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民們的遊戲: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2020-12-19 騰訊網

蘇聯解體至今已有三十年,縱觀其歷史,蘇聯既有成功的記錄,也有失敗的教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蘇聯歷史是當代知識分子不能不讀的必修課。

蘇聯的歷史輪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隨即捲入戰爭。1917年10月(俄歷),列寧黨人處死沙皇一家,建立蘇維埃政權。

1924年,列寧去世,史達林成為繼任者。在史達林的規劃下,蘇聯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到1936年底,蘇聯已經基本覆蓋工業化,經濟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20世紀30年代,史達林發動「大清洗」,不斷強化獨裁統治。

1941年6月,德軍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1945年4月25日,蘇聯與美國軍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德國投降。1964年,勃列日涅夫發動政變,赫魯雪夫黯然下臺。1985年,戈巴契夫擔任蘇聯總書記,提出民主化改革。1991年,八一九政變失敗,同年,蘇聯解體。

蘇聯的經濟

1928年,蘇聯宣布建設工業化國家。史達林政府決定改建多個原有工業,投資33億盧布發展重工業。1932年,蘇聯一五計劃完成,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十年間裡,蘇聯從無到有,新建工業9000多個,一躍成為新興大國。不走資本主義道路,從農業國成為工業國,這無疑是開創性的。

蘇聯失敗的教訓

蘇聯解體的教訓表明,蘇聯國內實行的計劃經濟(史達林模式)弊大於利。

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目的使國家強大,而不是讓人民富裕,這是蘇聯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弊病。優先發展重工業,儘管可以獲得武力威懾,但實際上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惡果,即工業越多,人民越窮。

農業集體化、國防工業化必然引發騷亂。為穩定政權,大清洗運動被提上日程。

1934年12月1日,蘇聯領導人基洛夫被暗殺,史達林認為國內的「階級鬥爭越來越尖銳」,於是命令內務部發動大清洗,甄別叛亂分子。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短短四年時間裡,蘇聯共處死140萬人。僅1938年11月12日一天,史達林和莫洛託夫批准槍決的就有3167人。

史達林的第二個妻子在勸說無效之下,於1932年自殺。他們的女兒移居國外後,在回憶錄中透露了這個人間慘劇。歷史學家據此推斷,因勞動營、農業集體化、饑荒和清洗被處死的有2000萬人,此外還有大批蘇聯人民死無查證。

30年代的蘇聯大饑荒

上世紀20年代初,隨著蘇聯國內戰爭的勝利,蘇聯開始調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方案。

當時的蘇聯農民仍處於個體經濟當中,其中產生了大量的富農。由於貨幣的購買力不強,農民自然也就不願意拿農產品進行交換。面對糧食收購惡化的局面,史達林嚴厲批評執行不力的地方領導人,要求他們加速執行法令。

這樣一來,很多農民將土地變賣,不願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就這樣,蘇聯的耕種面積越來越小,糧食的產量也隨之下降。到了1929年,連莫斯科都出現了「麵包供應不足」的情況。

面對這種局面,蘇聯領導人決定用農業集體化代替個體農業,也就是所謂的社會主義農業改造。這樣的集體化顯然是不成熟的,但史達林卻錯誤估計了形勢,宣布在全國推行集體農莊。許多地方為響應領袖號召,甚至還提出「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的口號。

可蘇聯的農民並不甘心逆來順受,他們通過屠殺家禽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決心,即「寧勿死,也不入農莊」。儘管史達林最後在1930年通過決議,允許農民退出集體農莊,但經過這一番折騰,蘇聯的畜牧業產量大幅下降,導致了後來的大饑荒。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也在不斷的增加。這就意味著糧食供應必須充足,否則後果難以預料。但為了保證城市物價的穩定,史達林不肯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由於過低的收購價格,農民們開始抵制國家的收購,但都遭到了嚴厲的鎮壓,有些農民甚至被強制遷到了西伯利亞。

為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蘇維埃將農民的備用口糧都搶走了。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糧食有一部分用於出口。即便是饑荒最嚴重的1933年,糧食出口都仍未停止。強行的糧食徵購完全摧毀了蘇聯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整個蘇聯農村處於饑荒的危險境地。

1932年,蘇聯的農業第一次歉收,從1932年開始,嚴酷的饑荒席捲整個蘇聯大地。數以萬計的蘇聯人民因飢餓而死亡,這些人沒有得到國家的救助,更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因為消息被嚴密封鎖,官方人士在各種場合對饑荒均持否認態度。

一般來說,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都會被全世界看作是人類共同的事情而記入歷史。可是,蘇聯的災難卻沒有記錄在案,這是最為遺憾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國家災難:蘇聯農業集體化
    於是,咱們就亦步亦趨,搞農業合作化,不出幾年,就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已經夠神速了,還覺著不過癮,又搞起了史無前例的人民公社,比老大哥還先進,眼看著就要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了。先不說人民公社化造成的種種惡果。且說那個蘇聯的先進經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當時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又究竟了解多少呢?人家的事情只有人家才有發言權。
  • 國家災難:蘇聯農民口中的蘇聯農業集體化
    咱們可不能固步自封,滿足於「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要「走俄國人的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搞農業集體化。當時奉為圭臬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教導我們說:「農業必須過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機和農業機器、可以將糧食生產的商品產量提高几倍的大生產。
  • 《歷史解析》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史達林發動肅反運動
    今天為大家講解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史達林發動肅反運動!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20世紀20年代中期,為了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蘇聯制定了、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使經濟得到了復甦,市場也出現了日益繁榮的局面。然而,這一一政策也導致了很多問題,許多人害怕出現社會和階級的分化,於是要求加強國家的幹預和控制。
  • 蘇聯70年:什麼樣的農業改革會餓死數千萬人?有何警示?
    但是卻沒有任何能夠引領當時農業生產發展力的力量出現。 戰時共產主義與農民的拋棄反抗!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能夠短時間內解決整個國家對內鎮壓和對外反抗,但是農業全盤集體化,盲目推行的結果就使得農業生產雪上加霜,遭到重大挫折。
  • 翟菁:集體化下的童年
    體驗社會主義教育,留下了不同尋常的集體化記憶。對於兒童而言,農村幼兒園則突破了傳統育兒模式,使他們能夠參與集體生活,體驗社會主義教育,留下了不同尋常的集體化記憶。但1949年之後,隨著傳統小農經濟的瓦解和農業合作化的不斷發展,隨著農村婦女逐漸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勞動,農村地區開始產生對於託兒組織的需要。1957年,幼兒園在局部農村出現。全國婦聯提倡「在農村應當繼續發展親鄰相幫、農忙託兒小組和農忙託兒所、幼兒園等多種多樣的託兒組織」[3]。
  • 川普Twitter與美國暴民政治誕生
    但第二個一般人卻不太留意,即是防止暴民政治。而第三個,大家肯定想不到,就是防止黨派之爭。顯然第三個早就失敗了,在此不在多說,只說第二點,防止暴民政治。具體的方法是,民眾只能通過選票來選擇候選人,但是並不能直接對國家政策做出抉擇。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
  • 周有光: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是專制制度
    蘇聯既有成功的記錄,也有失敗的教訓。蘇聯歷史是當代知識分子不能不讀的必修課。我閱讀蘇聯歷史十多種,包括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2002)、陸南泉等《蘇聯興亡史論》(2002)、曾嚴修《半杯水集》(2001)、約翰·根瑟《今日俄羅斯內幕》(1958,英文)、美國駐蘇大使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中譯本,1996)、紐約時報通信集《蘇聯帝國的衰亡》(1992,英文)等。
  • 此國是蘇聯最小加盟國,蘇聯解體後淪為歐洲最窮國,女人更可憐!
    蘇聯解體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在這場重大變故中,只有極少數的陰謀家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則成為了蘇聯毀滅的陪葬者。然而,在陰謀家的蠱惑之下,很多蘇聯的人民卻成為了這場分裂國家行動的參與者。然而當他們的願望真的實現後,他們卻發現,自己除了擁有一獨立民族國家的國籍,失去的是更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對於這一點,摩爾多瓦人感同身受。
  • 與蘇聯的結盟到意見不一分道揚鑣中間發生了哪些故事?
    它與蘇聯在1917年後遇到的漫長困難期形成了鮮明對照。中國人的某些素質(吃苦耐勞、心靈手巧、互相幫助和組織意識)不會與此無關,但同時還有對獨立的渴望和自豪感,一個長時間地和不公正地遭受歧視的偉大民族的愛國主義,許多人對新政權懷有的希望,最後是幹部們的忠誠與守紀律,掌權者的堅定性以及謹慎的行為。
  • 2021屆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單元測驗(十):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作者認為,蘇聯的農業集體化A.為蘇聯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B.消除了城鄉之間的差距C.有利於農民政治上的進步              D.推動了蘇聯農業的現代化 24、1927年後,史達林認為要把蘇聯建設成為一個全面的工業社會,需要在國家的控制下而不是依靠私人的創新才能和對私人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完成這項工作
  • 網絡暴民是怎樣毀掉網際網路以及你的生活的
    雖然文章中所描述的眾多案例都是發生在美國和Twitter上的,但放到國內依然可以找到對照物,網絡暴民們在微博上喧囂,一旦發生一點與其價值觀稍微不符的事情便有大量的垃圾情緒湧入,當你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文章中的許多觀點你都能找到共鳴。
  • 暴民是暴政的產物!
    而大清朝最大的敗筆是製造和縱容了暴民,又企圖利用暴民,結果被暴民害慘了。    義和團運動的起因是一樁「徵地糾紛」,山東某村的農戶土地被教會徵用了,由於補償款不符合失地農民的要求,就不斷地「上訪」;結果官府不作為,既不想得罪教會,又擔心農民鬧事,一直在那裡「和稀泥」;結果兩代人走上了「上訪維權」的道路。地方衙門為了「維穩」的需要,不斷地打壓「訪民」,結果鬧成了「民變」。
  • 土地集體化改變農村傳統大家庭結構
    土地集體化改變農村傳統大家庭結構 2015年10月21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天夫等 字號 內容摘要:描述和解釋家庭在西方工業化與城市化背景下走向小型化的趨同理論
  • 暴民加流氓
    香港如果由這種人上臺,恐怕比獨裁者更糟,你見過獨裁者堂而皇之地「問候」別人母親並張貼牆上,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嗎?文品即是人品,不敢論爭,不會分析,只會粗口,這種人即使頂著大學生的頭銜,其人品如何已可思過半。港大校長馬斐森曾批評衝擊校委會的搞事者是暴民,還是太客氣了,其實有些人何止是暴民,更是流氓。
  • 短評 |《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
    從一份份由婦女自述的、沉重而真實的經歷中,讀者應不難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關懷;一面又跳出村莊,回歸歷史學家「局外人」的位置,不止於「轉譯」婦女們回憶中所包含的龐雜的經驗細節,而是從中敏銳地觀察到在49年解放、50年代集體化和80年代非集體化前後當地婦女地位形象、勞動負擔的變化,以及村莊中關係網絡、權力秩序的調整。
  • 納粹德國和蘇聯崛起史,一戰後歷經大蕭條,他們何以能重新武裝
    這些銀行和銀行家們,一個個拿手好戲就是吸儲投資,資產增值,借別人錢玩自己事那是666的。 資本市場好時,他們當然安如泰山,可雪崩開啟後,就成禍首源泉。 他們的投資失敗,讓無數儲蓄者一夜破產,為了儲蓄安全,存錢的客戶都不約而同的想起取錢。
  • 暴民政治現場:香港暴徒開始奪槍,炸街,燒人了...
    自此之後,無論是馬略、蘇拉,還是凱撒,政治領袖深諳駕馭暴民政治之術,羅馬城內掀起一次次腥風血雨,「燒人」無數。而凱撒自己同樣死於暴民政治。政府權威或許是暴民政治衝垮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但現實往往是,暴民政治洶湧的地方,政府權威反而缺乏有效維持秩序的手段,秩序的潰散令暴民政治常態化。
  • 蘇聯的經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實際上, 早在50年代,蘇聯領導人就已漸漸地認識到經濟改革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經濟改革的設想,並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赫魯雪夫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業開始的。他來自烏克蘭的農村,而且他能登上權力的頂峰與他在農業方面的成績有直接的關係。這些因素與他的改革不能說沒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史達林體制最薄弱的環節正是農業(史達林視農業為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殖民地」)。
  • 作為蘇聯加盟國,摩爾多瓦完全沒有存在感!
    ,蘇聯才有時間建設這個「年輕」的加盟共和國。年到1945年蘇聯撥款4.48億盧布用於摩爾達維亞的經濟建設,至1948年摩爾達維亞地區的工業就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農業方面,1947年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耕地面積就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1948年的穀物產量更是比戰前提高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