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質量提升,關鍵在課堂。一節好課,會讓老師和學生感受到思維共振的快樂,無數節好課的積累,就是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基石。那麼,真正高質量課堂應該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與您分享一位一線校長的觀察與思考,在他的眼中,優質課堂應該具備以下四種特質……
課堂其實由四個要素構成: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其中教學環境又包括教室與教學設備等小環境和社會與時代等大環境。對於教師而言,教材、生源、環境等都是客觀條件,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改變的其實是自己對教材、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等要素之間組合關係的思考。這些關係綜合體現為教學效果、學習效果或師生的課堂表現等。
那麼,優質高效課堂應該有哪些表現呢?筆者認為,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質。
促思考求改變
課堂不能僅僅是熱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是要「促思考求改變」。就是要看在課堂上,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水平有沒有發生變化。包括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對社會現實的體認、思維品質、對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等,有沒有因為教師的介入、因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而發生改變和提升。好的課堂,其表現一定是學生的思維或情感發生了改變。
我聽過一堂很有「語文味」、讓學生情感起伏認知提升的《記承天寺夜遊》,執教教師設計的主問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尋找課文中的「一點之美」。
在教師引導下,有的學生找到了月色描寫之美,有的學生體會到「閒人」一詞的複雜感情,有的學生分析出「亦未寢」中鬱鬱寡歡之情,有的學生理解了作者微妙的情感變化……在主問題的引領下,語言文字的細節之美被學生認知;從「賞美」入手,學生品味到蘊藏在文中的人生之「味」。然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結構分析。學生再讀文本,深入揣摩,在教師的點評分析後,慢慢領會這篇課文的「多變」。它既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蓋竹柏影也」為敘事,最後三句是抒情,文章敘議相結合。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從表達方式上可以分為「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三部分。還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事情的起因是「起」,發展是「承」,一個特寫鏡頭是「轉」,「合」用抒情議論託起全文,收束全文。
認知思維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是直覺行動思維,思維與對物體的感知相聯繫,思維在行動中進行,不能在行動前進行;第二層是具體形象思維,思維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彼此的聯繫來進行,還不能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第三層是抽象概括思維,兒童開始利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事物的內在本質特徵和聯繫進行認識;第四層是辯證邏輯思維,思維是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
這堂語文課從直覺行動思維起始,通過朗讀,從美的直觀感受切入,逐漸引導學生建立文本內容之間以及文本內容與人生之間的聯繫,從表達方式到行文邏輯越來越深入地理解文本組織架構,最後又以文本的「多變」啟迪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
更重要的是,課堂上認知思維和情感水平的提升應該建立在學科素養提升的基礎之上。這堂語文課始終緊扣語文教學主線,從朗讀、賞美和課文結構分析入手,設計看似簡單,卻是別出心裁的思維能力訓練。其實,其他學科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水平提升又何嘗不應如此呢?
體現新型教學關係
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其實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之初,這個方向就已經明確,但縱觀20年來的課堂教學改革,尚未很好地契合國家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期待。
我們倡導的新型教學關係要求課堂以學生學習為主。首先,需要教師進行角色轉變,從課堂的絕對權威轉變成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促進者,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而教師應把教學重心放在教學設計、活動組織、過程監控、答疑解惑和學習評價上。
同時,新型教學關係的建立需要在課堂上把教與學的過程打開。教師要通過設計臺階、搭建階梯一步一步展開教學過程,在學生思維生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思維。比如語文學科,文章的言說一定要建立在邏輯思維之上,言論也一定要有理有據;數學學科,要在師生思維的碰撞中發現、歸納、提煉、運用模型,在不斷「化歸」中把新問題轉化為舊問題來解決。
把過程打開的課堂可以有討論、探究、展示等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在這些形式背後實際上都是「有體驗的學習」「有對話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對象性活動(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與學的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種對象性關係(「主體—客體」或「我—它」關係),而且也是一種意義活動(精神性交往活動)和意義關係(「主體—主體」或「我—你」關係)。由此可見,建立在意義關係之上的教學活動主要不是一種知識授受過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通過理解和「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強調教與學之間是一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並不意味著教與學之間不存在教育關係。教師在意義關係之上組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課堂,落腳點不是輕巧了,而是更難了。課堂教學需要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師生互動中獲得最具學科本質、最具價值的基本活動經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有機體的一個部分。」
作為教師,要想真正讓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既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又要重視發掘蘊藏在知識背後的重要思想方法,不失時機地巧妙進行學科思維滲透,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堅持民主性原則,促進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與交流。
真正讓小組學習共同體實現討論交流
為了給學生帶來思想、言語活動的體驗,課堂組織方式需要發生相應變化。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每個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生命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學業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因學生差異性而形成的思維交流碰撞往往可以生成許多新穎、個性的情思,讓課堂「意外」迭出,搖曳生姿。
小組合作學習必須真正實現討論交流,讓學生的思維與學理共進、情懷與智慧共生,生長汩汩流動,然後不斷衍生「意外」和「陌生」,同時與前述師生對話雙邊互動。
真正的對話是平等、自由、公正地進行交流和溝通,雙方都尊重對方的觀點、人格和價值觀,並且能夠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而讓不同的想法在一起碰撞。對話的目的並不是要達成一致,而是更好地理解和珍視差異,因為觀點的不同正說明問題的複雜性,說明對話的必要和可能。而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對話,是蘊含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演說,不僅表現為交流與探討、提問與回答,還可以表現為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
課堂小組討論的問題要精心設計,可以是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設計的具有一定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主動提出的問題。問題本身應具有討論價值,最好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
課堂的精彩,不能表現為總是幾位學生與教師對話,而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收穫。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在場」。
一是於無向處指向。在學生沒有方向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出方向,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目標是什麼、研究的路徑是否正確,教師應該給予點撥。
二是於無法處教法。當小組合作學習陷入困境時,教師要適時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是於無疑處生疑。讓學生提出問題是討論與交流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學生限於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可能一時半會兒提不出問題,並非真的沒有問題,教師要善於啟發和引導。
四是於無力處給力。當學生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資源、工具、腳手架,讓學生藉助這些資源去解決問題。例如不斷追問學生,讓學生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往上走,思維逐層展開、逐步深入,思維能力逐漸提升,這樣課堂的效益就十分明顯。
讓學生成為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之一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判斷一節「好」課時,常常優先關注教學內容挖得深、教師語言精彩、板書設計巧妙、課件做得精美等。總之在我的關注點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教師的表現,而非學生的成長。但實際上,教學內容挖得深,有時源於教師自己對問題的新理解,或許已經超越了學生的發展區;教師的流暢表達其實是課堂的線,學生即使表述得不盡善盡美,卻是真正的學習所得,這才是課堂的珠;而那些吸引眼球的課件和板書並不是學習真實發生的標識。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對課堂教學的某些觀感和評價,與學生實際獲得感並非正向相關。
學習中的學生是教育和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學生的潛力、潛能是巨大的,但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這個資源常常被忽略。我們強調學生作為學習資源,尤其要把學生的問題和錯誤當作重要的學習資源,注重方法的指導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作為教師是否有過這樣的教學體驗?課堂由學生的問題展開,在學生的自我答疑中,他們的思維被激活;教師順勢總結、點撥,漸漸發現課堂的生成在學生的思考與表達中實現,他們的問題也激活了教師的思維——好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
教師有沒有常常在課堂上感受到「驚喜」?原以為學生不可能想到的方法,他們出乎意料地給出了更多奇思妙想;本來是有些枯燥的理論性質的課,學生卻善於聯繫生活,對學習充滿好奇和樂趣,甚至感染著教師。要相信學生,更加關注「學生的學」。優質的課堂教學應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設計,力爭通過方法指導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自己理解和消化,讓他們自主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靜靜地、慢慢地按照規律成長,讓他們真實地發展。
真正優質有效的課堂必將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預設走向生成,從關注問題的答案走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從關注知識的教學走向關注能力的培養。唯有如此,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會在課堂真正發生。
需要強調的是,課堂應是尋求教與學合一的過程,兩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要實現有效優質的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也離不開學生的學,不要偏向一邊忘了另一邊。關注「教師的教」,會強化主導,清晰目標,更加高效;關注「學生的學」,會更加突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讓教學更加有效。
加強智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各學科知識和能力,還要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珍惜時光、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敢於創造;加強美育,不僅要重視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所有教育理想的實現,最主要的陣地就是課堂。一定要讓課堂激發出活力、散發出魅力,給予教師更多的課堂指導,讓更多的課堂優質高效。(作者謝學寧,系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校長)
文章來源:2020年第20期《人民教育》雜誌、《人民教育》雜誌微信
作者:謝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