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一位荷蘭9歲神童,即將成為史上最年輕本科畢業生的消息,刷遍了朋友圈。
全世界,包括BBC、CNN都在報導。
不出意外的話,他將在十二月份打破金氏世界紀錄,成為歷史第一人。
現在最新消息傳來:這位神童沒辦法12月中旬通過畢業考試,拿到畢業證。也就是說,他不能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本科畢業生了。
校方還給出消息:這位神童最早也得等到2020年中期,才能達到畢業的要求。
神童父母就著急了,為什麼呢?小神童馬上就要10歲,而他想要超越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麥可·基尼,10歲就從大學畢業了。
如果他不能如期12月中旬畢業的話,就沒辦法打破記錄。
為了安慰神童父母,校方說,無論如何,小朋友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神童父母可不答應,明明說好12月中旬就可以畢業,校方說變卦就變卦。如果等到明年,黃花菜都涼了。
校方苦口婆心勸說神童父母:孩子距離本科畢業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如果太過急於求成的話,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學術發展,不是太好。
不管怎樣,神童父母還是堅決讓孩子從大學退學,轉到另外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因為目前小神童打破最小本科畢業生沒有什麼希望了,那就看看能不能成為史上最小的博士生吧!
讓我們來看一下,小神童可能沒有辦法打破的紀錄保持者麥可·基尼,現在在幹嘛呢?
美國神童麥可·基尼,10歲就從大學畢業,14歲獲得化學碩士,18歲獲得計算機碩士學位。但是他之後就沒有取得什麼成就了,最終落得個在好萊塢跑龍套的下場,以此謀生。
教育家哲學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破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這句話對每個家長來說都是有用的。
像荷蘭神童的例子並不罕見,每隔幾年就會有驚世的神童出現,但是很多都變成了「傷仲永」,小時候很厲害,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了。
中國就有這樣的例子。
1996年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魏永康,以602分的成績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一時間,轟動全國,被譽為東方神童。
四年後被保送進中科院碩博連讀。
僅僅三年,他卻被中科院退學,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
離開學校的魏永康回到家之後,誰都不願意搭理,離家出走,最終落了個身無分文的下場,被警察發現帶回了家。
神童隕落不止魏永康一個。
中國神童幹政,他12歲就考上中國科技大學,16歲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後來因為人際關係不好就逃避回國,之後無影無蹤,甚至有傳言說他瘋了。
美國神童威廉·席德斯,2歲自學拉丁文,3歲自學希臘文,7歲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10歲修正哈佛大學邏輯學教授書稿中的錯誤。
但最後行為變得古怪,慢慢淡出公眾視野,並沒有取得人們期待的成就。
人們就發明一個專有詞彙來描述這一現象,叫做「神童詛咒」,指的是如果人小時候太有天賦,長大後可能被天賦以及其他能力的缺陷所限,人生路走不長遠。
前陣子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陶哲軒在學術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他證明了困擾數學界近80年的考拉茲猜想。
這不是陶哲軒第一次引起轟動了。他本人的成長經歷就給世界上了一個天才「慢速」養成課。
陶哲軒從小就表露出在數學方面的出眾天賦,專家測試他的智商高達230,比愛因斯坦還要高。
面對兒子的出色,陶家父母又驚又喜。喜的是兒子智商超群。驚的是兒子除了數學,其他科目很難跟得上。
為了兒子人生的長遠,陶家父母決定確定不像其他神童父母一樣,催熟兒子,而是放慢腳步,在培養陶哲軒數學能力的同時,也多方面培養他在社交、情商以及人文科學方面的能力和知識。
期間,有一位相熟的教授建議陶家父母送孩子進大學,因為小陶澤軒完成有能力在12歲之前大學畢業。
陶家父母決定將選擇權給兒子,最終直到14歲時陶哲軒才進入大學,兩年之後,本科畢業17歲碩士畢業,21歲博士畢業,24歲就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
陶哲軒每一步都走得很穩,31歲,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之後,擔任過多個國家的外籍院士,現年44歲的陶哲軒,早已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
因為早年培養出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他能團結眾多優秀的數學家,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變成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系之一。
正是陶家父母對孩子的「慢養」,才讓被稱為「數學大神」陶哲軒,還有數十年的時間,攀登數學高峰。
最近很多家長在轉一篇文章《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這個標題源於一本同名書籍,它的作者是中國臺灣一個很有名的父親黑幼龍。
他一生育有三男一女,連高中都沒有畢業,卻把所有的孩子培養成才。
大兒子是耶魯碩士;二兒子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三兒子史丹福大學碩士;小女兒,從一個小太妹,變成一個全職太太。
尤其是二兒子,最能體現慢養的價值。
二兒子黑立國從小調皮搗蛋,曾經放鞭炮,差點把農民家的稻草堆點燃,還差點點燃鄰居的汽車,發展到後來,到超市順東西,被售貨員抓住。
黑立國性格不僅跳脫,而且成績落後,甚至考過零分,妥妥一個讓父母操碎了心的問題少年。
面對這樣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黑幼龍並不是上去就打,而是秉持這種信念:
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如果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在學習中成長,找到最好的自己,不愁他未來不能成材。
當售貨員堅持黑立國是偷東西時,黑母就很強硬,說:黑立國未滿十八歲,我是他媽媽,我來負責!「最後結清款項,回去。
回家後黑母很崩潰,擔心兒子會墮落下去。
黑父則是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說:「錯的是兒子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不會因此為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且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兒子。
從那一天起,黑立國回憶:他發誓再也不會做讓父母丟臉的事情了。
從此以後,他把心思花在學習上,成績突飛猛進,不僅順利考上競爭激烈的大學醫學院,而且還在29歲那年,被提升為醫院副院長。
黑幼龍曾說: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呵護、靜靜等待。
有個故事,流傳了千年。
說有一位和尚,把三個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送給了三個徒弟,分別是本、靜和安。
本是個急性子,他想趕快讓蓮花種子發芽、綻放,在大冬天把蓮子種在雪地裡,結果種子死了;
靜非常寶貝蓮花種子,就藏在屋中,日夜照料,好不容易等到發芽,結果還是因為時令不對,種子也死了。
只有安不慌不忙,等待季節流轉,他直到春天,天氣暖和,池塘水滿,才把粽子種在池塘邊,終於種子活了,在夏天開出了美麗的蓮花。
萬事萬物皆有定時,得要按照一定時間,順應他,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我們的孩子,何嘗不是故事中的千年古蓮種子呢?我們都希望它發芽開花,但是否給對了時節?是否過度保護?是否功利性十足,想催熟它,想讓其早日開放?
強扭的瓜不甜,自然開放的花朵,才能維持長久的芬芳和嬌豔。
在慢慢來、適當等待中,我們的孩子,也會如故事中的千年古蓮一樣,含苞綻放的。
*來源:教育致力於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