • 70年代蘇聯泳裝老照片,網友:想不到那時候的蘇聯如此開放
    說到比基尼美女,不少的網友腦海就會浮現出海邊的悠閒景象,的確,在海邊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穿著性感比基尼的美女漫步在沙灘,不過在中國,這種景象也還是最近這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的結果,在過去的60到70年代是不可能有這種景象。
  • 高等師範教育改革70年:演進、成就與展望
    3.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本土規律  從1958年到1960年,高等師範教育改革在數量和質量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一方面,在數量上,我國高等師範院校從1957年的58所增至1960年的227所,在校學生數從1957年的114795人增至1960年的204498人,[3]分別增長了約291.4%和78.1%。
  • 一個「阿諛奉承」的時代,勃列日涅夫當政18年,毀了蘇聯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便獨攬政治、軍事大權,在推行改革期間,看似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實際處處束手束腳、被旁人左右。他費盡心機上臺當政,任期僅次於史達林,但在這18年之久的日子裡,蘇聯的實力卻越來越衰弱,被人們認為是蘇聯發展階段的「停滯」時期。
  • 《中國金融》70年·70人特別談丨王和談我國農業保險未來發展方向
    編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國金融》創刊,由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編輯室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針政策,交流金融實際工作經驗。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
  •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歷程與改革成果
    通過對我國高校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70年歷史的系統回顧與文獻梳理,闡述了各個歷史時期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代表性成果與突出貢獻,總結了學蘇聯、學美國和中國特色發展三種模式及其基本特徵。總體而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正在從技術範式、科學範式、工程範式走向會聚科學範式。
  •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用沙俄時三色旗作為國旗,此國旗有何來歷?
    俄羅斯獨立後採用新國旗,已經用了29年,國旗有何用意?1991年12月8日,俄白烏三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在白俄羅斯明斯克的森林裡,籤訂了《別洛韋日協議》,這份協議雖然沒有其他加盟國參加,但標誌著蘇聯正式解體。
  • 赫魯雪夫是史達林追隨者,引起全球震動,到底是蘇聯英雄還是罪人
    提到赫魯雪夫,很多人都十分不明白,為什麼英明一世的史達林,會把領導人的位置傳給這麼一個愚蠢人,蘇聯因為赫魯雪夫的愚蠢政治,已經開始走了下坡路;其實史達林並沒有把領導人的位置傳給赫魯雪夫,他原本傳給的馬林科夫,而當時貝利亞的權力也在赫魯雪夫之上,但是誰知道史達林一掛,赫魯雪夫在元帥朱可夫的支持下,直接把馬林科夫給趕下臺,而自己成為了蘇聯領導人。
  • 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什麼意思?與農業生產有啥關係?
    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今年數九寒天的時間為2020年12月21日~2021年3月11日,一直到農曆正月二十八結束。那麼這句「二月沒九,餓死豬狗」俗語,與數九寒天有什麼關係呢?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俗語是指農曆二月和數九寒天的時間差而產生的老說法。
  • 此國是蘇聯最小加盟國,蘇聯解體後淪為歐洲最窮國,女人更可憐!
    蘇聯對摩爾多瓦的佔領顯然是缺乏合法性的,不過,在蘇聯的扶植下,摩爾多瓦的社會經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1940年以前,摩爾多瓦一直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成為蘇聯加盟國後,新成立的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農業和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勃列日涅夫執掌摩爾達維亞期間,摩爾達維亞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成為蘇聯大家庭的後來居上者。
  • 吳恩遠:二十年後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已經20年。20年後再來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觀點經受了歷史的檢驗,有哪些觀點需要重新認識,還有哪些觀點至今存在尖銳分歧。普京結論:「我深信,蘇聯解體是全民族的巨大悲劇。我認為,前蘇聯的普通公民和後蘇聯空間內的公民、獨立國協各國公民、普通的公民們沒有從中贏得任何東西」。據俄羅斯多次民意調查,大多數民眾也持此看法。這就有力駁斥了國內外一些人鼓吹「蘇聯解體是歷史的進步」、「歷史的必然」的謬論,同時也是對國人居安思危、避免蘇聯解體悲劇的警示。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外重大改革
    (2)時間:1861年;   (3)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4)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內容: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和幹涉他們的生活;③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須出錢贖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