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麵以前竟敢叫「支那面」?揭秘日本歧視華人黑歷史

2020-12-11 時間樂活

1920年代日本開始工業化的進程中,拉麵提供了工薪階級價廉且飽足的選擇,雖然拉麵的起源早已有許多不同版本,但有一個說法是ラーメン(拉麵)這個名稱的出現,是由一位正直善良的日本人所命名。在此之前(即便是到現在仍有部分店家), 將這碗包含鹽分、動物性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速食,稱之為「支那面」或「中華面」。

大久昌治與其妻在北海道札幌經營便當店,在1922年僱用來自山東的王文彩為廚師,此後便將店轉型成以學生與鐵路工人為主要客群的餐館─「竹家食堂」。大久昌治的妻子經常目睹王文彩與其他來自中國的工人飽受當地人歧視,罵他們是「清國奴」,把他們做的面稱為「清面」,她深覺不以為然,便決定把菜單上的「支那面」, 改為廚師們喊的行話「ラーメン」(拉麵,日文發音為 ramen)。久而久之,「ラーメン」的用語便逐漸流行於札幌地區,再漸漸地普及於日本全國,而竹家食堂也正是札幌拉麵的始祖。

味噌湯頭,讓拉麵成為日本料理的一份子

其實不管拉麵起源論有哪些分歧版本,至少大家公認現代型態的日本拉麵,早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於橫濱中華街;而1910年,具有指標性的東京第一間拉麵店「來來軒」開幕了。接下來在各地開業,此後也各有擁護者的拉麵老店,除了前述創立於1922年札幌的竹家食堂,還有1925年福島縣喜多方的「源來軒」與1937年開在九州久留米的「南京千兩」。不過拉麵的發展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戰事的擴大、物資欠缺而一度中斷。

一開始拉麵只有鹽味湯頭,之後是醬油湯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日本被視為「中國來的麵食」,直到戰後1955年,位於札幌的「味之三平」開發出了味噌拉麵後, 才又帶起日本拉麵的流行。味之三平的第一代店主大宮守人花了八年時間研發,讓味噌與拉麵結為連理,並在昭和四〇年代被引進到東京百貨公司,掀起了味噌拉麵的風潮, 這時拉麵才正式成日本料理的一份子。

1955年拉麵界的傳奇人物山岸一雄先生開發出沾面,並於1961年開設「東池袋大勝軒」,建立了「丸長系拉麵」。接著,有跟烏龍麵一般粗的麵條、湯裡浮著大量豬油、大塊叉燒、份量十足的蔬菜的「二郎系拉麵」,在東京目黑區的都立大學開業,也為味噌拉麵流行添加柴火。1974年在橫檳開業的「吉村家」是豚骨醬油拉麵的始祖,其徒子徒孫們所開的店數量龐大,統稱為「橫檳家系拉麵」。

在地拉麵大放異採

到了1984年,拉麵店「一風堂」引爆博多豚骨拉麵的流行,1985年河原成美先生創立了「博多一風堂」,並將此品牌推向紐約等歐美大都市,成為全球知名品牌。1987年傳承自喜多方拉麵始祖「Hope 軒本鋪」、並遷到東京惠比壽的「香月拉麵」, 因表面一層「背脂cha cha」的特色,風靡了整個90年代。

總體而言,日本拉麵可分為像是「博多拉麵」或「喜多方拉麵」等以地域來分、並冠之以地名的「在地拉麵」(ご當地ラーメン);其他諸如「家系拉麵」、「大勝軒系拉麵」等亦屬在地拉麵。若以湯頭來區分,則有魚介系拉麵(魚貝類)、醤油拉麵、塩(鹽味)拉麵、味噌拉麵、豚骨拉麵等分類。

其中魚介系拉麵就是以鰹節與沙丁魚、竹莢魚或秋刀魚乾,混合了包括鯛魚、花枝、蝦、帆立貝等各種海鮮食材所熬成高湯的拉麵;醬油拉麵的湯底主要以雞骨或豬骨混合蔬菜熬煮,也有店家會加入小魚乾熬煮;鹽味拉麵則是以雞骨或豬骨熬煮的出汁配以高鹽而成;味噌拉麵的出汁(湯底)以豬骨與各種蔬菜混合熬煮,而所使用味噌的種類則各地不同。

豚骨拉麵自然是由豬骨熬煮而成,湯頭則因熬煮時火力的大小,而有火力大的白濁湯汁與火力小的清澈湯汁兩種,白濁湯頭來自於長時間以大火熬煮出骨髓並乳化的結果。

「番手」:日本拉麵專屬粗細度定義

每一碗日本拉麵的組成都有三個部分:面、湯(スープ)、與食材(具/ぐ)。不論是拉麵、烏龍麵或義大利面的面體,都是由麵粉和水所構成,但拉麵的不同之處在於加了礆水,也就是碳酸鈉與碳酸鉀等添加物。加礆水的目的是為了讓麵條吃起來夠Q有彈牙的口感,由於日本產的麵粉筋度低,光靠麵粉與水只能做出如烏龍麵的軟口感(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的南方)。

再來我們看看多加水面(タカスイ麵)與低加水面(ていかすいめん)這兩種面體的差別:多加水面就是麵條含水率高,在揉麵粉時加入較多水,得到光滑有彈性的口感,也由於麵條本身的水分含量多,不容易吸入湯汁,也較不易泡爛,適合搭配濃厚的湯頭;反之,低加水面由於在揉面時加水較少,更能夠嘗到小麥本身的風味,但也因此容易吸入湯汁,造成面體易爛的缺點,適合用於口味纖細的湯頭。

至於面的粗細,則是由制面過程中一種叫「番手」的切割刀所決定。所謂番手, 指的是30公釐的寬度可以切出多少面。比如說番手是一,就是30公釐寬的面,番手30,就是一公釐的面。日本拉麵主要分為極細面、中細面、中太面、太面、極太面等六種寬度,使用的番手為1828號。

此外,按照面體斷面的形狀,又可分成圓形與四角形,目前以四角形中的長方形面為主流,如果制面時改變長寬比例,還可以做成比例相同正方形的面;比例加大的話可以做成「平打ち麵」( 寬面) ;在刀片上裝橡膠板就能做成卷面;以及加入雞蛋的雞蛋面。

(北京時間生活頻道 來福君)

相關焦點

  • 日本拉麵簡史(二戰前華人篇)
    日本拉麵如何起源,又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得以發展呢?拋開歷史久遠、沒有後續發展的傳說暫且不談,本文詳細描述了《中日通商章程》籤訂前後,到二戰之前日本拉麵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起源和發展,以及華人的重要作用。
  • 日本拉麵為啥也能叫拉麵?
    說起日本的代表性食物,除了壽司和天婦羅,拉麵也是少不了要提到的。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拉麵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動漫《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日本的拉麵,源自於中國的湯麵,傳入日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88年的室町時代,但直到明治時期開放港口,隨著中國人來日的數量增多,大量中餐館裡物美價廉的中式湯麵便得以快速在日本普及開來。
  • 日本拉麵為什麼是拉~面 是時候告訴你真相了!
    在日本,拉麵被叫做ラーメン的時間可能還不到100年。雖然,這道美食從我國傳入日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88年的室町時代,但直到明治時期,這道面類料理才在日本普及開來。的節目中,揭秘了拉麵之所以叫ラーメン背後的溫情小故事。大正11年(1922年),位於北海道札幌的一家名為「竹家」的小店,經常光顧這家店的人群裡,有不少是在北海道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們經常點一道名叫「肉絲麵」的麵條。這道蓋著竹筍炒牛肉絲的麵條不僅吸引了中國學生,也得到了不少本地人的喜愛。然而,肉絲麵(ロースーメン)的叫法在日本人中間難以傳開。
  • 為什麼「印度支那」不是侮辱性詞彙而「支那」卻是呢
    而且,印度還分了支那和小支那。支那大體相當於中國,小支那相當於中國的屬國。也是在隋唐時期,中日之間的僧侶往來增多,這個稱呼就傳到的日本。《妖貓傳》裡日本和尚的原型空海,有本《性靈集》,裡面最早出現了支那這個叫法。只是當時還並不普遍。在江戶時代,把中國叫支那就比較普遍了,由中國傳到日本的拉麵,就被叫做支那面。
  • 支那,一個詞背後的悲憤與隱痛
    [摘要]任何詞語,隨著時間的改變,演變出不同的意思,一些被傳承下來,一些被時代拋棄,這是歷史的規律。往前100年,哪怕是在被現代人認為腐朽沒落的清朝,也沒人叫自己支那,他們都榮光地稱自己為大清子民。明治維新以前,哪怕是到了支那名作為中國代稱最為流行的江戶時代(大約就是我們的明末清初),也仍以佛教典籍為主,比如僧人大玄的《淨土頌義鈔探玄鈔》。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相傳由朱舜水傳入日本的鹼水拉麵,曾經也被稱為支那面。
  • 不用拉的日本拉麵,為什麼叫拉麵?
    說起日本的代表性食物,除了壽司和天婦羅,拉麵也是少不了要提到的。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拉麵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 居然是中華料理《拉麵狂》揭開日本拉麵的前世今生
    「拉麵」從中國傳入日本不過百餘年,現今卻已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國民美食,而「日本拉麵」也發展出了壯大繁盛的派別,紀錄片《拉麵狂》帶領觀眾深入日本拉麵的歷史,揭開其令日本為之瘋狂的神奇魅力。拉麵是日本人人皆愛的國民美食,近幾年來吃拉麵這股風潮也吹到臺灣,舉凡「一蘭」、「Tsuta蔦」或是「面屋一燈」,日本各大拉麵名店,皆爭相來臺設置海外店,每每引起民眾大排長龍,但你知道嗎,日本拉麵的歷史其實不過百餘年的時間,而且它的祖先居然是「中華料理」。
  • 香港美食 品日本拉麵冠軍富山面家黑醬油拉麵
    在日本《東京拉麵展》日賣千碗的黑醬油拉麵店家近日在銅鑼灣試業。拉麵迷可千萬別錯過,在17日開始的試業裡,有不少遊客是專門到香港品嘗。更有人把這家富山面家作為香港美食之旅必去之處喔。首次到訪, 當然衝着其得獎「名物富山黑醬油拉麵而來, 標準版本的價錢為 $75, 追加配料的版本則有 半熟蛋拉麵 ($85)、「人氣 No.1」京蔥半熟蛋拉麵 ($90) 和 叉燒拉麵 ($95), 胃納較大的朋友則可選擇「大」版本, 只需加 $10 便可, 悉隨尊便。
  • 日本拉麵,是一部悠久的食品文化史
    尤其是對初到日本的中國人而言,冷冷的壽司遠不如熱騰騰的拉麵來得親切,在滋味上幾乎毫無阻隔感。確實如此。在一般日本人的眼中,拉麵是被列入中華料理一類的。前面已談及,中國料理在近代日本的登場才不過百來年的歷史,拉麵的出現,就更晚些。
  • 「支那」一詞是如何由褒變貶,成為禁語的?
    日本人看著中國國運不振,自己反而強大起來了,覺得自己才是「東亞主宰」,「天選之子」,也就是,自己才是「中國」,所以不願稱呼咱們是中國,就把「支那」當成了一個矮化中國的詞彙。好好的一個詞,就這麼被日本人給用壞了。而中國人也反應過來了,以前支那是雅稱,現在日本人矮化咱們,咱們再用也不合適了。
  • 火影忍者日本史 | 拉麵:美食裡的文化與修煉
    歷史上的日式拉麵直到20世紀初才由江河日下的清帝國傳入日本,距忍者風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整整三百年,忍者與日式拉麵之間自然不可能有任何交集。在《火影忍者》中,獨自生活的漩渦鳴人還經常吃使用一次性容器的杯麵——作為方便麵的一種,這種杯麵的歷史更為短暫,直到1971年才由日清食品公司發明出來。
  • 日本拉麵哪家強?
    傳說函館華人小區端上的標準湯頭比橫濱和東京盛行的醬油湯底更薄更清爽,但原因已不可考。結果,這個沿海的繁華小鎮成為雞—豬混合高湯的發源地,雞與豬經過長時間慢火熬煮後,高湯呈現金黃顏色,口感溫和。函館是日本唯一聲稱鹽味拉麵是他們發明的城市,拉麵形式也受到地區影響。配料多是標準配料,麵條要煮到頗軟,是在寒冬中吃來能撫慰人心的拉麵。
  • 日本叫中國「支那」咱們叫日本什麼?讓日本至今都感到恥辱
    和我們的鄰居日本一樣,在唐代學習中國文化也很自豪。在東漢時期,日本人向中國鞠躬,日本使者是短小的。所以漢光皇帝劉秀從中國漢朝開始,將日本稱為「倭國」,將日本皇帝稱為「倭王」。人們稱日本為「擅自佔地者」。為了能夠學習中國古代的中國文化和先進的手工業,日本也希望中國人稱他們為「奴隸」。
  • 有一種面叫做日本拉麵
    地道的日本拉麵裡面的食材有,麵條,湯底,還有各種配菜,其實日式的拉麵,裡面的配菜也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說即便你去到日本當地來品嘗拉麵,也是能夠吃到幾種配菜各不相同的拉麵的,但是一般配菜是一定會有叉燒的,叉燒的口感是非常的獨特的,尤其是搭配上濃鬱的湯汁,口感更是一絕。
  • 【專訪】《拉麵》作者顧若鵬:「國民飲食」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
    「我希望在書中展示的是,如果沒有之前的悠久歷史——12世紀的僧侶帶來了味增製作工藝、江戶時代人們對蕎麥麵的喜愛、1860年代華人移民來到日本——拉麵是不會誕生的,」他說,「是兩種文化之間源遠流長的食物加工工藝的交流促成了日本拉麵的誕生。」
  • 「國民美食」日本拉麵的靈魂究竟是面還是飯?
    就和中國有「八大菜系」一樣,日式拉麵也區分地域以及口味,比方說九州的博多拉麵、北海道的味增拉麵、還有福島的喜多方拉麵以及關東的醬油拉麵(其中博多拉麵、味噌拉麵和喜多方拉麵還並稱為日本的「三大拉麵」)。 眾多風味的拉麵中,日本當地人究竟喜歡哪一款?
  • 「支那」的詞源解釋:一個詞彙中的近代史
    但當時這種稱謂不過偶爾為之,且是作為通常稱法的一件別名或美稱的意義上來使用的,一般人並不知曉。從古時到明治中葉,日本人通常都稱中國為Morokoshi(モロコシ),Kara(カテ),稍後也稱Toh(タウ)。這些都是日本人對漢字「唐」的讀音,大體表明了其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唐朝文化長期不斷的仰慕心理及其所受的深遠影響。
  • 「專訪」《拉麵》作者顧若鵬:「國民飲食」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
    「我希望在書中展示的是,如果沒有之前的悠久歷史——12世紀的僧侶帶來了味增製作工藝、江戶時代人們對蕎麥麵的喜愛、1860年代華人移民來到日本——拉麵是不會誕生的,」他說,「是兩種文化之間源遠流長的食物加工工藝的交流促成了日本拉麵的誕生。」
  • 不會日語,去日本怎麼吃上一碗正宗的日式拉麵?
    不過平時時間不太充足的時候,暖暖的一碗拉麵,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溫暖。對日本比較了解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日式拉麵在這個國度所受歡迎程度那可以說是堪比演藝界的老戲骨了。再質樸的一碗日本拉麵,也蘊含著拉麵師傅的認真與投入。
  • 明月幾時有智力交付中心|為什麼是日本拉麵
    一談到日本料理,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壽司,而排在第二位的,自然而然的就是拉麵。而為什麼拉麵成為日本的享譽全球的食物,明月幾時有創始人、海爾大學客座教授張光宇對此展開了以下分析。一碗日本拉麵,可以分解為:面、配菜、湯底、著味、調味,「大口吃麵、大口喝湯」便是日本拉麵的靈魂。日本幾乎每個地區都有本地特色的拉麵,味道不同、手法不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大門派,札幌拉麵、博多拉麵、喜多方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