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每次蹲下去一會兒,再站起來,就會頭暈,兩眼發黑,需要緩上一陣子才能恢復。
關於其中原因,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應該是低血糖。長期低血糖的人,由於血糖供給不足,下蹲時站起來確實會出現兩眼發黑,頭暈腦脹的行為。一些嚴重的人,哪怕坐的時間長了,突然間站起來,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不過,低血糖的表現並不是以下蹲後站起來頭暈眼黑為主,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表現。新生兒低血糖會有氣促發呆、經常哭鬧不止、間歇性抽動的因素,成年人低血糖多以頭暈、心悸、出汗以及手抖為主,老年人低血糖是最危險的,性格會大變,也會失眠,甚至會奪人性命。
如果經常有以上的表現,說明是低血糖,應每日攜帶含糖的零食,做到有備無患。沒有以上的表現,說明不是低血糖。
那麼,不是低血糖,會是什麼原因呢?
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年齡越大,血管老化越嚴重,彈性變差,無法有效應對體位的改變。老年人下蹲以後,血管扭曲,血液受到重力影響,沉積在下肢。起身後,血液需要上行至大腦,但是血管沒有完全恢復,大腦就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養分支撐,處於缺血缺氧狀態,難免頭暈。
應對這種生理性的原因,方法其實很簡單。無論男女,蹲得時間長了,緩慢起身,讓血管有更多時間恢復,可以有效滋潤到大腦,就不會有頭暈眼花的問題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體位性低血壓,也和疾病沒有關係,和人的姿勢變化相關。一般在蹲下後站起來,躺著後做起來,都有可能發生。其發生的原因,依然是體內的血管老化,或者存在血液黏稠度高的問題。
就發生人群來看,體位性低血壓也更偏向於老年人,同時在兒童中也會存在。有研究表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的人群佔了15%,而75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更多。相對於兒童來說,老年人的體位性低血壓危險係數也更高。
一些老年人本就存在血壓偏高的問題,有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歷史。一旦體位變化過快,或者降壓過猛,就會出現低血壓,將會進一步引發血管和心臟的損傷。凡是活動量少、血壓高,或者經常久臥的人,都要注意體位性低血壓。
關於體位性低血壓的預防,就是要多運動。運動能夠保持血管的彈性,使得血管處於年輕態,並能避免血液變得黏稠。運動本身也是不斷變換體位的行為,能夠讓血液運行適應體位變化,就可降低體位性高血壓的發生機率。
下蹲後突然站起頭暈眼花,原因並非都是疾病的因素,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或者體位性低血壓之類的因素,這些因素都不是很可怕。但是下蹲後站起突然頭暈,這個行為本身是需要注意的。老年人平衡能力差,突然間眼前發黑,很有可能引起摔倒,危害到老年人的骨骼以及其他方面的健康,需要早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