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國丨蒙古漢子都吃啥?赤峰對夾加羊雜

2020-12-18 騰訊網

赤峰對夾被稱為「塞外名點」是赤峰最有名的小吃,也是赤峰人最喜愛的食品,老哈達街人必吃的早餐,看起來外表跟肉夾饃很相似,但是口感卻是大大的不同。

本文獨家供稿騰訊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紀錄片《早餐中國》第2季,已於21日上午8點正式登陸騰訊視頻,每天更新一集。鐵粉們已經跟隨鏡頭見識了噴香酥脆的新疆烤包子,麻辣鹹香的重慶小面,領略了中華各地迥異而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在第三集節目中,向我們展示的是,赤峰當地對夾店老闆徐廣的故事。他和往期視頻裡大多數早餐店老闆一樣,從凌晨開始為食客們燉煮美味,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對夾之於他來說不僅是美味,更是討生活。那今天我們就和舌尖一起,前往內蒙古赤峰,一起去解開對夾店老闆徐廣手中,一個對夾一塊兒皮的美食哲學,一起探尋外酥裡嫩到食客心尖上的「餅夾肉」究竟又蘊含了哪些「早餐文化」。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部,坐落著一座歷史名城,這裡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內陸與草原地區的交接地帶。這座城市就是內蒙古東部最為繁華的赤峰,它因為境內有名的紅山而得名。

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同時也包容著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在這裡各個民族的人們和諧相處,也因此催生出了獨特的飲食文化。而赤峰最為著名的美食就是赤峰對夾,這是一種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吃,因為它的色澤誘人,香酥可口,所以在全國各地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咬第一口時牙齒先破開脆皮,咔吧一聲,唇邊立刻帶有淡淡的烤糊油香,然後再一氣切開數十層軟面,一待得第一口合攏,酥皮碎片、麥香面片以及燻肉精華已經在舌尖混為一團,滿口噴香。」這是馬伯庸在他的文章《赤峰對夾》中的描述。

只要是提起赤峰美食,人們馬上聯想起的就是赤峰對夾。赤峰對夾被稱為「塞外名點」是赤峰最有名的小吃,也是赤峰人最喜愛的食品,老哈達街人必吃的早餐,看起來外表跟肉夾饃很相似,但是口感卻是大大的不同。

對夾的餡是燻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外層小餅由小米麵與豬油做成的油酥特製而成,吃起來外層酥脆可口,內在軟糯鮮香。早餐來個對夾,搭配熱騰騰的羊雜湯,一掃寒氣,熱乎熨貼。來赤峰旅遊的人都不會錯過品嘗這道美食,臨走的時候也會帶上一些回去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赤峰對夾不僅是餅夾肉,很多地方餐館在繼承了百年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勇於推陳出新,結合了時尚的海味蔬菜果醬等等食材,把傳統的赤峰對夾又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2003年10月,在第十三屆中國美食節上,福興樓對夾作為內蒙古唯一一家參展的美食品牌,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點」,同時獲得中國廚師節名點製作金獎

同年赤峰對夾被作為赤峰名吃第一樓的條目收錄在《赤峰之最》一書中。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予舒曾經如此稱讚家鄉的對夾:「塞外名吃誰最優?福興對夾佔鰲頭。」可見當地人都因為赤峰對夾的美名遠揚感到驕傲。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赤峰對夾的來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來自河北的蘇氏父子創造了對夾,而另一種說法是乾隆皇帝因為狩獵才把對夾引進了赤峰。

按照第一種說法,赤峰對夾最初創辦於清末時期,從河北來到當地謀生的蘇文玉蘇德標父子在老哈達城頭道街開了第一家對夾店鋪。這個時期本來就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蘇氏父子主要是為了躲避戰亂,所以才北上來到赤峰謀生。

這對父子原本是打算經營販羊的生意,但是因為時局混亂,經濟蕭條,到後來生意賠本,不得不另謀生路。正在這對父子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發現在赤峰當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火燒,名叫哈達火燒,對於當地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食物。

因此蘇氏父子後來就以賣燒餅為生,從此逐漸走出了困頓,生意也開始蒸蒸日上。

蘇氏父子有親戚曾經在宮廷的御膳房供過職,所以他們收藏著宮廷燻肉的秘方。有一天這對父子從家鄉的驢肉火燒受到了啟發,既然這裡的人都非常喜歡燒餅,而且對各種肉食也非常偏愛,那麼為什麼不把燒餅和肉加在一起製作成美食呢?根據這種思路,蘇氏父子創造了一種新食品,起名叫夾肉燒餅

關於蘇氏父子創造出對夾還有一個版本,他們確實是從河北過來做生意,只不過燒餅生意剛開始做得並不好。為了生存下去,這對父子決定製作老家特產的驢肉火燒,只是赤峰當地的氣候非常寒冷,驢肉本質溫涼,天氣一冷就賣不動。

這時候蘇德彪才想起來,自己以前在京城的裕盛樓偷學過燻肉的做法,這種肉油水非常足,符合牧民的口味。於是他們就用驢肉火燒的外皮加上京城的燻肉做出了口感絕佳的對夾,很快就受到了上流社會的歡迎,並且在當地流行開來,逐漸成為赤峰的代表性美食。

另一種說法是說在乾隆年間,當時正值太平盛世,皇帝每年都要到熱河行宮避暑狩獵。某一天眾人在木蘭圍場狩獵的時候,乾隆皇帝發現了一隻猛虎,於是策馬追趕一直來到了紅山腳下,最終用弓箭射死了猛虎。

為了慶祝這次成功狩獵,乾隆就在赤峰下窪子的松山館設下了宴席款待群臣。在這幾十道宮廷御膳美味佳餚中,除了壓軸菜烤全羊之外,對夾的美味也讓眾臣讚不絕口,從此以後這道美食的製作秘方傳入民間,逐漸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赤峰對夾。

都是餅夾肉,赤峰對夾到底好吃在哪兒

說到底,赤峰對夾就是一種酥油燒餅,從側面切開了一個口子,裡面塞著燻豬肉,是一種原料非常簡單的美食。對夾在赤峰的地位其實就相當於肉夾饃西安的重要性,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一到早上都是用對夾作為主食,再配以羊雜或者清湯,這樣才算是一頓舒心的早餐。

說起對夾的形狀,河北的驢肉火燒和西安的肉夾饃都和它非常相似,只不過對夾裡面包裹的是燻肉,別名也叫柴肉。這裡並不是說燻肉的口感非常柴,而是因為這種肉源自於張家口的柴溝堡

要想做好正宗的對夾肉,必須要選取半肥半瘦的膘子肉,用菜刀切成方塊,然後碼在一口大鍋裡。在煮肉的過程中需要用到許多種香料,一般都會使用花椒,八角,砂仁,桂皮以及蔥姜蒜等調味料填充在肉塊間的縫隙裡,最後還要再拌上豆瓣醬和砂糖。

接下來就是用大火把鍋裡的肉煮熟,然後再加入醬汁進行燜煮,等到鍋中的肥肉溢出了油花,就用鐵篦子撈起來。然後就是燻肉的過程,當地人利用上好的松木來燻烤豬肉,這樣製作出的燻肉別有一番清香,如果是當地有名的大商鋪,還會使用熬紅糖的蒸汽進行燻烤,成品的燻肉味道更加濃鬱,而且還帶有紅糖的甜香。可惜這種做法費時費料,使用紅糖蒸汽燻制的燻肉是很難吃到了。

對夾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燻肉不是一開始就包裹在麵餅裡,店家在出售對夾的時候,都是提前把燻肉切成絲,肥瘦肉分開放置在兩個盒子裡。客人來買,店家就直接從爐子裡現取出麵餅,用小刀在側面剖開口子,用手指拉住麵餅的兩邊用力一擠,再撐大了用筷子往裡塞肉。整個製作過程公開透明,客人甚至還要求肥肉瘦肉的比例,當然,如果整個肉餡都要純瘦的精肉,客人還需要另外加錢才行。

對夾裡的燻肉雖然美味可口,但是它最大的特點還是外面的這一層麵皮。要製作這種麵皮除了使用麵粉之外,還需要加入豬油,食鹽,五香粉和少許砂糖糅合製成,經過手工反覆的堆疊,製作成千層餅。接下來再放進火爐中烤熟,出爐之後趁熱用酥油拌著糜子面在外面仔細地塗上一層,然後再擺到鐵叉子上,再次放入火爐中用急火燻烤,讓麵皮的表面產生油酥。

用這種工藝製作出的對夾皮,剛出爐就香氣四溢,外表是一層金黃色的酥皮,隔近看還可以發現一層層的綿軟麵皮。這鬆軟香脆的酥皮加上鹹香的燻肉,一口咬下去唇齒生香,這時候搭配上一碗羊雜湯或者清湯,經過湯水滋潤的食物就可輕鬆下咽,而口中的香氣經久不散。

從塞外到世界

赤峰對夾雖然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積澱,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不斷變換的口味也對這種傳統美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赤峰對夾香酥可口,點睛之筆就在燒餅上。既要鬆軟可口,又要酥脆彌香,這對製作對夾的師傅們的手藝有著極大的考驗。

對夾麵點師傅,其實也是赤峰對夾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因為長期製作對夾,很多老師傅不可避免地患上了一些後遺症。如揉面的時間一長,胳膊就伸不直,甚至還出現了腰椎問題,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擋一代又一代的麵點師傅對於這項手藝的熱愛。

在2011年的中國美食節上,赤峰對夾榮獲了中國名菜的稱號。在這些傳統手藝繼承人的不斷努力下,赤峰對夾製作技藝在2017年入選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年之後又被列入了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餐飲行業要想列入自治區級的非遺產品難度很高,而赤峰對夾是首例。不久前赤峰高速口樹立了一塊牌匾,上面寫著赤峰對夾從這裡走向世界,這中間包含著對夾手藝傳承人和普通赤峰人民的美好願望。

巴林風乾牛肉、奶豆腐、蒙古果子

除了鬆脆可口的對夾,赤峰當地還有許多融合了漢蒙兩地特色的美食。赤峰北部的巴林右旗水草豐美,是我國最為優良的牧場之一,這裡出產高品質的牛羊肉以及各種奶製品。

如今巴林出產的風乾牛肉和涮羊肉都是全國知名的美食,用牛羊奶製作而成的奶豆腐蒙古果子已經成了當地人最為難忘的童年記憶。赤峰當地的飲食還受到東北地區的影響,這裡的肉類美食血腸和鍋包肉都和東北的菜餚有著共通之處。

而且因為深處內陸,赤峰人民也有醃製蔬菜的習慣,每年一到秋季,當地的許多婦女就會利用芥菜和食鹽製作出鹹菜疙瘩,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之後,這種鹹菜也會成為赤峰人早餐餐桌上常見的下飯菜。

都說草原上的人們性格豪爽,而東北人又是幽默好客,赤峰人可以說結合了這兩地人民的優點,外地人如果來到這裡,也能在異鄉感覺到難得的溫暖。如果你已經在機械繁重的工作中感到厭倦,那麼不妨就來赤峰看看吧,可以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好好地放鬆一下。這裡不僅有壯闊的自然風光,還有老遠就聞到香氣的赤峰對夾,豐盛的全羊宴可以讓你大飽口福。這樣感情真摯與豐富多彩的城市,一定會給你留下難忘的回憶。

相關焦點

  • 中國漢堡,赤峰對夾和西安肉夾饃有什麼區別?
    被譽為「中國漢堡」的內蒙古赤峰對夾,其實壹周君很久以前就有所耳聞,一直到今年國慶去了一趟內蒙古旅遊,才以得見廬山真面目。赤峰對夾和西安肉夾饃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夾吃的重點不在肉餡,而在於對夾皮。因為皮子用了豬油、鹽、五香粉和白糖這些配料,反覆的疊成千層,所以即便對夾不用燻肉,單就吃那一對夾皮,依舊是仍是美味可口。據《赤峰之最》一書輯錄,蘇家首創出對夾後,在赤峰城開張了第一家對夾鋪,字號復生隆,最初位於赤峰城頭道街,後來遷到二道街華興飯店東隔壁。
  • 《早餐中國》,喚醒一天沉睡的味蕾
    很多人早上趕著上班,擔心遲到 能用來吃早餐的時間變得奢侈 還比不上多睡十幾分鐘 最近大熱的百集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 記錄各地早餐美食,把吃好早餐作為幸福的標準
  • 走遍中國之赤峰的烈日紅山,博物館
    昨天玩了一天有點累,加上 赤峰 市內也沒有太多的東西,睡了個懶覺,收拾收拾,11點多才出門。 赤峰 為紅山之意, 蒙古 語「 烏蘭 哈達」,因城區 東北 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而這座紅山昨天在去玉龍 沙湖 的途中看到了。
  • 早餐版《舌尖上的中國》
    新疆吐魯番的烤包子、重慶的小面、內蒙古赤峰的對夾、浙江寧波的面結面、寧夏的羊雜碎、山東濰坊的火燒、北京的豆汁、江西南昌的瓦罐湯拌粉、浙江溫州的糯米飯、安徽池州的小粑、四川樂山的牛華豆腐腦、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稍麥、浙江杭州的煎包、福建長汀的泡豬腰、新疆烏魯木齊的奶茶、四川江油的肥腸、福建閩南的面線糊、雲南昆明的小鍋米線……
  • 驢火、對夾、鍋盔、灌餅,中式漢堡爭霸,怎能少了這些地域美食?
    今天我就強行來幾枚橫炮:「大河北的驢火、塞外赤峰的對夾、四川的鍋盔涼粉,還有中原一絕的雞蛋灌餅」,表示不服~!早年前,在馮鞏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裡,也用早餐裡的驢肉火燒做暗語:「人民早餐要加強,驢肉火燒加板腸」。要說驢肉火燒,答主對它的第一印象還是第一季爸爸去哪兒裡的天天,在大本營節目裡脫口而出:張亮愛吃的驢肉火燒~!!
  • 豆瓣8.9高分,吃遍中國各地「神仙早餐」!世間美味,不止豆漿油條…
    跟著《早餐中國》第2季 用一頓早餐遇見一天的美好 內蒙古赤峰·對夾
  • 旅行| 紅山文化——赤峰
    興隆窪遺址興隆窪遺址位於赤峰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偏南,是一處多種考古學文化遺址群。除此之外,在附近範圍內還有史前文化遺址、趙寶溝遺址,紅山文化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等多處,從這裡便可看到中國北方從8000年至4000年之間人類活動的縱剖面。
  • 早餐背後有人間《早餐中國》第2季的誘人秘訣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特別的存在,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便將鏡頭對準了人們的一朝一食,不僅把離巢遊子的味覺帶回故鄉,而且讓人們體會到早餐背後的有情人世。《早餐中國》第2季在第1季的基礎之上,廣泛地聽取了觀眾的意見,去到更多的地區拜訪特色早餐店,將觀眾想看的內容最快地展現在螢屏。《早餐中國》第2季延續了第1季的拍攝手法和製作風格,五六分鐘一集的內容迎合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和碎片化閱讀的潮流。沒吃早飯人看到後懷疑人生,吃過早飯的人看到又口水直流,讓觀眾看到後有想要去這家店一嘗究竟的衝動。
  • 去內蒙古必吃的經典特色小吃
    燜面——是中國中部和北部地區的特色傳統麵食小吃。又稱為蒸面、滷麵、爐面、壚面、烀面、糊面。主料是麵粉,配料主要是豆角、豆芽和豬肉。其他隨自己喜好而加。可以加入蘑菇,香菇,土豆丁,也很好吃,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炒米——蒙語叫做「胡日阿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
  • 《早餐中國》裡銀川這碗羊雜碎,饞哭萬千網友!
    最近 一部聚焦各地特色早餐的美食紀錄片 《早餐中國》上了熱搜 君小編這就給你說說 除了《早餐中國》的志良羊雜碎 銀川還有那些小店
  • 同樣吃人均十元早餐,看看河南廣東、江蘇四川人都能吃點啥?
    導語:中國廣東、河南、江蘇、四川的早餐,看看人均十元都能吃點啥?大家肯定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節目,裡面給大家介紹了很多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從中國的東邊到西邊,北邊到南邊,各種美食非常的多。第二個 河南早餐說到河南的地方美食,肯定離不開羊雜湯,人均十塊左右,早上來一碗羊雜湯,再配上油餅,油餅也就三四塊錢 ,相當美味。最重要的是好吃不貴。
  • 是時候去內蒙古吃一趟了!
    麵包牛奶的早餐搭配 實在差那麼點意思 沒錯,早餐也要吃肉,才是實在北方人!>羊肉對夾 煮好紅茶,加入鮮奶 再加少許鹽,也可以加點兒黃油 配上炒米和奶製品一起吃
  • 赤峰往事——一位末代太監的傳奇人生(連載十)
    大量的流動人群,都必不可少的補充途中的給養。當時赤峰的名吃「哈達火燒」,是唯一一種好吃易帶的乾糧。這使蘇師傅突然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在承德離宮,專為萬歲爺圍場打獵備膳做的「對夾」。除了具有便於攜帶,久儲不敗的特點外,還香酥可口,比哈達火燒好吃百倍,且具食後不飢(耐餓)、熱食方便的優點。如將「對夾」推向市場,肯定會取代哈達火燒。看準了商機,便欲將其侄蘇永生招回做白案。
  • 男子吃羊雜碎後被查出吸毒 食物裡被加罌粟殼
    華商報榆林訊(記者李敏)吃了一碗羊雜碎後竟被公安機關檢測出尿檢呈陽性。事後,鬱悶的王先生將羊雜碎店舉報,民警在店內當場發現145克罌粟殼。10月11日,神木縣公安局食品藥品偵查大隊以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將該店店主夫婦抓獲。
  • 中國早餐網上火了,上萬網友已饞瘋:我真的好想吃它們!
    現在小編已經記不起在家宅了多少天,在家的日子也記不清有多久沒有好好的吃一頓早餐了。今天跟隨小編一起看下各地的特色早餐吧,小編表示一點不滿大家,和眾多的網友一眼,我都饞瘋了。大家跟隨小編一起走別掉隊啦,先去長沙嗦粉,什麼肉絲粉、肉絲麵。。。。。。
  • 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鳥居君子的赤峰遊記(上)
    此後,我得以在中國內地不用翻譯熟練地使用漢語和漢人溝通,可以說是全憑了張夫人的講授之恩。喀喇沁之風俗習慣喀喇沁蒙古族人的風俗習慣同滿洲人完全相同,人們大多穿棉布縫製的蒙古袍。女性則穿紅、藍、青色的長袍。已婚的婦人,梳著叫「兩把頭」的髮式,不論老幼都戴花簪,並且使用白粉以及腮紅化妝。
  • 蒙古漢子:來我的大草原
    夕陽西下的氈房前,嫋嫋升起的炊煙,蒙古漢子渾厚的小調,迴蕩在悠悠觀音山。相遇今時,相約明年,浩浩草原,藍藍長天,凡塵瑣事,皆付笑談。這是我每日分享在朋友圈中的一段話,這其實更是我內心的一段對白。當我踏上起伏跌宕觀音山這片草原,我的心徹底被草原的雄偉震撼。
  • 赤峰迴族美食,給你的味蕾一場盛宴
    回族在炸油香時,一般都要請年長的、有經驗的人來掌鍋。炸時,忌諱未洗大淨的人闖入,同時還在油鍋旁邊放一碗冷水,以防未洗大淨的人進屋,意在清淨。赤峰地區在炸油香時,還忌諱邊吃邊炸,要等炸完再吃。油香炸好以後,要用手掰著吃,反對整個咬著吃。赤峰迴族的油香以金邊銀盞、味美、醇香、酥軟、鹹淡可口而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