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端州區豪居路是富商大賈的聚居地。周邊豪宅洋樓林立,蒙友恭堂便是其一。歷經時光洗禮,這座宅邸依然矗立在豪居路街頭,四時流轉間,默默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屋主為民國名將餘漢謀姐夫
蒙友恭堂位於豪居路臨街顯眼位置,旁邊就是升級後的紅玫瑰廣場。宅子坐西向東,樓高3層,混凝土磚木結構,樓正面有石米鋪牆,綠琉璃瓦屋頂,四角飛簷,簷下施仿木鬥棋。
根據《廣東省肇慶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端州篇)》記載,蒙友恭堂建於民國時期,為香港商人蒙伯良所建,目前保存完好,為研究端州民國時期民居建築提供了實物例證。
「友恭堂取自成語『兄友弟恭』之意,形容兄弟之間互敬互愛。因為屋主姓蒙,故名『蒙友恭堂』。」黎先生是蒙友恭堂屋主的第四代後人。
「蒙伯良有二子二女,我的奶奶便是蒙伯良的大女兒。當時,她嫁到正西路四大名門之一的黎家。而蒙伯良的妻子餘淑嫻便是民國名將餘漢謀的姐姐。」他介紹,蒙友恭堂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與正西路的翕廬為同一時期的建築。
蒙友恭堂屋簷
它的基底面積約22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在當時,能建成這麼一座面積大、工藝精、設計巧、實用性強的宅子,主人家的雄厚財力可見一斑。
近百年時光裡,蒙友恭堂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幾經變換。根據蒙家後人口述和《肇慶府城復興項目調查研究報告》記載,解放前,它曾是商賈名流的居家之所,也曾是侵華日軍佔領肇慶城區時的司令部。
解放後,它用作地方官員和幹部職工的宿舍。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醫藥公司和西江圖片社曾租來辦公。到後期,這裡變成了一間網吧。再到如今,大宅首層變成了一間獨具特色的咖啡館。
宅子建材多從英國進口
在黎先生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這座民國老建築。整個宅子分主樓和副樓,主樓為屋主人起居會友之地,副樓供僕人居住,並設有廚房。兩樓之間由一條狹窄的通道相隔。整幢樓布局合理,每層樓高四五米,寬敞大氣。
蒙友恭堂的側面
主樓大門口入口處有一小巧門廊。跨進大門,便是咖啡館。館內的地面花階磚、歐式拱門、門窗皆是宅子原有。在保護宅子的前提下,咖啡館增設了系列復古裝飾和吧檯桌椅。沉浸在咖啡的香氣中,恍惚間像穿越到了民國時代。
二樓和三樓則仍是空置。通往二三樓的樓梯地面和木製扶梯保存完好。據黎先生介紹,二樓是屋主人的休憩場所,有一個客廳、一個主人套房以及3個房間。記者見到,二樓客廳寬敞明亮,主人房配有洗浴室和衣帽間,並有門直通二樓大陽臺。頂層格局與二樓相仿,並設有大露臺。
宅子每一層、每一個房間的花階磚,其款式和色彩都不一樣。裝飾線條簡約質樸,多個細節顯示著當時的建築巧思和精湛工藝,依稀可尋在那些年月裡商賈名流的生活片段。如主人套房裡的衣帽間設有暗格,並有一條小道與副樓相連。每天早上,僕人通過小道端來熱水,伺候房屋主人梳妝打扮。
「建造宅子的水泥、鋼筋、窗的鐵枝,裝飾用的花磚、花玻璃等材料,都是當時從英國進口的。」黎先生介紹道。
以上5圖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咖啡館負責人遲女士,對蒙友恭堂的設計和用料尤為讚嘆。「在廣東,每逢『回南天』,房子的地面和牆壁都會變得溼漉漉。但我在蒙友恭堂經營咖啡館已經有7年了,從來沒見過它的地面階磚會滲水,牆面也沒見過發黴。」她還說,宅子排水非常好,無論下多大的雨,宅子通道都不會積水。
喚醒老建築 注入新活力
市民胡女士在豪居路橫巷住了近50年,每天進出都會經過蒙友恭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友恭堂在她心中是一個神秘的存在。胡女士笑著說:「解放後它是政府幹部的宿舍,後來又是一些公家單位辦公的地方。普通人哪有機會進去參觀?」
圖源 牌坊廣場
老建築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延續著歷史文脈。給老建築注入新的靈魂,讓它「活」起來,讓更多人觸摸這一歲月肌理,是蒙家後人和遲女士正在努力的方向。
「第一次見到蒙友恭堂是在2013年,那時我和先生打算開咖啡館,正到處選址。」遲女士回憶,那時的蒙友恭堂因空置多時,地面積著厚厚的灰塵,通道堆積雜物,門窗破損,因一樓門前有鐵皮遮擋,屋內顯得陰暗無光。
租下來後,遲女士花了大半個月修葺清理,蒙友恭堂原本的樣子終於展露在她面前。「我們和房東溝通商定,在保護宅子的前提下進行咖啡館的裝修。」為了保護宅子,遲女士花了不少心思設計,保證做到不砸一牆、不損壞一塊階磚,所有電線走明線,不埋設水管,包括吧檯在內的地上設施設備全部都是可移動的,吧檯的增高木地板用不易燃的木材製成。為了保護一面牆體,遲女士還定製了一塊大木板,不用釘子將一塊塊小木板鑲嵌進去。花了半年時間,裝修才完成。
蒙友恭堂一樓大門口處。進門就是咖啡館。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攝
有溫度的咖啡館與有歷史的老建築,碰撞出一種時間的醇度。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咖啡館,在氤氳香氣中聽古城故事,談舊時風月。
「2014年咖啡館開張的第一個月,我便成為這裡的顧客。經常有附近街坊到這裡喝咖啡,大家會一起聊起豪居路的歷史,感覺非常好。」陳銘是咖啡愛好者,在咖啡館裡她認識了不少朋友,也知道了不少肇慶街的故事。
原西江圖片社負責人之一的衛紹泉曾在蒙友恭堂辦公。「在肇慶,很少見到保存這麼完好、面積這麼大的民國老建築。應該要保護好,有條件的話可將其打造成文旅景點,向公眾展示老建築的魅力。」衛紹泉說道。
「建築要有人使用、有人住,才有生命力。」蒙家後人黎先生說,在保護的前提下喚醒沉睡的老建築,是家人的願望,他們也會積極配合政府實施府城保護與復興,共同將這份歷史瑰寶保存下去。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粵華
編輯 林雪瑩
校對 張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