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以庶子的身份,通過個人能力和奮鬥獲取了大唐天子的寶座,又通過不懈努力締造了輝煌盛世,堪稱歷史上少有的成功皇帝。
但他卻是位無情的父親。
唐玄宗有位寵妃武惠妃。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長相和性格也頗與武則天有相似之處,她奪走了李隆基所有的視線,並且野心勃勃地想要讓自己生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前夫)當太子。
為了心愛的女人,唐玄宗在一天之內將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貶為庶人,隨即又全部賜死,也是真夠冷酷的。
可是武惠妃想要做太后的願望落空了,在玄宗寵臣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選擇了「推長而立」,將二十八歲的第三子忠王李亨推到太子之位上。
說真的,在李隆基手底下當太子是天字第一號的難事,他自己的皇帝之位就是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的,因此生怕兒子走自己逼宮的老路,派了不少眼線死死盯著太子。
唐朝太子大多過得很憋屈,李亨更是憋屈到爆。老爹不信任他,隔三差五給他點顏色看看,首席宰相李林甫更是想盡辦法要把他扳倒,好讓自己支持的壽王李瑁登基。
於是李林甫屢屢使用「政變」「逼宮」「篡位」這三個敏感詞反覆誣陷李亨。李亨當太子這些年,為了避免被大舅子老丈人等外戚拖累,先是休了太子妃韋妃,又休了側妃杜良娣。失去了兩個妻子,喪失了一大批親信,自己成了一個孤零零的光杆司令。當太子當到這個份兒上,實在是夠窩囊。
唐玄宗對李林甫打擊太子的行為採取了默認和縱容的態度,但在廢黜太子的問題上,他卻始終保持堅定的立場和難得的清醒,從未被李林甫的讒言蠱惑。
因為對唐玄宗來說,宰相與太子關係不和正中他的心意,只有這兩股政治力量互相牽制,他才能坐穩自己的皇位,也能讓自己的皇權始終保有決定性的力量,從而對雙方都形成一定的制約和威懾,進而維護政治上的平衡與穩定。
在李亨45歲時,安祿山發動兵變,唐玄宗率眾出逃,李亨意識到這是自己奪權的良好時機,於是他在提前知情的情況下默許了馬嵬坡兵變,而後煽動百姓向玄宗請願, 表明自己是在被動與無奈的情況下才與父親分手,只能率兵對抗安祿山的。
短短一個月後,李亨就在部眾的勸進下,在靈武登基即位,日思夜想了整整18年的天子之位,終於被他得到了,這也算做「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對此毫不知情的唐玄宗就這樣「被退位」了,這也成為唐朝歷史上頗富戲劇性的一幕。
然而,當唐玄宗知道太子擅自登基的消息後,他的反應是報以寬宏而豁達的笑容,同時還一臉欣慰地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
短短幾天,唐玄宗就快速把手中的權力全盤移交給了李亨,自己作為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太上皇,徹底淡出帝國的政治舞臺,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謝幕姿態。
唐玄宗本是一個痴迷權利的人,但他還是果斷選擇了退出,乾脆利落,毫不拖泥帶水。比起死到臨頭還抱著權力不肯撒手的乾隆皇帝,強了不止一個級別。
成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回到長安,住在自己當皇子時的興慶宮。
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唐玄宗過得悽悽慘慘戚戚,其實他的小日子相當舒心。好多熟悉的人仍舊陪伴在身邊:內侍監高力士、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女兒玉真公主、內侍王承恩,還有那些能歌善舞的梨園弟子。
唐玄宗雖然足不出宮,卻也可以自娛自樂。而且興慶宮地處皇城之外的鬧市區,最南面的長慶樓可以直接俯瞰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讓唐玄宗近距離地感受到新鮮活潑的市井氣息。
而且只要李隆基的身影出現在長慶樓上,從樓下經過的人們就會主動停下腳步,口中高呼萬歲。已經蒼老的太上皇會高興得像個孩子,豪爽地在長慶樓下擺設宴席,用精美的宮廷酒食招待那些向自己問安的人。
如果日子繼續這樣過下去,唐玄宗的退休生涯還是讓他很滿意的,但是繼位後的唐肅宗李亨卻有些不滿意了。
唐肅宗繼位後,重用宦官李輔國,讓他代行天子之權。李輔國曾是高力士的手下,外加長得歪瓜棗、奇醜無比,所以一直混得很失敗。
好不容易自己熬出頭來,結果高力士還是不搭理他,這下李輔國脆弱的小心臟完全受不了啦,他跑去找唐肅宗告狀,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中心思想是太上皇想復闢。
唐肅宗此時的反應很有趣,他立刻面露驚訝之色,眼中淚光點點,說了一句:「這怎麼可能?上皇慈悲仁愛,怎麼會做這種事?」
其實這就是一種默許,於是李輔國更加猖狂,假借肅宗的名義邀請太上皇出門遊玩,唐玄宗挺高興地出門了,結果卻被帶到大內甘露殿。身邊是數十個陌生的老弱侍衛,並且嚴禁任何人出入。
跟隨唐玄宗的高力士、陳玄禮等舊人全部被流放,唐玄宗的精神一下子垮塌下來。
但是李亨的表面功夫做得相當到位,他給唐玄宗派了一百多個宮女,還把萬安公主和鹹宜公主也派來伺候,每天把一堆堆的美味佳餚送到唐玄宗跟前。
其實他這樣子,搞得大家都很累,唐玄宗心累了,他斷了葷腥,改為吃素。之後沒多久,唐玄宗告訴李亨,自己信奉道教,決定修煉「辟穀」,也就是什麼東西都不吃了,以求長生不老。
其實這就是唐玄宗的一種變相自殺,也有些歷史學家經過考證說他是被李輔國所殺。
不管怎樣,對於這位風燭殘年的太上皇來說,不管自殺還是他殺,死亡對他而言是一種解脫。
巧合的是,這對父子相愛相殺的父子倆死於同一個月,前後僅相差十三天。李隆基死於四月初五,終年七十八歲;李亨死於四月十八,終年五十二歲。
唐玄宗曾寵信的安祿山開啟了「藩鎮之亂」,唐肅宗寵信的李輔國開啟了「宦官之亂」,這對父子,把大唐帝國一步步推下了深淵。