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漢堡」的內蒙古赤峰對夾,其實壹周君很久以前就有所耳聞,一直到今年國慶去了一趟內蒙古旅遊,才以得見廬山真面目。赤峰對夾和西安肉夾饃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夾吃的重點不在肉餡,而在於對夾皮。因為皮子用了豬油、鹽、五香粉和白糖這些配料,反覆的疊成千層,所以即便對夾不用燻肉,單就吃那一對夾皮,依舊是仍是美味可口。
據《赤峰之最》一書輯錄,蘇家首創出對夾後,在赤峰城開張了第一家對夾鋪,字號復生隆,最初位於赤峰城頭道街,後來遷到二道街華興飯店東隔壁。復生隆開業初期集資兩百銀元、僱工四人,後來資產發展到一千多銀元,僱工十餘人,成為當時赤峰城飲食行業一家較大的店鋪。從1928年(民國十七年)到1937年(偽滿康德四年)的七八年間,復生隆一直保持了興盛發展的勢頭。東北淪陷後,復生隆和其他店鋪一樣,難以承受日本人的橫徵暴斂,於1942年被迫關門。日本投降後,復生隆又恢復了營業。
相傳乾隆皇帝當年來皇家獵場狩獵(現赤峰境內),期間乾隆爺獵獲一頭大斑虎,大喜,決定宴請文武百官,宴席上就上了這道赤峰對夾,乾隆爺吃後大喜,對這種外皮脆軟,燻肉鮮香的夾食大加讚賞。宴席後這種夾食傳到民間,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口口相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對夾鋪裡,燻豬肉都是先切成絲片,肥瘦分開,放在一個平底木盒子或盆裡,就擱在櫥窗裡頭。客人來了,主人直接從爐子裡取出熱氣騰騰的對夾皮兒,現場用小刀剖開口,兩邊一擠,口就被撐大了,再用竹夾往裡塞肉。客人可以選,或肥肉多些,或瘦肉多些,倘若要純瘦的精肉,還要另外加錢。
赤峰大唐對夾的總經理韓正澤先生是這麼推理對夾誕生的過程的:因為赤峰農業和交通運輸主要用馬,驢比較稀少,而且驢肉性溫,不適合赤峰這樣高寒地區的需要更多熱量的需求,所以相比驢肉,赤峰人更喜歡吃豬肉。
赤峰對夾做法:
先說說對夾的皮,和面時要分三步來,1.油和面,2.水和面,3.將兩樣面糅合在一起。揉好後用擀麵長將面擀成大片,抹上油酥(用小米麵加葷油炒治而成),從一頭捲起,揪成璣子,做成燒餅大小,上鍋烙熟,備用。再說說對夾的肉,上好的肉用老湯煮熟 .出鍋淋幹,進行燻制,備用。成品,將對夾皮從側面切開,不要切透,把肉切小片加入皮中,放入烤架,用炭火烤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