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協同創新 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2020-08-28 中嘉博眾集團

隨著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社會產業快速轉型升級,計算機軟體已成為全球科技高新技術產業的領頭羊,在金融、教育、醫療、國防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網絡強國和製造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軟體產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頂級專業人才的支持,日前,教育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了《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為下一步「深化軟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軟體生態體系建設,推動我國軟體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指南》明確提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途徑。由此可見,校企協同創新是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靈魂。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實現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利益共擔,是校企協同創新機制長效發展的動力。


校企協同 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瞄準現代社會對複合型軟體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核心,南航始終踐行「夯實數理基礎和強化實踐能力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改造傳統工科一元化培養模式,建設多元化、有特色的學科交叉和產教融合的專業培養方案,強調產業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為保障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適應性,根據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在加強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確保專業課程的目標能夠與企業實際需求相吻合。同時,以企業生產活動為基準,優化課程教學模式以及教材。在課程體系重構中,依據實踐應用技能的培養需求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完善,特別需要對現有實踐課程、課程設計、認知實習及畢業設計等與實踐過程有效結合。以「課程教學+企業實踐」的方式,搭建高校與企業的橋梁,以系統能力為核心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軟體工程人才。


校企協同 激活雙師型師資隊伍

通過多元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協同構築一流的師資隊伍。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堅持走「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的道路。

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加大企業導師的引入力度,聘用行業、企業優秀人才,承擔產業項目化教學任務。以項目任務為紐帶,與專業教師隊伍構成「多元結構、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滿足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師隊伍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考慮把教師送到企事業單位學習,在企業建立定期的專業教師實踐計劃,讓具有充足理論知識的教師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構築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的管理體系。


校企協同 共築企業實訓基地

軟體類專業人才的培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為目的,這其中,實踐實訓便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企業實訓過程中,以企業實踐的標準來建設、管理、考核學生的實習表現,促進企業從單純用人向「用培並舉」轉變。學校對每個企業項目式實習基地配備校內導師,學校發揮學科技術資源優勢,企業發揮產業項目資源優勢,促進培養與需求對接。實習以項目需求為核心,學校骨幹教師、產業專家為輔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為成員,一方面承接企業部分項目開發任務,主要包括軟體定製模塊開發、集成開發等,通過比企業更靈活的團隊組建模式,降低企業開發成本,幫助企業完成項目交付。另一方面,鍛鍊和培養了學生的時間動手能力,讓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實現校企雙方共贏。


校企協同 共建一流創新平臺

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需要拓展校企協同育人的內涵與路徑。校企協同共建一流創新平臺有利於促進高校打破邊界,推動校企間開展產學研聯合協同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營造良好的校內項目創新創業新氛圍。南航融合人才跨界培養,與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組建主題創新區,由企業或者科研院所發布科創類研究課題,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和企業導師聯合組隊(含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師、企業技術骨幹),實行雙導師制,資助項目研究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到企業現場考察和調研,力求解決企業研製、生產、管理領域的實際問題,探索多學科交叉、科教互促、產教融合的新方法、新平臺和新體系,打造體現政府、行業、高校、企業「四方聯動」,教學、科研、生產、管理「四環融合」,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師和企業員工培養「四位一體」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平臺。


校企協同 探索評價激勵機制

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有效互動的評價,是人才培養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的有力保障。首先要注重智能教育的前瞻性研究,促進教師核心能力素質和智能教育綜合素養的提升。其次改革教學管理,優化運行流程,加強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鍛造出堪當工程英才培養大任的高水平卓越教師隊伍。如鼓勵青年教師參與的產業科研項目,讓項目與教學緊密結合,把科學研究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滲透到教學環節中,實現課程與產業科研項目融合、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技能培養的串聯,為企業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學生通過參加校企聯合的課題研究,不僅可以熟悉專業基本知識,還可以了解軟體行業的最新動態,進一步擴大視野,真正實現教學、科研與企業三方的良性循環。最後推進交叉團隊評價機制,健全教學評價激勵制度,在績效考核中向這類教師傾斜,激發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的內在動力,培養適應軟體產業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軟體定義世界,軟體定義未來。」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軟體人才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培養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特色化軟體人才,是推動我國軟體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不懈追求的目標。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指南》精神,堅持「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校訓,遵循「團結、儉樸、唯實、創新」 的優良校風,努力建設「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高水平軟體教學與科研平臺,為我國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 | 雪梨協議研究院 | 轉自職教工科科研(微信號:zjgkjy)

聲明丨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以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為例,闡述了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產業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做法。,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道科技」)合作,共建「農經—新道商學院」,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均收穫了相應的成果。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召開2020年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召開2020年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論證會 2020-06-13 04: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職產業學院協同創新機制內涵與建設路徑探析
    由於教學工作一般都以學校為主導,因此企業不易深入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擇、師資調配、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等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在產業學院合作中企業往往充當了被支配的角色。同時,學校與企業之間也未能形成良性的研發應用互動,學校老師還不能深入企業實現科研創新的轉化,進而助力企業技術升級改造。
  • 「產學研」齊發力 走活人才培養這盤棋——聚焦南京工程學院校企...
    對於地方高校而言,應把定位轉到培養應用型人才上來,把人才培養著力點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來,讓學生切實擁有搏擊未來、馳騁社會的技術技能。從何處著手,撬動高水平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大棋局?
  • 政校企協同,學校需主動作為
    然而,面對當前政校企協同合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操作層面缺乏剛性政策與制度、協同培養人才缺乏平臺支持、企業責任與利益缺乏關聯等,一些高職院校駐足不前,埋怨與觀望情緒嚴重影響了政校企深度合作的推進步伐。如何推進政校企協同合作?江蘇商貿職業學院主動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聯繫,有效開展項目合作,不斷提升服務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能力,贏得了政府和合作企業的信任與支持。
  • 藉機制創新之引擎 領跑產教協同育人實踐
    通過與國內龍頭企業中聯資產評估集團公司(下稱中聯集團)共建「萬裡-中聯」協同育人聯盟,學院進行了一系列聯合培養機制的探索。這些創新的機制有效地解決了現有產教協同育人實踐中「資源依賴不對稱」、「教育、產業中的勝任能力培養錯位」、「育人質量難獲行業企業認同」等痼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奧雅設計與西農攜手打造「西農-奧雅協同教學...
    奧雅設計在行業深耕二十餘載,對行業人才培育有著自己的獨特理念,在教育部指導下,積極參與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助力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將奧雅設計多年來的行業經驗及對人才培養的理念、行業對人才新標準及新要求等通過協同教學與高校無縫對接,圍繞目前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支持高校進行創新型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
  • 上海交大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教育部網站今日發布《上海交通大學探索校企聯合培養工程人才新模式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實施以企業項目研究為主導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精英工程人才的「雙導師」制和項目資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 培養創新農林人才「仲愷方案」又添新動力
    該學院致力於培養擁有新農科、新工科思維和統籌綜合工作能力的創新型、產業型和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首批選拔30名學生入選。據了解,仲華基因科技產業學院是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與華大基因共同合辦的科技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將在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培養過程、質量評價和教學團隊等教育教學環節實現緊密融合,全方位、全過程建立校企信息、人才、技術、物質資源參與投入和融合共享機制,培養具有新時代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新農科、新工科思維和統籌綜合工作能力,接受基因科技產業學科交叉知識強化訓練的創新型、產業型和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 「校企合作創辦『菁英班』,知行合一培養卓越工程人才」
    9月18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2020創新生態:校企協同育人論壇在成都舉行,西安交大「校企合作創辦『菁英班』,知行合一培養卓越工程人才」入選「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典型案例,並受邀在論壇進行主題報告。
  • 龍建學院成立 校企合作培養道橋建設人才
    雙方將共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為龍江培養更多高質量道橋建設人才,為建設交通強國做出貢獻。黑龍江工程學院將堅持「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與龍建路橋股份有限公司將深入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打造校企合作升級版。
  • 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推動校企合作 建起人才培養「直通車」
    校企雙方籤訂校企合作協議 東南網記者張立慶攝東南網12月3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校企合作對於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與福建永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方面達成一系列協議,雙方就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方面做深度交流,將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項目體系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培育高素質人才。
  • 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
    新時代1+X證書的價值,是支持學習者「個性」和「自由」的發展,進而成為「創新」「協同」等體現複合型人才價值的人。(二)突出學習者複合型能力的人才培養整體思路從知識邏輯講,複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跨領域的,既有專業方面的寬基礎,又有特定領域的高層次,是一個「倒T」形態,能滿足智能化生產過程中的去分工化,是集技術理論和技能操作於一體的人才。
  • 首屆神州數碼雲上數據開發大賽落幕,創新校企合作及數位化人才培養...
    >首屆神州數碼雲上數據開發大賽落幕,創新校企合作及數位化人才培養模式2020-11-17 15:13:4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而隨著自身雲及數位化業務布局的深入,神州數碼也依託產業數位化轉型的實踐經驗與優勢,持續打通高校資源,結合數字領域先進成果和實用技術,先後與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等院校展開多維度的人才培養和校企合作,為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 重慶理工大學強化協同育人聚力新工科人才培養
    重慶理工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和重慶市重大戰略部署,傳承發揚「工以建國、技以利工」的紅色兵工基因,堅持市場導向、需求導向,強化協同育人,努力培養新興工程科技人才,推動實現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一是強化協同育人基地建設。
  • 武漢之行,第三屆中國房地產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峰會圓滿召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突襲了武漢。如果說前兩屆峰會都是在宣講與實踐各方大力提倡的「產學研用」以及「校企協同」,那麼本屆峰會則是將兩年的奮鬥成果與行業新形勢的有機結合,從產業多元化、數位化出發,將積澱已久的產教融合、校企共建落在實處。通過各項基地的籌備、搭建與建成,切實為「產學研用」中的「用」添磚加瓦,鋪路前行。
  • 深圳大學馮禹洪:校企合作如何培養更具有競爭力的AI人才 | 高校案例
    據雷鋒網了解,為了培養更具有競爭力的AI人才,突出深大特色,深圳大學與騰訊合作制定了人工智慧特色培養方案,打造了人工智慧特色班,在課程體系、資源銜接、師資培訓、課程內容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合作。據馮禹洪博士介紹,2018年,深圳大學與騰訊雲合建人工智慧學院,主要基於四點原因,一是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國家戰略、策略和政策方面鼓勵人工智慧發展;三是深圳大學與騰訊的地緣和血緣關係;四是校企強強聯合。
  • 地方高校應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西部貧困地區創新型人才培養力量不夠,科技人員不足、創新動力不強、創新成效不理想。培養好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是保證中國發展的底氣。創新型人才是具備創新能力、擁有開拓精神、能夠開拓新局面、可以對社會進步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
  • 2020商業創新大會·南方峰會——數智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盛大召開
    為滿足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對數智人才的新需求,8月5日,主題為「數智引領 人才升級——數智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盛大召開,來自政、行、企、校近500位嘉賓參加會議,圍繞數智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新途徑展開交流與探討。會上,雲財務會計專業標準體系正式發布,數智化財務人才培養邁入新的時代。
  • 石花班,湖北文理學院校企協同育人新探索
    通過引企入教,整合資源,產學合作,優勢互補,校企雙方合作開設了「石花青苗班」「石花菁英班」等特色共建班級。把企業需求引進校園,實施「訂單式培養」「項目式培養」,打造了「校中企、企中校」的校企交互、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