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學習英語呢,是把英語當作了工具,完成了學習。其實,學習也是在做事情。日常生活中,家長怎麼教孩子做事,如何和孩子溝通呢。學習的過程,就是把事情搞明白。在教孩子英語的時候,單詞呢,是事物的名稱。所以,核心是事物。只有抓住了事物,才能在名稱上去落實和增強。如果事物都搞不明白,外在表現又是為了什麼呢。不在使用中去學習,怎麼去學習使用呢。所以,課堂上,老師會結合課本,營造氛圍,創造環境和條件。在這個環境下,去實踐,就是讓孩子能夠在語境中完成溝通,在情景中完成表現。當在完成事物的時候,必然要結合情景,才能表現事物;所以,此時情景就形成了。環境和條件呢,不是靠記憶來的;而是在使用中形成的。如果不去使用,就是有環境,也未必形成語境。
為什麼說學英語,要培養語境呢。當有了語境的時候,思維就會直接體現。看到單詞,馬上就有了情景。閱讀英語故事的時候,如果有豐富的語境,就會有濃厚的興趣。沉浸在自己的實踐中,使用自己的思維,去完善語境,增強認知,擴充知識。學習英語,一定要讓孩子有收穫。當思維有了收穫,語境形成了,就不用擔心複習。很多時候,複習的時候,家長要經常輔導。是因為在課堂上,孩子沒有形成語境。課後,面對課本上的單詞,句子,沒有思維,就實踐不出來。學習中遇到了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逐漸消耗興趣。沒有興趣,怎麼有熱情呢。當然,有了熱情,就有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在事情上,能夠找到孩子自己的樂趣。這樣,在英語學習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
在英語複習中,面對現象,有時候不理解,就會表現自己的情緒。如果有了語境,就能理解了。為什麼呢?在語境中,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是正確的,合理的,有效的。在語境中,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不是旁觀者。在學習中,沒有旁觀者。不要懼怕錯誤,當戰勝了錯誤,也就戰勝了自己。學習中,有胸懷包容錯誤,就有會耐心去糾正。學習呢,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在英語環境中,凸顯孩子的特色;環境就會服務孩子,孩子就會佔據主導地位。如果在英語環境中,不能駕馭環境,展示不了自我,就會被環境所左右。也就是,很多家長說,家庭中沒有英語環境,怎麼輔導啊。其實呢,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英語環境中,能夠使用條件和環境,分享自我,形成了語境了。就可以在複習中,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實踐了。
有的家長說,家庭沒有英語環境,怎麼輔導呢。其實呢,課堂上已經是學習了,課後是在複習,而不是繼續學習。課後的時候,是在沉澱和完善語境。比如,讀一個單詞,讀的僅僅是本身的發音嗎,看到的僅僅是字母嗎。如果不動用英語思維,就很難形成語境。在課堂上,孩子參與遊戲互動的過程,針對了一個單詞。在課後,讀到這個單詞,思維中馬上有參與互動的現象。就是有了語境。這個單詞呢,就是孩子的快樂的源泉了。如果沒有思維,就只是跟著讀。讀過了,只是有單詞表面的印象。在使用的時候,還要去查詢詞義。聽的時候,聽懂了,是思維中有了語境了。在通過努力,收穫了體會的時候,就釋放了過程。如果沒有體會,精力會一直投放在過程中,沒有收穫和體會,就是在重新學習。形不成語境,怎麼實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