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農有道】「農業產業化」的背景是城市工商資本遭遇產業過剩

2020-12-19 騰訊網

在中國,很少有人討論生產過剩危機。其實,早在 1998 年,中國就出現了第一輪生產過剩危機,該危機是 1997 年東亞金融風暴導致來年外需陡然下降造成的,是外部因素引發的生產過剩,屬於「輸入型」危機。從 1998 年開始中國進入四年通貨緊縮、資產價格下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的艱難發展時期,而政府卻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推出國企改革,放手外資進來廉價地抄了很多國企的底,為第一輪生產過剩付出了代價。1998 年馬洪、陸百甫都向中央發出中國進入相對過剩的警示。林毅夫則在 1999 年於經濟理論界一次內部會議上直白地指出: 「中國面臨雙重過剩條件下的惡性循環」,他領導下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曾給中央提交報告,認為唯一可資借鑑的就是「羅斯福新政」。

中國當年正處在產業資本擴張階段,遭遇生產過剩的本質是產業資本過剩。所以,從 1998 年起,城市工商企業要求進入農業,政府適時配套政策就叫「農業產業化」———這是被西方教科書認定,卻從沒有在亞洲原住民社會的小農經濟條件下落地的理論。結果是從城市產業資本過剩,直接演變為商品化程度越高的農業產品越是大量過剩。而基層幹部卻在地方政府指揮下調結構、強迫農民交出土地向農業產業化進軍,結果是農民虧損嚴重,政府欠債增多。

我們不妨做個「穿越」比較。通過國際比較會發現,1929 年美國遭遇生產過剩大危機的同時,也是城市的工商業資本去推進農業領域的「福特主義」大生產時期,很快就導致三十年代的美國農業過剩。同理,中國在 1998 年遭遇了城市工商業資本的產業過剩,接著政府鼓勵工商業資本下鄉推進大規模產業化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在1998 年以前農村是一個「被資本遺忘的角落」,但在國內產業資本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工商業資本迅速轉向農村。其結果與美國工業生產過剩資本流向農業接著就發生農業過剩的道理一樣,中國也是九十年代末工業生產過剩,接著進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農業也出現相對比較全面的過剩。

資本化農業在世界上都被認為具有多重負外部性,主要有三: 一是過剩,二是汙染,三是破壞鄉土社會穩定。農業過剩數據是原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裡特教授講的,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塑料大棚扣在中國,靠大搞設施農業以超採地下水、地表鹽鹼化為代價,生產了全球 67% 的蔬菜,人均蔬菜產量 500 多公斤,遠遠超過《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 ( 2014—2020 年) 》中規定的 140 公斤。大量的過剩演變為大量城市垃圾無處填埋。中國水產養殖量佔全球總量的 61. 7% ,全球 49- 51% 的豬肉,另外還養著一百多億雞鴨等禽類,可見中國養殖業也是世界最大規模。主要農產品只有糧食一項產量佔世界的比重與人口比重是一致的,其它的都是過剩的。但由於最大規模養殖業需要大量耗糧,就有糧食 12 年增產還得進口,決策者據此認為農業沒有過剩,但這種認識並不科學。

大家都知道很多農業過剩的案例,最極端的是菜農自殺,不極端的也是搞農業經營者沒有合理收入,成千上萬農村人因此背井離鄉,留下老弱婦孺被地痞村霸欺侮,鄉村的社會穩定受到嚴重破壞。

那麼,是什麼方式造成農業過剩呢? 工商業資本改造農業,當然包括農業全面化學化。所謂「化肥農藥除草劑,家家都種衛生地」,就是這麼造成的。這就帶來農村因大量使用化學產品而導致的水、土、氣等資源環境的嚴重汙染。

2006 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已經有報告指出我國農業汙染已嚴重影響水體、土壤和大氣的環境質量,且日益明顯和突出於工業汙染。2015 年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提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汙染和內源性汙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汙染產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很多科研和投資集中於工業和城市汙染,很少人去做農村汙染研究,說白了是面源汙染本屬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不發動群眾形成有控制能力的組織,政府沒辦法給300 萬個自然村都投資治汙設備,更不可能直接去治理 2 億多小農戶。因而,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教科書理論,要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做分析,注意農業發展和鄉村變遷的時空條件和宏觀背景。

農學谷商學院:提供鄉村人才振興綜合解決方案!打造人才振興 「農學谷模式」 從鄉村人力資源可研、知識培訓體系、人才評價體系、人才應用體系的全鏈條設計與服務。

華詩農旅規劃院:提供鄉村產業振興綜合解決方案!打造鄉村產業「落地運營」為導向的規劃設計,從培養產業、引進產業、保姆式服務、訂單式服務的四輪驅動鄉村產業振興。

相關焦點

  • 【良農有道】農業產業化的主旋律
    農業產業化的主旋律是專業主義!國內農業要突破發展,新農人要扛起使命,但新農人大部分農業功力青澀,加上轉型的心態不一,態度隨著經營起伏情況在變化,因此不知能摔出多少精英來!
  • 【良農有道】休閒農業的重心在產業
    「鄉村振興」大戰略下,資本市場也隨著政策逐漸轉向了以前無人問津的農村「廣闊天地」,既然鄉村要振興,肯定離不開兩件東西,第一是產業,第二還是產業,所以休閒農業就成了近些年很熱的詞彙和農業投資項目
  • 棗莊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概況
    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43.2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74.96億元,出口創匯0.93億美元,10年來我市農業龍頭企業走出了大規模、大跨越、大帶動的發展模式。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與發展,我市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初具規模,產業化、標準化、區域化水平不斷提升。二是產業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農業,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推廣、建設和帶動作用。
  • 專家: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
    ,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都是農業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產業化主要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農村產業融合是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聯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式,跨界優化資金、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配置,延伸產業鏈條,完善利益機制,發展新型業態,打破農村一二三產業相互分割的狀態,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各類主體共生的產業生態。
  • 西方國家的經典農業產業化模式,還真是值得借鑑!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實現形式是多樣的,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工業與農業和商業的產業聯合,不斷向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發展,水平發展是指從產前、產中和產後龐大的經濟部門不斷擴展,形成許多的產業,通過它們之間的有機聯合形成水平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垂直方向發展即通過工業資本或商業資本的介入將農業產業的眾多環節緊密聯合形成垂直一體化的大型農業企業,有利於農業的快速發展
  • 萬融資本熊俊:產業升級背景下,資本應如何選擇並助力
    萬融資本熊俊:產業升級背景下,資本應如何選擇並助力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7 18:53:35
  • 萬寧市一批農業品牌漸成產業化雛型
    萬寧市近年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不斷採取措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打造農業品牌,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打造農業品牌,引導農業向產業化發展,市委、市政府結合實際連續出臺《萬寧市強農惠農富農行動計劃(2013年—2016年)實施方案》、《萬寧市農業農村工作要點》、《關於加快建設海洋強市的實施意見》、《萬寧市2013年檳榔產業發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結合全市「建設花園城市,打造度假勝地」的全局目標,實施了「數字理農,質量興農、高標富農、市場旺農、金融支農」和農業「組織化、設施化、產業化
  • 「中國農業新聞網」世界農業可分三大類,不可能存在統一模式
    由於符合農村外部資本要求的、規範的土地流轉佔比很低,導致能夠用於支付農業資本化的成本所必須的絕對地租總量並沒有明顯增加; 同期,加快城市化造成農業生產力諸要素更多被城市市場重新定價,在這種「外部定價」作用下的農業二產化所能增加的收益有限,根本不可能支付已經過高,且仍在城市三產帶動下攀高的要素價格。於是,農村的資金和勞動力等基本要素必然大幅度淨流出。
  • 寧波:餘姚市三培育用科技推動農業產業化
    寧波:餘姚市三培育用科技推動農業產業化 2016-07-07 09:42:29來源:浙江省科技廳作者:餘姚市科技局編輯:張吉   近年來,餘姚市積極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打造百億級農業龍頭企業方陣,讓「龍頭」來引導農民從事標準化生產,提高組織化程度,加速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型、效益型的現代農業轉變,最終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農企雙贏,助推餘姚市現代農業發展。
  • 回良玉考察貴州 強調不折不扣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中新網9月8日電 據中國政府門戶網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貴州考察農業農村工作並主持召開部分省份農業農村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從政治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意義,堅持不懈地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
  • 2020-2026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分析報告
    第一章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綜述  1.1 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的定義    1.1.1 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的定義    1.1.2 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涵蓋領域    1.1.3 農業產業化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1.2 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政策環境    1.2.1
  • 新農人不能畫地為牢!新農人如何「跳出農業做農業」?
    新農人,是近年湧現出來的一個新群體。相比傳統農民,新農人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識、有眼光、有技術、有理念、有情懷的人群。在這個「三農」問題亟待破局的時代,新農人的出現,被賦予了很多含義和期望。現實中,的確有很多新農人通過新技術、新思維改變了傳統農業模式,取得了極大成功。
  • 培養高素質新農人 助力中藥材產業化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今年以來,河南科技學院積極貫徹落實《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積極培育創新創業型高素質「新農人」,推進全省中藥材產業化高質量發展。    11月4日至18日,為支持輝縣中藥材產業發展,河南科技學院舉辦了2020年中藥材產業創新創業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以實學實訓的方式培育中藥材新農人。
  • 以農助旅 依旅興農——我省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助農增收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堅持「以農助旅、依旅興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形成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農村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提升農業、美化鄉村、富裕農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 【數博·現場見】黔農良品徐顏燕:打造智慧農業 用大數據服務...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楊豔 徐昆)「這個智慧農業平臺涵蓋了農技諮詢、業務培訓、在線考試等功能。」在2019數博會上,貴州黔農良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顏燕為記者介紹說,「在沒有這個智慧農業平臺之前,農產品需要認證提交材料都只能現場人工檢測。而現在,在線就能完成。」
  •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師生參訪山東農業大學(圖)
    「屏東科技大學2008農企業管理系碩士班及碩專班研究生山東省教學觀摩團」一行25人抵達泰安市,專程到山東農業大學參觀訪問,並與農大經濟管理學院師生就農業產業化問題進行座談。他指出,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形式有兩種:縱向聯合和橫向聯合。縱向聯合,是把人為截斷了的農業再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內在聯繫重新連結起來,從而進一步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農業產業縱向聯合的典型模式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橫向聯合,是把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直接組織起來以「集團軍」的形式,共同進入社會化大市場。這是提高農業的市場集中度,進而矯正農業弱質特性的根本途徑。
  • 山東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舉措解讀①丨產業化經營!山東這樣發展農業...
    啟動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範工程,推進縣級以下郵快合作試點。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城市社區或郊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加快智能包裹櫃、智能快遞櫃、鮮活農產品配送站向配送終端布放。積極發展便民菜店、社區直通車等多元零售業態,推廣農超、農企、農旅等多樣化產銷對接模式,鼓勵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到2022年,新增糧食物流和倉儲能力500萬噸以上,農村物流節點覆蓋率穩定在100%。
  • 山東新增1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發布《關於遞補128家企業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通知》。按照《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規定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開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對2018年監測合格和遞補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開展了監測。
  • 樊金龍代表:引導過剩資金流向農村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安市市長樊金龍說,「三農」和流動性過剩是兩會上的熱點話題,實際上這兩個話題完全可以聯繫起來討論。建議政府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市場上過剩的資金吸引到真正需要資金的農村。    樊金龍說,一方面是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農村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
  • 疫情背景下,有機農業將迎來浴火重生?
    農創精華 不白觀察第421期有機農業一直不怎麼被看好,付諸報端壞消息不斷, 成都尚作遭遇關店危機、君暉農場倒閉、一號農場持續虧損、萬達投資有機農業一直未盈利……一邊是資本背景下大電商不斷刷新的銷售數據,另一邊,是全國90%的有機農場處於虧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