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成為太子,從此變得謹言慎行,父子倆為何產生怨隙?

2021-01-07 力叔說歷史

導讀:上文說到,立太子,就一定要建立太子的班底。這對於開元後期的李隆基來說,是一個很很忌諱的問題。所以,立太子不是那麼簡單。那麼,李亨是怎麼被立為太子的呢?

李亨是如何成為太子的呢?

李亨能夠當太子,是因為唐玄宗最信任的一位宰相張說的推崇。李亨母親的妹妹就嫁給了張悅的兒子張垍。據史料記載,太子李瑛被廢以後,唐玄宗在思考立哪個兒子的時候,他很信任的宦官高力士,就給他個建議。

一天高力士對李隆基說道,陛下千萬不要為立太子的事情煩心。按照一般的規矩,立年長的兒子,不就誰也說不出來什麼了嗎?就這樣,李亨被命運推著走上了太子之位。

可是,李亨卻並不開心,前太子李瑛的結果讓李亨心裡始終有著一層陰影。從此,李亨變得謹言慎行。甚至連太子冊立時必須穿的絳紗袍,都換成了朱明服。據史料記載,唐朝的太子冊封大典上,皇帝和太子穿的是同一款絳紗袍。也就是說,到時候,李亨和李隆基穿的是同一款絳紗袍。

於是,為了怕僭越,所以李亨上奏李隆基,說寧可不做太子,也不敢和李隆基穿同一款絳紗袍。就這樣,太子冊封大典上,李亨的太子服由絳紗袍換成了朱明服。

李隆基當了太子,變得謹小慎微

不僅如此,李恆還捨棄了歷代太子接受冊封時所坐的輅車,改為步行前往冊封大典。李恆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揣摩父親的意圖,注意父親的感受,這讓他對父親的想法非常了解。

有一次,父子倆在一起吃飯,桌上有一隻烤羊腿,玄宗就讓太子李亨割來吃。李亨奉命割完羊腿,手上粘的全是油漬,他順勢拿起旁邊的餅子把手擦乾淨。這一動作被玄宗看到,很不高興。他認為太子李亨浪費食物,不懂得節約,但忍著沒有發作。

李亨一邊吃飯,一邊注視著父親的反應。一看李隆基的神情不對,立刻反應過來,慢慢的將手擦乾淨,之後又不緊不慢地把擦過油漬的餅子拿起來,大口地吃了起來。這一下大大出乎了玄宗意料,臉上的不滿才漸漸退去。

由於李亨處處謹慎,李隆基對李亨也表現出了一絲難得的溫情。公元727年,李恆的長子出生後的第三天,李隆基就跑到李亨的住處,親自為孫子行「三日洗兒」的禮儀。這時,正趕上孩子的身體不舒適,於是下人就抱來一個,同一天出生的,比較健康的小孩子。李隆基看了一眼就說,這個不是我家的孩子,下人趕緊磕頭認錯。李隆基斜著眼睛說,這事不是你能懂的,快把真孫子抱出來。

李隆基也曾經對李亨充滿溫情

等到親孫子爆出來,李隆基十分高興,把孩子放在手心裡。對著太陽光左看右看。說這孩子是個有福之人,將來肯定比他的父親還有福氣,並吩咐身邊的說,這間屋子裡有三個天子,我要跟太子喝一杯。

李隆基的話,就相當於提前許諾了這孩子將來的天子之位。但是不久之後,他和李亨這對父子間的矛盾最終還是爆發了。李恆小時候有個玩伴叫王忠嗣,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

公元730年,王忠嗣在河西河東軍中服役,衝鋒陷陣,而且經常帶著很少的人馬就出塞作戰。李亨在朝內十分擔心他的安全,怕他在外發生意外,數次懇求玄宗將王忠嗣召回朝內。

然而,公元747年,唐朝著名的奸相李林甫,為了獨攬朝政,打擊太子勢力。便指使官員誣告王忠嗣,說王忠嗣想要率兵擁護太子為皇帝。那麼,問題來了,李林甫為什麼要針對太子和王忠嗣呢?

這裡面有個歷史背景,這件事發生的時候,表面上看,當時正處於開元天寶的太平盛世。但是,當時的社會矛盾,國家治理的深層次的問題都在顯現出來。朝廷在管理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些難題交給太子李亨,還是唐玄宗在處理。

李林甫誣告太子和王忠嗣造反

而李隆基呢,大家知道,他一貫是依靠宰相的。包括前面的李林甫,後面的楊國忠,都是這些宰相來治理問題。可是,太子本身不不僅僅是一個皇位繼承人,是一個儲君,他本身也是一種政治力量,他也要參加到國家治理當中。

這麼一來,在國家治理和權力分布的層面上,太子和宰相的矛盾勢必就呈現出來,而且很難處理。這才出現了李林甫誣告太子的事件。

而玄宗呢,聽到李林甫的誣告。以他一貫的疑心,認為王忠嗣能夠控制唐朝西北重鎮,擁有大量精兵。害怕他與太子勾結,扶持太子篡位,便立即將王忠嗣調回京師,命三司審理此案。最終,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不知為何突然暴斃而亡。

王忠嗣的莫名死亡,讓太子李亨和李隆基之間的矛盾開始加深。也就是從這件事之後,李亨真正開始怨恨起自己的父親。那麼,後來又發生了哪些事,讓這對皇帝父子間怨隙日深呢?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面對長安無險可守的局面,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
  • 唐肅宗李亨只是太子,最後是如何在唐玄宗這「聖君」手裡奪得權利
    可見,正是利用玄宗*南幸蜀川」的時機,使「宗社神器」歸於太子李亨。杜、裴等代表的是朔方、河西將官群體,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肅宗要在靈武稱帝,也是很難的。然而,這些人的支持,並不是李亨長期經營西北軍鎮地區的結果。李亨名義上擔任過朔方節度大使,實際上根本沒有插手過西北軍鎮的事務。
  • 唐玄宗還沒死,為什麼李亨就敢登基為帝,難道他不害怕嗎?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和身為太子的李亨,一起逃亡了。他們的目的地是四川,不過走到半路發生了馬嵬驛兵變。經過這麼一折騰,父子倆分別跑路了,李隆基繼續自己的逃亡路。而李亨卻北上了,然而到了靈武,李亨竟然稱帝了。
  • 唐肅宗李亨:一生充滿戲劇性的沉浮榮辱
    第一個人生節點:公元738年  這一年之前的李亨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唐皇子。他的父親是唐玄宗,母親卻並不出名,也並不受寵。  李亨排行老三,在他的兄弟姐妹中他似乎並不顯得出眾,如果他的大家庭內部一直很穩定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極普通的王爺。
  •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在安史之亂被兒子李亨搶走,他為何不奪回?
    而若是這較量雙方都是帝王,甚至還是父子,那局面就不僅僅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麼簡單。而要為此尋個例證,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便是一對典型。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被處死之後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僅接受了兒子李亨在未徵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便在別處稱帝的現實,還親自為其舉行了冊命。
  • 《鶴唳華亭》:張陸正為何殺陸英父子?網友:聰明反被聰明誤!
    《鶴唳華亭》:張陸正為何殺陸英父子?網友:聰明反被聰明誤!《鶴唳華亭》昨天又更新了。這次的更新幾乎全是「硬核劇情」,大反派中書令李柏舟被誅滅三族,終於領了盒飯。但卻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陸英父子在無罪釋放前被張陸正以李柏舟妻族斬首,這真是「人在牢中坐,鍋從天上來」,整個劇感覺陸英父子的戲份基本都在監獄裡了,陸英父子為何會莫名躺槍?明明太子已經命令張陸正去無罪釋放陸英父子,張陸正他為什麼還要冒險殺掉陸英父子呢?
  • 唐玄宗不想退位,卻被迫成為太上皇,那6年時間他是怎麼度過的?
    可是武惠妃想要做太后的願望落空了,在玄宗寵臣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選擇了「推長而立」,將二十八歲的第三子忠王李亨推到太子之位上。說真的,在李隆基手底下當太子是天字第一號的難事,他自己的皇帝之位就是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的,因此生怕兒子走自己逼宮的老路,派了不少眼線死死盯著太子。
  • 李隆基寵信楊氏兄妹,打壓太子李亨,造成奸臣當道的後果
    後來李隆基的很多做法多促使了「開元盛世」的結束,唐玄宗很喜歡看到太子和宰相李林甫之間 的鬥爭,就是因為他不想看到太子李亨的勢力增強,可是也不想另立太子,那樣是會引起朝廷的動蕩的。因此唐玄宗就放任李林甫去構陷,還有打擊太子李亨的親信,但是還保持事態的發展沒有到廢立太子的程度。
  • 鶴唳華亭,太子逆襲,皇帝準太子全權處置齊王,其心思不言而喻
    太子蕭定權逆勢翻盤,在朝堂上鎖定齊王就是那個:令人製造檄文,意在冠禮之上構陷太子之人。皇帝蕭睿鑑心中有一絲安慰,又有一絲擔憂,偷偷地笑了笑,在朝堂上立時宣布:「太子,是你的事情,聯準你全權處置。」齊王蕭定棠當時就慌了陣腳,大叫:「陛下!陛下!」蕭睿鑑無動於衷地坐在寶座上。中書令已經無言以對,暗暗低下了頭,知道今天這個局太子贏了。蕭定權會如何處置齊王?皇帝真的會允許太子處置齊王嗎?
  •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唐玄宗走了沒多久,卻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太子李亨留下來了。原來,百姓看留不住皇帝,於是退而求其次,把太子給按下來了,讓他繼續抗戰。最後,在老百姓的盛情挽留下,李亨留著眼淚說:「既然大家都不讓我走,那我就順應天意,不走了!」得到消息的唐玄宗很是震驚,也很無奈。
  • 《鶴唳華亭》皇上與太子的父子情:愛是克制,喜歡是放肆
    近日追劇《鶴唳華亭》,一開篇皇上對待太子蕭定權的態度,以及對待齊王的態度,明顯帶有偏見,讓人難免會生先入為主,把皇上列到太子對立的一面。然而細看下去,才發現皇上對太子的愛,其實是克制,看似對齊王的喜歡,才是真正的放肆。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著
    縱觀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皇位的傳承都充滿了兇險,堪稱「危機四伏」,在「至尊之位」的誘惑面前,所謂的兄弟之情,父子之愛全都「一文不值」,兄弟相殘,同室操戈的事情屢見不鮮,正如白居易在《後宮詞》中所言「最是無情帝王家」!
  • 太子成為高危職業?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為什麼都喜歡廢太子?
    性格不類我,後悔也罷了 兩個性子完全不同的掌權者,在進行權力使用之時,肯定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摩擦,太子劉據和漢武帝就是這樣。作為一位殺伐果斷的君王,漢武帝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非常的嚴酷而又殘忍,太子劉據對此卻很難贊同,於是就經常勸自己的父親要減少殺戮。
  • 掌握半壁江山的她,為何會輸給李隆基
    就是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卻徹底輸給了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她到底為何會輸的如此徹底呢?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喪失了先機。李隆基在發動唐隆政變以後,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保衛父親李旦登基。
  • 太子打算放棄孩子,忽然做了一個夢才罷手,此子貴不可言
    當李旦當上天子後,李隆基被封為太子,這對曾經並肩作戰的姑侄,卻貌合神離起來。雖然李隆基是名義上的儲君,但無論是朝中大臣的支持,還是唐睿宗的信任,他都不如太平公主,這個局面甚至持續到李隆基剛剛即位時也沒有改變。李隆基慘到什麼程度?他當太子的時候,一個叫做楊氏的女子被他收入東宮,封為良媛。沒有多久,這個楊氏就獲寵而懷孕了。
  • 《鶴唳華亭》結局:太子與陸文昔永遠在一起了
    「可待,是此情可待成追憶,還是可以期待」自《鶴唳華亭》播出後,這部劇被討論最多的是「父子情,君臣情,師生情」,孤臣危哭泣,孽子墜心,從目前劇情來看,太子這個位置太過驚險。不過在明爭暗鬥之中,也有讓人美好到不忍打擾的東西,這就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