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是獨特的,也是低調的。
作為北京老牌市重點中學、市級示範高中,北大附中是北大重要的教育教學實驗基地和後備人才培養基地。
北大附中致力於培養個性鮮明、充滿自信、敢於負責,具有思想力、領導力、創新力的傑出公民。為了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育,北大附中實行多元自主發展模式,包括行知學院、元培學院、博雅學院、道爾頓學院在內的四大書院,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方向為其提供多元化學科課程。
印象中,北大附中對升學數字並不特別關注,儘管這些數字對所有中學都是非常重要的。「京城教育圈」最新了解到,在國內高考方面,該校近年平均10%左右的同學升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0%以上的同學升入國內985高校,75%以上的同學升入211高校,95%以上同學升入重點本科院校。
對於北大附中學生來說,北大附中是他們的「大泥灣魔法學校」,他們自然也是這所學校的主人。今天「中招幫幫團」為圈友分享北大附中兩位2020屆優秀畢業生的故事和體驗——
學生作品《這是改變開始的地方》
北大附中國內高考方向:近年平均10%左右的同學升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50%以上的同學升入國內985高校,75%以上的同學升入211高校,95%以上同學升入重點本科院校。此外,還有很多高考方向同學被推薦至早稻田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香港大學等知名高等學府。
北大附中對於學生提供多途徑發展模式,在藝術體育方面的高考升學率也十分突出,每年都會有優秀學生成功考取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優秀藝體大學。附中學子以優異的成績兼具較強的自我管理和規劃能力,贏得了國內外高校青睞。
此外,近年北大附中出國方向畢業生100%被國外優質大學錄取,包括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杜克大學、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範德堡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維吉尼亞大學、波士頓大學等美國綜合排名前 50 名校和英國牛津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知名大學。
錄取中,北美綜合性大學依然是大部分學生的選擇,但相較前幾年而言,更多的同學開始選擇小眾但卻出眾的美國文理學院,進入英國或歐洲其他國家頂尖大學的學生也逐年增長,同時也有同學選擇藝術、設計、音樂、攝影等全球頂尖的藝術學院。
升學結果背後是學生面臨怎樣的選項,選擇怎樣的方向,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實現真正的成長。學校希望每一位來到北大附中的學生,可以在這三年中發現自我,實現目標,附中也會從學業、生活、興趣和心智各個方面給予他們支持與幫助,讓這裡成為改變開始的地方。
今天兩名北大附中應屆畢業生將帶來她們三年來的所見、所思、所想:
賀子暢,20屆明德書院學生,叔蘋獎學金獲得者,曾任附中舞蹈團團長,2020年高考704分。
程悅兒,20屆明德書院學生,曾任明德書院主席,服裝設計社團社長,北大附中本部出國基地創始人,北大附中榮譽文憑獲得者,即將入學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01
學霸的標籤之下
藉助外力式自主學習 | 賀子暢
我個人一直是比較堅定的走傳統高考路線,但在北大附中這樣一所個性鮮明的學校中,我認為我的高中經歷帶給我很多審視高考和國內大學的全新角度:
首先,北大附中一直秉持「改革進行時」的創新原則,僅我於本部的三年,就親歷了O365平臺創立使用、主科學分調整、選課制度變化、課程內容調整、選考走班制建立……學校因探索而改變,我們在改變的浪潮中,不僅具備了強大的適應、應變能力,更學會取捨,讓資源為我所用。這會幫助我更早的了解到大學學習的雛形,對日後的高校生活來說,不可謂不打下一定基礎。
我的地理走班課程
第二,北大附中學生以活躍的思想著稱。大到書院自治,小到課程匯報、劇目排演,無不滲透著學生們獨立的想法。比如舞蹈節裡個個書院的劇目,《彼岸玫瑰》(改編自《月亮與六便士》)、《餘震》(改編自《唐山大地震》,這個是我參演的)、《神秘巨星》(改編自同名電影)……這些作品不僅涉及舞蹈形式的轉化,更嘗試去傳達對於生活、生命的熱愛等一些較為深刻的主題,及至道具都蘊含著我們的心血和人文情懷;更有一些劇目,完全是北大附中學生的獨立創作,新穎而別致。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只是活動罷了。但從我的角度講,在這其中所進行的思考,最終會轉化為一種思考的能力;無數次發散性的思考,也會最終落到對於現階段很「終極」的問題:「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喜歡什麼?」和「我以後想學什麼?」不可否認,我個人也是在很多次零碎的思考之中完備了自我認知,並且對未來有一個模糊的規劃的,而這幫助我獨立進行選考科目的選擇,實踐證明我的選考(物化地)也確實蠻適合我的。
明德舞蹈節《餘震》劇照
舞蹈團演出
第三,北大附中平臺的廣度讓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我的高中伊始是極其小白的,對自己的位置也不是非常清楚,抱著試試的想法報了化學榮譽的課程,後來在多位老師的鼓勵之下,我甚至堅持了一段化學競賽。不論結果如何,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走出舒適圈,在或興趣、或壓力的驅動下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嘗試與大學知識接軌。這種體驗是很難得的,但於我,我會更感激在這個平臺上的此類機遇。我確實認同這所學校很大的特色便是,它更多時候不會把學生標籤化歸類,反而支持學生不斷探索、追求,以個性化的認知選擇個性化的課程和人生道路,並最終找到自我、進益自我。
最後,落到現實的問題上,北大附中更適合的學習方式,我想把它稱之為「藉助外力式自主學習」。我認為,知識和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息息相關,北大附中的管理制度,甚至是日後國內升學逐漸普及的走班制都在不斷要求學生更加完善的自控能力。大膽引用論語中「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句話,我認為真正的實踐中無論是課內外學習還是社團活動,只要有足夠的意志,便是可以實現的,這並不是一句空話,也並不是高屋建瓴。同時,自主學不代表悶頭學,不得不說,高中三年是一個需要人「帶」的時間段,而預科部會有導師制度,提供事務、生活、學習、心理等等各個方面的個性化幫助,私以為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使我在這樣一所開放的、更像一個小社會一樣的學校中給予我更寬、更理性的視角。
高三班級合照
2
過程還是結果
享受當下,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 | 程悅兒
日常狂熱追星,一心投入書院建設,考標化不愛背單詞,做活動一切隨緣。我追求當下的快樂生活,對我來說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北大附中提供了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我來發揮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北大附中元培學院、博雅學院和行知學院多樣的課程能夠滿足我在追求學術水平與高GPA的平衡的同時學習很多有趣的內容。書院、三中心社團和每年四大賽事的平臺讓我在學習之餘有更多拓展興趣愛好和活動的機會,在拓展申請履歷、收穫成長的同時體驗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這些與我最終能在申請中獲得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在北大附中,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的圈子。
北大附中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特點的圈子提供給學生們選擇。我選擇的明德書院因為其理科實驗班的背景,經過多年的發展仍然維持著其濃厚的學習氛圍。明德的學生大多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我也很喜歡書院中同學之間交流學術知識的感覺。這裡說的並不是只是保持較高GPA的重要性,而是學習本身。無論是為了增長自身知識,為了大學的學習做好準備,還是享受追求學術的過程中帶來的快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在北大附中的三年,我參加了多門榮譽課程(元培學院提供),和一段時間的競賽,在課表允許的範圍內選擇了各種科目對我來說有挑戰的課程。和這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亦或是極其活躍的學術思維的老師交流也讓我收穫頗豐。
在北大附中,有豐富到可能過盛的活動機會,我也遇到了最喜歡的團隊。
書院是我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這裡的生活教會了我比課堂中更多的知識。
高一因為身高被學姐看上來到了書院籃球隊代表書院參加籃球賽。從基本上什麼也不會開始「苦練」三個星期就上了戰場,到輸了比賽一起痛哭流涕,到最後能全隊一起分析對手、逆風翻盤,到參加三屆一季兩冠。雖然我還是不怎麼會打籃球,雖然手臂上留下了幾條大半年都沒消的疤。但是這段經歷讓我相信了團隊的力量。
明德書院籃球隊
成為明德主席之後,需要面臨各種各樣、有的瑣碎有的嚴峻的問題。我們有過不少矛盾和衝突,也需要面對外界解決一些突發的危機。我學會了如何和團隊一起進步,一步步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我特別感謝明德書院的成員們對我的各種包容。在這樣一個和我三觀相合的團隊中生活是極其幸福的。
明德書院20、21屆內閣合影
明德書院2018屆舞蹈節「餘震」劇組合影
服裝設計是我的一大愛好。我在高一就加入了服裝設計社團擔任了兩年多的社長。這幾年我和社團在我們的指導老師李燕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一起做了很多事情,參加比賽、辦了時裝秀,創立了自己的潮牌……從零到一的過程往往比從一到多難很多。雖然我們做這些事情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困難,或者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因為有這樣的想法,而真正去付出了實踐,並且收穫了一定的成長和意義。
服裝設計社團
北大附中讓我收穫了同樣優秀的朋友。
雖然我們將來的發展方向不一樣,有的人選擇出國,有的人選擇高考,但我特別感謝有這樣一段友情。北大附中給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交友可能性」,讓我能遇到更優秀的人並與她們成為摯友。我們一起為書院做了很多事情,一起準備標化和申請季,一起相互陪伴度過高考前的時光,最後一起走向大學。我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她們也都進入了非常優秀的學校,例如芝加哥大學、聖母大學、杜克大學或者是在高考中取得了足以進入夢校的好成績。
編輯| 京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