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普遍化的時代,幸好有基因監測讓未來可期

2020-12-15 一刻talks

王小康,水母基因CEO。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碩士。

這是一刻talks的講者王小康在一刻talks【未來大會】上的演講。比爾蓋茨曾說,「21世紀最偉大的公司不是網際網路公司不是銀行,它一定跟基因關聯。」王小康預言未來更多的基因數據將被收集,可以根據每個人特性制定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幫每個人做出更好的健康決策。

文章3092字,閱讀需要8分鐘

▼王小康x一刻talks【未來大會】完整版

01

21世紀最偉大的公司 一定跟基因有關係

我在2000年進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我的專業是天體物理學。四年後畢業的時候我發現仰望星空太長時間了,看不懂這個世界怎麼運行。所以我又來到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花了兩年時間學習了經濟學。

我畢業的時候,沒有馬上開始找工作,我去尋找有沒有好的創業機會。回到家鄉我發現傳統的商貿企業,還在用刀耕火種的方式在管理自己的公司。當他們面臨淘寶、阿里巴巴的時候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我就創建了我的第一家公司,幫助這些傳統的商貿企業如何用網際網路工具更好的管理他們的生意。

直到2015年的6月份,我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個改變來自於誰?就來自於我兒時的偶像,這個偶像就是比爾·蓋茨。他說了一句話,「21世紀最偉大的公司不是網際網路公司,不是銀行,它一定跟基因有關係。」

聽完這句話,我覺得我是不是應該有所行動。所以我開始翻我的通訊錄,看看我的同學裡面我的朋友裡面有沒有學生物的,還真不少。但是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沒有在工作,都在學校教書,在科研機構念博士,念博士後。當我打通我現在的技術合作人趙南的電話的時候,他正在美國一所大學裡教書,這個大學城總共只有2000多人。然後當學生來的時候,人數比較多。他告訴我一個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在做一件事情。它通過人的唾液做基因檢測,從基因檢測裡面得到非常多有用的結果,這些結果能夠幫助人們做更好的健康決策。我一聽這個生意好。

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一句老話,中國人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幹很多事情。所以我在想,一人一口唾沫那就是一個千億的市場。所以我跟趙南說這個事,好事,我們一起創業吧。你帶著技術,我帶著錢還有你,我們一起幹一家公司。

當經營這家公司三個月之後,有一天晚上我找到趙南,我開始打退堂鼓。為什麼?我跟他說要不你先來當CEO,我先回北大再念個生物學的PHD再回來。因為我發現三個月的時間,我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搞明白。這時候趙南幸好比較耿直,沒有趁機把我打發回學校。他跟我說,我們的隔壁屋就住著十個生物學的博士,不缺這一個。我們缺少的是如何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如何把產品推向市場的這麼一個人。我一聽挺有道理的。我又花了三個月時候,終於有一天我覺得我明白了。我跟趙南說,那是不是在整個產品裡面,我們要做的是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們希望我們的基因檢測技術,應該惠及到每一個人,所謂的每一個人,意味著我們必須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直接賣給消費者,否則通過渠道裡的層層加價,那一定會變成一個有錢人的玩具。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希望讓每個人終身受益,那我們不應該只把產品賣給在醫院裡面的病人,我們希望通過基因檢測技術,讓更多健康人少生病,晚生大病,這才是能夠讓這個技術真正體現出核心的價值。

02

基因監測技術

讓更多人受益

那怎麼來做?我發現了從我過去學習的幾個專業裡面幾個共同點。為什麼?因為不管是研究天體物理研究黑洞,或者在經濟學上研究一家銀行,或者我們在用基因技術做出更好的健康決策。我們都用了同一套方法。

第一步通過量化現實獲得觀測數據。

第二步圍繞數據建立一個預測模型。

第三步如何用這個模型指導人們的生活。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工作相對來說變得簡單了。所以我覺得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介紹一下水母基因怎麼工作,基因檢測到底是怎麼樣的情況。

我們工作開始是非常簡單的,用戶通過在家裡面吐口水的方式把基因樣本寄送到我們的實驗室,雖然我們跟用戶說過,在採樣前不能多吃東西,但是我們實驗室會收到各種各樣顏色的口水。綠中帶黃的,應該是韭菜雞蛋餡的餡餅,紅中帶黑的的應該是火龍果。所以我們在實驗室裡面的第一步需要把這些雜質去掉,剩下的就是從你口腔脫落的細胞中的一個DNA。

我們會把這些DNA通過左側這樣一個自動化的工作站,把這些DNA片段放到右側的這樣一個基因晶片上。雖然我們叫它是晶片,其實它跟我們手機電腦晶片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他們都是矽片,都是一個網際網路半導體的矽片。這上面的每一個方格,用來處理每一個用戶的樣本。在這個方格的上面,我們會用雷射的微刻技術刻上70萬個探針,每一個探針能夠獲取一條用戶的遺傳信息。當這個DNA進入這個晶片之後,根據遺傳信息的結果不同,每個探針會顯示出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特殊的掃描儀,把這張晶片上產生的顏色轉化成數位訊號。最後我們用來做分析。這就是我們用來做掃描的掃描儀。

當這張基因晶片放入這個設備之後,七天之後我們會得到類似一張的結果。圍繞這個信息,我們把它輸入到電腦中,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來構建我們的模型。

到了第二步,我們如何圍繞這些信息來構建模型呢?比如我們想知道到底哪個基因或者哪個位點,決定了一個人是左撇子。研究人員會找一群志願者,首先把他們的基因數據採集了。第二步我們得知道這批志願者裡面到底哪些人是左撇子。

當然這個事情我們不能直接問他們,因為有很多天生的左撇子被他們的父母修理成了右撇子。所以我們需要把這些志願者關到小房間裡面,每一個小房間的桌子上,放著兩個小杯子,左側杯子有一百個圖釘,右側杯子是空的。我們會要求每一個志願者先用左手把這一百個圖釘移到右手的杯子裡面。再用右手把一百個圖釘移回到左邊的杯子裡面,我們看到底左手更快,還是右手更快。左手更快的志願者,我們把他判定為左撇子。

有了這兩個數據一方面我們擁有了他的基因數據。另外一方面我們擁有了他是否是左撇子的數據。把這些數據放在一起去關聯分析。看看到底有沒有哪個基因,哪個位點決定了他是左撇子。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從左撇子再擴展到各種疾病的風險,擴展到你愛不愛吃糖,擴展到你未來有可能跟什麼樣的人結婚。所以這一切的一切,當我們在建立模型之後,可以通過量化方式,通過數據化方式去做計算。

第三步當我們得到了這些計算結果之後,我們如何做最後的幹預的結果呢。這兩張圖上展示就是我自己最擔心的兩個基因檢測結果。

第一個結果是自律能力比較弱。第二個結果是脫髮的風險比較高。今天大家在場可能能夠大概有一個感覺,我頭上的日漸稀少的頭髮。所以我讓我們這個團隊開始做兩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第一個課題是如何讓一個自律能力比較差的人,擔任一家創業公司的CEO。第二個課題是對於基因檢測脫髮風險比較高的用戶,每天早晨應該吃什麼,才能夠讓那些在40歲之前還能夠有一頭濃髮。

所以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收集了用戶的基因數據,建立預測模型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每個人特性制定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未來能夠幫助每個用戶做出更好的健康決策。

最後我希望能夠用兩句話來總結一下我今天講的內容:

第一句話是希望更多正像我這樣的人,響應我們偶像的號召,到生物這個產業裡面來創業。當然你不需要再去念一個生物學的博士。你只要有一大群很牛的博士,能夠在這個公司裡面工作。

第二點我覺得作為一個理工科學習過來的學生,包括現在也在技術領域創業,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一點。技術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當我們努力用技術去解決一個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未來就能夠變得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癌症可預測,遺傳基因檢測效果可期
    癌症,在現在的醫學技術下仍是無法徹底杜絕,因此越早發現癌症,治癒的機率就越高。而且像肺癌、胃癌等常見癌症都是具有遺傳性的,加上癌症在早期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所以不少人都是等到發現時,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 核子基因精研癌症早篩核心技術,助力國人提早發現癌症蹤跡
    而基因精準檢測一直被寄於預防和治癒癌症的希望之一。 液體活檢技術打破癌症篩查尷尬局勢 過去常規的癌症篩查手段(例如醫院常用的影像檢查、蛋白性質腫瘤標誌物檢測等)有難以發現早期癌變,漏檢率較高,影像學檢查有輻射傷害等問題。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為癌症篩查技術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癌症早篩—基因檢測領域的明日之星。癌症早篩是基因測序行業最為活躍的方向之一,主要通過檢測從腫瘤原發或轉移部位釋放到血液中的 ctDNA來檢測早期癌症,操作簡便,是癌症診斷從有創到無創的重大革新,近年 來正不斷得到政策支持和監管機構的認可。隨著國內部分早篩產品落地可期,早篩檢測將成為癌症市場的下一個爆發點。
  • 抽血、測基因、查癌症,聽起來挺簡單的……
    在可見的未來幾年,「未落地的新業務賠錢」+「成熟/未落地業務費用逐年走高」,可能是癌症基因早篩公司,乃至大部分新藥/新技術研發公司都將面臨的問題。 所以,這賠錢玩意兒有什麼前途? 賺錢也是技術活 有新技術,總不能不跟;遇到窘況,總不能坐以待斃。
  • Nat Med:首次發現基因組中預先存在的遺傳基因可影響癌症擴散
    Nat Med:首次發現基因組中預先存在的遺傳基因可影響癌症擴散 2020-06-01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訪鵾遠基因CEO張江立:在中國升級癌症早篩
    根據最新的中國癌症年報,在中國,每10分鐘就有55人死於癌症;全球約有50%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來自中國。此外,在中國,約有55%的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III期或IV期,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和日本分別為15%和5%。正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所強調的,癌症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存在著巨大的未滿足需求。
  • 一滴血可測癌症?測一次多少錢?事實上可以這樣測……
    「一滴血」可測癌症?網上已有闢謠文章,這個「測」不是「檢測」而是「監測」。實際上,類似的應用一直都有,「易感基因」的檢測,更接近於大家所期望的「一滴血」的效果。影星安吉麗娜·茱莉的乳腺癌風險,可通過這樣的「一滴血」測出來。
  • 一針98000元,可預防12種以上癌症,天價疫苗真不是智商稅?
    DCV疫苗聲稱能預防多種癌症 DCV疫苗英文全稱Dentritic Cell Vaccine,其中DC是樹突細胞的意思,V就是Vaccine疫苗,所以全稱就是樹突細胞疫苗。研發人員宣稱,DCV疫苗主要成分是WT1,WT1基因是人類代表腫瘤發生的基因,人類所有的癌症都與這個基因突變有關。
  • 基因檢測有什麼用?為什麼癌症患者需要做?花高價值得嗎?
    如果是預防性的基因檢測,則可以提前發現某些特異細胞的變異傾向,以便能夠儘早展開預防措施,阻斷腫瘤生長機會。腫瘤基因檢測大家都需要做嗎?聽上去很厲害,有些人可能就想,要不我也去檢測一下,如果發現了有發病傾向,儘早治療,那不就能把病控制住了嘛。想法是不錯的,但其實,基因檢測並非適用於全部人。
  • 國際妹 | WHO:每5~6人中有一人一生必得一次癌症
    看了這期新聞,你就會發現,以上統統都是菸草商騙人的花招!【頭條】近日,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一項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癌症新發病例預計將從2012年的1410萬例升至2018年1810萬例,每5個男人中或每6個女人中就有一人會在醫生的某個時間患上癌症。其中,肺癌是目前女性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而罪魁禍首就是菸草。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Genome Biology》:新型軟體能夠識別癌細胞基因融合近日,《Genome Biology》發表一項研究,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公開了一個新型軟體系統,該軟體系統可以更好地檢測基因融合情況。該系統稱為CICERO,可提供有關癌症的更多信息以及藥物治療的新靶點。
  • 癌症基因檢測能檢出癌症嗎?價格不菲 是否準確有爭議
    深圳華大基因癌症基因檢測。深圳晚報記者 梁麗 通訊員王藹珠攝癌症基因檢測能檢出癌症嗎?檢測價格不菲,檢測是否準確有爭議,專家呼籲建立行業標準今日是國際抗癌聯盟發起並設立的「世界癌症日」。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每年新增350萬癌症患者,每年癌症死亡人數達250萬人。在部分城市,癌症超過了心血管疾病成「頭號殺手」。目前癌症患者被確診時,絕大多數已處於中晚期。
  • 【深度研究】癌症早篩:創新萌芽期的藍海市場, 中外同臺競技的新興...
    當前中國癌症早篩正處於發展初期,融資空間廣闊,未來爆發可期;在此過程中,擁有強技術、強渠道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佔據領先地位。 公司篇—兩類癌症早篩技術:目前各公司開發的癌症早篩檢測技術可以分成兩大類,泛癌種檢測和針對某個特定癌種的檢測。泛癌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到多種癌症的存在。這類檢測在發現癌症的同時,也需要準確判斷癌症的組織起源,以GRAIL和燃石醫學為代表。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領域市場分析(下)
    其中, 無創產前篩查(NIPT) 是基因檢測最為成熟的臨床應用, 處於市場滲透率快速增長的階段,未來市場規模可達百億元,但被龍頭企業佔據絕大部分份額; 胚胎檢測(PGD/PGS) 尤其是胚胎移植前遺傳學篩查(PGS)市場增長速度較快,潛在增長空間巨大。 個體化用藥 尤其是癌症藥物伴隨診斷市場初步成熟,處於較快增長階段,未來國內市場可達百億。
  • 基因晶片技術未來發展簡介
    Human Genome Project)即全部核苷酸測序的即將完成,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心逐漸進入後基因組時代( Postgenome Era)向基因的功能及基因的多樣性傾斜。高密度晶片的分析一般採用螢光素標記靶基因,通過適當內參的設置及對螢光信號強度的標化可對細胞內mRNA的表達進行定量檢測。近年來運用的多色螢光標記技術可更直觀地比較不同來源樣品的基因表達差異,即把不同來源的靶基因用不同激發波長的螢光素標記,並使它們同時與基因晶片雜交,通過比較晶片上不同波長螢光的分布圖獲得不同樣品間差異表達基因的圖譜,常用的雙色螢光試劑有Cy3- dNTP和Cy5- dNTP。
  • 布局全產業鏈探索泛癌症領域 貝瑞基因切入數據精準解讀
    「基因檢測行業走到今天,我一直認為未來會越來越信息化,依靠信息、利用信息,把這個行業變得更加智能化。」貝瑞基因CEO周代星說。成立於2010年的貝瑞和康,致力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在基因診斷領域裡的臨床應用,在基因檢測行業一直頗受矚目。
  • 研究表明:造成禿頭的基因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IT之家8月12日消息 根據GeneOnline的報導,科學家為研究人類癌症起源與治療方法不遺餘力,他們竭力尋找癌症的生物標記,希望可提升免疫療法的成效。最近他們發現令人類脫髮的基因,或可協助免疫細胞更準確標靶腫瘤,令天然免疫療法的成效大幅提升。
  • 解碼癌症:精準醫療時代帶來的新希望
    自科學家們在1999年開始解碼人類基因組以來,醫生已經預測出「精準醫療」的時代。在那時,患者會被匹配上以驅動其疾病的特異性基因為靶向的藥物。現在,距基因組項目宣布完成已有14年,有一部分的科學家們表示精準醫療的時代已經來臨。
  • 「癌症基因檢測」新技術靠譜嗎?
    「安吉麗娜效應」   抽幾滴血,檢測一下基因,就可以知道自己將來有可能患何種癌症,可以預警癌症了,此事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有些婦女的家族中曾有多人患上乳腺癌,就想到專業的醫院去做乳癌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患乳癌的機率有多高,提前做一些預防;有些長期吸菸的男士,則希望在醫院做一個肺癌基因檢測,也想測測自己患肺癌的概率。
  • 合肥高新區開設「基因門診」 可進行800多種基因檢測
    人體內有2萬多個基因,其中已找到和疾病相關聯的基因達上千個。如今,只要採集唾液、血液,就能檢測出你患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機率,可找出人體內存在的「定時炸彈」,能預知患病風險,及時進行幹預,起到防治作用。日前,合肥一家醫學檢驗所在合肥市高新區開設了「基因門診」,為市民提供人類疾病相關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服務。基因檢測,真的有這麼神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