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在安史之亂被兒子李亨搶走,他為何不奪回?

2020-12-16 文蹤旅跡

常說"成王敗寇"。而若是這較量雙方都是帝王,甚至還是父子,那局面就不僅僅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麼簡單。而要為此尋個例證,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便是一對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被處死之後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僅接受了兒子李亨在未徵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便在別處稱帝的現實,還親自為其舉行了冊命。

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靈武(今寧夏省銀川市境內)稱帝,改元至德。此時李亨雖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為了上皇,卻沒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認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加起來不到三十人;登基沒有按照禮制組織規模恰當的儀式;就連河西節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緩師以觀變"。

所以李亨無奈,在稱帝當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認可。

而此時身在成都的唐玄宗,還對兒子的作為並不知曉。

因為身邊圍繞著四位宰相和百司,還有許多政事要處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頒布了《命三王制》。

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還是用"太子亨"稱呼他。而這恰好也說明了唐玄宗至此還是記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沒有放棄手中的權力。

不過在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一事後,唐玄宗還是做出了讓步。

八月十六,他下達《明皇令肅宗即位詔》。但這個讓步,毫無疑問,是極其有限的。

唐玄宗給了唐肅宗有關軍國事務的處理權,但要求其在事後必須向自己匯報;要求各地在向唐肅宗奏請軍政事務時必須讓自己也知曉;自己仍保留一"誥旨"處理全國各類事務的權力。

唐玄宗還強調,自己和兒子一樣關注平叛事務,所以雙方的指令要多"通氣"。至於自己什麼時候放棄這些權力,唐玄宗只模糊地說了個"克復上京以後",也就是等自己回到長安以後。

因為自己實力尚弱,父親又掌控著作為平叛大後方的山南、江淮一帶,所以李亨儘管很不滿,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在《即位詔》裡開出的這些條件。也正是雙方各自妥協,唐玄宗才在八月十八日又頒布了《肅宗即位冊文》。

不過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這份冊文實際上頒布於八月十八,在文中卻寫的是七月十二,也就是唐肅宗稱帝的那天。所以這就在承認唐肅宗合法性的同時,把事實篡改成了是唐玄宗命令唐肅宗即位,讓唐肅宗被唐玄宗壓了一頭。

其二,按照慣例,冊文中應該有奏冊行禮的宰相名單。但在唐玄宗給出的這份冊文裡,卻全然不見任何一人。因而這份冊文,追究起來並不正式。

故而在以唐玄宗為核心和以唐肅宗為核心的"二元"政治成型初期,唐玄宗才是掌控著主動權的那一位。而因為雙方當時的重點都是平叛,所以唐玄宗也沒有趁機將這個不孝子"打死"。

但隨著平叛事業的推進,唐玄宗和唐肅宗二帝並存,甚至存在一定對立的格局自然需要被解決。

為了成為真正的大唐天子,李亨在平叛時就將兩京作為重心,以期將來以此為砝碼收回唐玄宗還有的權力。且在唐玄宗不斷派人滲透進肅宗政權時,唐肅宗也在努力打壓為唐玄宗效力的臣子。

而在唐玄宗方面,他先前所有的那些權力,其法律依據都是《明皇令肅宗即位詔》。所以待到長安被收復,唐玄宗回到都城之後,"二元"格局在法律層面就已經瓦解。

不過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皇帝,唐玄宗要交出權力多少還是有點不甘心,才經歷了戰亂的百姓們也有點不開心。所以唐肅宗隨後採取了一些更溫和的手段,一面暗中監視唐玄宗,一面蠶食其勢力。待到玄宗發覺身邊人多非故人時,一切已為時已晚,反覆吟誦李白的《傀儡》一詩便成了必然。

而即便唐玄宗已經放棄了權勢,唐肅宗還是對父親不放心。在貶走了唐玄宗的左膀右臂陳玄禮和高力士之後,他又進一步加大了對唐玄宗的監視力度,讓這位太上皇徹底淪為深居宮闈的孤家寡人。

百無聊賴,過往成煙,鬱鬱寡歡的唐玄宗便很快與世長辭。不過十三天以後,"不孝子"李亨也因病去世。

戰爭催生"二元"格局,"二元"格局的瓦解又緊跟二帝的西歸。這一茬接一茬,大抵也是造化弄人吧。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成為宰相後的楊國忠竟然開始公開抗衡太子李亨。李隆基是想利用寵臣楊國忠制衡太子李亨,從而穩固自己的皇位。被打壓的李亨行事更加謹慎,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重蹈兄長李瑛的覆轍。天賜良機,安史之亂的發生,讓李亨看到了機會。
  • 唐玄宗李隆基是不是明君?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
    唐玄宗李隆基是不是明君?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唐玄宗李隆基可不是將皇位拱手相讓的,他是被逼無奈當上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前期,可以說是非常賢明的,開創了比較著名的開元盛世。可以說是,將唐朝的繁盛,推進了一大步。但是唐玄宗執政後期,志得意滿,奢靡腐敗。可以說「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毫無根由的信任安祿山,將三個藩鎮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安祿山,才使得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資本。
  • 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在軍兵的威懾下,唐玄宗被迫放棄了最愛的女人——楊貴妃。安撫住眾將士後,唐玄宗想要繼續他的逃亡之路,可是一群父老鄉親圍了上來,請求皇帝留下,唐玄宗停留了很久,最後自己繼續西行,而讓太子李亨留下來安撫百姓。從此之後,李隆基就跟太子李亨分道揚鑣了,李隆基繼續去蜀中避難,而李亨則組織人馬準備抵禦安祿山的叛軍。
  •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故事背景:唐玄宗李隆基晚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李氏家族很好地詮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再說得簡單點,歷史就是個輪迴!李氏家族就著這個輪迴裡不停轉圈圈……唐隆政變後,唐玄宗李隆基逼父親退位讓賢;所以到了他輪到兒子,這「報應」自然也就轉到他身上了。那我們就來看看,安史之亂下,唐玄宗是如何一步一步丟失了他皇帝寶座的。
  • 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唐玄宗簡介
    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的女皇帝武則天,卻又有著不可不說的關係!武則天既是唐太宗的妃嬪,也是李隆基的奶奶!論資排輩,武則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奶奶!
  • 他是李隆基的兒子,當上皇帝後,卻因皇后的奪權,而被嚇死在病床
    說到唐朝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那便是唐玄宗李隆基了。在李隆基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李瑛是李隆基的嫡長子,原本位於太子之位,可後來他連同他的兩個弟弟一起遭受武惠妃的迫害而慘死,無奈之下,李隆基根據無嫡立長的原則,讓長子忠王李亨繼任太子之位。
  • 楊貴妃死,皇位被奪,獨居冷宮,晚年的唐玄宗心情是怎樣的
    (安史之亂)一、當70歲的李隆基逃離長安城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是無比悔恨的。他恨安祿山的背叛,當朝臣數次上奏「祿山必反」時,他仍自信的說:「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他也恨自己的仁慈,給了安祿山三個節度使的大權,讓他手握重兵,反噬自己。由於走得太過匆忙,李隆基一行攜帶的盤纏不多,途經馬嵬坡時,侍從們早已人困馬乏,飢困交加,加上天氣酷熱,因此拒絕前行。
  • 李亨成為太子,從此變得謹言慎行,父子倆為何產生怨隙?
    李亨母親的妹妹就嫁給了張悅的兒子張垍。據史料記載,太子李瑛被廢以後,唐玄宗在思考立哪個兒子的時候,他很信任的宦官高力士,就給他個建議。一天高力士對李隆基說道,陛下千萬不要為立太子的事情煩心。按照一般的規矩,立年長的兒子,不就誰也說不出來什麼了嗎?就這樣,李亨被命運推著走上了太子之位。可是,李亨卻並不開心,前太子李瑛的結果讓李亨心裡始終有著一層陰影。
  • 唐玄宗還沒死,為什麼李亨就敢登基為帝,難道他不害怕嗎?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和身為太子的李亨,一起逃亡了。他們的目的地是四川,不過走到半路發生了馬嵬驛兵變。經過這麼一折騰,父子倆分別跑路了,李隆基繼續自己的逃亡路。而李亨卻北上了,然而到了靈武,李亨竟然稱帝了。
  • 帝王命譜之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9月8丑時八字:乙酉 乙酉 戊寅 癸丑1歲6個月上運大運:687甲申 697癸未 707壬午 717辛巳 727庚辰 737己卯 747戊寅月傷官傷父母,父親兩度退卻帝位,一生謹小慎微,母親早逝,這些都是克父母的徵兆男命傷官克子嗣,我們從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可以看到作為他的兒子,是多麼的恐懼,憂慮,這與歷史上他的諸多兒子們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就可以看出來,克子女嚴重。命主聽信讒言,曾一天誅殺三子,可見一斑。
  • 唐玄宗不想退位,卻被迫成為太上皇,那6年時間他是怎麼度過的?
    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長相和性格也頗與武則天有相似之處,她奪走了李隆基所有的視線,並且野心勃勃地想要讓自己生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前夫)當太子。為了心愛的女人,唐玄宗在一天之內將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貶為庶人,隨即又全部賜死,也是真夠冷酷的。
  • 李隆基本是庶子,卻成為了唐玄宗,而皇位竟是他哥哥親手奉送
    眾所周知,李隆基是唐朝的唐玄宗,對於他的事跡,大家幾乎耳熟能詳,而且他還開創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成就了繁華的盛唐。但李隆基卻在晚年犯過錯誤,他過度寵溺楊貴妃,不理朝廷,致使安祿山作亂,從而爆發了「安史之亂」,總而言之,唐玄宗是功過皆有的。但實際上,李隆基其實只是唐睿宗的庶子。
  • 妻子楊玉環被父親搶走,作為其丈夫的李瑁,有沒有反擊過
    眾所周知,楊玉環原本是李瑁的妻子,可是卻被父親李隆基給搶走。從史書記載來看,似乎妻子楊玉環被搶走後,作為其丈夫的李瑁,並沒有進行過反擊。大家一致認為是,李瑁畏懼李隆基,所以不敢進行反擊。那麼李瑁到底有沒有反擊過呢?
  • 李隆基:失權的皇帝不如犬,為活命處死心愛的楊貴妃,向兒子示好
    如此危急時刻,已然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失去了年輕時的鐵血銳氣,二話不說,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嬪、皇子、公主,還有宰相楊國忠、宦官高力士等人趁夜逃出長安城,直奔易守難攻的蜀地——曾經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此翻開了人生的最後一頁。
  • 李隆基寵信楊氏兄妹,打壓太子李亨,造成奸臣當道的後果
    李隆基不顧忌體統,霸佔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持續了很多年,這時候才給她真正的名分。李隆基在廢了王皇后之後就再沒有立皇后了,因此楊貴妃就是實權的皇后。楊貴妃正是受寵愛的時候,李隆基為了討好她,還把楊貴妃的大姐給封為了韓國夫人,她的三姐給封了虢國夫人,八姐冊封成秦國夫人,每個月都會賞賜銀錢。
  • 唐肅宗李亨只是太子,最後是如何在唐玄宗這「聖君」手裡奪得權利
    馬嵬坡分手,玄宗估計到會有這一著,但是,一點招呼都不打。太子竟自稱帝,哪裡算是「即位」,無異於搶奪皇位。這是完全出乎預料的事。既然如此,唐玄宗不得不「讓"位,成了唐朝歷史上第三個太上皇。這是他不能不退位的重要原因。相反,太子李亨既然留了下來,以「治兵討賊」為首要任務,也就奪取了軍事鬥爭的指揮權。這是唐肅宗即位的必要條件。其二,玄宗雖然自稱「太上皇」,改制敕為誥,但還是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的。聲稱天下軍權先由肅宗處分,然後報告他。只有到克復長安以後,太上皇才不幹預軍國大事。
  • 唐玄宗李隆基將太平公主賜死,因何卻把她兒子薛崇簡留下?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所以作為武后第四子旦的兒子,李隆基一開始就是在這個姑姑的影響下成長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天大的好機會,一舉居拿下了顯這一家,成為皇位的順位繼承人。太平公主的四哥哥成為皇帝後,一直在妹妹和親生兒子之間搖擺。一個是最愛的妹妹,一個是最愛的兒子。以前共同對抗自己的三哥的時候,兩個人還可以是同盟軍,但是現在天下是自己的了,矛盾的中心就變成了內鬥了。
  • 賜死楊貴妃後,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他應該這樣嗎
    說起唐玄宗李隆基,我們對他的評價往往是分階段的,不得不說,李隆基在位前期還是以為賢明的君主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然而到了老年,卻也犯了一些錯誤,這就不得不提他和楊貴妃了,二人的愛情確實難能可貴,不過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有很多的不得已,比如馬嵬坡賜死楊貴妃。
  • 掌握半壁江山的她,為何會輸給李隆基
    後來唐睿宗時期,太平公主更是大權一把抓,7個宰相有5個都是她的人,她的三個兒子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全都被封為王爵。就是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卻徹底輸給了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她到底為何會輸的如此徹底呢?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喪失了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