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又重溫了去年國慶節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中國機長》與《攀登者》。零下-40多度的萬米高空,寒風幾乎就像刀割一樣割在張涵予飾演的劉長健身上,他強忍著強大的寒風,克服各種困難後終於將飛機成功降落在機場,機長手已經完全凍僵,皮膚發紫,骨頭都脆了,但是他卻挽救了上百條生命。
在大風嚴寒的珠穆朗瑪峰上,胡歌飾演的楊光把睡袋割給隊友,他保護住了隊友,但是最終導致腿凍傷截肢。
雖然我們不開飛機,不登珠峰,但是冬天馬上來臨,每一年冬季發生凍傷的患者都不在少數。特別是近幾年來不少驢友喜歡在冬天穿越山林原野,一旦遇上大風雪天氣,氣溫極度下降極易造成登山者凍傷。
什麼是凍傷?
凍傷非常常見,用簡單的話講凍傷是由於長期處於極為寒冷的狀態下,而引起的人體局部或全身性的傷害。
輕微的凍傷可造成皮膚組織的紅腫、局部血液流通不暢,並會產生發癢、刺痛、麻木等感覺,需要治療;
嚴重的凍傷則會伴隨失溫,皮膚發黑、血管壞死,然後喪失知覺,造成全身永久性的損傷,可能危及性命,需及早進行治療。
凍傷如何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凍傷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由於低溫潮溼所引起的凍瘡、戰壕足和浸泡足;另一種是由冰點以下低溫所引起的凍結性凍傷,包括局部凍傷、凍僵和凍亡。
外界氣溫低於-30℃時,僅需數分鐘即可造成組織凍結。皮膚出現冰凍的空氣溫度為-15℃。《中國機長》中張涵予飾演的劉長健屬於此種凍傷。
高山凍傷,主要是高山低溫環境所引起的凍結性凍傷,這種凍傷在登山和探險時較易發生,發生後由於處理不及時又容易造成殘疾,必須引起重視,《攀登者》中胡歌飾演的楊光屬於此種凍傷。
凍傷如何進行分度?
在醫學上按照凍傷的程度把凍傷共分為4度:
Ⅰ度凍傷:亦即常見的「凍瘡」,受損在表皮層,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凍傷部位熱、癢、灼痛。症狀在數日後消失,愈不留瘢痕。
Ⅱ度凍傷:傷及皮下淺層,凍傷部位除紅腫外,還伴有水泡。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結痂後可痊癒。
Ⅲ度凍傷:傷及皮下組織,凍傷部位紅腫並有大水泡,凍傷部位皮膚出現黑色或紫褐色,痛感喪失。Ⅲ度凍傷會給組織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傷後除遺留瘢痕外,還可能有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
IV度凍傷:傷及肌肉和骨骼。發生乾性和溼性壞疸,會導致截肢。
Ⅰ度及Ⅱ度凍傷為輕度凍傷,與重度凍傷的區別在於有無明顯組織壞死。
如何科學規範的治療凍傷?
1.凍傷的基本治療目標是迅速復溫,防止進一步的冷暴露以及恢復血液循環。如果凍傷部位在復溫後,有可能在之後的行程中再度凍傷,則不可復溫。凍傷的早期治療包括用衣物或用溫熱的手覆蓋受凍的部位或其他身體表面使之保持適當溫度,以維持足夠的血供。復溫只需要將凍傷部位浸泡在36℃以上的溫水中即可,水溫不可高於40℃。每次20-40分鐘,每天2-3次。
2.除非有禁忌,止痛劑應在快速解凍時服用,以便止痛。當皮膚紅潤柔滑時,表明完全解凍了。禁忌用冰塊擦拭凍僵的肢體、乾熱或緩慢復溫,這可進一步損傷組織;對受傷部位的任何摩擦都是禁止的。
3.在完成復溫後,如果凍傷部位有傷口可以先使用消毒劑洗淨(清潔),然後使用凍傷藥覆蓋整個凍傷面(保持乾燥),並用紗布或繃帶包紮凍傷處。
4.應予以支持療法,如臥床休息、高蛋白/高熱量飲食、保護傷口以及避免創傷。應用抗菌藥物以預防感染,並及時免疫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恢復過程長達數月。侵襲近端指趾骨、腕骨或跗骨的損傷,有可能需要截肢。
如何預防凍傷呢?
凍傷的預防要抓好兩個環節,一是做好自我保護,二是「以動防凍」。自我保護就是針對引起凍傷的各種原因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針對氣溫低,配備各種防寒衣物,尤其是保質保量的鞋襪、手套、帽子、面罩等。著衣要外緊內松,多層保溫。外套要合身防風,以免冷氣穿透和衣服內的空氣形成對流,造成熱量喪失。裡層要適當寬鬆,各層內衣之間形成空氣隔離層。
2.凍傷多發生在手腳等肢體末端的地方,在較冷的環境下要佩戴羽絨並指手套等。
3.保持身體乾燥
潮溼是促發凍傷的重要因素。針對潮溼,要保持易凍部位、內衣、帽子和面罩的乾燥。腳比較容易出汗,一定要準備好乾爽的備用襪子,涉水後,要及時更換鞋襪。
4.注意防風,避免下午在大風中行進
風是促使凍傷發生的重要因素。風能加速熱對流和熱的喪失,促進環境溫度的降低。風速越大,人體熱量消耗也越多,越易造成凍傷。同樣低的氣溫,如果無風不一定引起凍傷,如果風大則可導致凍傷。風速大小不同,導致凍傷程度也不相同。
5.攜帶高熱量食物
針對參加戶外運動時熱量消耗大,抗寒能力下降情況,要隨時攜帶一些高熱量食物,以備急用。飲酒可引起血管擴張,增加熱量散發,吸菸有明顯的收縮外周血管的作用,因此,登山時應儘可能戒菸、戒酒。#百裡挑一#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