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鳥居君子的赤峰遊記(上)

2020-12-20 風瞬

鳥居君子(1881-1959),舊姓市原,名君(婚後改為君子)。生於德島縣德島市富田浦町,其父以家教極其嚴厲而著稱。曾就讀於德島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私立淑慎女學,後入德島縣立師範學校女子部學習。畢業後任教於鳴門撫養尋常小學校。1899年,任教期滿後,因喜愛音樂,又赴東京上野音樂學校學習,並在當時位於本鄉臺町的家中購置了鋼琴。在明治中期普遍輕視女子教育的日本四國地區,鳥居君子實屬擁有高學歷的女子,這也為她後來赴喀喇沁王府擔任教師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01年鳥居君子與鳥居龍藏成婚後退學,開始協助丈夫從事遼代文化研究等工作。1906年3月,鳥居君子接替河原操子,赴內蒙古喀喇沁王府毓正女學堂任教。一年任期結束後她又攜幼女幸子,與丈夫鳥居龍藏一同深入蒙古族地區進行人類學學術調查及田野調查工作。後撰寫《民俗學上所見之蒙古》(《土俗學より上観たる蒙古》)一書,成為後世了解清末蒙古社會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1907年6月至1908年12月,任教期滿後的鳥居夫婦攜幼女開始了在蒙古地區的田野調查,內容包括語言、地理、人情、民俗、文物、遺蹟、畜牧、美術、宗教、俚語、童謠等;足跡遍及喀喇沁旗、赤峰市、翁牛特旗、巴林旗、阿魯科爾沁旗、西烏珠穆沁旗、車臣汗部、喀爾喀王府、貝爾湖、東烏珠穆沁旗、東西扎魯特旗等地。鳥居夫婦獨自在蒙古地區任教、遊歷近3年。下面一起看下鳥居君子的蒙古遊記吧。

在喀喇沁的工作

在喀喇沁生活了大致一年。其間,每日於王府學堂為眾多的學生授課。由於前任河原女史(一宮夫人)教授日語成績斐然,我在授課過程中從未感到有任何不便,宛如在為日本的孩子們上課一樣,由此得以促進他們不斷地提高成績。當時,在王爺以及福晉的呵護下,有百餘名男生、百餘名女生在喀喇沁王府內設的學堂讀書學習。這些六歲至十五歲的學生,多來自王爺的親族或大戶人家。學習的內容以讀書、修身、算術為主,此外還有體操、唱歌、圖畫、裁縫、編織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學生不但要學習自己的母語蒙古語,同時還要學習日語和漢語等三種語言。而日語同蒙古語的語系語法幾乎完全相同,加之讀解容易,所以他們掌握得非常快。發音如日本人一般準確。相比之下,他們覺得漢語的發音則難度較大。

鳥居君子

特別要提到的是,這兒的女孩子善於手工,其耐心細緻,我實難相比。而唱歌則是福晉之最愛,且在房中放置了一臺鋼琴。閒暇時,經常邀我過去,撫琴和唱。不只是我,她也常邀女學生過去伴唱,樂在其中。蒙古族人無論男子還是女子,不但喜歡高歌,而且音色純美。

蒙古族學生性格柔順,質樸,待人親切,彬彬有禮。特別是王爺的親眷,尤其富於教養,溫文爾雅。她們也在學校就讀,天生麗質,同其兄弟一樣,頭腦聰明。

當時,已有優秀的男女學生十數人被派往日本留學。

於是,我們每日忙於學校的工作,樂此不疲。閒暇時間,我一邊跟隨教習蒙古語的寶教習以及另一位先生學習蒙古語,一邊進行古蹟田野調查。

漫步於王府後邊的山路上,常常可以拾到通寶(硬幣)。而在流經王府前的錫伯河岸邊,還收集到了石器時代的古物。常有學生對我的舉動表示不解。

每晚在學習蒙古語時,有時也研究日語與蒙語時有相通等有趣的問題。因為當時,夫君已在《史學雜誌》上發表了有關的論文。得知我們在研究此類問題後,喀喇沁的蒙古族朋友時常會把他們所發現的有益材料,提供給我們。

喀喇沁蒙古族夫人與少女(女子學堂畢業生)

在來蒙古時,有一位張姓漢族婦人與我同行。此張夫人之夫君當時在日留學,是一位從一高升入大學的秀才。張夫人出身貴族,為排解家中無人之寂寞,帶了一位僕從來到這裡,從事喀喇沁的教育工作。我同張夫人住隔壁,到喀喇沁不久即開始互學日語、漢語,我們認真地學習單詞、讀法以及會話等。此後,我得以在中國內地不用翻譯熟練地使用漢語和漢人溝通,可以說是全憑了張夫人的講授之恩。

喀喇沁之風俗習慣

喀喇沁蒙古族人的風俗習慣同滿洲人完全相同,人們大多穿棉布縫製的蒙古袍。女性則穿紅、藍、青色的長袍。已婚的婦人,梳著叫「兩把頭」的髮式,不論老幼都戴花簪,並且使用白粉以及腮紅化妝。而少女則大多數不做修飾,長發後垂。我在此居留期間,冬天也曾承蒙府上縫製了棉裘皮足套以及棉褲。還穿過用毛氈做的溫暖而厚實的氈靴。一般人大都穿這種氈靴,只有王爺與福晉才會穿皮製長靴。夏天則穿短靴。

因福晉為恭親王之妹,平時著裝為純滿洲式的。其他王妹來學堂時,有時也會穿日本的改良服,戴上洋帽。

用餐的主食主要為炒米、小米。副食則有白菜、蔥、豌豆以及蘿蔔等。另外,這裡的人極喜食豬肉。據說,其他地區的蒙古族人是絕對不吃豬肉的。此外,還食用牛肉、馬肉、綿羊以及山羊肉、鹿肉、雞肉、雞蛋等。還有野雞。同時也製作黃油以及奶酪,但因乳牛較少,所以未見有大量奶製品加工製作。學生們食用豬肉或者煮的蔬菜,佐以鹹鹽調味的小米粥。

此外,還食用饅頭等麵食。而酒和菸草也非常受歡迎。

家居則全為平房,多為用磚瓦或土坯蓋的極其簡陋的房屋。純蒙古式的家居則一座也未見到過。王府宅邸為宏偉的中式建築,高高的牆體使用磚瓦以及土坯進行加固,在牆面上設置門。王爺及福晉特別喜好日本式的風格,所以在一個起居室鋪上了榻榻米,體驗其樂趣,還不時會品嘗一番日本料理。

鳥居君子懷抱長女鳥居幸子,於1907年前往蒙古地區實施田野調查前夕(照片來源:中薗英助:《鳥居龍藏傳》,巖波書店,1995年)

這裡的人大多虔誠地信奉佛教。王爺除了福晉外,還有蒙古族出身的溫柔而秀麗的二夫人。二夫人育有一女,大夫人對其倍加疼愛。王爺的妹妹則在我還在蒙古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嫁給了小巴林的貝子王。福晉在王府中備受敬愛,操持著王府內的大小事務,可以稱之為頭腦聰慧的活動家。福晉為滿語。蒙古語為「tai tai」或「qatun」,意為上流社會的夫人。

畜牧業雖未見興盛的跡象,但只要是蒙古族人,無論老少婦幼皆擅長騎馬。

相傳,作為喀喇沁王府的慣例,曾盛行獵虎。地點在王府西側陰山山脈的深處。我還曾得到過據說為當時獵虎用的長槍。長3.6米左右,在距刀鋒1尺左右處,用皮質的繩索穿過約3寸長的2片細長木片的中心,並且將之緊緊綑紮。用之全力扎向老虎時,據說皮革捆綁的小木片,會起到槍架的作用。這支槍現在保存於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人類學教研室。而現在族人則經常去狩鹿,所以鹿肉會時不時地出現在王府餐桌上。鹿肉雖美味,但有腥味。近年雖還有狼,但已逐漸減少,只是在山中間或出沒。

蒙古為大陸性氣候。五六月為短暫的春夏秋季,此時花兒競相爭豔。通往喀喇沁的路上到處都盛開著紫色的馬蘭花。而在山坡上則百花盛開,黃色、紅色、紫色、白色,構成一幅幅絢麗的風景畫。各種不知名的可愛的小鳥會穿梭在野花爛漫之中。此時,喀喇沁的人們會到近郊野外踏青遊玩。在王府前的錫伯河畔會舉行盛大的敖包祭奠,還會有非常多的遊人前來。屆時會有漢族戲班子來演戲。除了演戲之外,還有射箭、摔跤以及賽馬比賽。王爺會向優勝者恩賜獎賞。每當這時,還會有很多設點的貨攤。不分老幼,蒙古族人以及附近的漢族人都會盡興狂歡。

此時,大家都喜歡嗑西瓜子。此舉極具中國味道。

六七月間外出遊玩時,天空會飄來黑色的雨雲,大家便一同放馬狂奔四五清裡。烏雲密布,旋即會有小拇指般粗的滂沱大雨傾注而下。轉眼之間,天地相連,四面八方雷聲轟鳴著滾過頭頂。雨水,會在頃刻間又化作洪水,三四公斤重的石頭都會輕易地被捲走。待雷雨停息,走出王府,會看到沿著錫伯河畔的灌木叢。隨處可見輕煙瀰漫。此為被雷擊中的樹木在冒煙,且年年如此,並非罕見。

鳥居君子蒙古(指今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的部分地區)旅行時所持護照

冬季會從八九月一直持續到來年的三四月。房內因有中國式的火炕,所以非常暖和。但走出門外,頓時感到被凍僵的寒意。此時,即使在房中洗浴,毛巾都會從一端開始凍硬。此時人們大多穿著裘皮大衣,戴著毛皮帽子、耳罩,穿著棉足套、棉護腿。

「祭敖包」為蒙古語,也叫敖包之日。由喇嘛來主持。喇嘛教為蒙古地區特有的宗教,敖包意為堆砌的石頭。在喀喇沁總共有13個敖包,都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堆成的。如一時找不見石頭,也可用樹枝代之。有路邊的敖包,也有山頂上的敖包。路過者都會撿拾石頭或樹枝添加於其上,用以祈禱行路安全。

錫伯郭勒也是蒙古語。錫伯之意近似於日語的「柴」,即指雜木。郭勒意為河,即由在河畔叢生的灌木自然形成的籬牆之意。

喀喇沁之名,據王爺講是由於舊時祖先曾為守衛隊,所以取其意而命名為「喀喇沁」。

喀喇沁蒙古族人大多被其他地區的蒙古族人稱為漢族人,傳其民俗如同漢族一般。也有傳在蒙古內地做惡事者大多為喀喇沁人,但此並非事實。很早,即有眾多漢族人遷徙至喀喇沁,並且大多會說一些蒙古語。他們前往蒙古時,也會稱自己為蒙古族人。據說,內地蒙古族人非常戒備漢族人,如不稱自己為蒙古族人,在蒙古族人家是無法借宿的。做這等事者絕對不會是有識之士,論其出身大多為中流以下者。想必是由於這些人稱自己為喀喇沁人所形成的誤會。

從喀喇沁王府到赤峰

喀喇沁王府因位於蒙古靠近萬裡長城之古北口,是由蒙古前往北京之要地,所以不斷有旅行者路過此處,行人來往不斷。其交通工具,中國人大多用中國式的馬車、牛車或是騎馬趕路,其他有身份的人則大多使用轎子。蒙古族人也大多騎馬或駱駝,或是使用牛車趕路。其他如駱駝商隊則由一位蒙古族人牽著大概五頭駱駝。幾支這種小駝隊聚在一起,組成大駝隊,排成長長的一列。排在最前頭的駱駝脖子下面繫著好似銅鐸一樣的鈴鐺。駝鈴聲悠悠地傳來,路上極具塞北風情。極少見獨自旅行的遊客。

鳥居君子在蒙古(指今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的部分地區)旅行時的地圖

1907年12月下旬,我們終於離開了喀喇沁,向赤峰進發。

有一位叫朋斯克的喀喇沁蒙古族教師與我們同行。這位先生不但是蒙古族人中少有的學者,而且懂音樂。據稱其祖上代代為有識之士。只因他飲酒過度,出現中毒的症狀,未得到王府的重用,現生活貧困,總之是一位不得志的人。這位先生60歲左右,在我們準備離開王府時來到寓所,希望我們在前往赤峰時,可以僱他同行。我們同他素昧平生,但因其境況悲慘,即答應和他同行。

我們一家三人,由這位朋斯克先生陪伴,駕著三輛馬車沿著西拉沐淪河不斷地向著北方前進。途經一個叫公爺府的喀喇沁領地的小鎮,到達了距離喀喇沁180清裡的赤峰。一路下來大多走的是山路, 沿途並未見到蒙古族人家,幾乎全部都是漢族人家。在錫伯河與英金河交接之地,翻過山嶺即為赤峰。

赤峰的西北方,流淌著英金河。順著美麗的英金河望去,可以看到露出紅色巖石的山峰。「烏蘭哈達」為蒙古語,譯作漢語即為「赤峰」。「烏蘭」為赤色,「哈達」為峰,合起來即為「赤峰」。此處為老哈河支流英金河流域。從未想到赤峰是如此具有漢族風格的城市。在喀喇沁王府至今,所有的購物都是由王府置辦的。進入赤峰,我們感到十分驚奇,同時又非常喜悅。大街兩旁漢族人開的大商號鱗次櫛比,好像非常講信譽。據稱當時有商號三千多家,足見當地商業之繁盛。

因此處有知縣衙門,所以我們立即前往並遞交了護照,同時也得到了衙門中相關人員認真而親切的關照。離開縣衙後,來到了王爺的叔父託熟人提前為我們預備好的寓所。房子的主人為經營車馬店的老闆,其夫婦與雙親、領班的夥計等住在一處較大的房間。我們借居的是另一間房子, 可以自己生火做飯。

烏丹城

3月17日。今早奔著烏丹城向西北出發了。走了將近10清裡,在接近山頂時,北風呼嘯著席捲而來。風沙撲面,連馬車也無法繼續前行,只能在原地打轉。一瞬間,飛沙走石,幾乎分不清東南西北,也不知在何處可暫時躲避一下。於是只好放下馬車的車篷,蹲在裡邊避風。車夫們蹲在馬車下,護衛們則下馬握緊韁繩。這樣的情形大概持續了30分鐘,風颳得人們連眼睛也睜不開。終於,風小了,馬車繼續前行,一行人才下了山。

又走了30清裡,到達烏丹城。此處為翁牛特旗領地,蒙古族人稱之為「寶日浩特」。此地距赤峰150清裡,是一座漢族小鎮。此處有武衙門,這兒的隊長特意來我們下榻處訪問。此顏姓武官據說在日本留過學,並用日語對我們說「你請坐」,親切而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在日本留學的喀喇沁蒙古族人(前排白衣為鳥居夫婦)

用過午飯,前往當地老爺廟為碑文拓字。適才狂風颳過,氣溫急劇下降。我們只做完一部分重要的拓本即返回了。

午後2時許,我們準備向東翁牛特王府進發,街上的人們看著我們走出旅社,即將騎馬出發。因我穿的是洋裝, 聽到圍觀者偷笑道。「上馬車時能看到她的腿。」他們的意思是我只穿了襪子而沒穿褲子,上馬時可以被人看到穿著黑色襪子的小腿。

初見純蒙古地區之風景

離開這裡四五清裡後,景致驟然一變,眼前展現出純蒙古地區之風景,漢族的家居建築則一戶也不見了。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野草高過馬車,行人走在其中,如同被淹沒在草海裡。

繁茂的草原上,不時有牛群、馬群、羊群以及駱駝群出沒。一時感到有些害怕。突聞達達的馬蹄聲,扭頭看到一位穿厚重皮衣的蒙古族人騎著馬過來。來人的皮帽子,長長的馬靴,腰間佩帶的小刀、筷子套,裝打火石的袋子、菸草袋等一一映入眼帘,與其說新奇,不如說威武無比。在這裡偶遇的蒙古族人都會下馬,乘車的也會下車,互致問候。其民風之淳樸,正如我們所期盼的,讓人非常歡喜。繼而也對前方的旅途充滿期望。

沿路看到不知來自何處的蒙古族人,趕著連在一起的五六輛牛車。車上載著鍋、爐子、米櫃以及蒙古包等,一路向東行進, 也許是他們在烏丹城購物後,踏上歸途了吧。在最前面的一輛牛車上只有一位蒙古族人仰面躺著,看樣子像是已進入夢鄉。但牛車隊伍絲毫不受影響,只是緊跟著領頭的牛向前走著。這情景是我們至今未曾見過的,看到這種典型的蒙古風情,我們不禁會心地笑了。

繼續前行20清裡,到達翁牛特衙門。

東翁牛特的飲食

東翁牛特王府的餐飲,同以往相比完全變了樣。早餐除了往炒米裡倒奶茶,還會放入黃油、奶酪、鹽、砂糖及幹炸的糕點等,這完全是蒙古族人的飲食習慣。在喀喇沁時,我們從未品嘗過這些食物。中午和晚上是饅頭或者蕎麥加羊肉。這裡不吃豬肉,但會喝小米粥。麵粉是從漢族商人那裡買的,蕎麥則是附近田裡自種的。米類多為旱地米,在赤峰一帶會賣到1升50錢。因此,這裡不常食米類,連王爺家也如此。今晚吃的飯是炒米加羊肉以及少許的鹽,炒米像花開一樣張著口,口感有些粗,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習慣了這種飲食,而飢餓時還會感到非常美味。幸子也很喜歡吃。

1921年,鳥居龍藏、鳥居君子夫婦與孩子們的合影。前排左起鳥居龍藏、次子龍次郎、次女綠子、長女幸子;後排左起鳥居君子夫人、長子龍雄。(照片來源:中薗英助:《鳥居龍藏傳》,巖波書店,1995年)

在我們吃完飯後,伺候在旁的男子會迅速地從自己的懷中拿出木碗,把剩下的飯盛入碗中,又從掛在腰下裝筷子和小刀的袋子中取出筷子,快速地吃著。後來者也會重複這些動作,從懷中取出木碗盛滿食物,如腰下的袋子中沒有筷子,則會用手指抓飯進食。其樣子,有些像日本的乞丐。

蒙古語稱木為「modu", 碗為「ayav-a」。木碗形狀像日本的平碗。蒙古族的貴族則多使用鑲著銀邊的木碗。

今晚氣溫上升至16攝氏度,天氣非常暖和。照此下去,結了冰的西拉沐淪河會比往年早融化。

我們整理了鳥居君子在赤峰調查時寫的遊記,分兩期推廣。為了保持原文風貌,未對原文做任何改動。敬請期待《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鳥居君子的蒙古遊記(下)》

整理自《民俗學上所見之蒙古》

相關焦點

  • 全國赤峰名人榜——赤峰籍演藝明星最全名單
    他與北京赤峰契丹商會交往密切,現居北京。 巴達榮貴,演員、歌手、製片、導演、攝影師。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歌唱曾獲得全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銅獎、蒙古國電視臺外語歌曲大賽年度15強。參演日本、印度、蒙古國多部話劇。
  • 赤峰抗「疫」故事:赤峰學院見
    不到赤峰你不知天之高闊,不到赤峰你不知地之寬廣,蘇州男孩葉琦心往赤峰,他高考填報志願唯選赤峰,你去赤峰?是啊,蘇州的潮溼和朦朧,早已讓我有去赤峰感受天高地闊,明麗清澄的衝動,所以,我報赤峰學院。我跟你。同學米菲毫不猶豫地報了赤峰學院,咱赤峰學院見。兩人甜美一笑,一起北飛。很快接到赤峰學院錄取通知書,但有一個通知,因受疫情影響,今年開學時間將錯開,南方學生開學時間定於9月18日。
  • 內蒙赤峰排名前五的好高中,赤峰二中排第一,另外四所你知道嗎
    經濟實力雖然並不突出,但是赤峰的重點高中卻實力非凡,包括赤峰二中、平煤高中在內的5所中學,在202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一起來了解一下!高考成績:20年來學校總計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了近兩萬名優秀畢業生,上百人考入清華、北大,多次斬獲自治區、赤峰市文、理科狀元。
  • 赤峰新聯會與赤峰學院校地合作處戰略合作洽談會
    赤峰新聯會與赤峰學院校地合作處戰略合作洽談會於7月16日下午3:30在聖尊國際酒店舉行 赤峰學院農學院書記劉士輝、赤峰學院校地處處長齊建萍、赤峰新聯會會長王欣會、秘書長趙立鵬以及各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洽談會。 赤峰新聯會秘書長趙立鵬介紹了赤峰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基本情況及各協會負責人。
  • 赤峰迴族美食,給你的味蕾一場盛宴
    回族在炸油香時,一般都要請年長的、有經驗的人來掌鍋。炸時,忌諱未洗大淨的人闖入,同時還在油鍋旁邊放一碗冷水,以防未洗大淨的人進屋,意在清淨。赤峰地區在炸油香時,還忌諱邊吃邊炸,要等炸完再吃。油香炸好以後,要用手掰著吃,反對整個咬著吃。赤峰迴族的油香以金邊銀盞、味美、醇香、酥軟、鹹淡可口而遠近聞名。
  • 揭秘火爆全國的電影《烈火英雄》與赤峰人的不解之緣
    這部電影改編自赤峰作家的文學作品主角的原型也是一位赤峰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烈火英雄」了解這部電影幕後的動人故事影片中由黃曉明飾演的消防員江立偉桑武,男,漢族,1977年3月出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1997年,桑武從老家內蒙古赤峰到了遼寧大連,成為一名消防員。二十幾年來,他共參加滅火救援2900餘次,解救遇險被困群眾900餘人。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4次。
  • 旅行| 紅山文化——赤峰
    赤峰文符號標示象徵著赤峰的形象、特徵和價值。赤峰紅山赤峰紅山位於赤峰城區東北郊英金河畔,是著名的紅山文化發祥地。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 老赤峰街的那些故事
    1933年3月2日,日軍佔領赤峰。日本人為了炫耀武功赫赫,遂於「斷魂橋」處立一石碑,以志紀念。石碑正面刻有「入城紀念碑」五個楷書大字,並記有上述的年月日。石碑立於石砌高臺之上,臺系二米左右的正方形,高度也在二米左右。石碑周圍,圍以石柱鐵鏈。解放後這個地方叫「牌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6日蘇聯紅軍進駐赤峰。赤峰人民歡呼解放。紅軍入城的第二天,蘇軍用重型坦克撞倒了大石碑,人人稱快。
  • 赤峰GDP東北第七!驕傲
    近日,全國各市(地州盟)前三季度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赤峰突飛猛進,今天的赤峰,竟能擠進東北前列,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在這41個城市中,與赤峰經濟總量相當的城市是鞍山市和吉林市。由於暫缺吉林市數據,以2019年的數據為參照。2019年,赤峰市的GDP為1708.40億元,吉林市為1416億元,比赤峰低292.4億元,鞍山市為1745.30億元,比赤峰多36.9億元。
  • 赤峰BIM應用工程師2021年報考條件 教材 培訓網課 內蒙古赤峰BIM應用工程師
    內蒙古赤峰BIM應用工程師報名考試時間,2021年報考條件,科目,培訓課程赤峰BIM應用工程師。BIM應用工程師預計什麼時候報名考試。赤峰赤峰BIM應用工程師考試。1、2021年赤峰BIM應用工程師培訓指導課程2021年赤峰BIM應用工程師培訓指導:1、赤峰BIM應用工程師介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的提出始於20世紀末的美國,近年來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發展迅速。
  • 赤峰公交線路繞行通知
    赤峰公交線路繞行通知 2020-09-20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遍中國之赤峰的烈日紅山,博物館
    赤峰博物館赤峰博物館赤峰博物館赤峰博物館博物館外的玉龍雕塑。 赤峰 大街上有很多玉龍標誌的雕塑。相比之下我覺得普通的更勝一籌,因為普通的裡面有一些肥肉,雖是肥肉卻不膩,相比精肉口感上更豐富些,也不會很乾。只吃對夾的話可能會有些幹,可以配粥、餛飩之類的一起吃。我是點了一份小米粥,一瓶大窯嘉賓。
  • 今天,唱起屬於赤峰的歌!
    在赤峰9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曾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意蘊悠長的歌曲,有風格古樸、高亢悠遠的昭烏達民歌,也有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現代流行歌曲,都表達了赤峰人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深的眷戀。下面這幾首屬於赤峰的歌曲你都會唱嗎,點開播放鍵,一起哼起來!
  • 中國漢堡,赤峰對夾和西安肉夾饃有什麼區別?
    被譽為「中國漢堡」的內蒙古赤峰對夾,其實壹周君很久以前就有所耳聞,一直到今年國慶去了一趟內蒙古旅遊,才以得見廬山真面目。赤峰對夾和西安肉夾饃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夾吃的重點不在肉餡,而在於對夾皮。據《赤峰之最》一書輯錄,蘇家首創出對夾後,在赤峰城開張了第一家對夾鋪,字號復生隆,最初位於赤峰城頭道街,後來遷到二道街華興飯店東隔壁。復生隆開業初期集資兩百銀元、僱工四人,後來資產發展到一千多銀元,僱工十餘人,成為當時赤峰城飲食行業一家較大的店鋪。從1928年(民國十七年)到1937年(偽滿康德四年)的七八年間,復生隆一直保持了興盛發展的勢頭。
  • 我們的「大赤峰」應該是什麼樣的大城?
    有資料介紹,至雍正年間,那個村落人口規模達到千八百戶,兩三千人或三四千人,已成鄉村集鎮,被稱之為「烏蘭哈達」。這種小几千人的鄉村集鎮,在中國數不勝數。據當時官方的調查,赤峰城「居民計五千戶,大小商店計八百餘家」,城內人口達到48380人(1929年統計)。1949年,赤峰城區人口為34190人(數字來源於《紅山區志》)。3萬—4萬人,這是小城市。從1748年到1949年,赤峰完成從鄉村集鎮到小城市的提升,歷經200多年。這樣的小城市,中國可能要以萬座計。
  • @赤峰人,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赤峰考區開考
    赤峰考區參考人數23953人,共設置22個考點學校。赤峰臺報導
  • 遊赤峰紅山文化博物館和赤峰博物館,你去過嗎
    從瀋陽出發,一路向西,車流不多,很愜意的到達赤峰,中途服務區,拿出新買的卡式爐煮了方便麵,甩了一個雞蛋,超級好吃。路過紅山文化博物館,正在裝修改造。離開紅山文化博物館,到達坐落在赤峰市中心城區文化廣場北端的赤峰博物館,其建築風格體現了東方古典建築莊重典雅和現代建築流暢簡潔的完美結合。大氣而沉穩。這裡主要介紹赤峰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的文物精品展。
  • 赤峰人別再轉油卡回饋活動了 假的!
    最新資訊 1、赤峰人別再轉油卡回饋活動了 假的!1 赤峰人別再轉油卡回饋活動了 假的!據了解,赤峰境內撤銷省界收費站工程共需搭建54個ETC門架,改造ETC車道141條,拆除省界收費站2處,入口稱重檢測設備改造24套。預計12月底前達到交通運輸部進行全網切換的要求。此外,按照國務院和交通運輸部要求,2019年年底前,在籍汽車ETC安裝率要達到80%以上,高速公路入口通行車輛ETC使用率要達到90%以上。
  • 赤峰對夾加羊雜
    來赤峰旅遊的人都不會錯過品嘗這道美食,臨走的時候也會帶上一些回去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赤峰對夾不僅是餅夾肉,很多地方餐館在繼承了百年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勇於推陳出新,結合了時尚的海味蔬菜果醬等等食材,把傳統的赤峰對夾又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 於月仙:我是赤峰人,我為家鄉賣力打call!
    《鄉村愛情》第十二部片段,「謝大腳」介紹赤峰旅遊 她是赤峰人,是草原的女兒,是赤峰旅遊形象大使、赤峰鄉村旅遊代言人; 她是著名演員,是百姓最喜愛的電視明星之一; 她是導演,是歌手,更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公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