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離不開臨場的發揮,也是實力的體現,尤其是高考作文,要即興寫出一篇高分文章,離不開平時的閱讀積累,也離不開評分老師「慧眼識珠」。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選擇了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面臨的問題,思考和父母、和家庭、和朋友之間發生過的事情,談出自己的體驗和思考
在閱卷過程中,有一篇作文的評分差距過大,第一位老師評分39分,而另外兩位老師給出55分的高分,最後遞交到審查組後,經過綜合評價被判為「滿分」。 為什麼同樣一篇作文,三名老師的分歧會非常大?為什麼審查後又被評為滿分?
作文的題目是「生活在樹上」,開篇第一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這樣的開頭,連續拋出「海德格爾的名言」和生僻的「嚆矢」。馬丁·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嚆矢,比喻事情的開端。
直到看到文章的中部,才明白「生活在樹上」的含義可以從「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中尋找到呼應,直到文章結尾,說出文章的主題:始終熱愛大地,又體現個體的超越性。
這樣的文章難以在短時間內品讀出其中的意味。第一個老師給39分,可能是因為文章過於晦澀穩重,讓人不容易讀懂。
不認可「文章內容」的網友認為,文章的文風很奇怪,引用多位名人名言,反而顯得內容哲理性太強,尤其是能用正常的文字表達為什麼要用生僻字,更加讓人不容易看懂文章具體要表達的意思。
寫文章最終目的還是傳達自己思想,應該選擇最恰當的表述方式,而不是過度的引經據典。網友質疑這篇高考作文一味地選擇尼採等世界名人晦澀的句子,賣弄一些自己也不是完全理解的辭藻 名人名言,顯得無文採可言。這樣的文章不配「滿分」。
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認為,在「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交口稱讚是「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很多考生喜歡在文章裡引經據典,但是這篇滿分作文能夠完美嵌入像海德格爾,黑格爾的名言事例,涉及了很多現代社會人類學的理論。
文章裡表達的東西在高中生裡絕對算有深度,結構承上啟下,融匯貫通。作者合理地引用名人名言的意思,應該是理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所以,獲得滿分似乎在「情理之中」。
在考場短短的時間裡,能有效整理看過的生僻,有條理地切合題目的知識,還能夠用老道的文筆成功整合成完整的文章,作者的作文水平確實很高。所以,也有網友認為,不論是否有賣弄的嫌疑,光是這樣的能力就配得上滿分。
高考取得滿分的作文,行文方式和評卷標準都會對第二年高考產生導向。如果考生沒有足夠量的知識貯備,建議不要去寫這樣哲理性強的作文。否則,缺少過硬的作文技能,很可能會判成不知所云的「高深」作文,拿不到滿意的分數。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到底是文章內容晦澀,本身沒有足夠的吸收力,憑著堆砌辭藻譁眾取寵,還是作者本人寫作功底深厚,博聞強記,考場上寫出這種文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