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至今已有三十年,縱觀其歷史,蘇聯既有成功的記錄,也有失敗的教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蘇聯歷史是當代知識分子不能不讀的必修課。
蘇聯的歷史輪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隨即捲入戰爭。1917年10月(俄歷),列寧黨人處死沙皇一家,建立蘇維埃政權。
1924年,列寧去世,史達林成為繼任者。在史達林的規劃下,蘇聯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到1936年底,蘇聯已經基本覆蓋工業化,經濟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20世紀30年代,史達林發動「大清洗」,不斷強化獨裁統治。
1941年6月,德軍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1945年4月25日,蘇聯與美國軍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德國投降。1964年,勃列日涅夫發動政變,赫魯雪夫黯然下臺。1985年,戈巴契夫擔任蘇聯總書記,提出民主化改革。1991年,八一九政變失敗,同年,蘇聯解體。
蘇聯的經濟
1928年,蘇聯宣布建設工業化國家。史達林政府決定改建多個原有工業,投資33億盧布發展重工業。1932年,蘇聯一五計劃完成,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十年間裡,蘇聯從無到有,新建工業9000多個,一躍成為新興大國。不走資本主義道路,從農業國成為工業國,這無疑是開創性的。
蘇聯失敗的教訓
蘇聯解體的教訓表明,蘇聯國內實行的計劃經濟(史達林模式)弊大於利。
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目的使國家強大,而不是讓人民富裕,這是蘇聯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弊病。優先發展重工業,儘管可以獲得武力威懾,但實際上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惡果,即工業越多,人民越窮。
農業集體化、國防工業化必然引發騷亂。為穩定政權,大清洗運動被提上日程。
1934年12月1日,蘇聯領導人基洛夫被暗殺,史達林認為國內的「階級鬥爭越來越尖銳」,於是命令內務部發動大清洗,甄別叛亂分子。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短短四年時間裡,蘇聯共處死140萬人。僅1938年11月12日一天,史達林和莫洛託夫批准槍決的就有3167人。
史達林的第二個妻子在勸說無效之下,於1932年自殺。他們的女兒移居國外後,在回憶錄中透露了這個人間慘劇。歷史學家據此推斷,因勞動營、農業集體化、饑荒和清洗被處死的有2000萬人,此外還有大批蘇聯人民死無查證。
30年代的蘇聯大饑荒
上世紀20年代初,隨著蘇聯國內戰爭的勝利,蘇聯開始調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方案。
當時的蘇聯農民仍處於個體經濟當中,其中產生了大量的富農。由於貨幣的購買力不強,農民自然也就不願意拿農產品進行交換。面對糧食收購惡化的局面,史達林嚴厲批評執行不力的地方領導人,要求他們加速執行法令。
這樣一來,很多農民將土地變賣,不願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就這樣,蘇聯的耕種面積越來越小,糧食的產量也隨之下降。到了1929年,連莫斯科都出現了「麵包供應不足」的情況。
面對這種局面,蘇聯領導人決定用農業集體化代替個體農業,也就是所謂的社會主義農業改造。這樣的集體化顯然是不成熟的,但史達林卻錯誤估計了形勢,宣布在全國推行集體農莊。許多地方為響應領袖號召,甚至還提出「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的口號。
可蘇聯的農民並不甘心逆來順受,他們通過屠殺家禽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決心,即「寧勿死,也不入農莊」。儘管史達林最後在1930年通過決議,允許農民退出集體農莊,但經過這一番折騰,蘇聯的畜牧業產量大幅下降,導致了後來的大饑荒。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也在不斷的增加。這就意味著糧食供應必須充足,否則後果難以預料。但為了保證城市物價的穩定,史達林不肯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由於過低的收購價格,農民們開始抵制國家的收購,但都遭到了嚴厲的鎮壓,有些農民甚至被強制遷到了西伯利亞。
為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蘇維埃將農民的備用口糧都搶走了。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糧食有一部分用於出口。即便是饑荒最嚴重的1933年,糧食出口都仍未停止。強行的糧食徵購完全摧毀了蘇聯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整個蘇聯農村處於饑荒的危險境地。
1932年,蘇聯的農業第一次歉收,從1932年開始,嚴酷的饑荒席捲整個蘇聯大地。數以萬計的蘇聯人民因飢餓而死亡,這些人沒有得到國家的救助,更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因為消息被嚴密封鎖,官方人士在各種場合對饑荒均持否認態度。
一般來說,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都會被全世界看作是人類共同的事情而記入歷史。可是,蘇聯的災難卻沒有記錄在案,這是最為遺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