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建立3個關於金錢的認知,培養從小和錢打交道的能力

2020-10-10 豆豆賈

金錢教育,要從小孩子時期開始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和我一樣的想法,認為小孩子,甚至是學生時期,是不需要學習財商知識的,等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再說錢的事兒。不過我們會發現,有一天,孩子會和我們伸手要錢了,比如要硬幣玩搖搖椅。

孩子會對錢有一些看法了。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帶孩子,有時候會傳遞給孩子一個觀念:錢很髒,不要老是摸它。如果親人之間總是因為錢吵架,孩子可能會從心裡認為:錢不是個好東西,它破壞家人的感情。

所以其實,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在和錢,建立關係了。我們需要從小給孩子樹立合理的金錢觀念,這樣孩子長大後就不會從心裡抗拒金錢,也能培養他們和錢打交道的能力。

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關於3個金錢的認知,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傳遞給自己的小孩。


一、金錢,是一個便利的工具

剛剛我們提到,小孩子可能會從心裡認為,錢會破壞親人的感情,如果大家總因為錢吵架的話。作家村上世彰在《從小和錢做朋友》一書中告訴我們:

「錢,是個很方便的工具,它只有與物交換,衡量價值高低,存儲三個功能「」

我們知道,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錢,買和賣是做物品和物品的交換。比如小張用魚換小李家的臘腸。後來呢,小張想用魚去換雞蛋,但小李家並沒有雞蛋,物物交換不方便,於是乎發明了金錢。比如小張用魚去換錢,再用換來的錢去買小王的雞蛋。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那裡比較窮的村子,仍然有這種物物交換的習慣,比如一到了夏天,就會有人喊:麥子換西瓜咯。

作者村上世彰告訴我們:

錢並不是自然界本來存在的東西,它源於人類的發明。

所以你看,錢本身並沒有好和壞的性質,它只是一個方便的工具。

因為錢可以用來和物品交換,它自然就有衡量物品價值的作用。比如一元錢可以買一根棒棒糖,但買不來一包酸奶。然後呢,用不到的錢,還可以存起來,留著花或者投資增值。所以它還有存儲的功能。

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需要告訴他們錢是一個工具,沒有好壞。錢並不是不好的東西,它也不會傷害人們的感情。



二、對數字敏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數字就頭疼的時候,我有,我對數字並不是很有興趣。有時候看到一堆數字還會覺得頭暈。直到有一天,我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裡看到一個觀念:

不要在意數字本身,而是去看數字想告訴我們什麼。

是的,數字本身或許讓我們覺得頭暈,但是它是來向我們傳遞信息的。

《從小和錢做朋友》這本書的作者也告訴我們,想要成為錢的朋友,而不是變成錢的奴隸,需要對數字敏感。

這句話怎麼理解?

我們先來講一個例子。在我們固有的認知裡,認為收入高的人就會很幸福,價格高的東西品質自然會更好。作者村上世彰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

一旦我們認為價格高的就是好東西,我們就會把賺來的錢都放在高消費的地方,用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當然,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作者說,這樣會被錢綁住我們的手腳。

這裡再接上對數字敏感這句話。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同樣一種東西,不同的時間價格不一樣。比如我記得有幾年,大蒜好貴,去年的豬肉也蠻貴。等這些物品價格降下來的時候,它就不如高價的時候好吃嗎?

並不是,味道可能相差無幾,而有時候,價格貴時,可能還不如便宜時好吃。那為什麼品質並沒怎麼變化,價格上去了呢?因為稀缺,當年產量並不高,也就是說,高價格不一定是品質好,還有可能是稀缺。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對數字敏感,因為數字背後在傳遞著某種信息。數字高不代表就是特別好,而是物以稀為貴,所以不需要一味去追求高價。作者村上世彰在書裡講,他並不提倡胡亂花錢,而是以自己真實的需求為準。

作者以秋刀魚的例子舉例。如果6元的秋刀魚肥美又好吃,那麼去超市買18元的秋刀魚,就有點浪費了。這樣我們也可以避免孩子過上,自己負擔不起,而且也並不太需要的物品了。

怎樣培養孩子對數字敏感呢?

作者講到,他小時候很喜歡去超市裡看價格標籤。他對這些數字很感興趣。如果我們想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也可以這樣試一試呢。其實寫到這裡,我也剛意識到,我平時去逛超市,逛商場,菜市場,原來是在被一堆數字包圍著。



三、為「夢想」存錢

你小時候,會怎樣處理自己的零花錢呢?我記得,小時候我一旦手裡有了錢,就想辦法把它花出去了。我記得有個小學同學,放寒暑假的時候,幫大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人會給她幾塊的零花錢。她會存起來,平時買文具,買本子。

而我當時並沒有這個意識,我只知道,有錢了就要立刻買東西,要麼買點炸串,要麼買盒磁帶。但是需要用一些錢的時候,發現自己並沒有攢下錢。

而作者告訴我們了,孩子平時用不到的錢,或者說有錢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留出一部分,然後存起來。這些錢並不是為了限制金錢的流動,綁住錢的手腳,不敢花錢,想囤積錢而存起來,而是有計劃地存起來,(有條件還可以學習如何讓錢增值)比如說孩子想要去哪裡玩,買個什麼電子設備,都可以。

關於存錢,這裡要額外插上幾句。存錢的目的,不是因為恐懼錢花完了就沒了,所以要存起來,綁住它,不敢花。作者告訴我們,他的父親曾告訴他:「錢是不喜歡寂寞的」。也就是說,錢是要流動的。比如存錢之後讓錢增值就是一種流動。如學習一門新的技能,買書閱讀,錢生錢等等。

這裡存錢的目的,不是恐懼沒錢花,而是有一定的目標,增值或者說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即使沒有目標,也可以先存起來,也許以後會有。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介紹給大家的金錢認知,正如村上春彰所說:「沒有錢,夢想就只能是夢想。」希望孩子們都能從小學會和錢打交道的知識,長大以後為夢想而活,不為金錢所累。

相關焦點

  • 從小培養孩子財商的七大方法
    財商是指一個人與金錢(財富)打交道的能力,最早出自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能力: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德國人在孩子年齡較小時通過童話故事來引導孩子建立金錢的價值觀,例如《小狗錢錢》一書,被吉婭收養的獵犬竟然是理財天才,它帶領吉婭去尋找金錢的秘密和真相。
  • 說說我教孩子和錢打交道的14招……
    人的一生,離不開跟錢打交道,財商教育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我一直很重視。從娃3、4歲起,我就開始了對娃的財商教育,陸陸續續,帶著娃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八年有餘。
  • 怎麼培養孩子「財商」?嘗試這5個方法,讓孩子成為金錢小管家
    與其將來後悔,家長不如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給孩子做財商啟蒙,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財富。1.對金錢有正確的認知對金錢的認知存在著兩個極端,一個是視金錢如糞土,還有一個就是視金錢如性命,其實這兩者都不是對金錢的正確認知。
  • 孩子從小就應該培養的能力是哪些?
    前兩了吶喊和大家分享了怎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專注力,一個人只具備這兩種能力肯定是不夠的,那麼今天就由吶喊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哪些能力是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擁有的。一、專注力,前兩天吶喊專門針對專注力的培養方法和重要性做了分享,具備了專注力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才能夠不為外力所擾,專注於學習或要馬上完成的事物,才不會做事拖沓。從小就要培養,因為專注力的形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小時候不注意培養,長大了就很難有時間,有精力去做了。但是專注力對於一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顯然是必須的。
  • 如何培養孩子管理金錢能力,不如試試以下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管理金錢的能力,不如試試以下方法:1、讓孩子管理金錢懂得權衡利弊給孩子零花錢不要去沒收,而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管理,必要時可代管,在需要的時候給她,孩子遲早都要成人,都要過自己的生活。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最需要的,零花錢畢竟有限。
  • 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
    這樣在物質獎勵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大姑家的表姐就是屬於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大姑的養育方式和蔣姐的「勞動獎懲方式」如出一轍。「買套房就想讓我和她結婚啊?起碼也得再配個豪車,也許我可以再考慮下。」去年大姑病危住院,當全家人打電話通知表姐時,她卻說自己工作忙碌,請假會扣錢,月薪一萬了。
  • 巴菲特:孩子上幼兒園後,就可以和他談錢了,要從小培養理財觀念
    問各位家長一個問題,你們打算什麼時候和孩子談錢這個問題呢?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不著急,長大再談就可以;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長覺得錢這個問題應該從小開始談。巴菲特在家中安了一臺老虎機,主要目的是讓孩子遠離賭博同時學會珍惜金錢。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道:在教育孩子與金錢打交道的時候,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 《小狗錢錢》:早早地和孩子談錢,真的很重要
    它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稍微分享到成人的特權——賺錢。它幫助小女孩吉婭學會了和金錢打交道的方式。小女孩不僅自己掌握了使用錢的技巧,還幫助父母走出了財務危機。希望通過這本書,家長們不僅知道:和孩子談錢,永遠都不嫌早。更重要的是,正確地談錢,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負責。
  • 生活中80%的問題都與金錢有關,那該如何和孩子談錢?
    沒有人教我們,全靠自己摸索,費事低效,經常會陷入金錢困境。作為家長,為了避免孩子重蹈覆轍,在學校不教授與金錢相關知識的現實中,我們需要主動作為,積極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起與金錢之間的和諧關係。
  • 優秀的父母,不會避諱跟孩子談錢!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前段時間,關於孩子花錢的兩條熱搜。一個是三個小學生一起去餐館吃飯,點菜時用計算機精打細算算價格,看看自己帶的錢夠不夠;另一個則是,一對姐弟網貸欠下30萬巨款,當保安的父親,拿出6萬積蓄,仍然杯水車薪。
  • 如何從買玩具開始培養孩子的金錢管理和節約?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對新玩具情有獨鍾,所以買玩具成了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因為家裡的玩具已堆成山,但是孩子還是要買新的!其實家長可以通過孩子買玩具這件事,給他建立正確金錢觀,教孩子從小就學會怎樣明智地消費和克制自己的購買慾,培養孩子對金錢管理和節約的意識。
  • 孩子愛錢是好事,正確的金錢觀就應該從小培養
    同事有個五歲的小女兒很可愛,我問她:「你的夢想是什麼?」她告訴我想當個明星,「因為她們唱唱歌就有很多的錢,有了錢就可以買很多很多的東西」。孩子可能對明星背後的辛苦並不了解,但是孩子們小小年紀夢想就和錢掛上了鉤,就連剛上幼兒園的三歲小朋友都知道錢是好東西。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如果一個人從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也就是「情商低」),那麼,他智商再高,也很難取得成就。反之,情商高的人,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歡與人交往,願意分享、合作,為日後成功做準備。
  • 如何讓孩子對金錢有正確的認知
    真實的金錢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足夠的錢,或者是家長自己對金錢的嚴格控制。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能很好地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富足不能驕傲自滿,貧窮不能卑微,人的幸福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細心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即使不富裕,也能享受許多的快樂。
  • 「書評」培養金錢的主人,請從小開始
    你可以不會理財,讓錢生錢,但不能不會正確的去使用金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要麼在長大後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糾正錯誤的,要麼從小就培養期正確的金錢觀。對於家裡有小朋友的,如何去從小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朋友推薦的《忍住!別插手!》系列之《正確的金錢觀》,將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 孩子從小就自私?分析「兒童認知理論」,培養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換句話來說,兒童之所以不能對於複雜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不是因為兒童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和認識能力,而是這個階段的兒童本身的身體發育特質所導致的。儘管「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發展至今已經發展到腦神經領域並被不斷補充,但是皮亞傑的核心觀點依然是該理論的框架。
  • 孩子是路痴,3個方法,幫助家長,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
    有這麼一類人,他們被稱為「路痴」,比常人更容易迷路;他們不太擅長整理和收納東西,腦子比家裡更亂;他們不擅長玩拼圖,總是在拼裝完成發現多出了好多零件……這種種表現,都是因為空間思維能力差。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1.多用空間詞彙孩子只有暴露在豐富的空間詞彙中,他才更會關注周圍的空間位置信息,對空間的理解也就更深。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既然知道了思辨能力這麼重要,那麼孩子從小改如何培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一、學前階段培養思辨能力學前階段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特徵也很明顯。從託兒所開始,課堂上老師就會給孩子很多的語言表達的機會。
  • 《錢包包的財商養成記》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開啟孩子幸福之門
    把握孩子理財能力關鍵期兒童接受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個關鍵期之說。比如說語言訓練,2~4歲是關鍵期;數學思維,4~6歲是關鍵期。對理財能力而言,其培養的關鍵期是5~14歲。就是說,從5歲開始不早,從14歲開始不晚。如果家長提前了,比如從3歲開始,孩子的認知能力沒有達到,這種教育就是無意義的教育。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如果一個人從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也就是「情商低」),那麼,他智商再高,也很難取得成就。反之,情商高的人,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歡與人交往,願意分享、合作,為日後成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