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這五種禽鳥,代表"五倫"人倫關係

2021-01-08 東家APP

《孟子滕文公》:「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即五常。後人畫花鳥,以鳳凰、仙鶴、鴛鴦、鶺鴒、黃鶯為五倫圖。蘊含著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

雍正帝在歷代帝王之中,高端的審美令人稱讚,由於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以及帝王的重視,讓琺瑯彩演繹至巔峰。《五倫圖》便是當朝琺瑯彩官窯器代表,以五種仙禽表示五種人倫綱常。在雍正帝看來為人倫不可逾越底線。

清代是《五倫圖》最流行的時期,許多藝術家和民間工藝人都參與了《五倫圖》的創作,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如清末畫家任伯年,有感於西風東漸,傳統倫理道德逐漸被人們淡忘,便繪《五倫圖》贈送給友人章敬夫。

作 者:任頤(伯年)生活年代:1840-1896年作品名稱:五倫圖作品材質:紙本設色作品尺寸:168.5×83.5cm創作年代:光緒庚辰(1880年作)拍賣紀錄:嘉德2011秋拍成交價3220萬元

章敬夫在自識中道出了任伯年的心聲:「思我中夏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歷堯舜三代以來,以導以教,化人已深。何世變日移,滔滔是也。及見禽鳥,尚能審擇高棲。詩人都比興人倫,舉凡鳳凰之系君臣、肅鴇之系父子、雎鳩之系夫婦、鶺鴒之系昆弟、嚶嚶鶯鳴之朋友,多識之益,具在三百篇中,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五倫圖》以五種禽鳥象徵「五倫」,雖然是藝術家的創作,但並非牽強附會隨便湊合,而是根據前人對這五種禽鳥生活習性的深刻認識創作出來的。

圖中五種禽鳥形象優美、姿態各異,再配以樹、石、花、水,使畫面更加自然生動。這種寓教化於美術的方式,無疑使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更加立體化、多樣化。

人為萬物之靈,因人懷有謙卑之心,習萬物所長,遂立於萬物之上,五倫圖以美學方式闡釋人倫綱常,除雍正帝外,數百千年來諸多名家習而繪之,以正己道。

仙鶴 據《易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故用仙鶴表示父子之道。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女要仁慈,子女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也。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愛、用智慧來教導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他的孝道。

黃鶯 據《詩經》:「鶯其鳴矣,求其友聲。」故用黃鶯表示朋友之道。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鶺鴒[jī líng] 據《詩經》:「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故用鶺鴒表示兄弟之道。長幼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兄愛小弟,小弟敬兄,兄寬弟忍,一團和氣,祖業家財不爭不貪,自然長幼有序也。長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手足規勸之道。

鴛鴦 據晉·崔豹《古今注·鳥獸》:「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故用鴛鴦表示夫婦之道。夫婦有別——我們看「夫」就是「扶持」的意思。所以為人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順父母扶持上一代。還有責任要扶持社會的發展,對社會負責,這是夫的本分。互相攙扶攜手一生。

鳳凰 鳥之屬三百六十,鳳為之長,又飛則群鳥從,出則王政平,國有道。」故用鳳以表示君臣之道。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不學桀紂,臣不學曹秦,君則正,臣則忠,自然君臣有義也。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現代社會君臣關係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本文分享自東家匠人:景德繪本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人倫」
    父子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據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朋友在《尚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臣民。後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係。最後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
  • 涓涓雋語七律頂針詩《四海人倫》,欣賞青山綠水,解讀人倫關係
    今天我們再看看另一種常見的雜體詩—頂針詩,頂針詩又叫聯珠詩,是用修辭中的頂針格寫的詩。頂針就是用上句結尾的字或詞做下句的開頭。涓涓認為頂針詩是非常鍛鍊人的思維和大腦的。七律頂針既要符合七律格律,又要符合頂針格。同時符合兩種詩體要求,難度要比單純的七律或頂針大很多。越是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東西越能鍛鍊人。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要不怕困難,勇於挑戰。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先秦儒家與漢宋之後的儒家距離很大,倫常道德概括的說就是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 。五常的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資格的教育。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企業、一個社區,甚至是一個社會,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受過五常的教育,大家不仁、不義、不理、不智、不信,那該是多麼混亂不堪的景象,那種混亂和痛苦,身在其中的人,體會一定是相當深刻的。四維就是四種維繫長治久安的根本,他們是禮、義、廉、恥。
  • 經營好關係,便經營好幸福,用「五倫」解讀幸福人生的五大關係
    五倫就是指: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來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幸福家庭--離不開經營好人生中的「五倫」!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封建倫常秩序,即封建家庭關係秩序與政治關係秩序。 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脫胎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將人倫關係進行了明確的主次關係劃分,臣子應該以君王為主,子女應該以父親為主,妻子應該以丈夫為主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學術論衡郭齊勇: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
    鄭玄註:「倫,猶類也;理,分也。」這裡的「倫理」指類別條理。那麼,人類的社會生活條理,即人倫之理是什麼呢?最早明確指出人倫之理的是孟子。孟子說:「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為)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又)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就是俗稱「五倫」的由來。
  • 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五倫到今天還有用嗎?
    如果能做到這點即使在千年前有些規矩過於苛刻也屬正常。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國學著作時,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理解。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
  • 學畫禽鳥,要掌握這五條!
    如喜食谷粟類的嘴,短厚有力,利於剝殼;專食昆蟲的嘴,顯得扁闊;較長而尖的嘴,則愛吃果實和昆蟲;善於捕食魚類的水禽,其嘴細長;鉤形的嘴,多屬猛禽,強而有力,能啄食小動物,目利、爪似鐵鉤,鼻孔生於嘴上,一般有毛三對至五對,鼻毛長而勁挺;孔雀與雞的腳有距,腳皮組織如鱗片等。初學禽鳥畫,需抓住各類禽鳥動作中最傳神的一剎那來描繪。
  • 人生五倫和三綱五常又分別代表什麼?
    初聽到「天地玄黃」、「三綱五常」、「人生五倫」這些詞語時,我們會感覺很深奧玄妙,其實這些都是古人為我們流傳下來的富有深意和智慧的傳世名言
  • 【國學】中國人一定要知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德  是指隨順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這運行的規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樣理解。如果硬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那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災殃。人會欺負人,但天道決不會欺負任何人。古人常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
  • 倫常、道德與疾病的關係
    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知道多少說多少,從不保守,既不擴大也不縮小。所以我要講一講,講什麼?我不是談玄也不是論妙,講的是什麼?當人之道。第一點講的當人之道,第二個疾病與倫常關係。 恨怨惱怒煩,配合這五倫五常,實行了倫常大道。說一個聖人取出一個密碼就度那茬人,五大教的聖人都是如此,都是勸人至善。我們不管要學習哪一個,我們要至微至精。 恨怨惱怒煩,五個毒藥丸 所以我講這個道,講鳳儀先生的道,不是談玄,不是論妙,就是講的當人之道。
  • 四維八德、五倫五常,到底指什麼你知道嗎?
    德是指隨順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這運行的規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樣理解。如果硬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那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災殃。人會欺負人,但天道決不會欺負任何人。古人常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
  • 淨空法師: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
    我們要相信,中國這五千年來,做人的標準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每個人都必須要接受的,從小就把它養成,所謂習慣成自然。倫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要清楚,你才能盡分,明倫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五常是德,做人基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這叫人。
  • 什麼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種人倫關係,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五常】  仁:仁,人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不為凡事所惱;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
  • 水墨畫:寫意禽鳥、草蟲技法
    寫意禽鳥畫也是以墨為本兼用彩色,在筆墨造型完成之後施加色彩,前文已說過設色要依附於筆墨造型,所以古人說:"設色必於墨本求工,墨不佳從而設之是塗附」。因此水墨禽鳥的畫法也是一樣,以墨為主,設色次之。下文談談寫意禽鳥和草蟲的畫法。
  • 挖掘禽鳥背後的意象
    中國古人書寫愛情時,往往善於借禽鳥抒情。《詩經》以「關雎」開篇,以雎鳩鳥求偶時「關關」的叫聲,作為君子戀慕淑女的起興。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恰如「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的悽絕哀傷。《長恨歌》一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寫盡明皇與楊妃一段綿綿無絕的曠世情愛。
  • 讀經明義丨《禮記·昏義》: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經歷了古今時代的變遷,有很多古禮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難覓蹤跡,譬如冠禮、射禮;而有一些禮儀,雖然名稱保留至今,但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為典型的便是婚禮。在今日中國,婚禮恐怕是多數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最重要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