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縣應村鄉應村村,村支書周嶽運在查看獼猴桃長勢。 包敦遠 攝
浙江在線06月26日訊 ( 浙江日報記者 俞佳友 包敦遠 縣委報導組 林慶雄 肖靚) 一個在上海闖蕩多年的遂昌小夥,衣錦還鄉時,母親給他買了一臺大平板液晶電視。他打開網購平臺發現,這臺電視的購買價格,比網上貴了近千元。
5年後的今天,小夥說:「要幫父老鄉親做一個強大的服務平臺,不僅讓大家能買到實惠的消費品,還要讓他們的農產品賣個好價錢。」他就是勵志要做農村電商龍頭的「趕街」創始人潘東明。
最近,接連兩個有關農村電商的全國性會議在遂昌召開。阿里村淘事業部總經理孫利軍、京東副總裁馬健榮、蘇寧雲商副董事長孫為民、聯想雲農場總裁邱聚興等各大電商巨頭高管齊聚當地。這個偏僻的浙西南小縣城,何以成為全國農村電商的焦點?
消費品下鄉,給農民實惠
事實上,遂昌早就在大環境上做起文章。他們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深耕細作這片土地,做起金木水火土「五行旅遊」,發展4個4A級景區,超過三分之一的村子開發了鄉村休閒旅遊項目。
2010年,遂昌成立網店協會,潘東明被選為首任會長,發展起一大批農特產網店。淘寶「特色中國」也順利首登遂昌。
「當時,遂昌大大小小的網店開起來上千家,需要解決許多問題。於是,我們開始了『趕街』事業的探索。」潘東明說,趕街網主要解決農需品的下行問題,是農村市場的折扣特賣電商平臺。
來到「趕街」在應村鄉的服務站,負責人周秀琴告訴記者:「同一品牌的農藥噴霧器,在鄉鎮集市上一般銷售120元到150元。前幾天,我們幫老陳在趕街網上買了一個,折扣之後只用了96元。」
「趕街網通過這樣的服務站,幫助農民不出村就能買到更實惠的消費品。」潘東明說,遂昌已經建成229個服務站,模式輸出到全省建成網點1700多個。最近,「趕街」成為省「電子商務進萬村」承建單位,預計到2017年,網點將發展到3萬至5萬個。
與趕街網不同,「嘉言民生」解決消費品下鄉的模式,是引進「國宏商城」,採用「線上+體驗+實體店+配送」的經營模式,線上線下相融合。遂昌嘉言民生事務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楊振民介紹,由於實體店裡都是廠家直供的商品,價廉物美,老百姓都很歡迎。
「除了實體店購物外,村民還可以通過國宏商城快線商品平臺,預定購買實惠的家電、服裝和農資等各類生活和生產必需品。」楊振民一邊操作一邊對記者說。
農產品進城,讓農民賺錢
「國宏商城」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聯合當地農產品合作社,將特色農產品以直供的方式輸送到大城市,既解決農村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又解決城鎮特色農產品價位高、購買難的問題。
應村鄉應村村的獼猴桃,年均產量20多萬斤。過去基本都是農民自己找門路。「今年,『嘉言民生』給村裡籤了4萬斤的大單,通過『國宏商城』賣到城裡去。」村支書周嶽運說,價格對農民來說還算實惠,每斤10元。
「我們是保價收購,二次返還。如果我們銷售的價格更高,純利潤的20%返還給農民。」楊振民補充說,「國宏商城」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包括冷庫等,可以大量收購優質農產品。
批量的可以收購,零散的農產品怎麼解決呢?「比如,張家有10斤雞蛋,李家有8斤菜油,這樣的小買賣,我們也能通過『便民服務』這份報紙來實現交易。」楊振民指著報紙上的「手遞手」欄目說,每次都有幾十條出租、轉讓、求職、求購的信息。
對於農產品進城問題,潘東明也有高招。他說,如果不能幫助農產品銷售,不能讓農民增收、農村致富,那麼做農村電商將失去關鍵意義。「屯親APP」應運而生,這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農產品交易平臺,來打通農產品的上行通道。
潘東明還認為,必須建立包裝、保鮮、溯源、品控、檢測、物流、售後等相關標準。「我覺得一樣需要專業的服務體系支撐,讓各領域專注自己的事,不要過於期望同一個人把鋤頭使得很好,又把滑鼠玩得很溜。」潘東明說。
信息化入戶,幫農民致富
2014年,遂昌實現農產品網銷額4.1億元,佔全年網銷額的77%,遂昌農民收入連續8年增長12%以上。「農村電商在實現農民增收過程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潘東明說。
談到農村電商的遂昌模式,潘東明先是用了6個字:一中心,三體系。他進一步解釋:遂昌模式能不斷在全國多個省份落地,靠的就是培訓服務體系、供應鏈服務體系、村級服務站服務體系,以及保障有力的縣級電商服務中心。
「在我看來,要促進農民致富,只盯著農村電商還不夠,還牽涉到物流快遞、移動、電信、銀行等相關聯的各行各業。」潘東明說,趕街服務站在遂昌推廣很快,但到外地就沒那麼容易。
當然,網店開通,不等於問題都解決了。比如,電信、郵政、金融等服務商,曾在農村設立的服務點,紛紛因體量小成本高而關門歇業;再比如,辦證、落戶、建房等審批事項,讓農民跑了許多冤枉路。
為解決這些問題,遂昌決定走「政企社合作」的路子,將已在203個行政村建成的便民服務中心,升級為「益農信息社」,包括138項行政服務和52項商業服務,集中交給嘉言民生事務服務有限公司運營。2014年以來,該公司共接待、走訪群眾19萬多人次,辦理事項10萬多件。
他們提供這些服務,不靠政府給錢、不向農民收費、不降低公共服務質量、不增加企業負擔。「大家做的是讓利益環節錯置,讓收費的免費,同時又產生新的盈利點。在當下農村消費轉型期,的確需要向市場借力。我們的兩大平臺就分別吸引北京和上海的資本注入,並已全國化布局。」遂昌縣委書記杜興林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