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災難:蘇聯農業集體化

2020-12-19 經濟觀察網

 述弢/文

建國之初,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強行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缺地少地的農民。翻身農民喜滋滋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春華秋實,好不容易過上了幾天舒心的日子。「辛勤愉快地耕種著政府分給的十多畝水田,秋收後交了兩雞公車公糧後,剩下的穀子裝了幾拌桶,新糧蓋舊糧,年年吃不完。過年了,家中還殺年豬,全家都縫新衣、做新鞋。」這就是新中國農村生活的寫照。

然而,田園牧歌式的農村生活,不久就打破了。咱們可不能固步自封,滿足於「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要「走俄國人的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搞農業集體化。

當時奉為圭臬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教導我們說:「農業必須過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機和農業機器、可以將糧食生產的商品產量提高几倍的大生產。國家面臨著兩種可能:要麼是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大生產,這就意味著農民群眾破產,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滅亡,富農的力量加強,社會主義在農村失敗;要麼是另一條道路,即把小農戶聯合成為社會主義的大農莊,聯合成為能使用拖拉機和其他現代化機器來迅速提高糧食生產及其商品產量的集體農莊。」

這樣做的結果怎麼樣呢?那本《教程》又說道:「布爾什維克黨幫助千百萬貧農群眾加入了集體農莊,擺脫了富農盤剝。千百萬貧農群眾加入集體農莊,在農莊中使用著最好的土地和最好的生產工具,他們從前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如今在農莊裡上升到中農的水平,成了生活有保障的人。三年以前,每個勞動日只能分到一兩公斤糧食,而現在,產糧區的大多數集體農莊莊員每個勞動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糧食,許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還能分到其他食品和現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怎能放著這樣的金光大道不走呢?於是,咱們就亦步亦趨,搞農業合作化,不出幾年,就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已經夠神速了,還覺著不過癮,又搞起了史無前例的人民公社,比老大哥還先進,眼看著就要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了。

先不說人民公社化造成的種種惡果。且說那個蘇聯的先進經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當時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又究竟了解多少呢?

人家的事情只有人家才有發言權。而最有發言權的,似乎並不是那個為史達林樹碑立傳的所謂《簡明教程》,而應該是農業集體化的親歷者。遺憾的是,這些親歷者大多已經作古,碩果僅存者也已到了耄耋之年。那麼,這些飽經風霜的老人,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且聽他們一一道來。

阿列克謝·費多羅維奇·潘克拉託夫(1907年出生)說道:

「父親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全家老小都是起早貪黑地幹活。一提起集體化,他總是長籲短嘆,說說停停,他認為集體化就是要搞掉真正的勞動者和自己土地的主人。村子裡剛剛提起集體化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相信。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大家都害怕失去自己的家業。村裡什麼人都有,有貧農、中農、富農。沒有牲口的都算貧農。他們通常都是大家庭,孩子多。全靠打工,給富裕農民做活。這些貧農後來就把東家的產業給沒收了。沒收了財物、牲口、糧食、土地。誰也不在意東家還有五六個小孩。村裡的人都可憐財產給沒收的主兒,因為誰都知道,他們的這份家業,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勞動辛辛苦苦掙出來的。

父親家的財產也給奪走了。他們還算走運,流放得不算很遠,還在同一個區。後來又讓他們回到村裡,參加了集體農莊。說是搞錯了。其他的富農就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了。是用運牲口的車廂拉走的。只準帶一點吃的和身上穿的。全部家業都毀了。集體化之前村裡的生活很平靜:莊稼收割完畢,牲口有人照料,家家糧食滿倉。鄉親們都相互信任,門也從不上鎖,沒有人會去拿別人的東西。親如一家。可集體化一來,什麼全亂套了:牲口和糧食全成了公有的。許多房子的門窗都釘死了。場院也是空空蕩蕩。加入農莊之前,許願說大家都會過上好日子。那些窮點的主兒立馬就相信了,紛紛加入農莊。可富裕戶不相信,惟恐失去自己用血汗掙來的家業。有人進行對抗,毒死牲口,燒掉糧食。後來就管他們叫『人民公敵』,落得個流放甚至槍斃的下場。

集體農莊的活兒是從早幹到晚。一個勞動日可以分到半公斤或者一公斤糧食。這當然不夠全家老小的吃食。所以大家就拿農莊的東西。認為這不算偷。是自己勞動得來的,那就拿吧。後來『麥穗兒法』出來了。只要你往衣服口袋裡裝糧食,立馬就是『人民公敵』。罰你的款,還要吃官司!農莊不知怎麼搞成什麼都平均分配。可幹活和幹活不一樣啊!懶漢就養成了坐享其成的習慣,不幹活也照樣分東西。這樣一來,大家都情緒低落。經營不善,弄得1933年到1934年,還有戰爭期間和戰爭以後,都鬧開了饑荒。那往往是全家餓死,甚至全村死絕。我們當然也可以離開農莊。可上哪兒去呢?什麼地方好?再說我們也沒有身份證。只有一個可以證明集體農莊莊員身份的勞動手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就養成了種地的習慣。其他什麼都不會幹。」

葉蓮娜·馬洛費耶夫娜·賴因尼克(1904年出生)說道

「我們家6個孩子:三男三女。我們從小就幹活。給父母幫忙。我們知道是在替自己幹活,所以沒有人叫苦。我們是中等家庭,養了4頭奶牛、5匹馬,還有豬、羊、雞。具體數字記不清了。不過我記得,父親和哥哥不光忙自家的活,還要給比我們富的主兒打工。我們的房子大,而且結實。總之我們並不富裕,但是也不窮。從來沒有餓過肚子。

我也是從早幹到晚,不是牽著馬翻地或者播種,就是忙家務。糧食都是手工收割。晚上餵牲口,擠奶。

把父親和哥哥抓去同德國人打仗。他們都犧牲了。我們當時多難啊!不過也挺過來了。後來我出嫁,到了另外一個村,叫葉洛夫卡。村裡有個公社。名字我不記得了。不過我們日子過得挺好。我和丈夫甚至在公社裡還蓋了新房。公社有25戶人。都是中等業主。富裕戶都不入公社。我們村壓根就沒有窮人。我們把土地合到一起,還給富裕戶打工掙糧食。公社裡沒有懶漢。我們公社甚至還買了兩輛卡車,燒的是樺木劈柴(當時沒有汽油)。(按:這裡提到的「公社」,是蘇維埃政權初期一種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形式。)

我們的公社搞了五六年。後來布爾什維克把公社解散了。把我們往集體農莊裡轟。他們說集體農莊是自願參加,卻挎著槍來把東西全沒收了。四鄰八方的窮人都到集體農莊來了。他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集體農莊裡幹活立馬就困難了。我們原來也沒有偷過懶嘛!可這裡什麼都一塌糊塗,把馬和牛也折磨死了。原來我們公社的汽車很快散架了,因為沒有人維護。馬車也壞了,因為那是木輪的,沒有人修理,也不買新的。

我們的農莊主席是城裡來的工人。他先前連土地都沒有見過。獨斷專行,跟誰都不商量。一切都毀了。雖說我們夏天從早幹到晚,冬天還派我們去伐木。伐木的活兒比死還難受。春天還得去放木排。

集體農莊成立以前,我們村當然有富農。只有一家,他們也沒有趾高氣揚,碰到我們都打招呼。他們也有我們那樣的汽車。甚至還買了一臺脫粒機。我們看了都覺得很新鮮。後來他們為全村人打小麥,收取一點費用。集體農莊一成立,就把他們家的財產奪走。還把他們弄到村子外面去槍斃了。然後把屍體扔到坑裡,再填上土。當時說他們的家產都是暗地裡靠我們的血汗積攢起來的。可我們知道,人家是拼命幹活,所以才致富的。」

 

相關焦點

  • 國家災難:蘇聯農民口中的蘇聯農業集體化
    咱們可不能固步自封,滿足於「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要「走俄國人的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搞農業集體化。當時奉為圭臬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教導我們說:「農業必須過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機和農業機器、可以將糧食生產的商品產量提高几倍的大生產。
  • 暴民們的遊戲: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1985年,戈巴契夫擔任蘇聯總書記,提出民主化改革。1991年,八一九政變失敗,同年,蘇聯解體。蘇聯的經濟1928年,蘇聯宣布建設工業化國家。史達林政府決定改建多個原有工業,投資33億盧布發展重工業。1932年,蘇聯一五計劃完成,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十年間裡,蘇聯從無到有,新建工業9000多個,一躍成為新興大國。不走資本主義道路,從農業國成為工業國,這無疑是開創性的。
  • 《歷史解析》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史達林發動肅反運動
    今天為大家講解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史達林發動肅反運動!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20世紀20年代中期,為了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蘇聯制定了、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使經濟得到了復甦,市場也出現了日益繁榮的局面。然而,這一一政策也導致了很多問題,許多人害怕出現社會和階級的分化,於是要求加強國家的幹預和控制。
  • 蘇聯70年:什麼樣的農業改革會餓死數千萬人?有何警示?
    蘇聯是由列寧一手締造起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成立,繁榮富強,再到最終的滅亡,原因太多。其實,蘇聯之所以滅亡其結構性的原因我覺得從哪一個角度看待蘇聯滅亡都有充足而理性的理由。
  • 翟菁:集體化下的童年
    體驗社會主義教育,留下了不同尋常的集體化記憶。  內容提要:文章以河南省澠池縣作為個案,從日常生活史的角度重新認識「大躍進」時期的農村幼兒園,呈現國家如何參與鄉村生活以及普通婦女、兒童在國家推行社會主義集體化過程中的體驗。文章認為,農村幼兒園的創辦反映了國家對婦女解放的重新論述。
  • 此國是蘇聯最小加盟國,蘇聯解體後淪為歐洲最窮國,女人更可憐!
    蘇聯解體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在這場重大變故中,只有極少數的陰謀家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則成為了蘇聯毀滅的陪葬者。然而,在陰謀家的蠱惑之下,很多蘇聯的人民卻成為了這場分裂國家行動的參與者。然而當他們的願望真的實現後,他們卻發現,自己除了擁有一獨立民族國家的國籍,失去的是更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對於這一點,摩爾多瓦人感同身受。
  • 戈氏上臺之日國家走向災難 蘇聯解體從1985年開始
    30年前,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爆發了一場地緣政治災難,幾乎徹底地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頃刻間,億萬人民跌入了另一個世界,並被新生國家的邊界線分割開來。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人對導致蘇聯解體的核心人物、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歷來爭論不休。
  • 周有光: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是專制制度
    蘇聯既有成功的記錄,也有失敗的教訓。蘇聯歷史是當代知識分子不能不讀的必修課。我閱讀蘇聯歷史十多種,包括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2002)、陸南泉等《蘇聯興亡史論》(2002)、曾嚴修《半杯水集》(2001)、約翰·根瑟《今日俄羅斯內幕》(1958,英文)、美國駐蘇大使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中譯本,1996)、紐約時報通信集《蘇聯帝國的衰亡》(1992,英文)等。
  • 2021屆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單元測驗(十):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農業集體化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浪費        B.政府調整供求關係以穩定農產品價格C.羅斯福新政進一步加劇美國農業危機        D.政府對農業幹預舉措違反了經濟規律 12、「羅斯福新政通過法律形式,把國家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固定下來,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改造
  • 土地集體化改變農村傳統大家庭結構
    我們使用兩個村莊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口述史資料,觀察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土地集體化之前、50—70年代土地集體化時期與70年代末期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的農村家庭生產與生活情況,以及這三個時期農村家庭結構的變化。
  • 與蘇聯的結盟到意見不一分道揚鑣中間發生了哪些故事?
    當時要求農民階級作出巨大的努力,他們既必須改變其習慣,並養活由於來自農村的移民而迅速增加人口的城市,又必須為從蘇聯和東歐國家買來的設備付款,此外還必須供應某些工廠所需要的農業原材料。然而,中國在歷史上畢竟首次開始擁有為其獨立必不可缺的基礎工業。這種開發從此就不再像在半殖民地時代那樣僅僅涉及到了沿海地區,也不像當時那樣僅限於消費工業了。
  • 作為蘇聯加盟國,摩爾多瓦完全沒有存在感!
    ,俄羅斯以蘇聯繼承者自居;中亞五國以處於絲路要道而為國人津津樂道;波羅的海三國雖小但以其特殊地位而聞名,更不用說像烏克蘭和高加索國家這些時刻處於新聞前沿的國家,摩爾多瓦的出鏡率實在少得可憐,可以說摩爾多瓦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中最缺乏存在感的成員之一。
  • 蘇聯的經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在蘇聯體制中,企業並不真正具備法人資格,只是一個「加工廠」,是按照國家指令性計劃規定的產量、品種等指標加工響應產品的、國家向經濟領域的延伸部分,是行政部門的附屬物。由於其追求的主要目標不是利潤而是產量,這就必然造成價格體系的扭曲。在這種產值體制下,產品的價格基礎只是成本相加,並不是反映市場變化的信號。
  • 短評 |《記憶的性別:農村婦女和中國集體化歷史》
    從一份份由婦女自述的、沉重而真實的經歷中,讀者應不難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關懷;一面又跳出村莊,回歸歷史學家「局外人」的位置,不止於「轉譯」婦女們回憶中所包含的龐雜的經驗細節,而是從中敏銳地觀察到在49年解放、50年代集體化和80年代非集體化前後當地婦女地位形象、勞動負擔的變化,以及村莊中關係網絡、權力秩序的調整。
  • 積聚與消耗:蘇聯的工業化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因為蘇聯的建立,在兩個方面是「出人意料的」,首先就是蘇聯的建立是單獨建立的,其次,又是在一個沙皇俄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不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建立的。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革命不是單獨發生的並且是由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所產生的觀點相衝突。
  • 蘇聯工業化的最大「幫助」,竟來自於德國和美國?
    然而,此時的帝俄仍然是一個發展不充分的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工業"國家。2.蘇聯的危機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此時的世界形勢並不容樂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處於發展不平衡的危機中,他們企圖通過發起一次新的世界大戰來緩解國內矛盾,並瞄準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衝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但在蘇聯卻不靈了,這是為什麼? 首先,閃擊戰超出了發揮效力的範圍。戰爭初期,德軍一口氣深入蘇聯縱深800至1000公裡,已經是了不起的戰果,佔領了相當於3個法國的國土面積。這時,閃擊戰的弱點暴露無遺,燃料、彈藥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約著部隊推進的速度。
  • 蘇聯打造的巨型直升機,最多可以裝40噸貨物,如今卻逐漸落寞!
    蘇聯打造的巨型直升機,最多可以裝40噸貨物,如今卻逐漸落寞!物資運輸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一直不亞於武器研發的,物資運輸的及時,有時甚至可以挽救一場災難,避免造成更大的災難。而且目前各個國家之間的海運以及陸地運送的能力其實都差不多,但空中運輸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越是發達的國家,飛機就越先進,而空運的運輸能力也就越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由蘇聯打造的巨型直升機,它最多可以裝40噸貨物,一般的運輸機根本就比不上它。
  • 這場火車爆炸災難讓蘇聯舉國悲痛
    而那場災難也因此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其實,就在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三年後,另一場與能源有關的悲劇也令蘇聯感到不安。但是由於信息的不發達,很多蘇聯以外的人並不知道。那一年,一條液化石油氣管道洩露爆炸摧毀了烏法附近的兩列火車,導致近600人被燒死。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