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自去年以來,兩家中國晶片廠商一共從臺積電「挖走」了 100 多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這兩家晶片廠商分別是 泉芯集成電路製造(濟南)有限公司(QXIC)、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HSMC)及其多家聯營公司和子公司 ,這幾家公司在業內知名度並不高。
根據報導,兩家公司除了各自聘用了 50 多 位 前臺積電員工外, 其內部管理者同樣來自於臺積電,本次挖角的目標是開發 14 納米和 12 納米工藝製程的晶片。
武漢弘芯和泉芯集成電路分別成立於 2017 年和 2019 年,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中堅力量。武漢弘芯團隊擁有豐富的 14 納米及 7 納米以下節點 FinFET 先進邏輯工藝與晶圓級先進封裝技術經驗。
據行業組織 SEMI 稱,晶片製造設備支出是衡量未來晶片設施投資的指標,而中國是全世界擁有新建或計劃建設的晶片工廠數量最多的國家,預計到 2020 年至 2021 年,中國在晶片製造設備上的支出將超過其他國家。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近期第二次提高了其資本支出,2020 年的資本支出 將 達到 67 億美元。7 月 31 日, 中芯國際還發布公告稱將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訂立合作框架文件,生產 28 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晶片。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弘芯給出的待遇是驚人的,他們給出的薪資和獎金是臺積電薪資和獎金總額的 2~2.5 倍。」臺積電非常擔心人才流失,儘管人才流失可能不會立即影響其在該行業的領先地位。」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日經新聞,當濟南泉芯在臺灣南部開始運營研發基地時,臺積電感到不安,因為臺積電 5 納米工藝晶片的生產工廠就在那附近。
研究公司 Gavekal Dragonomics 的分析師 Dan Wang 表示,中國晶片廠商 有能力僱傭大量臺灣和韓國工程師,包括初級工程師和高管。Dan Wang 稱:「他們為工程師們提供了豐厚的薪資待遇和廣闊的發展機會,而這些人如果留在原地則沒有多少發展空間。」
臺積電在回應日經新聞的置評請求時,強調其人員流動率較低,並致力於培養優秀員工隊伍。員工是臺積電最重要的資產。我們致力於為員工提供具有挑戰性且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也同樣為他們提供了長期的職業發展空間。近年來 , 我們年平均員工流動率不到 5%。我們將繼續努力保留這一現狀,並積極培養內部人才。」
臺積電是晶片行業薪資待遇的「排頭兵」
一位半導體投研從業者陳穰(化名)曾告訴 InfoQ,臺灣相關專業畢業生剛進入臺積電,起薪有約 50 萬元以上的年薪,幹上幾年,薪水 + 股票分紅便可拿到 200 萬元左右,如果再幹長一點做到部門小領導可能就有好幾百萬元年薪。老員工大都有臺積電的股票,而股票的分紅則非常可觀要比工資高不少,他有位從已經臺積電退休的朋友,每年僅臺積電的股票分紅能拿到數百萬元。
相比較之下,國內目前的晶片大廠中芯國際一線工程師的平均年薪不到 15 萬元,開給知名實驗室出來的博士年薪也不到 30 萬元,這個水平只有行業龍頭臺積電的幾分之幾,對很多技術人來說沒有太大吸引力。這也導致臺積電在 2018 年的主動離職率僅為 4.8%,中芯國際比它高出 5 倍。在 2015-2019 年,臺積電的離職率也穩定在 5% 以下。
在晶片行業,各大廠商間「挖人」現象普遍且頻繁,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國內晶片半導體領域人才缺口嚴重。
有數據統計,我國晶片行業缺口達 30 萬。預計到 2021 年,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 72.2 萬人,換句話說,到 2021 年,我國晶片行業仍然存在 26.1 萬人的缺口。
加之晶片行業目前在高速發展期,新項目多,新廠建設如火如荼,對人才更高的渴求促使剛起步的新公司不惜以更高的薪水挖人。
如今,國內兩家晶片廠商拿出可能高達臺積電 2.4 倍的薪水挖人,這筆數額可謂是十分可觀。但是,人挖到了也要做好「育、用、留」的工作。
半導體屬於人才、技術和資本壁壘均高的領域。由於我國半導體發展基礎較薄弱,人才培養速度還跟不上。國內僅有少數高校開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現在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多來自計算機、IT、化工、物理等各個行業。
與先進的國外大企業相比,國內半導體企業也缺乏相應的內部培養機制。一位前中芯國際員工在看準網回憶起他的工作經歷,「感覺學不到什麼技術,沒有人培訓半導體相關知識」。
目前,國內的晶片半導體公司對外部人才的依賴性很強,業內高端的晶片人才絕大多數擁有海外背景,他們往往都是被挖來的,本土化晶片人才較少。與 國 外相比, 國內 在培養 半導體 人才上還有一定差距,但總體上看,本土化的趨勢不會變,未來將有可能培養出更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