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少兒英語的問題上,要確定好要不要讓孩子學,什麼年齡段開始學,怎麼學,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盲目跟風必然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可能會讓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而學,反而越學越覺得委屈;教孩子學的時候,先給孩子做一個計劃和目標,計劃就像一張網,網住孩子肆無忌憚的貪玩之心,目標就像一個箭靶,時常地對照一下之前所學,有沒有進步,需要怎麼調整才能更合理。幼少兒英語學習,並不是學得越多,就能學得越好,有的家長線上線下都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基本上很少時間消化和思考;消化是什麼,將學過的知識在大腦裡面重新回顧一下,為什麼要回顧呢,就像每個人走路一樣,要看一下是不是有遺漏,回顧是為了能查漏補缺,回顧是消化的一種方式,更需要通過知識點的回顧,來記憶,思考,舉一反三,當然孩子剛開始學的時候,要逐步展開,能力需要慢慢培養,就像嫩芽生發成樹木;家長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出去玩的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經常去過的地方;看過的東西多了,孩子就能說出經常看到的東西;當孩子看到,聽到,感到次數很多的時候,就能熟悉認知。
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重複次數多了,孩子就能記住;所以學英語的時候,也重在有效地重複;重複之前學過的知識點,重複並不是說按之前讀過一次就行了,那只是形式上的敷衍;重複,也就是練習的一部分,模仿了並不能真正掌握,而是要從腦海充重複這個模仿的過程,比如少兒英語口語發音練習,跟著讀,跟著說,多說並不是短時間內說很多遍,那只是在一時增加了強度;練習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內,反覆練習,每個時間段孩子對學過的知識點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在跟著老師培訓和學習的時候,孩子注意力在老師的表情,聲音,動作,教材和課堂活動中;就像家長有時候做一件事情,當時做的時候感覺無所謂,事後安靜地想一想是有所欠缺;這個不是說做「事後諸葛亮」,而是要學會總結之前所學的字母,詞彙,語法,口語,拼寫,面對教材的時候,腦海重新老師所教的內容,聯想所學的過程,來達到記憶和使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家長或老師更要教會孩子舉一反三,一個詞,一個句子,在不同場合怎麼靈活使用,否則只記住老師所教的,考核的時候不會去按老師課程上一模一樣的情景去復現。
幼少兒英語培訓過程是集中式的,也就是幾個小朋友一起接受培訓,為什麼要幾個小朋友一起學比較好呢,相互比較,相互合作,學會在生活中尋求幫助,更要學會幫助其他小朋友,這難道不是更好的人生教育嗎?在人際交往中,怎麼才能做好呢,不是靠書本上讀完了學了之後就了解了,還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那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熟悉了,就知道怎麼玩了,玩什麼了;看到不同的小朋友就知道怎麼說話,說什麼話比較合適了,這些不需要文字性的學習,就是在實踐中琢磨。很多機構都會採用寓教於樂的形式,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活躍氣氛,讓孩子熱情和興奮,積極性調動起來,更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在玩的時候,學到應該學的知識和技能。
在教孩子的時候,老師主要是引導孩子注意力,保持充足的精力,全神貫注於英語教學活動中;每節課都有時間限制,教孩子認知詞彙,語法,發音等新知識的時候,採用靈活多樣的肢體動作,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孩子動腦記憶和思考,將學習的內容融入到每個孩子感興趣的故事,遊戲,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中,不再是純粹背誦的記憶方式了。這樣不僅能了解詞彙的基本屬性,還可以知道什麼地方能用,怎麼使用,充滿童趣的英語教學環境中,孩子怎麼能不專心享受這種快樂呢。有的時候,孩子學習心猿意馬,要麼是精力不充足,要麼是課堂內容無趣,要麼是心裡想著其他的事情。首先要保持精力充沛,給孩子充足的休息時間,課程安排太忙,漫無目的,會比較累;其次,課程上老師的教課內容,時常去關注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最後要從孩子學習方法和心態上去解決已存在的問題,然後從教學特色和方式上,激發孩子學英語的興趣,聽說讀寫每個環節都是一個故事,都是一場戲劇,小朋友才是主角,培養孩子的勇氣,耐心,興趣,熱情,愛心,禮貌,交際,口語表達,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