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寧、安踏重新崛起,看國產運動鞋服新品牌如何破局?|投資者說

2020-12-2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浪潮新消費,分享 | 馮重光(中信證券首席行業分析師)

服裝作為「衣食住行」中的頭號基礎消費品,一直以來都是各大電商平臺,以及線下消費的主要品類。其中,運動鞋服市場約3000億,是服裝行業中增長最快的細分賽代之一。

而且隨著全民運動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長期來看,運動鞋服行業的增長空間仍然巨大。但和其他服裝品類一樣,雖然服裝品牌的創業門檻不高,但頭部壁壘卻很明顯,要想做大並不容易。

除此之外,從2012年開始,國外龍頭品牌的市場份額就一直在急劇提升,除了李寧、安踏近幾年又重新崛起,大部分國產品牌的表現仍然低迷。

如何理解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市場格局?從安踏、李寧的復甦,如何看國產品牌的變革路徑?站在當下的節點,新品牌的機會是什麼?

中信證券首席行業分析師馮重光

近日,在浪潮新消費的會員群內輪值分享中,中信證券首席行業分析師馮重光,深度復盤了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發展,同時結合耐克、阿迪、安踏等頭部品牌的成長邏輯,深度分析了國產運動鞋服,以及新創品牌的突圍路徑。

以下是部分內容節選,經浪潮新消費編輯:

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我是馮重光。非常高興來浪潮新消費和大家交流,一起探討運動服飾這個行業。

先講兩個比較重要的結論:

第一, 我認為運動服飾是整個服飾領域最好的賽道。

第二,中國運動服飾行業的發展,正在從原來粗放式的,以展店為主的發展邏輯,轉變到一個精細化的,以店效提升為主的成長邏輯。

為什麼說運動服飾行業是整個服飾領域的最佳賽道呢?我覺得有幾個重要特徵:

第一,這個行業本身的規模比較大。

第二,行業集中度也比較高。行業前10名的品牌,可以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場份額。但是在其它的服飾領域,比如男裝、女裝、童裝,前10名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其實是非常低的。

第三,發展到現在,運動服飾行業仍然有一個持續的、不錯的景氣度和成長性。

這種成長性,實質上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體育人口比例的增加。中國現在的體育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40%多,但和發達國家相比,其實還有很大的差距,歐美基本上已經達到了60% -70%多的水平。

另外,在著裝習慣上,原來大家在工作場景中的穿著是比較正式的,但現在你會發現,休閒、運動風格的服裝也可以滿足絕大部分工作場景的需求。

所以運動服飾行業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其它鞋服產品的替代,我覺得這種增長的趨勢可能還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一、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發展復盤

回顧中國運動鞋服的發展,大體是集中度不斷提升,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好的不斷升級演化的過程。

從1990年到2010年,在這20年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其實本土品牌的成長非常迅速。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前後,這個行業開始「從有到多」,幾乎所有品牌都在大規模地展店。

但在2012、2013年之後,整個運動鞋服行業出現庫存積壓,行業增速大幅回落。很多原來我們熟知的品牌,包括鴻星爾克、361°、李寧等等,都遇到了很多困難,開始走下坡路。

反而是海外的龍頭品牌,在中國的渠道越來越下沉,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到中國市場。所以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都是海外龍頭品牌的市場份額在急劇提升的過程。

但比較幸運的是,在過去幾年,李寧、安踏這兩個國內最優秀的頭部品牌,又重新開始復甦和崛起。

從市佔率來看,在最近幾年穩中有升的,除了耐克、阿迪以外,國產品牌可能就只有安踏、李寧。

以上簡單介紹了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發展過程,包括競爭的格局、不同品牌市場份額的演變。

二、全球性運動鞋服品牌的成長邏輯

下面我從國外,尤其是龍頭公司的發展經驗來看,什麼樣的運動鞋服品牌比較有可能成長起來。

從這幾張圖表中可以發現,做得比較大的公司基本上就兩種類型:

一類是綜合的運動品牌。從全球來看的話,可能只有耐克和阿迪。

第二類是小眾的、專業化的、細分市場的品牌。你可以通過多個品牌運營形成一個多品牌的集團,但每個品牌專注的還是專業化的小眾細分市場。

(1)專業化、小眾細分市場的機會

這兩種類型的企業,背後有著不同的成長邏輯:

首先,做一個綜合的運動品牌,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這裡面的每一個品類,都對應著不同的運動項目,比如足球、籃球、冰上運動、網球等等,都有著不同的資源壁壘。

同時,在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上,也有著各自細分市場裡面專業的Know-how。

第二,一個品牌要被所有的體育愛好者認可,需要一個非常長的品牌沉澱周期,這種時間積澱下來的東西是不太容易被顛覆的。耐克可能已經成為美國體育愛好者心目中的一個符號。

第三,全球化的業務布局需要非常強的品牌勢能,以及營銷和渠道管理能力。

最近十幾年,這種專業化、小眾細分市場中的運動品牌成長得是比較好的,代表著運動在越來越細分。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大眾的運動偏好其實是趨向多元的,比如瑜珈,締造了Lululemon;戶外、滑雪、冰球等等,也有相對應的知名運動裝備品牌發展起來。

綜合型的運動品牌,需要非常頭部的資源支撐,比如NBA或者英超。

但如果你要做一個細分領域的專業運動品牌,我覺得更便捷的路徑是下沉到這個細分領域,去和這個領域的體育愛好者做更多的互動,並且投入足夠多的研發資源,把產品打造成這個領域最專業的就可以了。

比如做瑜珈,你的側重點就不是大型賽事贊助、奧運會這樣的場景,也不是請什麼明星代言,而是要在瑜珈這個領域讓足夠多的專業人士、瑜伽愛好者喜愛你。所以需要和消費者開展大量線下、接地氣的活動,甚至根據他們的需求來不斷改進產品。

Lululemon是不會去贊助體育賽事的,但它可能會有一個團隊,跟觀眾坐在一起觀看體育比賽,去給運動員加油助威。這種良性的互動和交流非常貼近消費者,所以它們用更少的錢,但卻同樣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認知。

(2)耐克、阿迪的發展思路

再者,對於綜合運動品牌而言,國內品牌和國際龍頭仍然在營銷、研發的投入上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對於耐克和阿迪,它們真的就是在經營品牌,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它們對生產的關注很少,主要通過外包的方式完成。比如在中國,耐克、阿迪把生產外包給申洲,締造了申洲這樣一個千億市值的龍頭;把渠道交給滔博、寶勝,也可以做到幾百億量級的上市公司。

所以它們對核心的品牌端的價值專注度非常高。和我們做一個專業化的品牌,或者說和國產的綜合性品牌所處的發展階段,可能完全不一樣。

當然,不是說生產和渠道不重要。優質的運動渠道商其實非常稀缺,目前在中國做得比較大,有全國性分銷能力的可能也就滔博、寶勝這兩三家公司。

如果沒有它們,耐克和阿迪想在中國市場下沉得這麼深、這麼廣,也是有難度的。

每個環節都有它的價值,只不過耐克、阿迪更專注、聚焦於它們最擅長的領域,也就是產品的研發和品牌的推廣。

三、國產品牌如何做好:安踏的經驗借鑑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鑑的案例,就是安踏收購的FILA。

中國服裝企業收購海外品牌的案例非常非常多,但是做得像FILA這麼成功的卻很少。

FILA剛剛收購回來的時候也有過很多戰略定位上的迷茫。

當年的Kappa可能是個值得參考的案例,曾經做的非常成功,但是Kappa現在很少看見了。為什麼呢?本質上運動產品的核心價值首先在於產品的舒適度,其次才是產品的時尚度。

所以它的時尚風險比較低,這也是為什麼說運動服裝是一個好賽道。但是當年的Kappa更偏時尚品,一旦這陣風過去了,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就可能會出現下滑。

後來FILA的定位找的還是比較準的,運動休閒的核心價值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舒適的產品。

總結一下FILA成功的因素,我覺得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產品定位上來講,大家會感覺到FILA產品面料的感覺很好,穿起來很舒服,同時品質很高。一個新創品牌想去模仿它,會有很高的難度。因為你用同樣的面料,同樣的做工,做出來相似品質的產品,定價很難比FILA低。

如果定價比FILA低很多,肯定是虧錢的。但如果定價和FILA差不多,那消費者為什麼不去買一個已經成熟的,受到圈子所認可的品牌呢。

第二,供應鏈資源和零售資源的整合。通過FILA的經營,安踏成功構建起直營零售的能力。

中國大部分的本土服裝品牌都是經銷的模式,當你的經銷商都是夫妻老婆店的時候,零售效率會非常低。

但中國優質的經銷商又非常稀缺,同時最核心的經銷商資源,又已經被耐克、阿迪這種國際品牌所綁定,在這種情況下,國產品牌要想做好零售應該怎麼辦?其實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打造自己直營的零售體系。

做直營的優勢在於店員可以被充分培訓,門店也可以高度信息化,庫存可以實時反饋,所以整體的零售效率要比經銷商高很多,避免了低效的經銷商去影響品牌的零售效率,進而影響到庫存管理的問題。

對於已經鋪設幾千、上萬個加盟零售門店的品牌來說,可能存在積重難返的問題。但FILA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沒有歷史包袱,可以直接去做直營的探索,這種優勢積累起來也很難再去被顛覆。

安踏前段時間收購了亞瑪芬,包括之前收購的迪桑特、Kolon,這些品牌在找準中國市場的定位之後,安踏已有的零售資源和供應鏈資源都可以被用上。

在安踏的架構裡面,零售和供應鏈是由單獨的總部部門來進行統籌和資源整合的,這是安踏能在中國不斷地把新品牌做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新品牌如何突圍

站在現在這個時點,大家可能還關心一個話題:一個新品牌,應該從哪些方向去突破?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龍頭公司的優勢非常明確,新品牌要想突破已有的產業格局並不容易。但總結一下前面說的,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機會:

第一,在定位上,做某一個細分運動品類的專業化品牌,可能會是突圍很好的一個切入點。

在專業的運動品類上面做深耕,更多的去和消費者對話。對於一個初創品牌,在沒有那麼多錢去投營銷的情況下,是比較好的能夠和消費者產生良性互動的一種方式。

第二,在渠道上,社交電商可能是品牌方需要去重點關注和探索的一條路徑。其實李寧和FILA這些品牌,都在已經在嘗試做社交電商了。

疫情來了之後,安踏第一時間讓所有的門店員工都上線了朋友圈的微商城,而且李寧、FILA也在做全網的直播購物。

第三,把握消費者的變化,尋找專業舒適和時尚潮流之間的平衡。前面提到,運動品牌的核心價值是專業舒適,但是現在年輕的消費者對時尚潮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QA精選

Q:今年服裝行業的庫存,對未來兩三年的市場會帶來哪些影響?

A:首先肯定會有一些庫存的積壓。最近耐克、阿迪等公司財報的電話會中都有提到,2月份它們的銷售表現是去年同期的20%-30%水平,同比下滑了70%到80%左右。

我們估計3月份大部分品牌都有比較明顯的恢復,達到了去年同期的50%左右,4月份有機會做到去年同期的70%-80%,5月份可能會更好一些。

所以從清庫存的力度來說,我們看到有幾點:

第一,門店都在打折。雖然會對毛利會有一點影響,但還是要儘可能地在今年把庫存全部消化掉,因為拖到明年壓力會更大。

第二,各大品牌也在用社交電商,以及奧萊等方式去儘可能地清庫存。

第三,對經銷商的回購政策,安踏等品牌提供大概10%-15%的回購比例。如果經銷商實在賣不掉,那就自己收回來。

關於庫存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品牌的角度來取捨:如果你願意犧牲短期盈利的話,庫存可以解決得更好一些;但如果不願意,那未來的年份可能就會進入到惡性的庫存周期。

Q:如何解讀lululemon?目前運動細分類市場,除了做一些更加黑科技的功能性面料,好像沒什麼其他機會。當下國情,穿搭類新品牌想要沉澱品牌價值,我持審慎悲觀的態度。

A:做面料創新本身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只有材料科技上的創新,我覺得也不足以憑此做出一個品牌。

因為在做品牌的能力中,材料科技可能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更多是要看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端的能力。所以,如果真的有很好的材料科技創新,不如去賦能各個運動服裝品牌。

對於Lululemon來說,我覺得它也在面臨著自身發展的戰略選擇問題。

瑜珈、慢跑的品類它已經做得很好了,之後一定涉及到擴品類和擴人群的問題。我們看到Lululemon也推出通勤系列產品,擴大產品著裝場景,提升男性消費者佔比,應該說是卓有成效的。

此外通過基金的方式和安踏一起收購Amer,旗下擁有戶外、登山、滑雪類的頭部品牌,包括始祖鳥和Solomon,這本身也是一種戰略布局。

雖然Lululemon不一定有機會成長為耐克、阿迪這樣的綜合型運動品牌,但還是可以去收購、投資、運營更多的專業化品牌,把每一個品牌做到10億歐元,最終整體的體量也會很大。

相關焦點

  • 從李寧、安踏重新崛起,看國產運動鞋服新品牌如何破局?
    除此之外,從2012年開始,國外龍頭品牌的市場份額就一直在急劇提升,除了李寧、安踏近幾年又重新崛起,大部分國產品牌的表現仍然低迷。 如何理解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市場格局?從安踏、李寧的復甦,如何看國產品牌的變革路徑?站在當下的節點,新品牌的機會是什麼?
  • 安踏「FILA」、李寧「中國李寧」 除了潮牌,本土運動品牌還有啥新...
    這是年輕一代消費者眼中的國產運動品牌。頗有種唱衰國產品牌的味道。加之耐克、阿迪達斯等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擴張,已經佔領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智,安踏、李寧等頭部國產運動品牌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另外,隨著國內體育用品行業整體強勢復甦,重回快速增長通道,國內運動品牌巨頭的全新發展平臺期已基本形成,各品牌加注品牌深耕,2019年下半場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 看安踏、李寧們如何出圈?
    資本邦以李寧、安踏體育、特步國際和361度這4家港股運動服裝公司為案例,分析本土運動服裝企業如何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借轉型破局。 李寧2015年重新調整了渠道關係重心,從直營轉到經銷。此外,公司聚焦高層級市場,持續開設高效大店,李寧在購物中心渠道重點開設全品類標杆店和中國李寧時尚店,重點強化超一線、一線、二線層級市場的布局。 李寧也沒忘記線下線上融合,大力發展電商渠道,到2019年,李寧電商銷售佔比達22.5%,遠遠超過2015年的8.6%。
  • 2020年中國運動鞋服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國產品牌加速崛起
    1、中國運動鞋服行業持續高增長,運動鞋增速較快近年來,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隨體育基礎設施以及健康觀念的不斷普及,消費者對運動鞋服的需求不斷增強。時尚潮流的引入成功打破其傳統的功能性邊界,運動鞋服逐步滲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取代部分休閒鞋服,需求大增。
  • 為啥很多消費者,寧願買高仿的耐克,也不願買國產的安踏、李寧?
    為啥很多消費者,寧願買高仿的耐克,也不願買國產的安踏、李寧?比如說,到底是選擇蘋果手機,還是選擇使用安卓系統的國產手機,又或者說,購買國產汽車,還是日系車、德系車?雖然說,消費者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但也不全然如此。就比如說,選擇正版、盜版的問題。為啥很多消費者,寧願買高仿的耐克,也不願買國產的安踏、李寧?
  • 李寧籃球鞋和安踏籃球鞋哪個好 李寧籃球鞋和安踏籃球鞋尺碼一樣嗎
    李寧和安踏籃球鞋作為兩大國貨之光品牌,自然是聚焦了不少視線,不免經常被網友們拿來進行比較。對於實戰黨們來說,更是尤為關心李寧籃球鞋和安踏籃球鞋哪個好。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吧!
  • 德爾惠面臨關門:「安踏」、「李寧」們為何始終不敵阿迪耐克?
    如果之前我們說安踏、李寧、特步等運動品牌這些年在慢慢的走下坡路,面臨電商挑戰、面臨轉型困局,現在德爾惠這個品牌已經直接倒下。曾經與周杰倫牽手、風光一時的國有運動品牌,如今面臨欠債6.36億元,廠房、土地及倉庫均被抵押,公司停業的窘境。
  • 安踏是國產第一運動品牌,那排在第二的是誰?排名令人意外
    自從安踏在21年前打響自主品牌的第一槍開始,國產運動產品行業獲得快速發展。這麼多年下來,安踏已經成為全球僅次於耐克、阿迪達斯的體育運動品牌。除此之外,鴻星爾克、李寧、361°、特步等本土品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被安踏李寧碾壓,361度輸在哪裡?電商起步慢、增收不增利
    目前港股上市的4家運動用品企業中,除李寧之外,安踏、特步和361°都出自這裡,而且這三家企業的老闆都姓丁。 跟安踏、特步這兩家老鄉企業相比,361°創辦時間最早,曾是李寧、安踏之外的行業老三。可是近些年,361°卻逐漸被特步趕超,和其他三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以至常被外界稱為「掉隊者」。
  • 從回力到李寧和安踏,國產球鞋的這92年都發生了什麼?
    中國著名奧運冠軍「體操王子」李寧退役後於1989年創立「李寧」同名運動品牌,並開創先河的將「李寧」二字印在衣服上。1989年,第一雙匹克牌運動鞋「910」上市。1990年李寧在廣東三水創立李寧有限公司,並且贊助了第十一屆亞運會,李寧開始活躍在國內外的運動賽場上。1991年,安踏體育正式成立,在福建晉江的一家製鞋作坊門口第一次掛上了安踏的標誌。
  • 安踏聯名六神花露水,國產品牌的夢幻聯動,崛起前兆
    在手機以及電腦廠商上半年發布會幾乎都塵埃已定是,許多國產鞋類品牌開始發力,而這裡安踏與匹克成為了最為主要的輿論戰場。安踏與匹克是兩家國產廠商裡相對與其他品牌在科技上下得了本錢的品牌,成果也是十分的顯著。匹克的態極科技更是成為了近一年來休閒跑鞋市場的寵兒,大有扭轉乾坤的趨勢。
  • 李寧的奧運10年:轉型失敗被迫裁員,如今市值僅安踏六分之一
    四個月後,李寧再次登上巴黎時裝周,設計延續復古內核搭配鮮豔的撞色,不少外國網友甚至在Instagram上給李寧官方帳號留言,希望買了能夠寄到英國。雖然李寧風頭正盛,但現實是,目前排名第一的本土運動品牌是安踏,阿迪和耐克兩大國際巨頭同樣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目前來看,李寧似乎準備在時尚這條路上闖出一片天地。但這場突圍,能將它重新帶回2008年的黃金時代嗎?
  • 四大國產運動鞋服的品牌代言故事
    大家熟知的國產四大運動鞋服品牌李寧、安踏、特步、361度(排名不分先後)。對愛好運動、時尚的人們來說,四大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在國內運動鞋服中還是非常高的。國際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巨星雲集是自然,搜羅國產四大品牌最近的形象代言又是何種情形呢?先從代言人數較多的特步說起,來自官網消息的代言明星包含了景甜、謝霆鋒、林書豪、汪東城以及樂華七子。這陣容包含了時下的體育和演藝圈大紅大紫的明星紅人。相較而言品牌業績水平是靠前的。安踏的陣容則是「水花兄弟」之一的克萊·湯普森,「藏獒」張繼科以及演藝界的關曉彤、陳飛宇。
  • 中國第二大運動品牌出現,鴻星爾克到底是如何「崛起」的?
    李寧品牌的重新復活,說到底還是不容易,能在一眾的大品牌裡重新崛起,這和李寧這個活招牌也有一定的關係。早在1898年李寧體育商標就被註冊起來,當時的李寧發現,每次上臺運動員都是穿著國外的運動鞋,這讓他有了創建體育品牌鞋子的想法,在上市後,李寧鞋子也憑著創始人本身的光環打響名氣。
  • 國產跑鞋最值得買的一個品牌,不是李寧不是安踏,而是它!
    國產跑鞋哪個品牌最值得買?相信很多人會說李寧或者安踏,但是我認為並不是李寧和安踏,而是多威!多威這個牌子,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多大印象,名氣也不大。但是,對於知道多威,然後是穿過多威的人來說,多威就是一種情懷、一種信仰。多威是中國目前民族企業中規模最大、最有特色的體育運動專用鞋生產企業。
  • 市值暴增60億,淨利潤增速反超安踏,昔日霸主「中國李寧」正在演繹V...
    這一由盛轉衰的發展路徑固然令人唏噓,但更值得探究和總結的是,李寧從制高點跌落背後所出現的一系列如戰略缺位、戰略失誤、品牌定位模糊以及零售渠道管理不當等問題,以及其如何在轉型失敗後自救。強行將主品牌推至一線,直面阿迪達斯、耐克,是李寧公司第一次品牌升級中,最大的戰略「錯位」。而正是這次失誤,給了安踏反超的機會。
  • 安踏、李寧的質量與耐克、adidas這些名牌差別大嗎?看完恍然大悟
    本質上NIKE和李寧、ANTA的材料並沒有的區別。但是後來隨著中國的人工費的提升,NIKE等代工廠就轉移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李寧產品,李寧是我國的國產運動品牌。它的鞋子質量上乘,採用了最優質的面料,注重透氣性,尤其是跑步鞋子系列,更是眾多品牌中的佼佼者,李寧產品注重品質,所有鞋子的質量均有保障,而且做為國產品牌,其沒有過於繁瑣的昂貴關稅,所以價格也十分適合於我們普通的消費者,其被譽為是真正的性價比之王。
  • 國產運動鞋服行業:高速增長能持續多久?
    當前我國運動鞋服產品的滲透率達到了12%,相較全球19%的水平未觸及行業天花板,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從競爭格局來看,運動鞋服行業正在逐漸形成「雙超多強」的格局,老牌運動品牌NIKE、Adidas佔據龍頭地位,安踏、李寧、361°等國產品牌增長強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 錫安ins宣布籤約AJ,李寧、安踏失去錫安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此前國產品牌李寧安踏分別為這位新晉狀元奉上誠意十足的報價,特別是李寧在當家球星韋德退役的情況下,李寧急需一位在聯盟具有號召力的球星,他們把目標盯上了錫安並給出了10年2.5億美元的報價,安踏方面也奉上了1億美元的報價,然而錫安很心動但還是拒絕了兩位國產廠商的報價。
  • 被李寧刷屏了?! 那些變好看的國產老牌
    至少我知道現在的國產品牌在改變,前段時間和大家聊了變好看的國產服裝品牌(回看戳� �被瞧不起的國貨牌子,如今比 ZARA、HM 好看多了),今天借著李寧的改變想和大家聊聊變好看的國產運動鞋品牌。說說那些變好看的國產老牌◎李寧不得不表揚李寧這次紐約時裝周的表現。雖然在裡面你能看到復古街頭風、老爹鞋的影子,但這就是當下的趨勢,哪怕是老牌奢侈品也都開始嘗試,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